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等林业害虫是浙江省的主要生防措施。由于繁蜂的中间寄主——柞蚕卵每年由东北调运,因而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扩大赤眼蜂中间寄主的来源已是我省生物防治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各级领导和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利用米蛾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的试验工作。现分别将米蛾的人工饲养,米蛾卵的繁蜂技术和林间应用效果等三方面的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侧沟茧蜂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志良  戴开甲 《昆虫知识》1998,35(5):293-296
侧沟茧蜂Mcroplitis,属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是一类内奇生蜂,其寄主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目前世界上已定名的种类有近200种。它在害虫的生物防治方面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国外生防专家对其优良特性和广阔应用前景作了肯定的评价并寄予厚望;我国生防专家的研究也表明它是一种具有优良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优势种天敌资源[1]。本文将介绍侧沟茧蜂应用研究的新进展。1协同素、利它素及“学习”机制侧沟茧蜂要繁殖成功,就必须定位合适的寄主产卵。寄生蜂的寄生行为,涉及很多刺激因素。这些刺激因素可能是化学物质,也可能是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筷子尖大的虫,头发丝细的蜂,到底是蜂压虫,还是虫吃了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教导,组织有省农科院驻点同志、县生防站、县测报站、县农科所、部分公社植保员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对放蜂效果进行了调查。 (一)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的亲切关怀下,我县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示范工作,正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放蜂单位,由1973年的一个公社、一个大队、三个生产队,发展到13个公社、26个大队、159个生产队。防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推动下,在全国各地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育蜂治虫工作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而蓬勃发展。许多有关单位深入生产第一线,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坚持开门办科研,在改进赤眼蜂繁殖利用方法上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如安徽省阜南县赤眼蜂研究所初步试制成功自动化繁蜂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与柳河县农业技术总站引用了浙江省余姚林场的经验总结出大房繁蜂法;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十一团农业科学实验站试验成功窗户明暗繁蜂法;河南省淇县农业局与城关公社东关大队创造了“田间蜂笼”繁蜂法,等等。现综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解剖柞蚕卵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生殖力数据的方法,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为86.15粒,赤眼蜂的卵、幼虫、蛹的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9186、0.8895;羽化率为0.8668;种群趋势指数Ⅰ为54.48可见,大卵(柞蚕卵)繁蜂与小卵(如米蛾卵)繁蜂不同,大卵繁蜂时的幼期死亡率接近30%,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中还讨论了净生殖力R0、Ⅰ、内禀增长率rm3个重要生命表参数计算及其相互关系,认为R0和Ⅰ在生物学意义上相同,由Ⅰ值也可计算rm。  相似文献   

6.
经连续多代利用中间寄主黄粉甲人工扩繁管氏肿腿蜂后,种蜂出现一定退化,主要表现为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下降、单管出蜂量减少、子代蜂体型趋小等等。种蜂退化与繁育寄主的营养状况、种蜂保藏条件和接蜂繁育条件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根据设定的形态差异标准把种蜂划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种蜂,将3种类型种蜂分别进行繁育试验,统计比较各型种蜂的母代寄生率、寄生成功率、单管出蜂量、子代性比、存活率等参数,确定在人工扩繁应选用的种蜂类型。结果表明:Ⅰ型种蜂经50 d的适宜条件保藏后,以3∶1蜂虫比接蜂繁育,繁育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繁育川硬皮肿腿蜂替代寄主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琼  周祖基  杨伟  胡杰  杨春平 《昆虫学报》2005,48(3):375-379
在室内用直接接蜂和药物麻醉寄主后接蜂的方法,对杉棕天牛Callidium villosulumFairmaire、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苹眼天牛Bacchisa dioica (Fairmaire)、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 Guenée、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Smith)、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 等10种昆虫作为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繁蜂替代寄主的适合性进行了系统的测试,比较了川硬皮肿腿蜂在不同供试寄主上的寄生率、出蜂率、发育历期、后代的雌性比率、寄生繁殖能力和冷藏对成蜂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及寄主的不同处理间只有寄生率和出蜂率两项指标可能有显著差异,能反映繁蜂寄主的适合性。据此,从10种供试寄主中筛选出黄粉甲和玉米螟两种优良的繁蜂替代寄主,为该蜂的大规模繁殖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竹管蜂巢繁育苜蓿切叶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君  程惠珍 《昆虫知识》1995,32(6):361-363
对5种繁育苜蓿切叶蜂的蜂巢材料进行了筛选测定,结果表明,竹管的繁蜂效果较好,子代蜂的雌雄性比为1:1,而且竹管内的蜂茧均未被寄生蜂寄生。  相似文献   

9.
吴青雷 《昆虫知识》1994,31(6):352-353
1989年8月下旬在我市松林中采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在放蜂前及放蜂中主要做了如下技术改进。1培育优质蜂群在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工作中,如何培育林间飞翔力强,寄生羽化率高的优质蜂群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繁蜂中采取缩短寄主卵的贮存时间,尽量减少繁济大数及采取大房繁蜂远距离淘汰弱蜂的做法:(l)保证寄主卵新鲜:过去寄主卵保存,因柞蚕4月下司进人羽地盛期,冷藏的雌蛾腹部至7月份繁蜂前取用,需冷藏2个半月,致使长期冷冻瘪卵率达10拓~15~以上。我们将虽放在冷库外间(0~三℃)保存,这样柞蚕蛹…  相似文献   

10.
应用2因素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寄生选择性,并建立了2种寄主共存时的被寄生模型.主效分析表明,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幼虫被寄生虫数均随寄主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淡足侧沟茧蜂对2种寄主无明显的选择性,对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幼虫共存时的选择寄生比率分别为0.5211、0.4788.在人工繁殖淡足侧沟茧蜂时,可以利用易于人工繁殖的斜纹夜蛾做为繁蜂寄主,提高淡足侧沟茧蜂的繁殖速度,降低繁蜂成本.在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发生期,可保护利用淡足侧沟茧蜂来控制蔬菜夜蛾.  相似文献   

11.
<正> 我们于1976年研究成功了赤眼蜂成蜂快速繁蜂法。此法工具简单,易于掌握,对赤眼蜂应用的推广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现介绍如下: 一、蜂种的处理 我们把经过复壮的蜂种(壮蜂的标准应掌握雄峰率不超过15%,弱蜂不超过5%,遗留蜂率不超过5%)按1:10准备的刚羽化的种蜂卡装在罐头瓶中或种蜂箱中(本所用的种蜂箱的规格为40×30×20厘米),于全黑的环境下,用低于繁蜂温度的1—2℃,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加温使其羽化。同时喂以20%的蜂王浆或糖水。这样就加强了种蜂对寄主卵和光的趋性,为加快捕卵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平均单管出蜂量、子代蜂的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是评价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人工繁育效果的三项重要指标.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利用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幼虫作为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时,在不同虫蜂量条件下对这三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蜂时选用的种蜂与寄主的量对繁蜂效果存在不同影响,种蜂量对出蜂量无显著影响,对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均存在显著影响;寄主量对出蜂量、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影响显著.繁蜂生产中,采用规格为12mm×50mm指形管繁蜂时,多选用5只青杨天牛幼虫和4~5头种蜂.也可以根据防治实际中目标害虫的虫口密度及单株放蜂数量来确定每管的接入寄主数和种蜂数.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黄粉甲Tenebriomolitor的蛹作为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测定了不同蜂虫比对发育历期、寄生率等几项评价繁育效果的重要指标。结果显示接蜂时不同蜂虫比对雌蜂产卵量和育出的子代蜂数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当蜂虫比为2∶1时这2项重要指标较为理想。综合比较了寄生率、寄生成功率、子代蜂的发育历期、出蜂数、性比等各项指标后认为,人工扩繁时采用2∶1的蜂虫比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试验创制的《式接蜂器》,使用方便,用工少,功效高,蜂质好,适于“三新繁蜂工艺流程”和农村社、队在无冷藏条件下,大搞群众性“育蜂治虫”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技术在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等地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时,柞蚕蛹期软化病是繁蜂的主要障碍。通过对利用柞蚕蛹繁蜂时蛹内组织液化后呈粉红色这一未知软化病的典型症状进行病原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C3菌株。经Biolog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C3菌株为灵菌(Serratia marcescens),经过柯赫法则检验,确定灵菌C3菌株是导致柞蚕蛹期灵菌败血病的病原菌。描述了繁蜂时柞蚕蛹期灵菌败血病发病期的认别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两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科伟  黄寿山  何余容 《生态学报》2002,22(8):1293-1296
应用生命表技术分析了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T.c)和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T.b)在两种繁蜂条件组配下(分别用米蛾Corcyra cephalomica(Stainton)(RM)卵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DBM)卵繁育)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结果表明:(1)在相同寄主繁蜂条件下,卷蛾分索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显示出较强的寄生潜能,米蛾卵上所繁的卷蛾分索赤眼蜂(T.b-RM)和小菜蛾卵上所繁的卷蛾分索赤眼蜂(T.b-DBM)的内禀增长率为0.3509和0.3450,而米蛾卵上所繁的澳洲赤眼蜂(T.c-RM)和小菜蛾卵上所繁的拟澳洲赤眼蜂(T.c-DBM)的仅为0.2391和0.1902,T.b-RM和T.b-DBM的每雌平均寄生卵数为70.75和46.13粒,而T.c-RM和T.c-DBM的仅为64.90和31.73粒,但拟澳洲赤眼蜂的雌蜂寿命较卷蛾分索赤眼蜂更长。(2)在不同寄主繁蜂条件下,同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以米蛾卵所繁的仔蜂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内禀增长率,每雌寄生卵量,净生殖力,平均世代历期和雌蜂寿命)均优于用小菜蛾卵所繁之蜂,米蛾卵是其适宜的中间寄主。(3)长期用中间寄主繁蜂,赤眼蜂对目标寄主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中间寄主的驯化对赤眼蜂的寄生潜能有不容忽视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7.
蔡宁华  秦玉川 《昆虫知识》1990,27(6):359-363
利用米蛾卵作为广赤眼蜂的中间寄主,研究了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该蜂的发育历期、寿命、产卵量、羽化率和内禀增长率(r_m),同时研究了不同密度雌蜂的产卵干扰作用。其结果为室内繁蜂和田间释放提供了一定信息,并有助于理解该蜂自然种群对菜粉蝶卵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螟卵啮小峰(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是控制三化螟为害的一种有效卵蜂,但在人工大量繁蜂实践中,往往遇到有蜂无寄主卵的矛盾,因此必须研究解决保存寄主卵的方法,才能保证顺利地按计划进行育蜂治螟。1974年我们进行了三化螟卵块低温保存的试验,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9.
繁育赤眼蜂大都采用有光繁蜂法,似乎“光”有调匀蜂量而提高青蜂质量的作用。为了弄清“光”的作用问题,我们进行了无光繁育赤服蜂的试验。现将结果简介如下: 一、赤眼蜂在无光条件下的 扩散距离 为了验证赤眼蜂在无光条件下扩散和寄生能力,我们用大房间散卵接蜂器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为蜂种(寄生率85%,平均单粒有蜂70  相似文献   

20.
【目的】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可持续防控蚜虫的优良内寄生蜂,适宜的低温短光照可诱导其进入滞育,滞育后产品货架期长达120 d,对害虫生防意义重大。为深入探索滞育烟蚜茧蜂的亲代效应,分析滞育机理,提高滞育诱导效率,指导该天敌产品的贮存实践,开展本项研究。【方法】在室内测试了滞育烟蚜茧蜂F1代的羽化率、性比、成蜂寿命、滞育率、寄生力以及F2代的羽化率、性比等生物学指标,综合评价滞育烟蚜茧蜂的亲代效应。【结果】滞育经历对烟蚜茧蜂子代的部分生物学性状具有显著性影响,F1代雌蜂比例显著增加,滞育维持30 d后子代雌蜂比例由0.59上升至0.65;F2代雌蜂比例与CK无差别,维持在0.58左右;F1代滞育率显著升高,可由对照的44.75%提高至74.01%,滞育维持30 d后子代滞育率具升高趋势;F1代寄生力略增加,各处理形成的僵蚜数在117~129头间,但无显著性差异;F1代羽化率、子代成蜂寿命与CK相比无差异。【结论】烟蚜茧蜂具有较显著的滞育亲代效应,亲代滞育经历可显著提高子一代的滞育率,利于子代抵御不良环境胁迫,提高种群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