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是目前地理学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河北省是典型的复杂生态区, 资源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且生态问题突出, 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河北省内三个生态区及河北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度量, 结果表明: 1) 2006-2014 年, 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差水平, 但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 生态环境状态逐步好转; 2) 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 坝上高原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分较高, 山地生态区次之, 平原生态区承受生态压力较大, 人地相互作用强度较高, 生态环境状态最差; 3) 三个生态区生态环境时间特征明显, 从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生物灾害、食物保障度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六个方面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城市区域规划、生态管理的基础,研究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城市生态效能与城市环境各个方面出发,基于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了生态服务用地指数、人均公共绿地指数、物种丰富指数、非工业用地指数等10类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根据专家经验赋权重方法,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研究选择青岛、上海、长春等7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进行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优,昆明、上海、成都、长春、重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一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现状基本相符,可为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和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丽  张海涛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693-2698
针对中国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以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生态环境等级评分作为输出,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具有20个隐含层节点、3层网络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以生态环境指标的各级评价标准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以训练样本数量的10%以及各指标各等级的临界值、中间值作为检验样本,以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实际监测值作为预测样本,利用MATLAB软件对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对鄂州市杜山镇生态环境质量等级进行了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预测是可行的、可靠的,它不仅能很好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而且能够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实际特征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黄河源区为我国生态脆弱区之一,近年来其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并结合1990—2021年黄河源区Landsat遥感影像,本文综合6个指标(热度、干度、空气质量、绿度、湿度和叶面积指数)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热度、干度和空气质量指标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呈负反馈作用;绿度、湿度和叶面积指数对生态环境质量呈正反馈作用,其中绿度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占74.51%,总体呈“南优北劣”的空间格局,1990—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向好;1990—2021年,黄河源区89.75%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较小,稳定性较好;Hurst指数分析表明,66.36%的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中强持续性,未来该区生态环境质量将会持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李粉玲  常庆瑞  申健  刘京   《生态学杂志》2015,26(12):3811-3817
基于主成分分析耦合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表温度和裸土指数4个遥感评价指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富县1995—201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客观定量揭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富县生态环境现状整体上属于良好级别,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1995—2014年,富县生态环境总体上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由3.17上升到3.53,牛武镇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最好,全县由西北方向到东南方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幅度逐渐递增,其中,交道镇和南道德乡变化最大;研究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下降地区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6.7%,生态质量等级提高的面积占富县总面积的42.7%,生态环境等级提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的高塬和丘陵沟壑地、县东北部的土石低山区、西南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岳阳市乡村旅游点为研究样本, 聚焦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探寻监测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方法。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岳阳市生态环境变化等级, 并将乡村旅游点的地理位置与遥感生态指数分级图进行GIS叠加, 分析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变化区域分布特征及幅度。研究表明: (1)岳阳市乡村旅游点的生态环境保持较好, 质量等级未发生变化、下降一级和下降两级的乡村旅游点分别为74、40和3个, 分别占乡村旅游点总数(117个)的63.2%、34.2%和2.6%。(2)岳阳市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明显的区位性和异质性, 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显著变差区域集中于乡村旅游点密集区, 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明显变差区域分布在平原水网地区, 丘陵山地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不明显。(3)岳阳市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旅游点管控级别、开发规模、旅游收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判定依据, 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控性预警, 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紫花苜蓿地方品种随机扩增多态DNA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RAPD技术,对11个样本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计算了11个样本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并进行了聚类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如下:1.用43个随机引物对紫花苜蓿的11个样本的核DNA进行了RAPD扩增,共检出440条扩增片段,多态性片段331条,占70.68%。反映了11个样本之间的遗传变异;2.43个随机引物对11个样本扩增出2~1  相似文献   

8.
宋慧敏  薛亮 《生态学杂志》2016,27(12):3913-3919
本文基于1995和2015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的权重,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模型,对渭南市1995—201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 1995—2015年,渭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RSEI均值由0.489上升至0.556;生态环境改善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渭南市中部,占总面积的49.6%;生态环境退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韩城市部分矿区和渭南市南部区县(秦岭北麓渭南段),仅占总面积的15.4%.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受城市规划建设影响较大,但总体上其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得益于近年来该市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投入.  相似文献   

9.
干旱地区遥感生态指数的改进——以乌兰布和沙漠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以荒漠为主要背景,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了定量评价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针对干旱区对其进行改进,构建了干旱遥感生态指数(ARSEI),该指数耦合了绿度、湿度、盐度、热度以及土地退化度信息。利用ARSEI和RSEI对乌兰布和沙漠2000—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分析两者的差别及在干旱区的适用性。同时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 ARSEI比RSEI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更好的适用性,ARSEI增强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2000—2019年,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为差。等级为优、良、中的部分主要分布在沙漠北部,等级为差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戈壁和沙地处,较差主要在低覆盖度植被区。2000—2019年,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变好,沙漠北部城镇或农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复杂,变差和变好交替分布。生态农业和沙产业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是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87,自引:4,他引:87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物群落退化度的提高 ,土壤出现粘质化 ,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减少 ,提高了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潜能 ;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垦殖率增加 ,引起土壤质量明显退化 ,加剧了石漠化发生的强度和速度。石漠化区土壤有机质、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钾含量与植被覆盖率、土地复垦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以这些参数作为评价指标 ,初步将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 3个等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云南大理洱海之东的砂子箐组产有牙形刺Scaliognathus anchoralis,Gnathodus typicus,Gnathodus cf.girtyi等化石,清楚地表明砂子箐组的地质时代为杜内期.在双廊镇大建旁村环海公路边灰岩中发现牙形刺Lochriea ziegleri,Gnathodus cantabricus,Gnathodus bilineatus remus,Gnathodus bilineatus romulus,充分证明海东地区谢尔普霍夫阶地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 structure, assembl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hairs (mastigonemes) of Ochromonas are detailed in this report. These mastigonemes form two lateral unbalanced rows, each row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long anterior flagellum. Each mastigoneme consists of lateral filaments of two distinct sizes attached to a tubular shaft. The shaft is further differentiated into a basal region at one end and a group of from one to three terminal filaments at the free end. Mastigoneme ontogeny as revealed especially in deflagellated and regenerating cells appears to begin by assembly of the basal region and shaft within the perinuclear continuum. However, addition of lateral filaments to the shaft and extrusion of the mastigonemes to the cell surface is mediated by the Golgi complex. The ultimate distribution of mastigonemes on the flagellar surface seems to be the result of extrusion of mastigonemes near the base of the flagellum,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mastigonemes are then pulled up the flagellum as the axoneme elongates. Efforts to characterize mastigonemes biochemically after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n cesium chloride (CsCl) followed by electrophoresis on acrylamide gels have demonstrated what appear to be a single major polypeptide and several differentially migrating carbohydrates. The polypeptide is not homologous with microtuble protein. The functionally anomalous role of mastigonemes in reversing flagellar thrust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distribution relative to flagellar anatomy and to the plane of flagellar und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