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非洲叶肢介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0-597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   

2.
自从Triglypta Wang(1984)属建立以来,在国内、外陆续发现了一个具有针孔状-小网状-线脊状三种装饰的叶肢介化石群。这个化石群的属种装饰揭示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为此建立三饰叶肢介科Triglyptidae fam.nov.。该化石新科在研究叶肢介的系统演化和地层划分对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叠饰伪转叶肢介(Difalsisca)的特征是初生壳大,背缘末端的后背角反弯曲,装饰为小针网状,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有叠网状装饰。新属与伪转叶肢介属(Falsisca)的区别就是具有叠网状装饰,其他特征均相似。叠饰叶肢介科(Diestheriidae Zhang et Chen)是1976年建立的。主要特征是在壳表面原有的网、线和线网状装饰之上又叠覆一层更大的网状物,称为“叠网状装饰”,它主要分布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本科包括叠饰叶肢介属(Di-estheria Chen,1976),新叠饰叶肢介属(Neod-  相似文献   

5.
报道的叶肢介新属(Kenyaestheriagen.nov.)采自肯尼亚MajiyaChumvi地区的一钻孔,属下三叠统上马几牙楚姆维组(UpperMajiyaChumviFormation),其特征为壳瓣后背缘最后几条生长线靠近背缘处形成一个凹缘构造,但生长线在背缘并不反转弯曲,同时具有放射线纹饰,据此将其归于凹缘叶肢介科(Ulugkemiidae)。该科是一个灭绝的类群,分布于中泥盆统至上三叠统,古生代的类型都发现于欧亚大陆,晚三叠世的Triasulugkemia见于阿根廷,新属首见于早三叠世,也是在南大陆出现的第二例凹缘叶肢介类。孢粉Lunatisporitespellucidus和叶肢介AquilonoglyptaCorniaPalaeolimnadiaFalsisca组合指示含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6.
Polygrapta一名是1946年Novojilov建立的叶肢介化石Estheria的一个亚属,属Limnadidae科,产自苏联哈坦加地区晚二叠世鞑靼阶米萨依拉帕组。主要特征是壳椭圆形一卵圆形,初生壳小,背缘直。壳面由许多紧密排列的小点联接组成的单枝或分叉的射线状装饰,线脊间布满小点。共包括10个种。1954年Novojilov将Polygrapta改为属级,并建立Polygraptinae新亚科,包括Polygrapta,Pteriograpta,Cyclograpta,Rhombograpta和Opsipolygrapta五个属,隶属于Bairdestheriidae科。  相似文献   

7.
叶肢介属节腔动物门甲壳纲,主要由外部两瓣壳和内部的软体部分所组成。自泥盆纪出现以来,一直到现在生活在淡水池塘、沟渠中。叶肢介化石多保存为两瓣壳,其软体部分保存为化石是极为罕见的。1979年,我们在河北滦平县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保存极为完美的叶肢介软体化石,有头部,第二触角,胸腹部体节,尾部,附肢,雄性第1、第2执握肢和雌性卵粒,以及一些幼虫。这一发现,对现生叶肢介和化石叶肢介的分类、化石埋藏条件与沉积环境分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  相似文献   

8.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1994,33(2):156-164
描述了采自英国伯维克郡下石炭统下泥石群(杜内附)叶肢介一新属-longesheriagen.nov.据壳瓣生产带上发育大网状纹饰构造。归属于Loxomegaglyptidae科,从而使该科的地质历程从晚二叠世,一直追溯到早石炭世早期。讨论了新属与该科其它属之间的形态特征联系。认为化石为原理藏,含叶肢介崦层属非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新疆中二叠世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新疆阜康三工河剖面芦草沟组的叶肢介石2科3属4种(其中2新种)和鄯善照壁山剖面“照壁山组“的叶肢介化石2科4属5种,时代均为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10.
非洲叶肢介科在浙江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洲叶肢介科的分子,过去在北方大陆上尚未发现其踪迹。本文记述了在浙江发现的属非洲叶肢介科的两个新属Migransia 和Zhestheria,并讨论了非洲叶肢介科的迁移和演化问题。本文除报道浙江的这一发现外,还介绍了它们在当地中生代中晚期火山-沉积岩系中的分布情况及与此有关的其它几个叶肢介化石。本文共描述了7属、11种,其中3新属、10新种。  相似文献   

11.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6,45(2):175-181
报道的叶肢介新属(Kenyaestheria gen.nov.)采自肯尼亚Maji ya Chumvi地区的一钻孔,属下三叠统上马几牙楚姆维组(Upper Majiya Chumvi Formation),其特征为壳瓣后背缘最后几条生长线靠近背缘处形成一个凹缘构造,但生长线在背缘并不反转弯曲,同时具有放射线纹饰,据此将其归于凹缘叶肢介科(Ulugkemiidae)。该科是一个灭绝的类群,分布于中泥盆统至上三叠统,古生代的类型都发现于欧亚大陆,晚三叠世的Triasulugkemia见于阿根廷,新属首见于早三叠世,也是在南大陆出现的第二例凹缘叶肢介类。孢粉Lunatisporites pellucidus和叶肢介Aquilonoglypta—Cornia—Palaeolimnadia—Falsisca组合指示含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沈炎彬  朱彤 《古生物学报》1990,29(3):309-314
中国古生代的叶肢介知之甚少,南方早二叠世的叶肢介迄今尚无正式文献记载。1974年4月,福建地质一团在该省进行煤田勘探时,曾于钻孔中发现叶肢介化石,标注层位为龙潭组。只因化石数量太少,壳瓣保存不完整,产地又不详尽,因此,一直未作报道。之后,福建196煤田地质勘探队王信,在下二叠统童子岩组也找到了这一类型的叶肢介。1982年11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叶肢介科的成员以个体大,生长线粗凸,其上有一排圆瘤,最后几条生长线在后背缘微微反弯曲,生长带宽而平,发育有大网状或线脊状装饰为特征。其个体之大,是叶肢介动物群中的佼佼者。该科原包括4属:Sinoestheria Chang,1957,Ganestheria Bi and Xie,1982,Stanleyviella Chen and Shen,1982及Sentestheria Wang,1981。通过对分类依据及构造特征的厘定,认为Sentestheria应划归于Nestoriidae。新建立2个属:Wanestheria(安徽叶肢介)及Brazilestheria(巴西叶肢介)。该科的地质历程较短,分布于晚侏罗世(Kimmeridgian)至晚白垩世(Coniacian-Santonian)。目前只见于中国、非洲及巴西。本文讨论该科与其它古似渔乡叶肢介类的关系。根据保存十分完好的Ganestheria的标本,对该属具有加厚的脊状背缘及背缘刺的特征做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李罡 《古生物学报》2005,44(2):322-325
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永安村东的黑龙江南岸上白垩统嫩江阶太平林场组底部的黑灰色页岩中,产丰富的俞氏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 yui)化石。通过对这批化石材料的扫描电镜研究,发现该种化石壳表在靠背部的生长带上的长线脊间布满小网格装饰。而在光学显微镜下,这种装饰显示为长线脊间偶夹分布于生长带下半部的短线脊,修正了该种化石的特征描述。同时通过该种与青冈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 qinggangensis Chen)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区别不大,由于前者命名在先,后者应该是前者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冀北丰宁满族自治县花吉营下白垩统西瓜园组的花吉营丰宁叶肢介(Fengninggrapta huajiyingensis)的正型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以前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特征,其中包括:1)胎壳附近窄生长带上的小到中网装饰和密而细的线脊夹小网装饰;2)胎壳附近生长线上的小网装饰;3)靠腹边缘生长带粗壮线脊下端向下接近生长线时膨胀变成三角形"滨生长线瘤"。从而修定丰宁叶肢介的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16.
张伟 《化石》2001,(4):15-15
小小的叶肢介属节肢动物门内鳃足亚纲。此亚纲多由个体大小不足5毫米虫体组成。其中有个介甲目 ,一般称叶肢介类(Estherians)。这类动物虫体两则披以对称的双瓣壳。壳内显示有节肢型的躯体 ,俗名叫“贝虾”。有如半透明的几个质双壳瓣包着个“水蛋”。虫体分头、胸腹、尾。眼在头的中央 ,胸腹部有施感觉的第一触觉及施行动的第二触觉。触觉与尾部之间有一排多列的附肢或游泳足、生殖肢。化石介壳一般长了3—8毫米 ,极少达25—40毫米。壳形状多为半圆形 ,椭圆形 ,卵形 ,近长方形等 ,是叶肢介分类依据之一。主要分类依据是…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冀北丰宁满族自治县花吉营下白垩统西瓜园组的花吉营丰宁叶肢介(Fengninggrapta huajiyingensis)的正型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以前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特征,其中包括:1)胎壳附近窄生长带上的小到中网装饰和密而细的线脊夹小网装饰;2)胎壳附近生长线上的小网装饰;3)靠腹边缘生长带粗壮线脊下端向下接近生长线时膨胀变成三角形"滨生长线瘤"。从而修定丰宁叶肢介的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18.
安徽侏罗纪叶肢介,曾发现于舒城晓天附近,层位为上侏罗统毛坦厂组,计有2属、7种(陈丕基等,1982,第24—26页)。中、下侏罗统的叶肢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所描述的叶肢介是安徽区测队三分队陆伍云等同志于1980年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巢湖东约10公里的含山县彭庄村边发现的,1981年5月,我所曹正尧、林启彬、黎文本及笔者与陆伍云等同志一起,观察了侏罗系剖面,重新采集化石。化石产于中侏罗统含山组下部厚约9米的灰黑色(风化后呈灰白色)泥岩。该地含山组假整合覆于中下侏罗统象山群之上。与叶肢介共生的尚有植物Equisetites sp. (cf. E.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亚洲东部对Leaid叶肢介了解甚少。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中、上泥盆统已有少数报道(张文堂等,1976,Shen Yan-bin,1978,沈炎彬1979),但石炭、二叠纪仍无发现。日本下白垩统的Estheria rectangula Yokoyama(1894),小林贞一(1954),Novolilov(1952,1956,1960)认为它属于Leaid叶肢介。但许多学者仍持否定观点,认为壳瓣上的“放射脊”可能是保存时受挤压所致。由于Leaid叶肢介的分布时限较短,目前仅见于上古生代,壳瓣上具有数条粗稜状放射脊的形态特征又好认,在全世界分布又十分广泛,因此利用其分布以探讨古地理变迁,解释大陆漂移学说,在古生物学的论证方面,是  相似文献   

20.
淡黄油亮“几丁丸”,深埋红层几亿年。历尽沧桑貌更美,珍贵化石甲世间。登在本期封三的有一张早三迭世产的带卵的叶肢介化石,一侧是此叶肢介卵化石放大76倍时的情景。你看它多么象鱼肝油丸。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叶肢介卵化石。保存得如此完美的距今约2亿2千万年的叶肢介卵化石,读者一定会认为它的沉积环境是特别好的,谁又会料到它竟然会产在过去长期曾被认为是哑地层的石千峰群中上部的红层中呢?现在让我介绍一下这张举世珍贵的叶肢介卵化石的一些情况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