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答:我们课本上讲的是青蛙的变态.青蛙是无尾两栖类的代表动物.两栖类的另一大类群,如大鲵、东方蝾螈等属有尾两栖类,它们的变态与无尾类的变态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变态过程中,虽然也是由肺呼吸代替了  相似文献   

2.
林政飞  王淑红 《生态学杂志》2019,30(3):1057-1066
横裂是水螅体世代向水母体世代转变的重要阶段.对水螅体横裂诱发条件及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对水母爆发生态学和水母人工繁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比较研究两栖类、昆虫以及刺胞动物等具有复杂生活史生物的变态分子机制起源也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现有研究表明,诱发水螅体横裂的自然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盐度和共生虫黄藻等,不同门类水母的横裂方式以及环境诱导因素各不相同.能够诱导水螅体横裂的化学因素有吲哚类化合物、9-顺式维甲酸、碘元素和过氧化氢等,其中吲哚类化合物对绝大多数水母水螅体都有诱导作用.尽管水螅体横裂的分子机制尚未明晰,但对海月水母的研究表明,RxR信号通路以及一种横裂诱导激素前体假定蛋白CL390在水母横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示水母变态分子机制与两栖类和昆虫在分子水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  相似文献   

3.
昆虫变态发育类型与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发育使得昆虫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种群。它特指末龄幼虫化蛹,或者蛹向成虫的转变过程。根据变态剧烈程度,可将昆虫变态发育简单分为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完全变态及全变态5种类型。此外,昆虫变态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激素、基因、营养等多种因素的精密调控。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变态发育的类型和分子调控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昆虫变态的激素与基因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有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昆虫通过变态获得飞翔与生殖能力,扩大了生活范围,增强了适应能力。昆虫变态主要由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和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协同调控,众多基因参与。本文综合近几年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昆虫变态过程中保幼激素与蜕皮激素通过级联反应基因和microRNA调控的机制,以及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合成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和营养调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态发育是促进昆虫进化和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昆虫变态发育主要受到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协同调控,通过信号通路诱导下游基因表达,保证蜕皮、组织重塑等生理过程的正确发生。除内在激素外,外在营养物质亦可通过营养信号影响激素信号进而控制变态发育进程。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和营养调控机制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果,并对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我国的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壶菌病与两栖动物的种群衰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栖类种群全球性衰退是21世纪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与澳大利亚、美洲北部、中部、南部及欧洲的两栖类种群衰退有关。由壶菌引起的壶菌病是变态后的无尾类所患的一种显性传染病,其令人质疑的快速传播及广泛爆发对世界范围内的两栖类种群构成重大威胁。本文对这种致病壶菌的病理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及其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性激素对黑龙江林蛙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栖类性腺发育与分化的研究,过去文献中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理解脊椎动物界性分化的机制问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自从结晶体的性激素应用到这方面的研究之后,不仅扩展了性分化和转变的知识,而且也有助于阐明一些临床上的发病机制问题。 在两栖类中,性激素对性腺分化的作用和性腺相  相似文献   

8.
两栖纲是继鱼纲之后的一类开始由水栖转变为陆栖的脊椎动物,对这一纲动物的教学方法,以往已有报道。但笔者在接触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有必要再作些说明和补充。一、关于两栖动物的概念两栖类虽然开始由水栖转变为陆栖,但它们还没有完全离开水的环境,其幼体完全生活在水中,用鳃进行呼吸,心脏由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无四肢,具有长尾作为运动器官。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用肺呼吸,心脏由二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具四肢作为运动器官。这是两栖类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亦是两栖动物名称的由来。因此在讲述什么叫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9.
昆虫激素和抗激素类在蚕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玉锦 《昆虫知识》1994,31(3):190-192
控制家蚕幼虫蜕变和变态的内分泌系统是脑一咽侧体一前胸腺。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JH)和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MH)调节着家蚕的幼虫蜕皮、变态等生命现象,而脑分泌的促咽侧体激素和促前胸腺激素又控制着这两种腺体的分泌活动。家蚕的MH和JH的化学结构早在60年代中期被先后阐明,70年代后对这两种主要激素在血淋巴中的浓度已能精确定量,从而阐明了发生幼虫蜕皮和变态的激素环境。与此同时,发现了一些天然化合物能影响家蚕正常的内分泌活动,导致早熟变态和其他生理变化(如体色变化、生有障碍等),称之为抗激素类物质。家蚕内分…  相似文献   

10.
Lewis等1973年报道以九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Shigemi等1976年报道以一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和一种天然保幼激素对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Hub.)幼虫的活性测定。目的在于明确对幼虫生长发育和变态的抑制效应。1978年在玉米螟人工饲养中,我们用另外五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进行了试验:供试的五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玉米螟幼虫均有活性。高浓度可以阻止正常变态和导致异常变态。低浓度的734-Ⅱ能使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获得有益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昆虫中存在一类含量少而生理作用极为显著的活性物质,其中包括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和昆虫毒素等。昆虫激素又称变态激素,一般包括脑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等。昆虫的胚胎后发育与成熟过程是受体内这些激素控制的。若破坏激素系统的平衡,如外加过量的这种激素或对抗这种激素的物质,就会阻碍昆虫的正常生长、分化和变态的程  相似文献   

12.
昆虫的变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发育使得昆虫成为地球陆地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生活环境最多样化的一群生物。变态使昆虫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发育时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有利于昆虫迁飞转移,扩大其求偶交配、生活和生存环境空间。昆虫变态发育的变化是长期自然环境适应、协同进化的结果,受激素、营养和基因的精确调控。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变态的类型、激素调控、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昆虫变态发育的科学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林蛙与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形态的系统进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尾两栖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典的形态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进化与成体的进化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及发育特征也可以作为研究系统进化的重要指征。本文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及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变态前蝌蚪的软骨性颅骨及鳃部骨骼进行形态学描述,基于幼体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建树。建树结果支持Orton将无尾两栖类蝌蚪划分为4种类型,认为最原始的类群为Ⅲ型蝌蚪,与Tihen的观点一致。新蛙亚目的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蝌蚪属Ⅳ型,是最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4.
在脊椎动物中,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是调控生长、发育和机体能量代谢必不可少的信号通路之一,并且参与了两栖类和鱼类的变态反应。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存在内源性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等信号通路的成员分子,而且这些分子参与了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发育和变态过程。这表明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存在与脊椎动物类似的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综述了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植物中的昆虫变态激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在一生中要进行多次蜕皮才能长成成虫,如蚕进行4次蜕皮,然后变态成蛹,再变态成蛾。昆虫的蜕皮受其体内的激素所支配。昆虫头部的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由胸部的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这两种激素保持平衡即能完成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6.
山溪鲵卵巢滤泡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两栖类卵巢滤泡细胞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Thornton等 ( 1973)用电镜观察比较了蟾蜍 (Bufobufo)的成熟滤泡细胞和排卵后滤泡细胞 ,认为两栖类没有膜细胞和颗粒细胞的分化。Dumont等 ( 1978)较为系统地观察并描述了光滑爪蟾 (Xenopuslaevis)卵泡壁的超微结构。Kwon等( 1994)对黑斑蛙 (Rananigromaculata)卵巢组织细胞的离体培养研究表明 ,其类固醇激素的生成是在卵泡壁上完成的 ,并提出了两栖类卵泡类固醇生成的两类细胞模型。但目前有关有尾两栖类滤泡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仍少见…  相似文献   

17.
再生现象在动物界普遍存在着,两栖类幼体的再生可说是典型的例子。Kammerer(′05),Liosner(′31),Borssuk(′35),Polejaiev(′46)和 Forsyth(′46)等也都进行过蛙类后肢再生的实验,而且指出两栖类后肢再生能力是随着生长变态而逐渐失去的。Schotté and Harland(′43)曾截断蛙类蝌蚪后肢的不同部位,发现其各部位的再生能力亦不同:后肢远端部再生能力较强,愈近腿基部其再生能力就愈弱。  相似文献   

18.
昆虫保幼激素生物合成的调节与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雪辰 《昆虫知识》1992,29(4):237-239
<正> 保幼激素(JH)是由昆虫的咽侧体(CA)产生。它调节着发育和生殖。从昆虫中已分离出3种具有JH活性的化合物,分别称为JH1、JH2、JH3。它们的生理活性大不相同。JH3是大部分成虫的主要激素,可促进卵巢的发育,所以是一种促性腺激素。JH1和JH2主要在鳞翅目幼虫和蜚蠊若虫内,它们在变态开始就参与这一过程的调节作用,称为变态激素。  相似文献   

19.
马爽  谢惠春  李晓晨 《四川动物》2008,27(3):464-468
两栖类和爬行类属于变温脊椎动物,它们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借助自身体温调节以适应或抵抗这种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它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参与体温调节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及其体温调节的研究方法和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昆虫蜕皮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凡 《生命科学》2010,(12):1208-1214
蜕皮与变态是全变态昆虫典型的发育特征。调控昆虫蜕皮与变态的激素主要有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目前已经阐明了蜕皮激素的核受体EcR及部分核信号转导途径,但蜕皮激素是否存在膜受体及膜信号转导途径研究很少。研究证明,蜕皮激素存在细胞质中的信号转导分子和途径,蜕皮激素通过NTF2和Ran调控EcR入核启动基因转录。蜕皮激素使细胞质中的热休克蛋白Hsc70部分入核与USP结合启动基因转录。蜕皮激素通过蛋白激酶PKC使伴侣蛋白calponin磷酸化,参与蜕皮激素信号途径的基因转录。这些研究结果说明蜕皮激素除了有核受体和核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外,还存在细胞膜受体和细胞膜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