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水洞沟12号地点的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洞沟遗址12号地点(SDG12)是一处以细石叶技术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其文化层埋藏于边沟河Ⅱ级阶地中上部。地层时代从距今4.7万年至1.1万年左右,文化层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处于更新世与全新世的过渡时期,略经流水改造,为原地埋藏。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在整个地层发育期内该地区是以麻黄属+藜科+霸王属+蒿属+禾本科组合为主的植被类型,为气候比较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植被景观。在SDG12地点文化层堆积时期,气候相对暖湿,附近尚生长着沼生植物和榆、栎、桦等温带落叶阔叶乔木,为稀树荒漠草原环境。SDG12地点的古人类活动及古环境特征的分析对了解水洞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北方细石叶文化研究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和材料。  相似文献   

2.
宁夏水洞沟遗址的发现首次证实了旧石器时代东亚古人类的热处理行为。本文通过压缩实验和XRD(X射线衍射)检测,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区采集的白云岩石料热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50℃热处理的白云岩石料材质更加均匀,硅质含量减小、钙质含量增加,抗压强度下降31%,最大应变提高27%,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了明显的锯齿状波动现象。这些变化降低了打击石料所需的力度,使石料易于产生多次开裂,不容易发生一次性灾变破坏,为古人类调整打击点、打击方向和力度创造了机会,从而降低了打制难度,提高了石器的制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路石 《化石》2003,(2):32-34
今年是中国第一个旧石器遗址———水洞沟遗址群发现 80周年 ,也是裴文中先生领导的系统发掘该遗址、弄清诸文化层时代关系的 4 0周年。 1963年的往事浮现脑际 ,历历在目 ,仿如发生在昨日。那年的金秋 ,在张三小店前坐着两位边抽烟 ,边聊天的老人 ,缕缕青烟在他们间袅袅升起 ,昵昵交谈 ,象老友重逢。两者之一是小店主人张三 ,另一位是来此考察的裴文中教授。此时的他与村民融为一体 ,自然地显露乡土科学家的本色 ,以至发生稍后的一幕。当裴先生津津有味地听张三讲 192 3年德、桑神甫发现和发掘水洞沟遗址奇闻轶事时 ,一位过路的中年人插了进…  相似文献   

4.
栗静舒  彭菲 《人类学学报》2014,33(4):521-521
2014年6月9日~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古脊椎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了"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参加研讨班的人员除了有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所的相关人员外,还有来自三峡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美国匹兹堡大  相似文献   

5.
朱敏 《化石》2011,(3):76-78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宁夏水洞沟发现了旧石器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旧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1988年,水洞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6.
水洞沟遗址第8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地点之一。2003年,对其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16m2,文化层内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及鸵鸟蛋皮串珠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七百余件,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地区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根据该地点文化层的14C测年数据,该地点的年代为27,040±150 BP,经Int Cal09曲线校正后数据为31,323±101BP,与水洞沟第2地点的第2文化层年代(29.9ka~31.3ka BP)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7.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 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 揭露面积约100m2, 发现7个文化层, 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 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 但最下部第7文化层出土1件具有水洞沟第1地点特征的石叶石核。动物化石比较破碎, 集中分布于火塘内部或周围, 反映了古人类围绕火塘进行肉类资源利用的行为。综合水洞沟第2地点的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该地点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1ka-20ka BP之间。  相似文献   

8.
曹明明 《化石》2004,(2):2-5
站在水洞沟一号地点环看整个水洞沟遗址,我眼前慢慢出现了刘东生先生描写的场景:“2万多年前,一群远古人顶着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艰难地跋涉在鄂尔多斯黄沙漠漠地旷野之上,他们是一支由男女老少组成的队伍,随身携带着猎人的专用工具、武器、帐篷和火种。当他们翻上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相似文献   

9.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0.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2003~2005年发掘出土动物化石2000余件。初步鉴定包括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水牛(Bubalus sp.)等十多个动物属种。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标本表面少见食肉类啃咬痕迹且未有啮齿类啃咬痕迹及水流磨蚀等现象,表明这一动物骨骼组合应当不是食肉类、啮齿类与水流等自然性营力带入遗址的。遗址动物群中一定比例的具切割痕骨骼标本的出现表明了古人类在动物群富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动物考古学观察表明,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该地点古人类主要对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进行了猎捕与肢解、利用,这与相对更晚阶段的第12地点古人类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猎食对象的生存策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水洞沟的新年代测定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水洞沟是中国北方的一处独具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阐释区域性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徙、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报道在水洞沟2号地点发现的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野外考察发现系列的火塘遗迹并采集到石制品、骨器等文化遗物;系统的AMS^14C测年将水沿沟遗址的年代确定在距今29000-24000前;新的研究为探讨水洞沟工业的渊源和细石器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渑池班村新石器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人类环境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依据地处黄河中游二级阶地的渑池县班村遗址中浮选出的大量产和种子,鉴定后得知,在约700aBP裴李岗文化层中有栎、朴、山茱萸、紫苏和野大豆,反映当时该地的植被应属暖温带灌叶叶林区,古代先民主要以渔猎采集植物为生,至约4500aBP前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层中出现的是大量杰和黍等栽培农作物的种子,表明当时邢让褚转变成驯养载培贯注,自然植被遭受破坏。这些植物遗存的发现,在植物学、环境考古学和古人类学拓 ,  相似文献   

13.
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划分及年代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1995-1999年,在秦岭东部山区的洛南盆地发现50处旷野类型旧石器特点,并对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进行发掘,获得大量旧石器材料。本文对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进行了划分及对比研究,并进行了热释光(TL)测年数据分析。从地层对比及所测5个样品结果判断,龙牙洞及二级阶地地层年代属中更新世中晚期(O2^2-5),与北京直立人洞穴堆积层相当,绝对年代距今25-50万年左右,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14.
罗平生物群产出于关岭组二段,该段大凹子精细剖面细致的沉积学描述记录显示,剖面岩性变化趋势为:从生物扰动灰岩到含硅质结核的条带泥晶灰岩(钙屑浊积岩)向白云岩演化.剖面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表明,牙形石带属于Nicoraella kockeli带,同时该带可分两个亚带,即Nicoraella kockeli type 1亚带和Nicoraella kocke-li type 2亚带.牙形石生物地层年代确定在Anisian期的Pelsonian亚期.通过大凹子剖面含牙形石段产出环境分析表明:深灰色具脉状层理含泥质灰岩的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牙形石产出较少且保存一般,而深黑色纹层状泥晶灰岩段台间盆地相沉积环境中牙形石产出丰富且保持完好.大凹子剖面沉积构造研究表明:罗平生物群产出于台间盆地相钙屑浊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5.
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谢飞  李jun 《人类学学报》1993,12(3):224-234
  相似文献   

16.
海城仙人洞遗址装饰品的穿孔技术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玉才 《人类学学报》1996,15(4):294-301
本文在模拟制作穿孔装饰品的基础上,记述了不同方法穿孔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特点,据此重新研究了海城仙人洞遗址出土装饰品的穿孔技术,修正了原研究者的一些看法。同时对装饰品穿孔方法的鉴定标准、穿孔效率、打磨齿根的目的等相关问题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根据沉积物成因、古气候和古生物特征,把禄丰古猿化石产地新第三纪地层划分为晚中新世石灰坝组和早上新世庙山坡组。据岩性和岩相特征,可划分出五个不同的沉积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不同的沉积环境。古猿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主要埋在石灰坝组(四段)湖泊沼泽化沉积环境,次之为庙山坡组(五段)河流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东北羊草草原羊草种群生长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东北单草草原单草种群的生长, 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考查了环境因子对单草生长的作用规律. 结果表明:羊草种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进程, 7-8月份生长最快, 生长速率为0.20-0.403g/m2·d, 相对单草的生长. 土壤水解氮、速效钾、活性有机质、温度、pH值和有效磷具有较大的灰色关联度, 其中水解氮、速效钾和活性有机质是羊草生长的优势因子, pH值是限制因子. 羊草生长的最优模型为y=4.74x1+6.15x2+2.48x3-73.6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