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功能三项联合幽门螺杆菌(Hp)抗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5到2017年8月收治的胃癌患者34例(胃癌组)、癌前病变患者46例(癌前病变组),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血清胃蛋白酶原-II(PG-II),并计算PG-I/PG-II(PGR)值,采用胶体金法或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HP抗体,比较两组胃功能三项及HP抗体阳性率差异,分析胃功能三项联合HP抗体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胃癌组血清PG-Ⅰ和PGR水平低于癌前病变组(P0.05),胃癌组与癌前病变组血清PG-Ⅱ水平、H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HP抗体阳性者和阴性者血清PG-Ⅰ、PG-Ⅱ、PG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前病变组HP抗体阳性者血清PG-Ⅰ水平明显低于HP抗体阴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联检查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准确度分别为67.6%(23/34)、43.5%(20/46),高于串联的14.7%(5/34)、6.5%(3/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能导致PG-Ⅰ降低,具有癌前病变风险,再降低可能具有胃癌风险,临床上根据胃功能三项筛检早期胃癌并且辅助HP检测可早期诊断胃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消化性疾病的胃电图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胃镜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经胃镜和病理学两种方式诊断为消化性疾病的患儿5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无胃肠道疾病的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胃电图参数(频率均值和波幅均值),54例胃电图诊断后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分析消化性疾病患儿HP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溃疡面积的关系。结果:各组胃病患者胃电慢波频率均值各不相同(P0.05),三组患者胃电慢波波幅均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浅表性胃炎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患者胃电慢波频率均值、胃电慢波波幅均显著低于胃溃疡组(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胃电慢波频率均值显著低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组(P0.05)。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患者胃电慢波波幅显著低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浅表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达90.00%,胃溃疡符合率为60.71%,胆汁反流性胃炎符合率为83.33%。HP检测结果显示,HP阳性患儿占总例数的77.78%(42/54),HP阴性患儿占总例数的22.22%(12/54);HP阳性组患儿淋巴滤泡形成、胃黏膜萎缩、胃黏膜炎性活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阳性组溃疡范围2 cm的患儿比例明显高于HP阴性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消化性疾病胃电图存在餐后NSWP的下降及节律过缓的上升,胃电图检查和胃镜检查在诊断上有较高的符合率,HP感染科引起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可作为小儿消化性疾病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真菌荧光染色法与传统KOH湿片法在临床甲真菌镜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我院600例皮肤科门诊就诊疑似真菌感染患者指(趾)甲镜检标本,分别运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对这些标本进行检测,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荧光染色法检测阳性为418例,阳性率为70%,其中指甲阳性130例,趾甲阳性288例。KOH湿片法检测阳性为354例,阳性率为59%,其中指甲97例,趾甲257例。指甲(χ2=8.816,P=0.003)、趾甲(χ2=7.884,P=0.005)及总阳性率(χ2=14.876,P<0.001)在两种方法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指(趾)甲真菌感染的诊断中,荧光染色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KOH湿片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真菌镜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真菌镜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皮肤科门诊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标本,分别运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对这些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荧光染色法共检出56例真菌阳性,而KOH湿片法只有39例阳性。荧光染色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KOH湿片法(χ2=5.79,P0.05)。结论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真菌检测方法,值得在皮肤科对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CFW(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法诊断甲真菌病的阳性率、准确性和效率。方法临床怀疑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同时进行10%KOH溶液湿片法镜检、真菌培养和CFW荧光染色法镜检,计算各自真菌检出阳性率,并统计CFW法与KOH镜检法或真菌培养的差异,比较KOH与CFW镜下特点。结果共入组100例拟诊为甲真菌病患者。CFW法镜检阳性率64%,KOH法镜检阳性率63%,真菌培养阳性率31%。CFW法与KOH法镜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W法镜检与真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FW制片比KOH更加简单、快速,镜下显示的真菌更清晰易辨。结论 CFW荧光染色法是一种方便、快速、准确性较高的诊断方法,可以提高甲真菌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光胃镜常规检查时根据不同的胃体黏膜形态判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准确性及其病理表现,了解胃体黏膜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行胃镜检查的5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胃体和胃窦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快速尿素酶检查及白光胃镜检查,根据白光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胃体黏膜病变组(232例)和无胃体黏膜病变组(288例),分析胃镜下不同黏膜组织病变与H.pylori的感染情况,采用四格表分析白光胃镜检测对H.pylori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胃体黏膜病变组比较,胃体黏膜病变组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升高,同时胃体黏膜黏液分泌增多、胃体黏膜广泛充血、胃体皱襞肥大、黏膜水肿、胃体黏膜"龟纹样"改变、胃体(单发或多发)息肉、胃体可见RAC。不同胃体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11,P0.001)。胃体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感染率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无关(均P0.05),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糜烂有关(χ~2=7.087、6.230、17.934,P=0.008、0.013、0.001)。白光胃镜诊断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90.27%,准确度为79.62%,阳性预测值为90.52%,阴性预测值为70.83%。结论白光胃镜下胃体黏膜形态与H.pylori感染率及与炎症、肠化生、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糜烂有关,白光胃镜检查可能对H.pylori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白光胃镜下较常见且易识别的胃体黏膜充血、水肿、"龟纹样"改变、胃体可见RAC等可能成为白光胃镜预测H.pylori感染的特异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芝加哥天蓝染色法对甲真菌病患者标本检测效果。方法收集皮肤科门诊确诊的甲真菌感染患者标本160例,同时用KOH湿片法、荧光染色法和芝加哥天蓝染色法对真菌进行镜下形态学观察,并比较真菌检出率。结果芝加哥天蓝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对真菌的形态结构清晰易辨。芝加哥天蓝染色法、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0.6%、68.5%、47.5%;荧光染色法与芝加哥天蓝染色法的检出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6 2,P=0.674 0),芝加哥天蓝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12 9,P0.000 1;χ~2=57.010 3,P0.000 1)。结论如实验室没有荧光显微镜,芝加哥天蓝染色法检测甲真菌病患者标本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显示实验动物脊髓组织中的神经尼氏体和神经髓鞘等组织成分的双重组合染色法,通过分别选用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和橙黄G、磷钨酸(Orange G,Phosphotungstic acid)组合染色(简称MG-OP法)。已能够显示狗脊髓神经尼氏体呈绿色,细胞核呈黄色。神经纤维髓鞘轴突呈黄色,神经膜和结缔组织纤维呈绿色,背景呈淡黄色。MG-OP法克服了原法成分单一,色彩效果差,所建立的双重组合染色法,对比清晰,色彩鲜艳,方法简便的较好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Wnt信号通路的中GS蛋白(谷氨酰胺合成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胃癌组织(110例)、肠化生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20例)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60例)中GS蛋白表达。用快速尿素酶法与病理组织切片染色法检测上述各组织中HP感染的情况,并予统计学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胃癌组织GS高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部位、TNM分期、Borrmann分型、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相关(P>0.05)。GS表达与HP感染密切相关。结论:GS蛋白高表达同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长型瘦素受体在雌性昆明鼠生殖周期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方法对下丘脑、胃、十二指肠组织中的瘦素受体进行了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雌性KM鼠生殖周期不同阶段的下丘脑、胃、十二指肠组织中表达的瘦素长型受体进行定位分析。结果与结论瘦素受体六个亚型的分子量大约分别为(120、90、77、66.2、54、47)×103;下丘脑神经元胞质中有棕褐色阳性颗粒,且数目随妊娠日龄增加而增加;胃底腺中下部分胞质和细胞核有棕褐色阳性颗粒,且阳性率随妊娠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十二指肠腺中胞质和细胞核有棕褐色阳性颗粒,且阳性率随妊娠日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幽门螺旋杆菌标准菌株建立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小鼠胃炎模型对Hp疫苗研制、Hp致病机制的研究及抗Hp药物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灌胃国际标准菌株幽门螺旋杆菌Hp ATCC 43504,构建了BALB/c小鼠动物胃炎模型。利用小鼠胃部Hp尿素酶活性检测、Hp的定量培养、PCR检测、组织病理学等多种方法鉴定BALB/c小鼠动物胃炎模型。通过Hp诊断试剂盒检测,造模组小鼠的胃组织能使Hp尿素酶试剂变色,呈现玫瑰红色,而健康小鼠的胃组织不能使Hp尿素酶试剂变色,依旧呈现黄色;通过小鼠胃组织匀浆液培养Hp,造模组小鼠的胃组织匀浆液均可在BHI血平板长出Hp菌落,而对照组小鼠的胃组织匀浆液不能培养出Hp菌落;利用PCR对造模组和对照组BALB/c小鼠的胃组织进行Hp检测,造模组小鼠胃组织可扩增出150 bp的DNA产物,而对照组小鼠胃组织无扩增产物;通过HE染色法观察小鼠胃部病理变化和炎症情况,与健康BALB/c小鼠比较,造模组小鼠胃粘膜和粘膜下层有大量白细胞浸润,胃部炎症明显。利用国际标准菌株Hp ATCC 43504菌株成功构建了BALB/c小鼠胃炎模型,为评价防治Hp感染药物的效果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组织病理特征和Hp感染与慢性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抽选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67例患儿,作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有无HP感染,分析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特征、慢性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病理检查中,轻度、中度、重度炎症反应患儿HP感染率(7.7%、41.2%、51.1%)依次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炎症活动度患儿的HP阳性率76.3%明显高于无炎症活动度患儿23.7%(P0.05)。随着肠化分级加重、淋巴滤泡形成、萎缩程度分级升高等病理变化,Hp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轻度、中度、重度炎症三组淋巴滤泡形成、肠化生和胃萎缩发生率明显呈递增趋势,Hp阳性率明显呈递增趋势,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Hp是慢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患儿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活动性、淋巴滤泡形成、肠化分级以及黏膜萎缩萎等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动态     
英国国立变应性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J.Kovacs指导与艾滋病相关的诊断检验研究。他的小组开发一种快速和专一性单克隆抗体用来诊断隆凸假表囊肺炎(Pneumocystis carnii Pncumonia.PCP),这种病在以前是罕见的,它是艾滋病患者最主要杀伤者,目前用支气管镜检法或者用疾染色法诊断这种病。然而,这些方法对隆凸假囊肿肺炎和其他大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粘膜上皮基底膜有效、便捷、直观的实验方法,及基底膜、Ki67免疫组织化学、粘液多重染色在胃腺癌组织染色中的可行性。方法用过碘酸希夫(periodie acid Schiff,PAS)反应、六胺银法(methenamine silvermethod,PASM)、网状纤维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Picrosirius red,SR)和IV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5种染色方法对多种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腺癌病理标本基底膜进行染色,并利用Friedman检验、Wilcoxon检验定量分析、比较基底膜阳性区域面积。此外,在同一张胃腺癌组织切片上进行显示基底膜、蛋白质、粘液的多重染色。结果 5种基底膜染色方法中,IV型胶原免疫反应阳性面积与SR染色阳性面积(胃粘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标本除外)无显著性差异、PAS与PASM染色阳性面积无显著性差异、网状纤维染色阳性面积最大。多重染色实验结果显示胃腺癌Ki-67、阿尔新蓝(Alcian blue,AB)-PAS二重染色和Ki-67、AB、SR三重染色,分别显示对应结构,效果良好。结论观察基底膜,胃粘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标本中IV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与SR染色要分别选用;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及胃腺癌标本中IV型与SR染色可相互替代;PAS与PASM染色法可相互替代,我们推荐较为便捷的SR和PAS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观察比较直观,可选用。此外,SR、PAS也可分别应用于胃腺癌Ki67免疫组织化学与AB的多重染色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灶萎缩性胃炎(BAG)患者胃酸分泌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病理结果将60例确诊的慢性BAG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BAG组,监测各组患者24小时胃内PH值的变化、血清胃泌素水平及HP感染情况。结果: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HP阳性率、胃内中位PH值及算数均数p H值逐渐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逐渐降低;轻度、中度、重度BAG组组间中位p H值、算数均数p H值及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0.05);重度BAG组HP感染与轻度组、中度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轻度组HP感染与中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慢性BAG萎缩程度的加重,HP阳性率和p H值逐渐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逐渐降低。HP感染、胃泌素水平及胃酸分泌水平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07例自然人群和228例胃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的检测,同时与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结果比较。结果:自然人群中HP抗体阳性率为14.66%,不同性别、职业、民族间HP抗体的阳性率无差异。各年龄组间HP抗体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胃病患者HP抗体阳性率为61.41%,GMT为1:430.53,明显高于自然人群的14.66%,GMT 1:15783,两者差异显著。ELISA法与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结果存在相关关系。认为ELISA法结果可靠,可用于人群普查及HP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内正常菌群乳酸杆菌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影响。方法:51例胃粘膜活检标本均取自于行胃镜检查的胃炎患者,分离培养乳酸杆菌,通过扩增其16S rRNA基因并测序来鉴定乳酸杆菌的种类;胃炎程度及活动度的分类依据悉尼分类系统,运用改良Gimesa染色鉴定HP感染。结果:胃粘膜中共分离出9种乳酸杆菌,分离阳性率为49.0%;乳酸杆菌阳性病人与阴性病人的HP感染率、胃炎程度的差异及胃炎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病人的胃炎程度较HP阴性病人更严重(P<0.05);有益生菌作用的乳酸杆菌与非益生菌类乳酸杆菌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内乳酸杆菌的存在对HP感染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90年4至10月我们对作胃镜检查的254例胃病患者的胃活检标本进行幽门螺旋菌(简称HP)感染的直接尿素酶试验、涂片镜检和烛缸法培养HP,并将3种方法加以对比。3种方法共检出HP阳性者173例,检出率68.11%,尿素酶试验阳性170例(66.93%),4小时内阳性率为97.65%,12小时即100%出现阳性,涂片镜检阳性165例(64.96%),镜检与尿素酶阳性符合率为95.3%。培养阳性172例(51.97%)。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痢特灵、四环素、青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革兰染色对患者阴道分泌物的检验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于诸暨市中心医院进行阴道分泌物检验的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 600例。采用生理盐水镜检法和革兰染色法对分泌物进行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法对分泌物病变的检出情况,同时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革兰染色法对分泌物病变的检出率为32.50%,生理盐水镜检法的检出率为28.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染色法对阴道分泌物检验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61%、96.34%、97.87%,均高于生理盐水镜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泌物检验是诊断阴道炎最便捷的方法。与常规的生理盐水镜检法相比,革兰染色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对阴道炎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胃癌肿瘤行为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10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组织中EGFR和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组织PTEN的表达56.19%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的表达92.3%,而胃癌组织EGFR的表达46.67%明显高于正常组织7.62%,(P<0.01)。二者的表达与性别和年龄无相关性(P>0.05),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结论:PTEN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EGFR在胃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并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二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