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进化史中曾经发生了多次生物物种灭绝事件,其中有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期中,全球范围内许多种类的生物个体全部死亡,从而造成地球上生物物种数目在较短的地质时间突然下降,称之为生物物种大灭绝。根据化石记录,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均发生过物种大灭绝事件。其中,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但是,人们对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更关注一些,因为在那一次物种大灭绝中,地球上曾经盛极一时的恐龙灭绝了。人类作为现时代地球的主宰者一直在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测类似的物种大灭绝事件会不会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2.
金文驰 《化石》2022,(4):24-32
<正>提到古生物,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恐龙。恐龙出现在中生代的三叠纪,在此之前的古生代二叠纪,生活着大量外形奇特的生物,如牙齿如盘的旋齿鲨和背上具帆的异齿龙等。不过在二叠纪末,出现了地球历史上已知规模最大的灭绝事件。据估计,在这一灭绝事件中,约70%的陆生脊椎动物和高达96%的海洋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3.
生物进化史中曾经发生了多次生物物种灭绝事件,其中有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期中,全球范围内许多种类的生物个体全部死亡,从而造成地球上生物物种数目在较短的地质时间突然下降,称之为生物物种大灭绝。根据化石记录,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是很显著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统治了几乎一亿四千万年的恐龙绝灭。然而这次绝灭仅仅是地球历史时期若干大的绝灭中的一幕。科学家根据消失了的生物科的百分比,指出在显生宙(最近五亿七千万年中)有五次大的动物绝灭:寒武纪末期、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和白垩纪。有人认为第一次大绝灭是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而不是寒武纪末期。白垩纪末期是第二个大的绝灭。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南区出现的Pseudoalbaillella nodosa带至Neoalbaillella optima带共15个放射虫生物带可与中国同期发育的17个放射虫生物带对比,代表泛大洋(Panthalassa)沉积的部分日本地体和代表古特提斯洋(Palaeo-Tethys)沉积的中国部分构造单元,无论在放射虫生物类群组分还是在化石生物带构成方面都非常相似。晚石炭世—二叠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证实,该时期地球上的两个大洋(泛大洋和特提斯洋)没有明显的分化,可能属于同一大洋体系———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6.
阿谢尔期菊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兼论二叠系下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前言阿谢尔期介于石炭纪与二叠纪之间,是一段继往开来的重要地史时期。因而对这一时期的生物,特别是对这两个纪地层划分和对比起重要作用的菊石群的研究具特别大的意义。我国二叠纪海域广泛,环境多样,而又长期保持不咸化;有利于菊石群发育,并且反映出良好的生态分异。既有地方性很强的局限海生态类型,又有全球性很强的开阔海生态类型。它们代表着两个生态意义不同的系列(周祖仁,  相似文献   

7.
绝灭乎?变异乎?王大锐人们早就认识到了地球历史中的生物大绝灭现象,地质学家们用这些大绝灭来做为地质时代界线的一种重要划分标志。比如,二叠纪末的大绝灭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它使得海洋无脊推动物的半数左右的科消失了;白垩纪末的绝灭则标志着从中生代向新生代的...  相似文献   

8.
冯伟民 《化石》2020,(3):31-33
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灭绝事件,它重创和毁坏了古生代生态系统,打破了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的相对平衡,中断了生物演化的连续进程,使得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极大地弱化了旧生物屏障,并迎来了中生代新的生物演化时代。但是,在经历了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生物界进入了很长的残存期,其延续时间长达约10Ma。残存期是大灭绝事件的后续,深深地打上了大灭绝的烙印,同时,它又是随后复苏期的先兆,生物在此艰难的过程中是如何度过的呢?它们又采用  相似文献   

9.
王大锐 《化石》2003,(1):32-34
在地球生命发育的数十亿年漫长历程中,曾经历过多次十分惨烈的大灭绝,尤其是在有硬体化石记录的近6亿年中,已经查明的大灭绝事件就发生过6次,其中最惨烈的一次就是距今约2.6亿年前二叠纪末期发生的大灭绝。在那次大灭绝中,海洋中占统治地位的古生代群体不是彻底消失就是大大地减少了,它们中间包括多种珊瑚、有铰腕足动物、多种棘皮动物、三叶虫和菊石、大量陆地植物、昆虫和四足动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存在的十块古大陆中的九块上都发生了大灭绝,地球上的生命几乎被一扫而光。这一大灭绝改变了地球上生物遗传的次序,为…  相似文献   

10.
古生物学家与新突变论吴根耀19世纪初,以居维叶为首的古生物学家以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地球表面曾发生过多次生物灭绝和重大变革。1830年,莱伊尔出版《地质学原理》第一卷,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地球观。1832年,威廉·惠韦勒在评论《地质学原理》第二卷时,使...  相似文献   

11.
地质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生物绝灭期,如泥盆纪末、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垩纪末期的那次绝灭,导致在中生代称霸全球的恐龙很快地消声匿迹了.这些大规模生物绝灭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竟相提出了生存竞争、气候变化、彗  相似文献   

12.
近五亿年前,地球上生命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出现了最早的鱼形动物,揭开了脊椎动物史的序幕。动物界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脊椎动物是自然界长期的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悠久的地球历史时期里,生物的发展,从三十多亿年前少数简单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经历漫长曲折的道路,进化到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历史,即各类脊椎动物的起源和逐渐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历史,是整个自然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脊椎动物的发生和进化的过程,体现了自然界矛盾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冯伟民 《化石》2022,(1):27-30
三叠纪是紧接着二叠纪之后的一个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这个时代开创了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空前繁盛。三叠纪始于距今2.52亿年,结束于2.01亿年前,延续了约5100万年。三叠纪的生物在经历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的复苏和演化,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出现了恐龙等新一代中生代霸主。但随后又遭受了一次全球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14.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其中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深海巨大的热容量和碳储量是地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循环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以说,我们若要在中长期尺度上对地球气候系统加以预测,就需要加强深海大洋巨大热容量及热输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其中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深海巨大的热容量和碳储量是地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循环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前乐平统海洋动物灾变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进  尚庆华 《古生物学报》1995,34(4):410-427
作为古生代最后阶段的乐平统可划分为2个阶和4个亚阶,暂以逼近自然界线的Clarkina postbitteri带之底为下界;在二叠纪形成了栖霞期之前和吴家坪期之前两个超序界面,乐平世海侵居于二叠一三叠纪超序的低水位体系,乐平世末的海泛淹没了古特提斯区的残留陆棚;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绝灭形成规模和性质不同的两幕;茅口期末全球性海退使栖居地丧失而导致地方性类群和远洋浮游生物灭亡的前乐平统海泮动物灾变事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生物学会浙江组于6月3-5日在桐庐冷坞召开了"石炭、二叠纪地层剖面现场讨论会."浙江石油地质研究所有关同志在会议上介绍了他们多年来对冷坞剖面工作的成果.冷坞石炭、二叠纪地层剖面露头发育良好,层序齐全,界线较清晰;?、珊瑚、苔藓虫、腕足类等生物化石丰富,是浙江中部研究石炭、二叠纪地层的重要剖面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二叠纪礁类型及成礁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我国南方的二叠纪礁主要分布在黔、桂、川东、湘鄂西以及中下扬子地区,有两次大的成礁期,即茅口期和长兴期,且以长兴期礁发育好、分布普遍。根据礁的成因、组构及礁岩类型,将南方二叠纪礁分成4类:生物礁,生物丘,灰泥丘和地层礁。各类礁均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同时它们的形成、演化和消亡,明显地受到古构造(尤其是古断裂)、古地理、古环境和海水进退、海平面升降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8.
晚二叠世长兴期至三叠纪末,地球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全球性事件,全球的地质和古地理环境以及生物群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海洋底栖的腕足动物来说,影响尤为巨大,发生了明显的属种更替。本文通过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分属2 458种、482属、105科、12目的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建立这一时期的腕足动物全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腕足类多样性从长兴期到三叠纪各期的演变规律。从腕足动物分异度变化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到三叠纪末经历了一个灭绝期、残存期、萧条期、复苏-辐射期和灭绝期的过程。腕足动物的属种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晚二叠世主要以长身贝目、直形贝目、石燕贝目、小嘴贝目、正形贝目和无窗贝目为主,此外还包括穿孔贝目、准石燕贝目、舌形贝目等属种多样性较低的类型。受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影响,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灭绝,在中—晚三叠世大量繁盛的主要是小嘴贝目、准石燕贝目和穿孔贝目分子。  相似文献   

19.
唐家桓  周顺桂  袁勇  庄莉 《生态学报》2015,35(10):3180-3189
天然生物地球电池(biogeobattery)是一种发生在地球表层氧化-还原界面的自然现象,是微生物在厌氧区域氧化有机碳、硫化物等电子供体,产生的电子经胞外介体"长距离"传输至好氧区,从而与空间上隔离的氧气等电子受体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由于生物电流的偶联,使得过去认为因空间隔离而难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快速、即时的进行。Biogeobattery的科学本质是:通过微生物驱动电子流动,偶联空间上隔离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Biogeobattery可能容易发生在有机物丰富、具备氧化-还原界面的生境,如海底沉积物环境、有机物污染区域等;它对于有机物厌氧矿化、温室气体排放、C/N/S等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自然恢复等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具有重大生态学意义,正成为地球科学、微生物学及生态学共同关注的国际前沿和热点。从"人工"biogeobattery(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入手,阐述了biogeobattery效应及其形成机制,从电池的电势、阴极-阳极响应关系、传导介质等方面详细介绍其研究方法,论述了biogeobattery的生态学意义,展望了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二叠纪海绵礁的成礁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泛发育于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台地区的二叠纪生物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海绵生物礁。从该地区二叠纪海绵生物礁的内部成礁因素分析,即从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质藻类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埋藏和保存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华南二叠纪海绵生物礁主要是由于其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质藻类独特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以及它们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此模式与其它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的成礁模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