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年说马     
孙忻 《生命世界》2014,(2):38-49
正马,有着风姿卓越的体态,优美高雅的举止,高贵潇洒的气质。自从人类驯服野马之后,马就一直陪伴着人类,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沉浮与文明的兴衰。现生的马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但是马科动物最早的祖先——始祖马出现在5 400万年前始新世的北美洲。马科动物的祖先虽然起源  相似文献   

2.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和野驴(Equus hemionus)是许家窑遗址动物群中的优势属种。本文基于对这两种动物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了遗址中马科动物的死亡年龄,并对上、下文化层的死亡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知古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与特点。通过与马科动物在自然生存状态下以及死于不同原因(如疾病或营养衰竭、食肉动物猎杀、现代人类狩猎等)的年龄结构对比,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许家窑文化早期(下文化层)可能通过捡拾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与食肉类动物抢夺猎物、主动狩猎等多种方式获取马科动物,而在许家窑文化晚期(上文化层)可能以主动狩猎作为获取马科动物的主要方式。此外,古人类在遗址的早期就可能已经具有捕获整个马科动物居群中任意年龄个体的能力,并能做出最优化判断,有选择地去捕猎脂肪和肉量较高的壮年动物群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郑州晚更新世老奶奶庙遗址从动物考古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埋藏学观察显示动物遗存的堆积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动物遗存主要由马科和原始牛构成,还包含羚羊、鹿类、野猪、犀牛等。对马科动物的分析表明:人类很可能把猎物整体搬运到遗址上进行屠宰。动物骨骼中的骨髓与油脂被充分提取,成为人类饮食的重要构成,反映了狩猎采集者最大化地获得食物的生计策略。马科动物和原始牛的死亡年龄结构显示:人类以获取成年个体为主,暗示了人类狩猎能力和集体协作行为的发展。本研究试图为进一步认识中原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生计方式与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马年说马     
<正>2014年马年将至,马的话题自然多了起来。马是动物中的"君子",不仅吃苦耐劳,且充满灵性,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的意象美好而积极向上,如我们熟知的"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春风得意马蹄疾"等。"午时"又称"马时",象征事业发达,如日中天。借着新近网络流行用语"马上体"的东风,希望这期"普氏野马"专辑"马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马科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动物纲、奇蹄目、马科、马属,现存种类有七种:即普氏野马、蒙古野驴、藏野驴、非洲野驴、山斑马、细纹斑马、平原斑马。马科动物家族曾经十分繁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驰骋在广袤无垠的草原及荒漠草原,只是到了近代,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它们的生存家园逐渐萎缩,种群也慢慢衰落了。现代马科动物起源于地球演化史的第四纪,与同为第四纪起源的人类一同出现于地球上。  相似文献   

5.
马驴骡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已有不少报道(Hsu et a1.,1967;Benirschke et al.,1964;Benirschke et al.,1964;Benirschke et al.,1965;Short,1974)。70年代初,用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有学者(Ryder,1978)从进化角度探讨马科种属的起源、进化和杂种不育等问题。在国内除了我们报道了马、驴和他们的杂种马骡和驴骡的核型外(李胜利等,1982),至今尚未见有关于马科动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报道。本文的目的就马(Equus caballus)染色体的三种带型作初步的介绍,以促进马科动物核型、染色体带型、杂种不育以及进化等方面的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鱼类和两栖类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和两栖类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两个类群,人们对于这两类动物性别决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不仅对动物性别决定演化的研究有基础性贡献,而且对发展养殖业也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鼻狂蝇属物种是有蹄类动物鼻咽腔内常见的专性寄生蝇,是畜牧兽医、农林生产、动物保护领域重点关注的寄生虫.本研究通过系统比较紫鼻狂蝇Rhinoestrus purpureus和亚非鼻狂蝇Rhinoestrus usbekistanicus这两种寄生于马科动物的近缘物种的成虫外部形态及雌雄尾器特征,明确了二者关键鉴别特征,并绘制了形态特征图;此外,还总结了两近缘种在中国的寄主、分布地信息,不仅为鼻狂蝇的快速识别和精准鉴定提供了科学数据,还为其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扼要介绍动物系统演化的两个新模型,并对几个动物门在动物系统演化树土的位置变动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门类之一,其演化史对于研究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关重要.现有的化石记录显示,水体较深的贫氧环境可能是寒武纪早期海绵动物演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前人在贵州、湖南、安徽等多地的斜坡至盆地相黑色页岩中已经报道了数个海绵化石群.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水动力作用较弱,海绵骨架结构容易得到原位保存.湖北宜昌秭...  相似文献   

10.
邢路达 《化石》2014,(3):78-80
正中国古动物馆重新开馆啦!中国古动物馆是介绍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演化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94年创建,今年恰逢建馆二十周年。馆内按照古脊椎动物的演化序列划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五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特展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自5亿多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系  相似文献   

11.
陕南早寒武世早期Quadrapyrgites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序幕阶段的梅树村期,生物类群大规模辐射,身体构型快速革新,与前寒武纪生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最近在陕南宁强宽川铺地区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五辐射Punctatus及部分四辐射四方塔形壳属Quadrapyrgites,其中包括1个新种Quadrnpyrgites undulatuscostalis sp.nov..在此基础上对Quadrapyrgites进行了属征补充.双胚层腔肠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史的真后生动物演化开端,在生物起源演化历程上占据着关键的位置.本文为研究真后生动物起源演化、生物辐射、体型构建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12.
斑马简介     
现生的马科动物只有1个属,即马属,该属共有7个物种,其中有3种斑马,分别是普通斑马(Equus quagga)、狭纹斑马(Equus grevyi)和山斑马(Equus zebra)。狭纹斑马和山斑马E.z.zebra亚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Ⅰ,严禁猎杀以及任何形式的贸易活动。山斑马E.z.hartmannae亚种被列入附录Ⅱ,国际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仅有普通斑马的数量较多,2002年统计数据为66万只,该物种的生存尚未受到威胁。目前,3种斑马的数量仍在缓慢下降,原因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占用、畜牧业的发展以及被家畜占用的水源地等。如果相关地区的贫穷和政治动荡能够得到遏制,加之合理控制家畜的数量,减少对原始栖息地的随意占用,并持续实施野外监控,斑马等非洲动物的未来就会出现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化石》2013,(3)
关于灵长类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演化关系,以及灵长类内部类人猿、眼镜猴、狐猴等主要支系之间的系统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激烈争论的问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6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这件化石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发现于我国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积中,距今5500万年.这项发现对于确定类人猿与其它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是近年来古灵长类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郭郛 《生物学通报》1997,32(9):43-44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的古国,建立在亚洲的东方,如果从北京猿人算起,迄今已有SO万年的历史。动物学是古老而新的科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取得许多突出的成就,为世界和中国文明作出较大的贡献。在北京周口店古代人类居住的洞穴中,除去有大量灰烬和动物骨头外,还有鹿的头骨做成的瓢状用器,由此看来,人们已猎取动物作食物—一生食和熟食,并利用动物的尸骨作工具,动物学开始萌芽。动物学发展史上第二次大的突破是人们开始家化动物,据现代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估计,约在5万年到2万年前,人们首先家化了狗;而中国现已发掘的狗骨化石的…  相似文献   

15.
刺细胞动物是一类具有刺细胞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淡水中.作为后生动物最早分化出的一支,刺细胞动物对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地层对比和古地理恢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研线索.本文简要介绍了刺细胞动物早期(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苗岭世)的化石记录和研究现状,将刺...  相似文献   

16.
自然选择是生物演化的重要动力,而协同演化的理念使人们认识到,互作物种之间彼此交互的选择也可以驱动物种发生演化.自1964年正式提出以来,协同演化的概念经历了充分的发展与拓展,但使用误区也多种多样;虽然不断有研究验证一些生态互作关系的确是协同演化,但质疑协同演化关系真实性的论断也时有报道.为了理清协同演化概念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我们尝试提出避免误区的3条简要准则,即具有互作关系、交互选择、协同系统发生.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量化了协同演化概念的发展,显示协同演化概念向非进化生物学领域的迅猛拓展,同时统计结果也揭示了人们对多个易与协同演化概念混淆的术语的使用情况尚在合理的范围.依据生态关系,我们总结了现有的发生协同演化的互作系统及证据;介绍了协同演化的地理镶嵌理论的内容与案例.对协同演化概念的历史梳理、文献计量、证据收集和前沿发展方向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协同演化的深入理解,避免误用术语,期望为后续协同演化方向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非洲马瘟病毒群特异性RT-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洲马瘟病毒(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AHSV)为双股RNA病毒,感染所有马科动物.设计2对位于AHSV基因组S7片段的引物,经RT-PCR扩增,证实2对引物对6种血清型的AHSV RNA均有特异性扩增,且能对同属的蓝舌病病毒(BTV)、鹿出血热病毒(EHDV)进行区别诊断.经序列测定及Blast,证实所扩增的条带确为AHSV S7相应位置核苷酸序列,表明已初步建立AHSV群特异性RT-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中报道并描述昆明地区寒武纪早期关山动物群火炬虫Phlogites一新种——广卫火炬虫P.guang-weiensis sp.nov.。Phlogites是一类奇特的软躯体化石,其在关山动物群中的发现对了解该类动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以及探讨关山动物群与澄江动物群的关系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中报道并描述昆明地区寒武纪早期关山动物群火炬虫Phlogites一新种——广卫火炬虫P.guang-weiensis sp.nov.。Phlogites是一类奇特的软躯体化石,其在关山动物群中的发现对了解该类动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以及探讨关山动物群与澄江动物群的关系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傅彤  王晨  丁巧玲 《化石》2013,(1):13-17
昆虫是地球上最成功的一种生物,它有许多的称谓——最早会飞的动物、物种最多的生物……这一切诉说着昆虫4亿年进化上的成功.在人类远远还没有出现的泥盆纪,昆虫就已经在地球上热闹地繁衍生息,用它独有的美丽和神秘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保存着任东教授十余年来收集的20多万件昆虫化石标本,翻开一块块精美的化石标本,面对这些种类丰富、栩栩如生的自然界"精灵",我们陶醉于它们亿万年前的故事,不由自主地惊叹于远古时代昆虫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