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用六倍体小黑麦Rosner与普通小麦科冬58的杂种F_1为材料进行了花药培养。观察了27株花粉植株根尖细胞的染色体,其中有17株非整倍体、9株混倍体和1株单倍体。从花粉植株PMC的染色体构型表明,在单倍水平的植株中以单价体为主,在二倍水平植株中以二价体为主。用Giemsa显带技术鉴定花粉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其中黑麦染色体为2—7条,小麦染色体为18—21条。提示用花药培养的方法,可以将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种F_1理论上可以形成的花粉的染色体组成在植株水平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鹅观草(Roegneria grandis,2n=4x=28)的染色体组组成,为其正确的分类处理提供细胞学依据。该研究通过人工远缘杂交,成功获得3株大鹅观草与蛇河披碱草(Elymus wawawaiensis,2n=4x=28)属间杂种F1植株。杂种植株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不育。亲本及杂种经I2-IK溶液染色后进行花粉育性检测,结果显示Roegneria grandis和Elymus wawawaiensis的花粉可育,育性高达94.6%和90.5%;杂种F1不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结果显示,亲本花粉母细胞配对正常,均形成14个二价体,以环状二价体为主,Roegneria grandis有频率很低(0.04/细胞)的单价体出现;杂种F1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形成6.46个二价体,变化范围为5~8;在观察的83个花粉母细胞中,有35.2%的花粉母细胞形成了7个二价体,形成6个二价体的细胞占42.59%,较少细胞形成8个二价体;平均每个细胞形成14.66个单价体,变化范围为10~18;平均每细胞观察到0.14个三价体;杂种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为14.66 I+6.46 II+0.14 III;平均每细胞交叉数为9.83,C值为0.35。结果表明:(1)R.grandis与Elymus wawawaiensis有一组染色体组同源的St染色体组,另外一组染色体组不是St或者H染色体组,Roegneria grandis的染色体组组成不是St Stg;(2)较低频率的三价体(平均0.14个/细胞),可能是由于R.grandis的St和Y染色体组间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也可能是染色体易位等原因导致,对于Y染色体组的起源还需深入地研究;(3)在不同地理来源的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中St染色体组同源性不同,R.grandis与来自于北美的Elymus lanceolatus与E.wawawaiensis的St染色体组较与分布于亚洲的E.sibiricus和E.caninus的St染色体组同源性反而更高,其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相似文献   

3.
吴鹤鸣  陆维忠等 《遗传学报》1993,20(1):50-58,T001,T002
本文报道了栽培番茄(Lycopersico esculentum)“北京早红”等5个品种分别与野生型秘鲁番茄(L.peruvianum)PI128657中8号株系杂交,离体胚培养,得F1杂种植株,对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终变期二价体交叉点的频率,以及亲和性程度等进行了.结果表明,6个亲本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是正常的,中期I为12个二价体。其中环状二价体占多数,棒状二价体数较少,中期I没有单价体,后期I和II均正常,四分体阶段无微出现,但各亲本在终变期和中期I的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数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亲本基因型的亲和性程度和在遗传学上的不协调有关。5个组合的大多数F1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基本正常,12个二价体占多数,但染色体配对不稳定,有较多的单价体,染色单体桥。四分体阶段有微核,此外,在5个组合的F1杂种植株中,均出现双二倍体花粉母细胞,这些双二倍体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均,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桥,以及较多的多价体,四分体阶段有微和不同类型的四分孢子群。  相似文献   

4.
Elymus与普通小麦属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卢宝荣 《遗传学报》1992,19(2):150-155
本研究以Elymus pendulinus(Nevski)Tzvelev(2n=4x=28,SSYY)、E.shandongenisis B.Salomon(2n=4x=28,SSYY)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进行了属间远缘杂交。通过对杂种胚的离体培养,两个组合均产生了杂种F_1植株。杂种F_1为多年生,植株生长旺盛;形态上介于亲本种之间而兼具双亲的某些特征;穗状花序发育正常,但均完全不育。两个组合的根尖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5x=35。通过对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的分析,发现其MI染色体的配对水平很低,二价体均为棒状,每细胞的平均染色体交叉数在0.25-0.31之间。这表明E.pendulinus t E.shandongensis 所含的SY染色体组与普通小麦的ABD染色体之间的同源程度很低。由于在E.shandongeasis 及其它具有SY染色体组的Elymus 单倍体中,SY染色体组之间的部份同源染色体配对数均明显高于该杂种中的配对数,这表明存在于普通小麦中的ph基因及其它具类似作用的基因系统能抑制SY染色体组之间的部份同源染色体配对。  相似文献   

5.
对93株六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F_1花粉植株进行了细胞学观察,Giemsa分带鉴定黑麦染色体,分析花粉植株中D、R染色体的分布组成。花粉植株染色体数目集中在2n=23附近,D、R两组染色体表现不同的数量分布:黑麦(R)染色体从数量上趋于随机分布;小麦(D)染色体却趋于大部分保留。初步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小麦(Triticum aestivum)雄核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对小麦花粉胚和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和雄核发育的细胞学现象作了研究。结果如下:(1)N_6培养基诱导花粉愈伤组织的效果显著优于 MS 培养基。外源激素对于雄核发育的启动不是必需的,但对愈伤组织进一步的生长却是不可缺少的。(2)用花药整体制片法研究了雄核发育的各种途径,结果表明,不均等分裂和均等分裂的小孢子都能形成花粉胚,但前者占较大比例。(3)在部分多细胞花粉和白化苗中观察到染色体断片和微核,推测白化或畸形的花粉植株可能起源于具微核的花粉。(4)细胞的核内再复制和游离核的融合是产生二倍体和多倍体花粉植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合成,育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傅杰  陈漱阳 《遗传学报》1989,16(5):348-356
通过杂种幼胚无性系培养获得大量再生植株F_1,经秋水仙碱处理,合成了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属间双二倍体(AABBDDVV)。其形态特征除株高、穗长、小穗数,籽粒大小和育性明显增加,生育期延长外,分别与各自的再生植株F_1相似。双二倍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为48—5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2n=28Ⅱ的细胞占56.82%,每个细胞平均有27.10个二价体,1.44个单价体,0.08个三价体,0.03个四价体。经过连续两代单穗单株选择,结实率由15.91%提高到36.52%。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我国许多单位都成功地培养出了玉米花粉植株及其纯合植株后代。但在花粉植株后代的细胞遗传学方面还尚未进行研究。我们于1978年以玉米品种来宾白花粉植株姊妹交后代H_2,杂种桂单12花粉植株的自交后代H_2为材料,按常规的酒精-冰醋酸固定液固定材料,醋酸洋红染色压片,观察结果如下: 1.来宾白:发现在粗线期染色体常常是粘在一起的,在染色体1、4、5、6和7的长臂上有一个中等大小的染色节,在染色体9的短臂末端上有一小的染色节。在检查的8株中有3株,也观察到一小染色节紧靠第2染色体短臂的末端。第4染色体的染色节是杂合的(图版Ⅰ,1)。在第2、3和6号植株中经常出现核仁的大小、数量和形状的变异(表1;图版Ⅰ2-6)。此外,在大多数植株中观察到巨大的花粉母细胞和2至3个细胞的融合。 后期Ⅰ,有2个或1个染色单体桥而无断片(图版Ⅰ,7),一个桥和一个断片,一个断片而无桥(图版Ⅰ,8),出现在第3、6和7号植株的细胞中,大约比率超过15%。然而,在对照植株的细胞中相同畸变型只有1%(表2)。虽然倒位的构型在粗线期是有可能出现的,可是没有看见。第1、3和7号植株的花粉粒平均有10%是不育的(表3)。 2.桂单122):发现在粗线期,所有植株的染色体普遍展开得很好。在染色体1、4、6、7和9的长臂上有一个中等大小的纯合  相似文献   

9.
俞春江  贾旭 《遗传学报》1994,21(6):447-452
2个小麦-黑麦-中间偃麦草三属杂种F1的减数分裂行为复杂,中期I染色体平均每细胞构型为19.53I+13.47II+0.70III+0.061Ⅴ和19.99I+13.42II+0.65III和0.041Ⅴ+0.01Ⅴ,后期I染色体分配不平衡,单价体并不一定排列在赤道板上,产生各种类型的异常四分体。18株花粉植株染色体组成类型多样,在2个花粉植株中分别观察到端体和等臂染色体。单倍体花粉植株中期I染色  相似文献   

10.
2个小麦-黑麦-中间偃麦草三属杂种F1的减数分裂方为复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每细胞构型为19.53Ⅰ+13.47Ⅱ+0.70Ⅲ+0.06Ⅳ和19.99Ⅰ+13.42Ⅱ+0.65Ⅲ+0.04Ⅳ+0.01Ⅴ,后期Ⅰ染色体分配不平衡,单价体并不一定排列在赤道板上,产生各种类型的异常四分体。18株花粉植株染色体组成类型多样,在2个花粉植株中分别观察到端体和等臂染色体。单倍体花粉植株中期Ⅰ染色体配对频率较高,交叉值为1.51-3.85。本文还讨论了三属杂种和花药培养的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1.本工作对于邓炎棠所获得的水稻北陆12-狼尾草杂种 F_1不孕植株进行了细胞学观察,附带对于胚囊的形成及雌配子体的分化作了简单的描述。2.在孕穗期固定的材料中观察到多数大孢子在形成过程中即退化而不能发育成胚囊。一些已形成的胚囊中没有细胞而也呈退化现象。雌配子体大多数不能正常分化为卵器、极核与反足细胞,或能分化而细胞的数目不正常,有时卵器中助细胞与卵细胞不能区分。在有一些情况下子房膨大而胚囊中充满了液体。仅在少数情况下观察到雌配子体的正常发育。3.母本水稻的染色体为 n=12,父本狼尾草的染色体为 n=9,而杂种 F_1的体细胞染色体变化在12—42之间,而在花粉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则变化在12—20之间,但也有多至30余者。4.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及Ⅱ和后期Ⅰ及Ⅱ都经常看到有大量落后的染色体。在后期Ⅰ及Ⅱ偶然也遇到染色体桥。在末期Ⅰ及Ⅱ或甚至在形成四分孢子时仍经常观察到遗留在核外的染色体。但并不形成小核。5.在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中纺锺体的形成都是正常的,没有发现细胞的不等分裂,多极纺锺体或多纺锺体等现象。四分体的形成同样也是正常的,没有发现二分体或五分体等的形成。但是,小孢子形成后,其核大多数不能分裂,因而产生了败育的花粉粒。仅在极少数花的花药中见到正常的花粉粒。6.正常发育的雌雄配子非常少,因而导致了杂种 F_1植株的高度不孕性。  相似文献   

12.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种F_1花粉单倍体减数分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和普通小麦杂种F_1的花粉单倍体植株为材料,观察了29株单倍体的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供试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包括2n=21到2n=28等8种类型。发现所有附加有异源染色体的单倍体的每个细胞平均染色体配对数目均大于2n=21的对照植株。在附加不同数目异源染色体的单倍体间,平均染色体配对数目有不同程度差异。这种差异也存在于染色体数相同的植株间。随染色体数目增加,染色体配对数有增加趋势,但有些仅附加2—3条异源染色体的单倍体,其每个细胞平均配对数显著大于中3单倍体对照。认为这一现象是由存在于E组染色体上的控制染色体配对基因所致。花粉单倍体植株在遗传分析中显示了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四倍体水稻花药培养筛选初级三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同源四倍体水稻 ( Oryza sativa L.)各世代杂种和四倍体籼、粳原种为材料进行花药培养 ,诱导花粉植株再生。根据三体植株表型上相互区别的特性 ,且又显著区别于二倍体 ,对其中所诱导的 1 5个花药培养品系 4 390株 H1花粉植株进行了重点固定和染色体镜检。结果表明 ,花粉 H1植株染色体组成包括二倍体、四倍体和非整倍体 ,其频率分别为 88.0 %、5 .5 3%和 6.67%。鉴定出 2 72株三体 ,占全部花粉植株的 6.2 0 %。对照已配套三体系的形态 ,将鉴定的三体株划分为 9种类型 ,并对其中的 91 2 4 - 7窄叶三体进行粗线期核型分析 ,鉴定为三体 8。将三体 8的种子播种 ,在 H2 代苗期统计额外染色体的传递率 ,三体株占 34 .1 1 % ,其农艺性状也同于 H1亲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春phlb突变体与5个多倍体Aegilops的杂种F1用普通小麦进行回交,并对回交一代(BC1F1)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C1F1植株花粉母细胞最高染色体数56条,最低35条,一般情况下phlb基因可以增加BC1F1植株的染色体数(不是所有组合),但不能增加染色体配对水平。杂种F1回交时有效雌配子最高染色体数在含有phlb基因组合中高于不含phlb基因的组合,但最低不杂色体数目相等,且含有21条染色体雌配子最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证明,回交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杂种F1通过重建分裂(restitution division)形成的未减数雌配子。  相似文献   

15.
杨艳萍  陈佩度 《遗传》2009,31(3):290-296
通过胚拯救, 成功获得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2n=6x=42, SSHHYY)和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 (2n=6x=42, AABBDD)的正反交属间杂种F1, 并对这些杂种F1及其BC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配对行为、育性和赤霉病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鹅观草×中国春)F1和(中国春×鹅观草)F1的形态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40.33I + 0.78II + 0.03III和40.40I + 0.79II 。杂种F1高度雄性不育, 用中国春花粉与其回交可获得BC1代种子。(鹅观草×中国春) F1×中国春BC1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 单价体较多, 植株高度不育; (中国春×鹅观草)F1×中国春BC1植株染色体数目也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 但其中部分植株拥有整套小麦染色体且能正常配对、分离, 可形成部分可育花粉粒, 能收到少量自交结实种子。在 (鹅观草×中国春)F1中有1株穗型趋向中国春, 其染色体数目为2n=63, 经染色体分子原位杂交(GISH)检测, 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1条鹅观草染色体。该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有26.40I+18.30II, 但植株高度雄性不育, 用中国春花粉回交能收到BC1种子。(鹅观草×中国春) F1 (2n=63)×中国春BC1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40~59之间, 其中的外源染色体已经逐渐减少, 虽然该BC1的穗型已接近中国春, 但仍然高度不育。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 所有杂种F1及大部分BC1对赤霉病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颜辉煌  熊振民 《遗传学报》1997,24(5):424-431
栽培品种的远缘野生种O.eichingeri (2n=24,CC染色体组)是褐飞虱的重要抗源。为了将原产乌干达的O.eichingeri两个编号材料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02428中,利用胚培养技术获得了两个组合的F.杂种,可交配力分别为0.36%和1.62%。所得F.杂种生长旺盛,分蘖力强,但高度不育,其花粉母细胞中期Ⅰ二价体数为0~4个,平均1.33~1.37。F_1植株用02428回交及套袋自交产生的BC_1F_1和F_2植株形态相似,染色体组均为AAC,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12.02~12.18)Ⅰ (11.67~11.89)Ⅱ (0.04~0.19)Ⅲ,均表现完全不育。进一步检查了42个BC_1F_2植株和9个BC_2F_1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其变幅为24~38,从中筛选到2n=25及2n=24的植株各21个,其中5个整倍体植株对褐飞虱表现抗,说明两份紧穗野生稻载有抗性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已成功转入02428中。本研究还发现一些株高及每穗粒数等明显超亲的材料,这可能与染色体组A与C上某些基因的互作有关。  相似文献   

17.
《遗传学报》2001,28(6):556-561
以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紫菜苔(AA,2n=20)为母本,以不同萝卜品种(RR,2n=18)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大量的属间杂种.杂种F1幼苗在低温下子叶及真叶均不缺绿.以红萝卜为父本获得的杂种F1植株叶柄、叶脉呈紫红色;以白萝卜为父本获得的杂种F1植株叶柄、叶脉不呈紫红色.所有的杂种F1植株都开白花,蜜腺正常,雄配子高度不育,但是雌配子具有部分育性.杂种F1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预期的2n=19,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5.53+1.34+0.25+0.01,多数染色体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但也有一些二价体、三价体甚至四价体,最多达到6+3+1,参加配对的染色体数达到13条,表明A染色体组和R染色体组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对该杂种的遗传及育种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紫菜苔(AA, 2n=20)为母本,以不同萝卜品种(RR,2n=18)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大量的属间杂种.杂种F1幼苗在低温下子叶及真叶均不缺绿.以红萝卜为父本获得的杂种F1植株叶柄、叶脉呈紫红色;以白萝卜为父本获得的杂种F1植株叶柄、叶脉不呈紫红色.所有的杂种F1植株都开白花,蜜腺正常,雄配子高度不育,但是雌配子具有部分育性.杂种F1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预期的2n=19,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5.53+1.34+0.25+0.01,多数染色体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但也有一些二价体、三价体甚至四价体,最多达到6+3+1,参加配对的染色体数达到13条,表明A染色体组和R染色体组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对该杂种的遗传及育种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大麦×小麦杂种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Ant-13大麦×中国春小麦未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细胞,再生植株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发现在这三个不同分化和发育阶段中都存在着混倍体现象。但随着分化和发育过程的进行,混倍体程度越来越小,正常双单倍体细胞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再生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的有丝分裂开始到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染色体行为的异常现象,从而形成败育花粉,造成杂种不孕。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小孢子时期。  相似文献   

20.
以甜瓜属种间杂种F1(2n=19,华南型黄瓜"二早子"×Cucumis hystrix)为试材,对其形态学、细胞学和育性作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杂种无雌花,雄花不能正常开放,表现高度不育.该杂种F1长势瘦弱,与笔者以前报道的种间杂种F1(C. hystrix与华北型黄瓜"北京截头"正反交)相比,在育性和形态学性状上有明显差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发现,杂种F1的终变期和中期Ⅰ主要以17条单价体(Ⅰ)和1个二价体(II)存在;整个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异常,经常可见染色体滞后和纺锤丝定向紊乱,形成多极染色体,末期II后形成多分体,以致不能发育成正常的花粉粒,导致杂种F1高度不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