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对眼周皮肤松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因眼周皮肤松弛来我院治疗的患者60例。患者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治疗方式,按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组为对照组(n=28)和治疗组(n=32)。对照组采用单纯眼袋整形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后鱼尾纹的改善效果、眼袋减轻的情况和眼周皮肤光泽的改善效果。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结束时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鱼尾纹改善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71%;治疗组眼袋改善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14%;治疗组皮肤光泽改善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切口红肿、少量分泌物、小血肿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术眼红肿与外眦部切口瘀痕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满意率为93.75%(3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86%(19/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与眼袋整形术联合应用在眼周皮肤松弛的治疗上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明显降低患者术眼红肿与外眦部切口瘀痕的发生,并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A型肉毒毒素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仲Fan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6,24(3):49-51
在介绍A型肉毒毒素结构、功能及性质的基础上,对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此毒素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并指出以后应深入研究的重点,以使该毒素的临床应用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改善面上部动力性皱纹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2月到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面上部动力性皱纹改善治疗的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评价并比较患者在治疗后30 min、治疗后3 d、治疗后7 d的优良率。采用面部皱纹量表(FWS)评价患者面部皱纹严重程度指数,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6月的FWS指数。观察并比较治疗后面上部紧绷感、乏力感、注射点局部瘀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30 min、3 d及7 d时的优良率逐渐升高,治疗后3 d、7 d的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后30 min,治疗后7 d的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后3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6月的FWS指数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并且治疗后4周的FWS指数明显小于治疗后6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仅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不适,所有症状均于休息3-4 d后自行消失,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A型肉毒毒素改善面上部动力性皱纹的临床疗效显著,维持时间较长,不良反应较少且较轻,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中加入明胶作为稳定剂,建立并验证定量检测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中明胶含量的方法。方法通过苦味酸与明胶特异性作用,产生强的吸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外标法来检测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中的明胶含量。结果通过一定浓度苦味酸与明胶作用,用分光光度计在520 nm处测定吸光度,检测限可以达到2.5 mg/L,检测范围可以达到10~100 mg/L。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对于测定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中的明胶含量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6.
钟萍蒋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4):44-45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改善。方法:对58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前后对痉挛程度改善情况进行评定以及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进行评分,并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A型肉毒毒素明显改善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治疗后2周的HAMA、HA肋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迅速缓解或消除面肌痉挛患者肌肉痉挛及相关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对小鼠、豚鼠、兔、猫和恒河猴进行了A型肉毒梭菌毒素敏感性的比较,实验发现不同种动物对A型毒素的敏感性有很大不同。其中家兔最敏感,豚鼠次之,小鼠与恒河猴中等敏感度、猫最不敏感。显示出动物对A型毒素的敏感性与动物种类有关而与体重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治疗用A型肉毒毒素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治疗用A型肉毒毒素采用酸等电点沉淀,磷酸盐提取,核糖核酸酶处理,DEAE A50离子交换层析,硫酸铵浓缩及自然结晶等程序从A型肉毒梭菌培养物中提取,并经稀释、冻干而成。它毒力强、纯度高、性能稳定,宜于长期保存。经生化、免疫学测定,毒素系神经毒素和血凝素的复合体,纯度为25~3.0×107LD50(小鼠,下同)/mgpr,OD260/OD280≤0.55不仅达到了美国FDA对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的质量要求,而且在冻干损失,稳定性方面还优于美国制品。 相似文献
9.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重组A型肉毒毒素保护性抗原(rBoNTaH468),是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将表达菌株发酵后,裂解菌体,制备包涵体,溶解后的包涵体溶液经样品处理,通过等地电聚焦制备型电泳纯化,纯化的重组A型肉毒毒素保护性抗原(rBoNTaH468)纯度高于90%,产量及回收率高,纯化的重组表达产物酶联检测具有结合活性,这为下一步A型肉毒毒素抗毒素的研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A型肉毒毒素保护性抗原基因初步表达的基础上,为提高表达水平,依据EMBL的DNA数据库中A型肉毒毒素基因全序列,重新设计上游引物,通过修饰基因片段N端,保持氨基酸序列不变,从已获得的A型肉毒毒素与靶细胞起结合作用的重链C端基因中,扩增小的突变基因,克隆入pGEM-T载体进行测序,并以pBV220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实现高效表达。结果表明,重组表达产物占全菌蛋白的40%,酶联检测重组表达产物具有特异结合活性。A型肉毒毒素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高效表达,为下一步基因工程抗毒素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 型肉毒素膀胱内阻滞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 年10 月至2012 年10 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24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A 组)选用国产A 型肉毒素(衡力)100 IU 治疗,用10 mL 生理盐水稀释后,通过膀胱镜进行壁内注射;对照组(B 组)患者给予口服经典的抗胆碱制剂,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每天口服2 次,每次2 mg,疗程不少于6 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 周和4 周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IPSS评分、初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 组治疗后1 周,IPSS评分显著下降(P<0.05),初尿意膀胱容量及最大膀胱容量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第2 周和第4 周均维持在相当水平,残余尿量第1 周未见明显下降(P>0.05),第4 周时与基线比较下降明显(P<0.05);B组于治疗后第4 周时,以上三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残余尿量在第1 周即有明显下降(P<0.05),并且第4 周时仍维持第1 周水平(P>0.05)。此外,治疗后第1 周两组比较以上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第4 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壁内肉毒素A 注射和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均是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方法,但A 型肉毒素膀胱内注射起效更快,同时由于其接触性和直观性,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辽宁本溪市中心医院和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首先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随后对照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注射A型肉毒毒素。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肌痉挛改善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量角器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痉挛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和4周时,两组的Fugl-Meyer评分、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4周的Fugl-Meyer评分、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和腕部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CO2激光对12例分布于宫颈、阴道及外阴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进行病灶切除碳化治疗,并对其随访了3 ̄7年、无1例复发、局部留下瘢痕。认为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激光治疗可靠、简便、更优于传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作者用CO2激光治疗了重度宫颈糜烂292例,单纯型24例,颗粒型166例,乳突型102例。结果:282例获治愈(96.2%),其中249例(85.2%)一次性痊愈,10例好转,无一例无效。说明该疗法简便,迅速,无明显副作用,疗效显著,是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CO2激光辐照玉米种子,分析了酯酶同工酶(EST)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及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探讨了苗期损伤与染色体和同工酶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CO2激光辐照可诱发EST和POD活性和种类的变化,EST3和POD3随辐照剂量增加活性逐渐减弱以致消失,在根尖细胞中可观察到微核、染色体落后和染色体桥等变异,其畸变率的剂量效应可用Y=a+bx来描述。M1种子发芽率、苗高与同工酶变化大小表现出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评价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辅助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疗效以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痤疮瘢痕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予以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加用rb-bFGF凝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皮肤屏障功能等,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恢复期水肿时间、疼痛时间、红斑持续时间、结痂时间和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CCA、VSS评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9.59% vs. 57.14%,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皮肤含水量明显升高、经皮水流量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QOL-Acne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b-bFGF辅助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疗效肯定,可加快术后症状恢复,改善瘢痕状况及皮肤屏障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沙格列汀组(102例)口服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阿卡波糖组(98例)口服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通过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糖代谢情况与体重指数水平,SF-36量表各项评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HbAlc,BMI,FBG,2hP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沙格列汀组患者HbAlc,BMI,FBG,2 hPBG水平明显低于阿卡波糖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SF-36表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明显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轻患者体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用药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AIMS: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scanning CO(2) laser inactivation systems was assessed and included: a gantry system, a rapidly rotating mirror and a low-power hybrid system combining an oscillating mirror and rotary motion of the sample. METHODS AND RESULTS: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were the target organisms on stainless steel, nutrient agar or moist collagen film and the laser power was varied from 2 to 1060 W (two laser sources). In general, a threshold energy density was identified, above which no inactivation was observed because the scanning velocity was too high (10 cm s(-1) for stainless steel, 660 W). Reducing the velocity increased the inactivation process until complete inactivation was observed at 1.3 cm s(-1) (E. coli, approximately 10(6) CFU per sample) and 0.82 cm s(-1) (S. aureus, approximately 10(8) CFU per sample); consequently, S. aureus organisms showed a greater resistance to laser irradiation. For the nutrient agar and collagen samples, the averages of the width of clearing were measured as a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velocity and the rates of inactivation (I(R), cm(2) s(-1)) were found; an optimum velocity was observed that produced the maximum rate of inactivation. At a laser power of 1060 W, the maximum value of I(R) was 140 cm(2) s(-1) ( approximately 10(7) CFU cm(-2)) for S. aureus on collagen and slightly less on nutrient agar (114 cm(2) s(-1), estimated from a best-fit polynomial, r(2) = 0.98). CONCLUSIONS: A comparison of the low- and high-power lasers produced values of 0.09 cm(2) s(-1) W(-1) (i.e. I(R) per Watt delivered) for S. aureus on nutrient agar with the low-power laser at 13 W and on collagen 0.13 cm(2) s(-1) W(-1) for 1060 W. The rate of inactivation was found to be a function of the laser power, translation velocity and properties of the substrate media. The three laser inactivation systems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speed, efficiency and application of such systems.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THE STUDY: Laser scanning systems offer the potential for rapid and efficient inactivation of surfaces,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chemic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A型肉毒素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用治疗瘢痕疙瘩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瘢痕疙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A组给予A型肉毒素治疗,B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C组给予A型肉毒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改善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C组患者体积、痛痒觉、硬度和自我评价的改善评分均高于B组和A组(P0.05),B组的各项指标改善评分和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高于B组(P0.05),A组和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治疗后半年、1年瘢痕疙瘩复发率均低于B组(P0.05),但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A型肉毒素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相比,A型肉毒素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使用治疗瘢痕疙瘩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