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是妇产科常见的感染,WHO给予的定义是由正常存在于生殖道的微生物或外界微生物在医疗操作中或在性接触中进人生殖道引起的感染。生殖道感染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内源性、医源性感染和性传播感染(sexual transmited infections,STIs)。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霉菌、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关系。方法对1 129例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筛查。结果 1 129例孕妇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阳性者676例(59.9%)。GBS感染126例(11.2%),其中GBS阳性伴解脲支原体(Uu)或霉菌阳性65例占GBS多重感染达95.6%;一年之中孕妇GBS感染率高峰在7月(30.0%);霉菌感染率高峰在6月(48.3%);解脲支原体感染有两个高峰在4月(43.1%)和10月(47.0%)。结论孕妇生殖道GBS、BV、支原体和霉菌感染是孕妇生殖道感染中较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在一年中有一定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解脲脲原体(Uu)是女性泌尿生殖道黏膜中常见的微生物,其致病性仍存在争议。Uu感染下生殖道可表现为尿道炎或宫颈炎,而定植于新生儿下呼吸道可引起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部疾病等。研究Uu感染的发病机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以及Uu感染的防治,动物模型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国内、外已成功建立多种Uu感染动物模型,主要包括下生殖道感染模型及呼吸道感染模型。在Uu生殖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中,雌二醇的预处理必不可少,实验动物首选BALB/c小鼠;而呼吸道感染模型不需雌二醇预处理,多位学者成功使用C3H/HeN小鼠建立了该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生殖道感染奇异变形杆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一只雌性成体大熊猫“张卡”(5.5岁,50kg,2001年5月抢救于宝兴野外)发生泌尿生殖道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经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痊愈。奇异变形杆菌导致大熊猫泌尿生殖道感染在兽医临床上未见报道,对兽医临床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笑  郭丰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2):713-723
人类生殖道有多种微生物定殖,它们构成生殖道正常微生物菌群.乳酸杆菌是健康人群生殖道中最主要的微生物,具有维持生殖道生态平衡和防止病原体入侵的功能.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导致各种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性传播感染、不良妊娠结局、不孕不育和肿瘤等.对生殖道炎症的治疗除常规的抗菌治疗外,益生菌在恢复菌群结构和维系生殖健康方面发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女性下生殖道非特异性感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对门诊妇科及健康体检妇女,采用问卷调查、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及下生殖道微生态检查方法,对比确诊为非特异性感染及健康者下生殖道微生态各项指标。结果(1)非特异性感染患者可有轻微自觉症状,或无。(2)非特异性下生殖道炎患者下生殖道微生态异常率高:清洁度降低,下生殖道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3)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者发生率高。结论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症状轻微,但引起下生殖道微生态改变。  相似文献   

7.
下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玲  陈颖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6):582-583,585
目的了解本地区孕妇孕中期下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真菌、滴虫、各种细菌、厌氧菌、支原体采用体外培养和生化反应的方法进行培养和鉴定,加德纳菌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检测唾液酸酶,沙眼衣原体采用金标法检测其抗原。结果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高于无感染者(P〈0.01、P〈0.05),其中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危害大于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结论孕妇孕中期病原微生物感染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的研究已经显示,阴道存在多种微生物并具有生理和病理作用。阴道微生物群失调直接导致炎症、不孕和肿瘤等妇产科相关疾病。在检测女性上、下生殖道包括阴道、宫腔和输卵管等部位的特定微生物群时,高通量测序技术比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大多数宫腔微生态的研究认为乳杆菌是宫腔内的优势菌群。生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在胚胎着床和妊娠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参与妇产科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统一的生殖道微生态评价标准,不仅可以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而且可以有效地评价益生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是导致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我们于1995年11月10日至1997年2月13日间应用PCR技术对诊断为生殖道感染的500例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进行NG、CT和UU检测,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三.临床资料;所选病例为泌尿男科及妇科门诊诊断为生殖道感染的患者,共500例,其中男260例,女240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37.5岁;病程为3天~2年;所选病例皆具有生殖道感染的病状及体征,有305例有性乱史或配偶性乱史.2.方法:NG、CT、UU的检查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女性非淋菌性宫颈炎葡萄球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女性生殖道葡萄球菌感染的情况,对68例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的宫颈试子进行葡萄球菌及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共31例患者检出葡萄球菌(检出率45.5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检出率23.53%),甲氧西林耐药菌株(MRS)20株(检出率29.41%)。在葡萄球菌感染者中,单一葡萄球菌感染仅5例,葡萄球菌与其它病原微一物混合感染26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5)。这提示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自溶现象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微生物自溶现象研究概要微生物自港现象被认为是在微生物自身水解酶类的作用下细胞的消解过程,并伴随着胞内物质的释放,一般可分为诱导自溶与自然自溶。采用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处理,可引起微生物在任何发育阶段产生自溶,称之为诱导自溶。非人为因素引起的自溶称之为自然自溶。自溶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微生物中,已在细菌、放线菌、真菌(包括酵母)中发现有自溶现象存在。一般认为微生物在处于不适于生长合成代谢的条件时会发生自溶。这与微生物自溶酶的激活有关。根据起主要作用的自溶酶类及自溶发生的主要部位,又可将自溶过…  相似文献   

12.
Li Y  Xie YL  Hu ZA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187-190
既往认为急性感染过程中睡眠结构发生的改变是由发热或神经中枢损伤引起的,现在则普遍认为这是微生物诱导的急性反应的一部分。感染可以激活免疫反应,进而导致一些免疫调节物质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表达,这些免疫调节物质通过复杂的分子网络直接参与睡眠调控。  相似文献   

13.
魏薇  周瑾  刘莹 《生物磁学》2011,(7):1385-1387,1372
子宫颈癌是一类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并严重危害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一因素。自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得2008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全世界广泛认可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起子宫颈癌的最主要生物学因素。HPV病毒的持续感染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就HPV病毒的生物学结构、女性生殖道HPV病毒的感染途径以及HPV病毒诱发子宫颈癌机制的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生物磁学》2012,(5):I0003-I0004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格拉斯通病毒及免疫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可促进艾滋病传播的人类蛋白。研究人员发现精液中的一些蛋白碎片可增强艾滋病病毒(HIV)的细胞感染能力,导致艾滋病发病。这一研究发现或可帮助研究人员找到遏制这种致命性病原体蔓延的新策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旗下子刊《细胞宿主和微生物》(CellHost &Microbe)上。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仍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金标准”,但能培养成功的仅为少数。绕过分离培养环节,以微生物rRNA/rDNA基因作为种属鉴别序列,设计通用引物(universal primer,up),用PCR扩增标本中微生物的16SrRNA或16S~23SrRNA序列,通过毛细管电泳(CE)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筛选基因的点突变以达到快速鉴定微生物(到属和种)。用PCR—CE—SSCP和PCR—CE—RFLP分析系统检测了呼吸道、消化道、女性生殖道标本中感染的病原菌;用PCR-CE-SSCP系统检测了男性泌尿道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建立PCR—CE—RFLP分析系统,用非培养法鉴定技术检测脓汁、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标本,检测并鉴定了临床标本中的多种病原菌;对人体肠道菌群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该法可协助腹泻的病原学诊断;检测生殖道常见的致病菌;用PCR—CE—SSCP系统建立了检测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方法。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比传统方法缩短20h,为临床感染症的诊断提供快速、准确的依据。结果可见,利用16S~23SrRNA间区基因PCR—CE—RFLP和PCR—CE—SSCP系统可以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快速种属鉴定,比传统的细菌培养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优点,可用于临床感染症的病原学诊断。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将替代培养法而成为病原学诊断新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许多微生物,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连的腔道,如口腔、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所谓正常微生物菌群是指在人体生理正常状态下,寄居在人的体表和体腔中的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大致可分为二群:1、定居菌群:由相当固定的微生物型所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特定部位或只见于特定年龄.如果菌群有了改变,能立即自行恢复原状.2、暂居菌群:由非致病性的或潜在致病性的微生  相似文献   

17.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spp.)及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pp.)被认为是动物机体内重要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之一。本文对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后盲肠中上述两种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在感染球虫后第4、7、10d时盲肠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H<0.05);在球虫感染后的第4、7、14d时,盲肠中的乳酸杆菌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相似文献   

18.
<正>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可定植于口腔、泌尿生殖道以及健康人的皮肤表面,在大多人群中,白念珠菌是正常微生物菌群中的一部分[1]。由于微生物菌群变化、免疫功能障碍和皮肤屏障破坏,白念珠菌可能会从共生转变为致病性[2],这种转变导致白念珠菌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引起浅部感染(如皮肤感染),以及甚至危及生命的深部真菌感染[3]。  相似文献   

19.
几种性传播微生物与人工流产术后不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和特异性培养等方法对30例人工流产术后不孕妇女和39例正常妇女进行了五种性传播微生物包括HSV-2、HPV、CT、UU、NG进行了检测。研究表明:五种STM在人工流产术后不孕妇女生殖道中的混合感染、不论隐性或显性感染,不论是五种STM中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染,都可能在人流术后不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性传播病毒HSV-2和HPV在其中的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ToRCH系列病原微生物(包括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u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  Ⅰ/Ⅱ等)是一组具有致畸作用的病原体,孕妇感染可导致流产 、早产、畸形甚至死胎。目前ToRCH IgM型抗体的检测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非特异性的干扰,采用有效方法消除干扰对ToRCH IgM型抗体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对比了多种消除IgM检测中非特异性干扰 的方法,并以最佳方法对256例女性献血者、143例正常妊娠和61例异常妊娠标本进行ToRCH  IgM抗体的对比检测。结果显示健康人群中ToRCH活动性感染率较高,健康孕妇ToRCH IgM的 总阳性率高达23.1%(其中Tox5.6%、CMV9.8%、RuV8.4%、HSV4.9%);而异常妊娠则显著上升 ( p<0.01),其中Tox、CMV、RuVIgM阳性率上升明显(p<0.05),分别为19.7%、26.2%、24.6% 。 由此可见孕期ToRCH病原微生物活动感染是致异常妊娠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严密监视孕期ToR CH病原微生物活动性感染,特别是弓形虫、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