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照对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直径12 mm长20mm泡沫TiC/Ti植入6只Beagle犬的左侧胫骨节段性骨缺损区。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采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照(频率1.5 MHz、强度30 mW/cm2、脉冲宽度200μs、脉冲周期1 kHz、20 min/次、1次/d),对照组为不开功率源的假辐照,术后4、8周后分别行X线检查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及分析材料周围骨愈合情况。结果 6只beagle犬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4周超声组骨早期成熟度优于对照组,表现在材料周围骨痂影密度增高,骨痂影由两端向中央生长;对照组仅见骨痂区密度低,还可见部分骨痂缺如。术后8周超声组新生骨痂面积优于对照组,骨干结构相对稳定;对照组骨缺损区未闭合,在骨干两侧看到少量骨痂,愈合较差。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4周时超声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8周时超声组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联合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照与人工骨材料修复可提高新骨形成速度及骨组织密度,缩短节段性骨缺损的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颌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造模方法.方法 成年新西兰兔22只,于下颌骨体外侧近正中联合处开骨窗注入0.1 mL5%鱼肝油酸钠和0.1 mL5.0×108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术后常规回笼饲养.于6周开始采用以下方法检测:①肉眼大体观察;②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③CBCT(锥束CT)放射学形态观察;④局部细菌培养;⑤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 所有新西兰兔早期精神状况较差,手术区域肉眼观有瘘管并有脓性分泌物.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发现手术区骨密度(BMD)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显示骨缺损区边缘模糊,有骨破坏迹象.局部取材细菌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病理切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桨细胞浸润,死骨形成.结论 采用兔下颌骨体外侧近正中联合处造骨缺损并注射一定量细菌悬液的方法能够获得理想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每周单次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rhPTH(1-34)促进大鼠骨折愈合的效果。方法 50只3月龄雄性SD大鼠左侧胫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根据皮下注射rhPTH(1-34)的剂量及频次,随机分为5组(n=10/组):每周10、20μg/kg组;每日10、20μg/kg组;每周皮下注射等量(500μ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治疗4周后处死取材,分别行小动物X线、双能X线、micro-CT及三点弯曲生物力学实验检测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无论每周或每日皮下注射rhPTH(1-34)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每周20μg/kg组骨折愈合效果好于对照组,其中rhPTH(1-34)每周20μg/kg组在骨密度、矿化的骨痂体积、骨痂总体积、矿化的骨痂体积占骨痂总体积百分数、最大载荷方面分别比对照组高26.2%、51.4%、21.6%、24.5%、29.3%。每周20μg/kg、每日10μg/kg及每日20μg/kg组的最大载荷均高于对照组(P0.01);每周20μg/kg组骨密度、骨微结构、力学强度均与每日10μg/k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每周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rhPTH1-34)(10、20μg/kg)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但相同单次剂量,每日皮下注射的效果仍优于每周皮下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力叩击仪促进胫骨骨折外固定架术后骨折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32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干预方案,研究组予以术后应力叩击仪叩击治疗方案。比对两组患者的骨不愈合率、骨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6个月时Lane-Sandhu X线评分及Johner-wruh评估情况。结果:1研究组骨不愈合率及骨延迟愈合率分别为4.5%和7.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7%和22.7%(P0.05);2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82.6±9.2)d和(101.5±10.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5.9±10.3)d和(122.4±10.3)d,(P0.05);对照组骨折6个月时Lane-Sandhu X线评分为(2.2±0.5)分,显著低于研究组的(3.0±0.5)分,(P0.05);3研究组骨折6个月时Johner-wruh优良率为90.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P0.05)。结论:应力叩击仪应用于胫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架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率,对加快骨痂生长速度、促进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5.
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下肢关节端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下肢关节端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3例下肢累及关节端骨肿瘤,术前根据X线、CT或MRI测量肿瘤的长短和范围,选取匹配的异体半关节及固定材料,行关节端骨肿瘤切除及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修复骨缺损术,术后X线评定骨愈合,并评估其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6~9个月在X线片显示移植骨与正常骨组织结合部间隙消失,或间隙模糊且有足够骨痂形成,可放弃支具独立行走;术后约10~12月取出内固定材料,约14月后功能活动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下肢关节端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骨折磁疗愈合仪治疗骨折延迟愈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折延迟愈合是指骨折在正常愈合所需的时间内,仍未能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临床症状与体征:4个月的异常活动;骨端在移位或试做负重时,产生疼痛;畸形与肌萎缩;负重功能丧失;骨传导音降低。我科应用骨折磁疗愈合仪治疗骨折延迟愈合30例收到了满意效果。30例患者中应用骨折磁疗愈合仪40天骨痂形成的20例,50天骨痂形成的10例。治疗方法1将患肢固定在不负重石膏管形内,安置线圈时须用X线准确定位,使两线圈中心与骨延迟愈合部位对准,并彼此相对平行。2两线圈固定后,将线圈插入仪器前面板输出插座中,开启电源开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2月~2013年2月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3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LC-DCP组以及LCP组,每组各1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X线骨痂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LC-DCP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134.73±12.91)min,LCP组为(129.54±14.87)min,两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C-DCP组患者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94±0.83)月,LCP组为(3.81±0.69)月,两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LC-DCP组患者X线骨痂评价标准平均评分值为(2.73±0.51)分,LCP组为(2.86±0.49)分,两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钢板联合植骨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均可以作为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Jmjd3和Ezh2在小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软骨细胞条件性基因敲除8-10周龄小鼠为研究对象,按基因型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其中实验组基因型为Jmjd3~(fl/fl)/Col2a1-Cre ~(ERT2),Ezh2~(fl/fl)/Col2a1-Cre ~(ERT2)或Jmjd~(3fl/fl)/Ezh2~(fl/fl)/Col2a1-Cre ~(ERT2);对照组基因型为Jmjd3~(fl/fl),Ezh2~(fl/fl)或Jmjd3~(fl/fl)/Ezh2~(fl/fl)。建立骨髓腔中插入固定针的稳定性胫骨骨折模型,于骨折术后3天、5天和7天腹腔注射Tamoxifen 3 mg/次/天。各组于术后3W处死,并于骨折部位取材行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结果:通过连续的X线影像学及HE组织切片观察,骨折术后3周是判断小鼠骨折愈合情况的最佳时间点。X线片发现骨折术后3W时软骨细胞内Jmjd3被敲除小鼠的骨折线较对照组明显且骨化骨痂大小和密度均较低,HE切片显示骨化骨痂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软骨骨痂面积高于对照组;相反,X线片发现Ezh2被敲除小鼠的骨痂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密度高于对照组,HE组织切片显示Ezh2被敲除的小鼠的骨化骨痂的钙化程度更高,骨小梁更粗更密集。最后,X线片和HE切片均没有发现软骨细胞Jmjd3和Ezh2同时被敲除的小鼠与对照小鼠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以软骨细胞特异基因敲除小鼠为基础,我们首次发现Jmjd3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而Ezh2具有抑制骨折愈合的作用;并且发现Jmjd3和Ezh2对抗调节小鼠的骨折愈合过程,这些发现为骨折愈合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外固定架联合抗感染活性骨(ARBX)治疗下肢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5例下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给予原内固定取出、病灶清除、断端修整、抗感染活性骨植骨、外固定架固定,通过长期随访,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随访2-10年,平均6年,感染彻底控制无复发23例,感染治愈率92%;骨不连、骨缺损获得骨性愈合24例,1例残留骨不连,愈合时间6-24月,骨性愈合率96%。结论:外固定架联合抗感染活性骨是治疗下肢创伤性骨髓炎的安全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朱光宏  吴翔  赵俊  陈力奇  唐欣  刘唐浩 《生物磁学》2011,(3):558-559,507
目的:探讨长骨骨不连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采用镶嵌式外固定架治疗17例长骨骨不连。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6-64岁,平均31岁。2例为血源性骨髓炎病理性骨折后,股骨、胫骨各1例;6例为创伤性骨髓炎后骨折不愈,肱骨1例,股骨1例,胫骨4例;9例为手术后无感染性骨不连,肱骨2例,股骨2例,胫骨5例;7例有不同程度畸形,6例有1.5-8cm骨短缩,其中2例同时行骨痂延长术。结果:全部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以1975年天津全国骨科会议制定的骨折愈合标准为依据,本组17例病人均获得临床愈合,骨不连处平均愈合时间为4~9月(平均6.2月),1例延长8cm,另1例延长6cm。结论:利用镶嵌式外固定架治疗长骨骨不连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男性血清脂联素与骨密度和骨转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5例男性老年患者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测量仪测定骨密度、肌肉及脂肪量,同时测定患者血清脂联素、骨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和I型胶原β羧基端肽水平。结果:165例年龄超过58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9.4±6.4岁,体重指数24.9±3.1 kg/m2),脂联素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系数为-0.31(P〈0.05)、与全髋骨密度相关系数为-0.23(P〈0.05),年龄、BMI和脂肪量校正后,脂联素仅与股骨颈骨密度有显著相关(r=-0.25,P〈0.05);脂联素与骨碱性磷酸酶正相关(r=0.28,P〈0.01),混杂因素校正后,相关仍具有显著性(r=0.19,P〈0.05);脂联素与I型胶原β羧基端肽呈正相关(r=0.15,P〈0.05)。结论:老年男性血清脂联素与股骨颈骨密度和骨AL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在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的特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2005年至2007年期间,我科进行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36例41膝,其中单膝关节置换31例,双膝置换5例。所有病例入院前均采用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骨密度。所有病例均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患者在术前给予钙尔奇D片及鲑鱼降钙素等抗骨质疏松治疗1月,术后继续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2~3月。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49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法)术前平均为37.2±6.4分,术后平均评分94.6±8.8分,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早期松动影像学改变,骨密度复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病例,骨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行假体选择的个体化,手术操作的精细化以及术后康复治疗具体化等对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曹鹏冲  雷伟  高雁翎  颉强  程欢  刘帅 《生物磁学》2011,(6):1009-1012
目的:研究中药藏红花提取液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48只4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藏红花低、中、高剂量组。术后4周各组分别给予相应制剂灌胃,术后12周处死,分别测定股骨骨密度、子宫指数、雌二醇、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藏红花各剂量组股骨骨密度明显升高(p〈0.01),雌二醇测定值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显著降低(p〈0.01),血钙及血磷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戊酸雌二醇组比较,藏红花各剂量组子宫指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藏红花提取液有助于抑制去卵巢大鼠骨量的丢失,改善骨代谢,对骨质疏松症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特点,分析其变化规律,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天津圣鸿公司SHY-I数字式骨密度测定仪对兰州地区1907人进行检测,其中男1381例,女526例,分别做左前臂尺、桡骨测量。年龄20~85岁,每1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组骨密度峰值均在30-39岁,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骨密度下降,女性下降较男性显著。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在4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中青年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与老年男性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兰州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变化,并与性别有关。骨密度的检测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过程中患者骨密度及疼痛的变化。方法:设计为期两年的随机、前瞻性研究,通过Achilles定量超声(QUS)系统测量骨密度(BMD),进行问卷调查、疼痛评估,共入选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和对照组,唑来膦酸组使用唑来膦酸及元素钙治疗;对照组使用元素钙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骨密度测定及疼痛评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两年后.与治疗前比较,唑来膦酸组BMD上升(P〈0.05);对照组BMD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临床获益率分别为73.33%和46.67%,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良好作用,能提高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及预防骨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1 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 线骨密度仪测定108 例1 型糖尿病患者及106 例非糖尿病人群腰椎1 至4(L1、L2、L3、L4、、L1-4 总体)及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s 三角、股骨干及左髋总体)骨密度,同时测定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1 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L1-4 总体BMD 和左髋总体BMD 与年龄、HbA1c 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P〈0.05);左髋总体BMD 与性别有关(P〈0.05)。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BMD 低于对照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年龄、BMI、HbA1c 水平与BMD 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micro-CT方法,评估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腰椎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分层后随机分为假手术、去卵巢静止和去卵巢运动三个组。运动组每周进行4次45min、速度18 m/min、坡度5°的跑台训练。正式运动处理14周时,取第2腰椎检测骨密度,取第4腰椎行micro-CT分析及三维结构重建;取第3腰椎椎体进行椎体压缩实验。结果去卵巢运动组第2腰椎骨密度、第3腰椎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和弹性模量以及第4腰椎骨小梁体积和骨小梁数目显著高于去卵巢静止组,骨小梁分离度显著低于去卵巢静止组,而骨小梁厚度无显著变化。结论中等强度跑台运动能改善去卵巢大鼠腰椎的微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0只3月龄未经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去卵巢静止和去卵巢运动三个组。去卵巢运动组每周进行4次时间45min、速度18m/min、坡度5°的跑台训练。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清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和骨钙素(BGP)水平以及右侧游离股骨和胫骨的骨密度(BMD)和骨矿物含量(BMC);同时观察左侧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静止组大鼠血清ALP活性和BG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TRAP活性和E2含量显著下降,股骨近段和远端以及胫骨近端BMD和BMC显著下降,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小梁断裂增加、数目减少;与去卵巢静止组比较,去卵巢运动组大鼠血清E2和BGP含量显著上升,股骨三个部位以及胫骨近端BMD和BMC显著增加,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小梁断裂减少、数目增加。结论中等强度跑台运动能增加去卵巢大鼠血清E2和BGP含量,改善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学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羊骨酶解发酵液钙螯合物(SBEF-Ca)对雌激素缺乏造成的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 40只3.5月龄的Sprague-Dawley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蒸馏水)、模型对照组(去卵巢+蒸馏水)和高、中、低3个剂量组(去卵巢+SBEF-Ca)。术后12 d,持续灌胃11周后,测定股骨密度、长度以及血清中反映骨代谢的主要生化指标。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股骨密度和长度显著减小,各剂量组均可扭转这种减小趋势并使股骨密度和长度维持在正常组水平,其中高剂量组的股骨密度显著大于中、低剂量组;各剂量组的股骨长度差异不显著;所有大鼠的血Ca、血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模型对照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水平明显升高,而各剂量组的ALP、BGP水平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且高剂量组ALP水平显著低于中、低剂量组,中、高剂量组的BGP水平(P〉0.05)显著低于低剂量组。结论低、中、高剂量的SBEF-Ca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