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究永久起搏器程控在心房颤动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78例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程控组和非程控组2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与永久起搏器程控诊断,非程控组则仅给植入永久起搏器,但非程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房颤负荷、心房与心室起搏比、心房结构重构及左心功能、P波结果;比较永久起搏器程控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差异,分析永久起搏器程控在心房颤动诊断敏感度。结果:程控组和非程控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心率失常的类型、存在的基础性疾病以及使用过的治疗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程控组和非程控组患者的房颤负荷、VP值和P波最小时限均显著小于非程控组,AP值、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则显著大于非程控组(P<0.05);程控组和非程控组患者的LAD、RAD、LVEDD和LVEF值在植入前和植入后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可以发现,永久起搏器程控对心房颤动检出率为97.44 %,且永久起搏器程控应用于诊断心房颤动敏感度高达98.72 %。结论:对心房颤动患者采用永久起搏器程控进行诊断,可以在心电图检查的各项指标结果上对患者的心房颤动给与准确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具有腔内心电图储存功能(stored EGMs)的双腔起搏器对房性快速心律失常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例植入stored EGMs功能起搏器患者,观察1个月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记录情况,根据储存的腔内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和药物治疗,了解经过1个月药物治疗后腔内心电图和自动模式转换(AMS)发生次数的变化。结果:经药物治疗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和自动模式转换(AMS)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11vs367,P〈0.05;82vs138,P〈0.05)。结论:通过对腔内心电图的分析,其结果可以作为临床用药和疗效判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07例患者,男性50例,平均年龄65.0±11.9岁,术前通过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术后平均随访3.9年,观察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按术后是否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和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脏超声结果的变化、心室起搏比例、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26例(24.3%),其中房颤17例(15.9%),房扑2例(1.9%),房速7例(6.5%);无房性心律失常组81例。与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40)、二尖瓣返流程度较重(P=0.032)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P=0.001),心室起搏百分比(VP%)显著升高(P=0.017)。心尖部起搏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隔部起搏(33.3%vs 16.9%,P<0.05),双腔起搏组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腔起搏器组(18.7%vs 37.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比例的心室起搏(P=0.006)、VVI(R)起搏模式(P=0.014)及右心室起搏电极导线植于心尖部(P=0.024)显著相关。结论:起搏模式、心室起搏百分比、起搏部位是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月于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常规12导联及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①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室过感知、心房感知不良、心室感知不良检出率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②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明显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③24 h动态心电图HRV时域指标24 h内所有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RMSDD)、全程每5 min时间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且对心率变异性诊断相对敏感,对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12导联心电图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再发房颤(包括无症状性房颤)发生率及左房容积指数对再发房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起搏器门诊长期随访且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起搏器术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8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及随访期间内房颤发生情况。分别根据左房容积指数及房颤负荷进行分组,应用Cox回归分析探讨起搏器检测的再发房颤及房颤高负荷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2.79个月,期间57.43%的患者再发房颤,22.97%的患者为房颤高负荷,15.54%的患者为无症状房颤。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左房增大分别是再发房颤及房颤高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房容积指数是预测起搏器术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及房颤高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总结采用临时起搏器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高风险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临时起搏器支持下实施PCI的18例高危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时起搏器置入以及冠脉介入的操作情况。结果本组病人置入临时起搏电极起搏成功率达到100%。结论联合应用临时起搏器与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慢性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能够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中由于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使病人尽快恢复正常心率以及各主要脏器的供血,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和指导冠脉介入的金标准。然而,随着介入手术的发展,冠脉造影在评价冠脉病变方面存在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医生的需要。血管内超声以其优越的图像质量和空间分辨率在冠心病介入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作为冠脉造影的有效补充,血管内超声不仅能提供管腔和血管的直径信息,还能告知术者斑块负荷、斑块构成和血管重塑等,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严重性和稳定性。此外,血管内超声还可以判断病变是否可以延迟血运重建,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策略和评估支架植入效果,有效地预防手术并发症。本文从血管内超声的概况,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翁敏梅 《蛇志》1998,10(2):14-15
目的探讨测定植物神经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用评分法对145例临床上诊断冠心病患者及148例非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测定。结果冠心病组阳性率占78.6%,非冠心病组阳性率占0.02%。经统计学处理,P<0.005,差异非常显著。对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冠心病患者随访5年,其中13例行冠脉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8例非冠心病植物神经功能可疑,正常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没有1例冠脉狭窄。结论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测定对冠心病的诊断、预后与临床有一定的关系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冠脉支架置入术(PCI)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15例,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8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单支病变患者62例(单支组),双支病变患者81例(双支组),三支及以上病变患者57例(多支组)。比较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病变程度CHD患者斑块性质、管腔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随机将115例ACS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PCI手术支架置入率、达标率以及手术前后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PCI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00例患者共检出415块斑块,ACS组颈动脉斑块性质以低回声斑居多,CIS组以等、高回声斑居多(P<0.05),ACS组管腔面积小于CIS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高于CIS组(P<0.05)。多支组斑块性质以低回声斑居多,双支组以等回声斑居多,单支组以高回声斑居多(P<0.05)。管腔面积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降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P<0.05)。观察组支架置入率、达标率、术后管腔面积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IVUS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冠脉病变程度,相较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基于冠状动脉IVUS指导PCI手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比较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对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先心病患者47例,均使用SOMA TOM Flash CT扫描仪和超声心动图行心血管检查。所有入选患者均由外科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比较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心内结构异常共38处,双源CT诊断34处,诊断准确率89.47%,超声心动图诊断37处,诊断准确率97.37%。两种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证实心外结构异常69处,双源CT诊断66处,诊断准确率95.65%,超声心电图诊断56处,诊断准确率85.51%,双源CT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心动图(X2=7.07,P=0.008)。结论:双源CT诊断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心动图,两者结合有利于全面、准确的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SCVBG)搭桥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中选择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行SCVBG搭桥的84例患者资料,其中选择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患者46例(大隐静脉桥组),选择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患者38例(乳内动脉桥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A及心绞痛复发率。结果:乳内动脉桥组患者总生存率(100%)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组(82.6%)(P0.05)。乳内动脉桥组患者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100%)明显大于大隐静脉桥组(54.35%)(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乳内动脉桥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明显小于大隐静脉桥组(P0.05)。结论:SCVBG搭桥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中,选择乳内动脉桥效果优于大隐静脉桥,能明显提高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降低心绞痛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田敏  韩晓云  王丽丽  王小艳 《生物磁学》2011,(18):3518-3520
目的:探讨无创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肱动脉FMD对SAP的价值。方法:将选取的65例SAP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超声检测所有病例的肱动脉FMD和颈总动脉IMT,并作Califf危险评分和As积分,分析观察指标间的关系。结果:cati行危险评分和As积分都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深而增大,且二者呈正相关(P〈0.05);颈总动脉IMT随着狭窄程度的加深而增大,肱动脉FMD则随着狭窄程度的加深而降低,二者呈负相关(P〈0.05)。结论:无创监测颈总动脉IMT和肱动脉FMD,可指导SAP临床风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浆脑钠肽(BNP)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因ACS在我院行PCI的患者,分为260岁和〈60岁两组,入院常规检验BNP,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MACE(包括死亡、心源性休克、再发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次入院复合终点)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269例260岁患者,失访7例(2.6%),118例〈60岁患者,失访3例(2.5%),262例≥60岁患者的年龄与BNP水平显著正相关(r=0.368,P〈0.01),而115例〈60岁患者无显著相关性(r=-0.014,P〉0.05)。年龄≥60岁患者BNP水平与〈60岁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年龄260岁患者MACE与〈60岁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BNP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可独立预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MACE(≥60岁OR=4.369P〈0.01;〈60岁OR=7.773P〈0.01)发生率。两组患者BNP水平对MACE预测的ROC曲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患者BNP水平及MACE发生率存在差异,但年龄并不影响BNP对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e generally accepted indications for stress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clude confirming the diagnosis of angina, determining the limitation of activity caused by angina, assessing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know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sessing perioperative risk, and evaluating responses to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 clinical scenario strongly suggestive of angina, testing is not necessary to diagno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exercise treadmill-electrocardiogram test is the oldest and most extensively used stress test and can be reliably performed in patients who are clinically stable and who have an interpretable resting electrocardiogram. The addition of myocardial imaging agents such as thallium 201, technetium Tc 99m sestamibi, and technetium Tc 99m teboroxime increase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etecting coronary disease. Pharmacologic agents such as dipyridamole, adenosine, and dobutamine may be used in patients who cannot exercise adequately. Myocardial ischemia can also be evaluated by echocardi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specially whe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uch as left ventricular and valvular function is desired. We review the indications for the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the rationale for selecting a diagnostic test.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单纯使用曲美他嗪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使用麝香保心丸和曲美他嗪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浆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BNP、LVEDD、LVESD、LVEF均得到改善,但是实验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男性内源性性激素水平与冠心病范围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为冠心病的96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临床分型将其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6例),另选同期CAG检测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50 %的50例个体为对照组,检测入组对象的睾酮(Ts)、雌二醇(E2)水平,评估计算入组对象的Gensini积分以及LVEF,对比不同组别之间Ts、E2、Gensini积分以及LVEF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Ts、E2与Gensini积分、LVEF的相关性,最后将患者按照Genisini评分区分为狭窄轻型组与严重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比较显示,冠心病各组间Ts、E2、Gensini积分以及LVEF差异明显,以AMI组患者Ts、E2和LVEF水平最低,Gensini积分最高(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s、E2均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E2水平是影响冠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内源性性激素水平同其冠心病范围和LVEF呈现密切相关性,是影响冠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冠脉狭窄的诊断与鉴别中。  相似文献   

17.
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通过单笔心电图机叠加记录ECG、心音图和颈动脉图后测得。对83例患者进行了STI均值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左室造影的相关研究。患者除陈旧性心肌梗塞及室壁瘤外,根据冠状动脉(CA)狭窄程度而分组。STI随CA狭窄程度及范围的增加而显著异常,提示心功能随心肌缺血程度加重而进行性恶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降低也支持这一点。CA狭窄程度、范围与射血前时间/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呈正相关。在决定左室功能的异常方面,PEP/LVET和LVEF的临床意义完全相同。提示STI在评价冠心病心功能上是有用的。排除影响STI的某些因素后,PEP/LVET≥0.38可作为判断冠心病左心功能减退的标志。但轻度CA狭窄患者的STI可正常,这可能与静息时尚有足够的CA贮备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辅酶Q10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对冠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收治的12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辅酶Q10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应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定两组患者心绞痛疼痛情况,并对比其每日发作频率、每次持续时间、每日硝酸甘油用量,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和冠脉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每日发作频率、每次持续时间、每日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LVEF、BNP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BNP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左前降支收缩期峰值流速、左前降支舒张期峰值流速、冠脉血流速度储备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左前降支收缩期峰值流速、左前降支舒张期峰值流速、冠脉血流速度储备值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酶Q10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减少患者心绞痛疼痛程度,减少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用量,提升患者心功能水平,改善冠脉血流参数,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B型钠尿肽(BNP)。结果:AMI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AMI伴心功能III,IV级者血清BNP、CRP显著高于AMI伴心功能I,II级者。结论:血清CR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