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使用小剂量(0.6 mg/kg)阿替普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溶栓时间窗内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0.9 mg/kg)和小剂量组(0.6 mg/kg),每组2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1小时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和溶栓后24小时做头颅CT排除脑出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80.00%,小剂量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高于小剂量组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小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溶栓效果相当,安全性较好,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用小剂量。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7,(4)
目的总结60例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出血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出血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及临床表现并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中,发生出血并发症13例,包括皮肤黏膜出血、泌尿系统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结论加强溶栓期间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24h评分减少超过3分为溶栓早期有效组(24例),否则为溶栓早期无效组(25例),比较两组各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血生化、血压等均无差异(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房颤发生率、脑白质病变发生率和溶栓前NIHSS评分较早期无效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90天生活自理率较早期无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疗效好者3个月预后好;溶栓前无房颤、无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张伟  徐平  汪佩玲  廖力 《蛇志》2021,(1):68-70,76
目的 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 ~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第7...  相似文献   

5.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患者血清MMP-9和VEGF水平的影响。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阿替普酶组各40例,阿替普酶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联合组在阿替普酶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联合组和阿替普酶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情况。酶联吸附试验检测MMP-9、VEGF浓度。治疗前联合组和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6 h、24 h、7 d和14 d,联合组NIHSS评分分别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7 d和14 d,联合组和阿替普酶组比较,NIHSS评分和B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的总有效率为80%,低于联合组95%(x2=4.11,p=0.043),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MP-9、V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和14 d后,联合组血清中的MMP-9含量明显减少且均低于阿替普酶组(p0.05)。VEGF含量明显增加且联合组明显高于阿替普酶组(p0.05)。阿替酶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治疗后,能明显减少MMP-9炎性因子水平,使血管内皮细胞因子水平浓度增加,保护脑细胞功能,能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何义川 《蛇志》2017,(2):250-25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患者61例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冠脉再通53例,冠脉再通率为86.89%。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严密观察的,实施合理护理干预,可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联合监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收治的173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清UA、Hcy、LD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UA、Hcy、LDL-C联合监测对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173例患者中有47例发生HT,发生率为27.17%。与非HT组比较,HT组年龄更大,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随机血糖以及Hcy水平更高,而LDL-C及UA水平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NIHSS评分、溶栓前随机血糖以及Hcy水平为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而UA、LDL-C水平为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UA、Hcy、LDL-C单独与联合监测预测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4、0.794、0.674、0.888,联合监测时的AUC明显更高。结论:血清UA、LDL-C低水平和Hcy高水平是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影响因素,联合监测能提高对HT发生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联合用药用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本研究选择本院100例超早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静滴,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神经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研究发现,相较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在治疗后6 h、24 h和7 d均较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p0.05)。由此可见,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单药组48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联合组4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治疗2周末,联合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及乏力气短、半身不遂、脉细弱、口眼斜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单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B组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溶栓治疗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优于尿激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