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5-HT1B受体的分布和表达变化,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低氧3周组(2w)、低氧4周组(4w)和低氧5周组(5w).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大鼠分别在低氧环境中饲养3周、4周和5周.测定各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右心室肥厚度[RV/(LV+S)%].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的分布和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的蛋白含量.结果:和正常组相比,低氧3周组大鼠的mPAP、RVSP和右心室肥厚度均显著升高(P均<0.05),并且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HT1B受体主要分布在正常大鼠肺动脉的内膜层,而平滑肌层中仅有少量表达:和正常组相比,低氧3周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层中5-HT1B受体的表达显著增多;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大鼠肺动脉平滑肌层中5-HT1B受体表达持续增多.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的蛋白含量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一致.结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中5-HT1B受体呈过度表达,这可能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低氧3周对大鼠左右心室的影响以及规范性瞬时感受器电位亚家族(TRPC)在慢性低氧诱导的右心室心肌肥厚中的表达。方法:将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模型组(CH组)(n=24),CH组将大鼠置于连续的慢性低氧(10%±0.2%)环境饲养三周以诱导大鼠发生心肌肥厚。通过左、右心室插管法测定右心室内压(RVSP)、左心室内压(LVSP)、心率(HR)、平均体循环动脉压(mSAP)、左、右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最大下降速率(-dp/dkmax)、右心肥大指数(RVMI)、左心肥大指数(LVMI);HE染色观察左、右心室心肌组织切片;通过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ON组、CH组大鼠的肥厚侧心室心肌组织编码TRPC 1/3/4/5/6/7的rnRNA表达;结合real-time RT-PCR结果对mRNA表达有显著变化的TRPC亚型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CH组的RVSP、RVMI、右心室±dp/dtmax显著增高(P〈0.01),LVSP、左心室±dp/dmax无显著变化,LVMI显著降低(P〈0.01);CH组右心室心肌细胞显著增粗(P〈0.01),细胞内肌原纤维数量增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核深染,形状不整;左心室心肌纤维无明显改变;CH组编码TRPCI的mRNA和蛋白显著增高(P〈0.05),而编码其余TRPC亚型的mRNA无显著变化。结论:慢性低氧3周可特异性诱导sD大鼠产生右心室心肌肥厚,上调了编码右心室心肌细胞TRPCI通道蛋白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TRPCI可能参与了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右心室心肌肥厚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72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3 组,每组24只: 对照组(CON组)、野百合碱诱导右心室心肌肥厚组(MCT组)、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EGB组)。MCT组与EGB组首日均以2%MCT按60 mg/kg 剂量腹腔注射,注射后第2日开始,MCT组每日予2 ml 0.9% NaCl灌胃,EGB组以60 mg/kg银杏叶提取物灌胃,对照组SD大鼠首日一次性腹腔注射2 ml 0.9%NaCl注射液。3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计算心脏重量指数、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RT-PCR法检测TRPC6 mRNA表达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CT组反映右心室肥厚程度的指标如RVSP、RV±dp/dtmax及RVMI显著增加(P<0.01),而EGB早期干预组虽然与MCT组的各项指标有相同趋势的变化,但是EGB组各项指标变化的幅度均显著降低(P<0.01),且EGB组的心肌肥厚指数均显著低于MCT组(P< 0.01);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结果:MCT组呈典型心肌肥厚表现;EGB组右心室心肌细胞较MCT组有显著改善;MCT组及EGB组SD大鼠右心室TRPC6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EGB组较MCT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降低TRPC6的表达阻碍心肌细胞中CaN/NFAT信号路径而发挥对心肌肥厚的早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对大鼠H9c2心肌细胞系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9c2细胞,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血塞通组、生脉组、生脉联合血塞通组。分别以佛波酯(Phorbol esters,e.g.,TPA)作为刺激因子,诱导心肌细胞Cx43损伤;以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作为刺激因子,诱导心肌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x43的表达,凋亡小体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x43表达的面积无显著变化(P0.05),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值显著降低(P0.01),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Cx43表达的面积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值血塞通组、生脉组和生脉联合血塞通组均显著增加(P0.05,P0.01),细胞凋亡率血塞通组、生脉组和生脉联合血塞通组均显著降低(P0.01)。与血塞通组和生脉组比较,生脉联合血塞通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9c2细胞Cx43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二者联合使用时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变化及法舒地尔的干预作用。方法:腹主动脉缩窄建立心肌肥厚大鼠模型,随机分假手术组,腹主动脉缩窄组、腹主动脉缩窄+10mg/kg法舒地尔(ip,每天1次,8周)组、腹主动脉缩窄+40mg/kg(ip,每天1次,8周)。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Cx43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肥大,间隙增宽,Cx43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Fas治疗后,死亡率下降,cx43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as可能通过调高Cx43蛋白表达,治疗大鼠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4,CXCR4)的抑制剂(AMD3100)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低氧组、低氧+AMD3100组,采用低压低氧法建立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4周后观察低氧对CXCR4表达的影响及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右心室肥厚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培养原代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cells,PASMCs),分别低氧处理及给予AMD3100,观察细胞迁移、增殖情况。结果:1低氧组大鼠CXCR4表达增加,右心室压力(Mean right ventricle pressure,m RVP)、右心室肥厚指标(Right ventricle/Body weight,RV/BW;Right ventricle/Left ventricle plus septum,RV/(LV+S))增加,肺细小动脉管壁增厚,造模成功;低氧+AMD3100组大鼠m RVP和RV/BW、RV/(LV+S)比值、肺细小动脉管壁增厚程度较低氧组明显降低(P0.05)。2低氧组PASMCs与常氧组相比,细胞迁移及增殖均明显增加;AMD3100组PASMCs迁移和增殖与低氧组相比受抑制(P0.05)。结论:AMD3100能有效的降低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m RVP,抑制肺细小动脉管壁的增生,减轻右心室的肥厚,其有可能是通过抑制了PASMCs的迁移和增殖,从而抑制肺血管的重建,防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精氨酸脂质体(L-Arg)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一氧化氮代谢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ecN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低氧高二氧化碳4周组(HH组),低氧高二氧化碳加L-Arg4周组(HL组)和低氧高二氧化碳加L-Arg脂质体4周组(HP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x-)含量,组织原位杂交、光镜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肺细小动脉显微结构以及肺细小动脉ecNOS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①HH组mPAP和RV/(LV S)高于NC组,HP组均明显低于HL组与HH组;②HH组的血浆NO含量显著低于NC组(P<0.01),HL组与HP组均明显高于HH组(P<0.01);③HH组的肺细小动脉ecNOSmRNA的平均吸光度值低于NC组(P<0.05);而HP组明显高于HH组和HL组(P<0.01);④HP组的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比值(WA/TA)和中膜厚度(PAMT)均明显低于HH组(P<0.01),且低于HL组(P<0.05).结论:L-Arg脂质体较L-Arg有更明显的降低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动脉压和减轻肺血管重建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L-Arg脂质体促进L-Arg的跨膜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游泳运动对大鼠肺组织新的小分子活性肽apelin及其受体(APJ)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低氧组(七周)和游泳组(低氧+游泳锻炼七周组,低氧3周后,于每天入低氧舱前行无负重游泳运动60 min,每天1次)。七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的重量比[RV/(LV+S)]、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管腔面积/管总面积(CA/TA)及中膜厚度(PAMT)。免疫蛋白印迹与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apelin/APJ的蛋白表达。结果:①低氧组mPAP和RV/(LV+S)比正常对照组分别高73.6%和31.2%(P均<0.01),而游泳组比低氧组分别低21.1%和8.9%(P均<0.05)。②低氧组WA/TA和PAMT较正常对照组分别高70.8%和102%,而游泳组较低氧组分别低24.8%和40.1%(P均<0.01)。低氧组CA/TA较正常对照组低15.1%,而游泳组较低氧组高10.3%(P均<0.01)。③低氧组肺组织apelin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调374%(P<0.01),而APJ蛋白表达下调87.1%(P均<0.01);游泳组肺组织apelin蛋白表达较低氧组下调48%,而APJ蛋白表达上调287%(P均<0.01)。④apelin蛋白主要在血管外膜及炎症细胞胞浆内表达,APJ蛋白主要在血管内膜、外膜及炎症细胞上表达。结论:游泳运动减缓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塑作用可能与调节肺组织apelin/APJ系统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磁脉冲(EMP)对SD大鼠心肌闰盘及主要连接蛋白Cx43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MP辐照组,EMP辐照组又分为照后即刻、1h、3h、6h、12h、24h组,每组5只大鼠.应用EMP模拟发生器对EMP辐照组大鼠进行辐照,场强为200 kV/m、前沿15 ns、脉宽7-8 ns、脉冲次数200次,脉冲间隔为7s,麻醉后取大鼠左心室,采用硝酸镧示踪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心肌闰盘(ID)结构的变化,用Real-Time 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MP辐照后,大鼠连接蛋白Cx43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电镜下正常对照组大鼠心肌ID处未见硝酸镧颗粒沉积;EMP组大鼠ID处可见硝酸镧颗粒,且随时间的延长,硝酸镧颗粒沉积量逐渐增多,以照后6h组硝酸镧颗粒沉积量达最大,然后硝酸镧颗粒沉积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24h组恢复正常.心肌细胞Cx43的mRNA表达水平在EMP照后lh和6h明显增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95、3.10倍(P<0.05);照后即刻、3h、12h、24h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为照后即刻、1h、3h和6h组大鼠心肌细胞Cx43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12h、24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P可使心肌闰盘结构发生改变,上调Cx43蛋白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和10号染色体缺失张力蛋白同源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组、低氧+罗格利酮组,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右心室压力、右心肥厚指标,同时检测各实验组PPARγ、PTEN的表达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培养原代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给与低氧、低氧+罗格列酮、低氧+GW9662处理后观察细胞增殖及PPARγ、PTEN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低氧组大鼠右心室压力、右心肥厚指标明显增加,肺小动脉管壁增厚,PPARγ、PTEN的表达明显减少。与低氧组相比,低氧+罗格列酮组大鼠右心室压力下降,右心室及肺小动脉管壁的肥厚减轻,PTEN的表达增加。2低氧下,PASMCs中PPARγ、PTEN表达明显减低,细胞增殖较常氧明显增加,给与罗格列酮后,PTEN表达增加,给与GW9662,PTEN表达减少。3罗格列酮可以抑制PASMCs低氧下的增殖,而给与GW9662后,这一抑制作用减轻。结论:早期应用罗格列酮可激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PPARγ的活性,进而上调PTEN表达,改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