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孝养  兰海 《蛇志》1991,3(4):40-42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即血液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脆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1981年 Dintenfass 将这种状态称之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Blood High ViscositySyndrome,BHVS)也称之为高粘滞血症(Hyperviscosacmia).BHVS 可致微循环血流不畅,根据林氏等研究发现,微循环血流不畅是疾病特别是心脑血栓性疾病的起因,是引起机体癌症的早期原因.因此,欲减少或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就应有效的预防微循环血流不畅.一旦出现微循环血流不畅应及时治疗,以保证组织细胞不缺血,不缺氧,不缺营养物质,使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2.
降纤酶治疗高粘血症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心岭  罗阳 《蛇志》2000,12(3):15-17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高粘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生理盐水250ml加降纤酶5u,体重超过65kg和10u,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天,第4天停用,第5天开始隔天静脉滴注降纤酶5u或者10u,总量60u。结果降纤酶能明显地降低高粘血症患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微循环滞留时间等,同时也能使患者原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降纤酶是治疗高粘血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80例TIA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永成  沈岳飞 《蛇志》1999,11(2):21-22
目的探讨TIA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80例TIA病人均在末次发作后24h内静脉抽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IA组病人的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高切粘度、全血还原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各指标均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液粘度的增高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谢滨萱  王克腾 《蛇志》1996,8(3):47-48
通过青龙胶囊对100例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及高粘血症患者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观察,发现青龙胶囊能改善微循环形态、流态、管周状态指标。显著加快血液流速、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并对青龙胶囊改善微循环的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蝮蛇抗栓酶对高粘血症患者血液流变与微循环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启棣  王克腾 《蛇志》1997,9(4):36-37
静注蝮蛇抗栓酶并口服青龙胶囊治疗高粘血症140例患者。结果显示,蝮蛇抗栓酶能明显降低血液粘度,表现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及纤维蛋白原降低,同时降低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及管周状态积分。探讨其改善血液粘度机制。  相似文献   

6.
血液流变学与心血管活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引言在研究血液的流动规律时,过去较多注意血管口径与驱动压力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问题,而相对地忽视血液本身的复杂流体性质对血液流动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血小板聚集性与动态血栓形成等)对循环系统的生理与病理,特别是对微循环的机能有重要影响。某些心血管疾患,其血液流变学各因素的异常变化以及与微血管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血管口径逆转效应是妨碍微循环血液灌注的关键因素。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所造成的代谢变化与热蓄  相似文献   

7.
高粘滞综合征及其治疗近展简述天津运输工程学院门诊部(解放军东局子医院)郑盛群高粘滞血症,也你高粘滞综合征,简你:HVS。是一个病理生理的综合概念,它是由一个或几个血液粘滞因素升高所致的综合症。血液粘滞因素包括: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内粘度和刚性...  相似文献   

8.
高原低氧环境下红细胞增多和血液粘度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红细胞增多和血液粘度间的关系。方法:对进入高原不同时间人群进行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以及供氧指数等)检测和分析。结果:(1)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变形性随进住高原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2)血液粘度在进住高原的早期明显升高,后期恢复正常;(3)红细胞的聚焦性在进住高原的早期显著升高,后期则下降;(4)组织供氧指数在进住高原的早期明显降低。而后期恢复正常,结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血液粘度不随红细胞压积增高按比例升高。红细胞变形性增强和红细胞聚集性下降,可能抑制了红细胞压积增高所引起的血液粘度的过度升高,从而有助于维持组织的正常供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照电针和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的效应,探讨电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内耳微循环障碍的机理及电针对前庭-眼反射(VOR)的影响。方法: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注射致家兔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VCS)模型,采用直线加速度(LA)和水平旋转(HR)诱发眼震电图(ENG)、经颅多谱勒(TCD)、激光多谱勒血流计(LDF)和血液流变学,检测VBI家兔NEG频率、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内耳血流量(IEBF)、血液粘度和细胞流变性变化。结果:模型组ENG频率、BA血流速度和IEBF显著降低,全血中、低切变率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DI)显著增高。西比灵可显著降低全血粘度和EDI,加快BA收缩期血流速度(Vs),但对舒张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无明显作用。电针不能降低血液粘度和EDI无明显作用,但改善IEBF和LA诱发的ENG作用较西比灵显著,并有增快Vs、Vd和Vm的趋势,电针和西比灵对HR诱发的ENG均无改善作用。结论:VBI所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前庭和水平半规管功能障碍,电针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改善VBI,并可能主要通过增强内耳微循环局部调节改善内耳血供,恢复前庭囊斑对LA的敏感性。电针效应优于西比灵。VBI模型前庭器官内血流分配及前庭信号转导可能存在复杂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严惠民  吴蠡荪 《蛇志》1990,2(4):36-37
本文应用蝮蛇抗栓酶(清栓酶)和丹参注射液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并有高粘状态84例进行治疗,其中清栓酶组50例;丹参组34例。检测血球压积,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血沉等7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抗栓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丹参组(P<0.005)。抗栓酶有大幅度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所以蝮蛇抗栓酶是目前应用于血栓病。血液高粘滞血症HVS等病症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变形能力与微循环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蔚芬 《蛇志》2006,18(4):295-297
300年前,卢文-虎克(Leeuwcnhok)首先在镜下观察了心肌微循环,发现毛细血管和血液流动,并报道了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发生形态变化,但当时未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和70年代血液流变学开始发展起来,医学界对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性才逐渐有了了解。近年来,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对于掌握微循环生理规律,认识血液流变学性质,探索生物血液流动的力学性能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以下简单介绍有关红细胞变形能力在微循环中几个重要问题,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旻  胡发奎 《蛇志》2001,13(4):41-4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名贝尔格氏病 ,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血液内凝血物质增加 ,使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小板压缩性改变 ,导致血小板凝集 ,血液粘滞 ,形成血栓 ,加之血管内壁炎症水肿 ,使其表面粗糙 ,而阻碍血流速度 ,使血流变慢 ,导致机体组织缺血而形成一系列疼痛 ,肢体麻木 ,活动受限 ,皮肤颜色变暗等临床表现 ;中医则属于“脱疽”、“脱骨疽”、“十指零落”范畴 ,多由于气血本虚 ,寒湿内侵 ,痹阻血脉 ,瘀血内生所致 ;现代医学最新研究发现 ,本病系在烟草过敏和其他因素的触发下 ,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进而引起血管炎和…  相似文献   

13.
韦继政  黄远昌 《蛇志》1998,10(4):10-11
目的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对高粘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用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28例高粘血症患者。结果东菱精纯克栓酶能明显地降低血粘度,表现为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结论东菱精纯克栓酶通过降低高粘血症患者血粘度而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空军兴城疗养院对226名健康飞行人员分成二组进行甲皱微循环试验,将哈慈五行针针在内关、外关、曲泽、足三里穴,对照组在相同穴位贴稀土永磁片。实验29天结果显示:哈慈五行针可使健康飞行人员微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红细胞粘集减少,微循环明显改善,贴磁片组也有改善,但不明显。按两组改善值比较,五行针组管径输出枝增大3.05,血液流速增加0.398,红细胞粘集减少20,而磁片组管径输出枝增大2.57,血液流速增加0.196,红细胞粘集减少到3。试验证明,哈慈五行针继承经穴理论,疗效显著,优于磁片。  相似文献   

15.
刘日兰 《蛇志》1995,7(2):34-36
本文对103例锰作业工人测定了血液流变学中的七项指标,结果表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血小板粘附、血沉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证实锰作业工人普遍存在高粘滞血症,为临床治疗锰中毒开辟新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徐俊波  陈运贞 《蛇志》1991,3(2):21-24
本文观察了52例原发性高血压和24例正常人的红细胞、白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钙泵、钠泵活性,血粘度及血浆粘度,结果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组高、中切变率血粘度和钠泵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红细胞变形性和钙泵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红细胞变形性和钙泵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白细胞变形性、低切变率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别.原发性高血压组红细胞变形性与年龄、平均动脉压、钙泵活性,高、中切变率血粘度相关.心痛定和川芎嗪治疗后,红细胞变形性显著改善,川芎嗪还能降低高切变率血粘度.结果提示:在高血压病中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粘度增高的分子水平机制主要是红细胞膜钙泵活性降低。基于微循环的改善,在扩大治疗例数后,心痛定和川芎嗪可能作为降压治疗的优选药与辅助药。  相似文献   

17.
袁承泰  肖梅 《蛇志》1992,4(1):19-22
研究临产孕妇血液流变性的11项指标的改变,并与健康育龄妇女进行对照.结果表明临产孕妇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沉方程K 值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全血比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低于对照组(P<0.05),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内粘度和 TK 值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认为在妊娠后期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及血浆粘度增高,与红细胞变形能力及红细胞压积关系不明显.文中还探讨了各因素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血管中白细胞等的粘附、聚集问题能够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乃至形成血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内毒素注射大白鼠的随机、对照实验中,发现电磁水能够减轻内毒素所致的炎症刺激,并能够降低白、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能降低白细胞的渗出,能提高红细胞的电泳率,能抑制血流速度的减慢和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t检验,差异显著(P<0.01)以及差异明显(P<0.05)。揭示电磁水能够提高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负电荷密度,并可以减轻外因(如,内毒素)对体内细胞和血管的损伤。说明电磁水能够改善微循环,维系正常血流和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血液流变学及其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血液流变学作为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构成血液循环的血液和血管的流动和变形的科学。液体的流动和变形的特性,即流变性一般是通过粘度这一最常用的物理量来反映和量度的。人体血液作为一种液体,其粘度的特点是与切变应力或切变速度的变化有关。这说明人体血液与水等一般液体不同,是属于非牛顿液体。人体血液的粘度属于非牛顿粘度的最主要原因是在于血液内含有红细胞。因此,在各种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镰形血红蛋白病和糖尿病时,构成血液的各种微观组成成分的改变,主要是红细胞的一系列特性的改变,不仅是引起血液粘度异常的最直接因素,而且也是导致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以及组织或器官的缺血、缺氧和功能、代谢失调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的基础。流变学(Rheology)作为物理学力学的一个分支,是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流变学一词是1929年由 Bingham 第一个提出来的。“Rheo”一词系来源于希腊文的“ρεo”,具有流动的意思。因此,按其原意来看,这门科学应称为“流动学”或“流的科学”。但是,鉴于物体的流动与物体的变形有着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即物体的变形是形成物体的流动的基础,而物体的流动是物体的变形在时间上的连续。因此,更正确地讲,这门科学是研究物体的流动和变形的科学,简称“流变学”。研究与生物机体以及人体的许多重要生命活动过程有关的这一部分流变学,叫做生物流变学。近年来,在生物流变学中,号门研究与循环血液有关的流变学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已成为生物流变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血液流变学。更详细地讲来,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血液有形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粘弹性和变形以及心脏、血管的粘弹性和变形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采用蝮蛇抗栓酶治疗40例血管病患者,(其中脑血栓病21例、冠心病9例、高血压病7例、老年人糖尿病3例。)经用药前和用药1—2个疗程后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发现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p<0.001)、红细胞电泳的时间(p<0.005)、红细胞沉降率(p<0.005)、全血粘度(p<0.005)、全血还原粘度(p<0.05)、血浆粘度(p<0.05)、红细胞压积(p<0.05)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降低。证明该药具有明显地解聚、抗凝、去纤、降粘、溶栓作用,是临床上防治血栓病及高粘高凝血症的一种较理想的新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