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皮肤占体重的16%,其面积成年人约2平方米左右.在人身上的不同位置,厚度不同,平均在1—4毫米之间. 表皮位于皮肤表面,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手掌、足跟的表皮最厚,为0.8—1.4毫米,一般厚度在0.07—0.12毫米之间.外部压力以及其它一些因素,可使外角质层进一步增厚,胼胝和鸡眼都是足部压迫的结果. 真皮位于表皮深层,向下与皮下组织相连,手掌、足底的厚度约3毫米以上,眼睑等处  相似文献   

2.
一达尔文主义基础教学参考资料已经在十月里和读者见面了,它是一本达尔文主义基础教学的参考书. 达尔文主义基础教学参考资料是根据??勃罗杂茨基(??)主编的“博物教师简明手册”(??)译出的.在原书里共包括“植物学”、“学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师范及医学、卫生院校的教授、专家在专题讲座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除对生理卫生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外,还注意以生理为中心,适当联系医学及卫生实际。书中配有插图100余幅、表格40余张,是一本知识性、资料性较强的教学参考书。本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新教生理卫生學的教师有所帮助,根据我們在教学中的体会,写了这篇参考資料。但由于笔者的水平,錯誤和不够之处是很难免的,希讀者提出宝貴意見,以便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同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有无人类活动的参与,人类生活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由于自然条件不良所引起的地方病,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由于环境受到人为的污染所引起的有关环境污染病,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现分别介绍这两方面有关的参考资料。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育,造成了生物生态的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由于自  相似文献   

6.
两栖纲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过渡类型。现在全世界两栖动物约为2000余种,我国已发现的有204种或亚种。课本中介绍了有尾目的大鲵、无尾目的中华大蟾蜍和青蛙。我国的青蛙就是一种——黑斑蛙。青蛙是这种蛙的俗名,其学名是Rana nigro  相似文献   

7.
有关遗传病的几个数据每一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很低,但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来看,遗传病患者的数量却相当可观。美国有这样几个统计资料:全国两亿多人口中,遗传病人有200万左右;新生儿死亡中,死于各种遗传病的约占40%;大约每20名活产胎儿中,就有一名具有某种遗传病的异常;每对夫妇生育具有遗传缺陷的子女的危险性平均约为3%。  相似文献   

8.
人的精子是与次级卵母细胞受精的现行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全一册)对受精作用的叙述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合子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根据这个概念,使许多学生认为人的精子首先就是与卵细胞受精的。其实不然,在人的卵细胞发生中,卵原细胞是在胚胎时期的卵巢中增殖的。出生后,大部分卵原细胞逐渐退化,在一生中大约有400个左右的初级卵母细胞得到发育。人在性成熟后,一般来说每月仅有一个卵泡经10~14d发育成熟。成熟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进度第九章神经系統 第一节神經系統概述 1课时第二节脊髓 2课时第三节脑 1课时第四节感觉器官一视觉器官——眼 2课时二听觉器官——耳 1课时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器官 1课时第五节大脑皮层的机能——高級神经活动 4课时第六节神經系統的卫生 1课时  相似文献   

10.
爱护鸟类 保护环境郑光美  1 982  0 3  0 5谈谈鸟耳李福来  1 982  0 3  0 7鸟类呼吸系统的微细结构与呼吸机制葛荫榕  1 982  0 2  2 0鸟类食性与消化道的特点李福来  1 984  0 2  2 4褐马鸡赖荣兴  1 984  0 2  60藏雀宋榆钧  1 984  0 3  1 2我国的几种珍稀濒危鸟类许维枢  1 985  0 2  1 6珍禽的驯养和繁殖甘声芸  1 985  0 2  1 9鸟类环志杨若莉  1 985  0 2  2 2鹌鹑消化系统的解剖刘佐桢等  1 985  0 3  0 9江南珍禽——草侯广梯  1 985  0 3  1 1四声杜鹃的观察晏安厚  1 985  0 3  1 3鸟…  相似文献   

11.
第九章动植物新品种的创造本章主要用我国古代和现代对动植物新品种创造的类例,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启发他敢想、敢干和科学分析的精神。同时认识我们党在创造新品种方面的政策。本章还通过许多具体例子认学生更进一步印证达尔文学说和米丘林学说,以及我们党在坚持米丘林学说方向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第四章呼吸系统前二章学生已经了解人体在运动或其他活动中,都需要氧气和养料。这些养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必需不断的分解和氧化,同时在分解和氧化的过程中释放出能。才能使各器官活动和保持体温。在氧化过程中也产生二氧化碳。那么氧化过程中的氧从何处取得呢?二氧化碳又排到何处去呢?这是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阐明生理卫生中最基本的重要概念之一——新陈代谢中的一个主要环节. 本章教材中进一步加深对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概念的形成,例如肺每分钟的换气量是同肌肉活动的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章教材中还贯彻了人体构造与机能的统一关系。例如肺的体积不大,但却与气体有着很大的接触面积,以及分布丰富的血管;呼吸道的构造是适合于呼气与吸气,消除尘埃等机能的。  相似文献   

13.
第三节脑本节主要闡述脑的构造和它的机能,从量力性的观点出发,教材仅介紹延髓、小脑和大脑三个部分,这是适合实际情况的。延髓的机能着重的介紹了几个神經中枢的机能——呼吸中枢、心搏中枢、血管舒縮中枢和唾液分泌中枢。这几种中枢的机能在上冊各章部已敍述了一些感性知識,例如講到血的流动时就举出肌肉活动加强时,它里面毛細血管舒张的数目就多一些。这一段內就把这些感性知識提高到理論來認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反射的概念。同时还为講高級神經活动打下基础。例如唾液分泌中枢的位置等。  相似文献   

14.
叫时裸裸J土2 协 生物学下册裸时分配 第五章生物的繁殖 一、繁殖的意义和方式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繁殖 1,种子植物的繁殖 2.脊椎动物的繁殖 四、人的生育 1.生殖系杭 2._人的生殖第六章遣傅 一、遣傅性 二、遗傅性的保守 三、遣傅性的变具,第七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 三、生命的进化 1·夕了生物学上的征据 2.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上的征据 三、人的起源 1.人起源于动物的征据 2.人的最近的祖先 3.人的进化 4·化石外第A章生物进化学挽 一、达尔文学能 1.人工选择 2.自然法择 3.适应 4.物种的形成 5.达尔文学能刁桔 二、米丘…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由大气层气体引起全球变暖就是温室效应。CO2和悬浮粒子都是大气自然组分,前者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碳循环中具作用,后者包括来自火山爆发、火灾和烟灰、风尘中尘埃和水汽凝结小水滴等,这两类物质对到达地球能量及从地球辐射能量有影响,它们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关键因素。大气中甲烷、氮氧化物等浓度增加.能引起类似效应。但以CO2增温效应为主,约占总量60%以上。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越来越多CO2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焚烧森林进入大气,使大气CO2浓度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6.
从1958年开始各高级中学普遍增设了生物学课程,作者根据教科书提出了对课堂教学的初步意见,当然这些建议是非常不成熟的,希各地老师在使用时多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7.
第三节祖国在防治疾病上的伟大成就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識的基础上来进行講授的,首先在教材里提出以血吸虫病、天花、瘧疾、黑热病、痳疯等传染病說明了新旧社会的对比;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我們的党和政府对于人民健康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并且对于各种疾病的积极防治工作加强了党的领导,及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专业防治机构,培养了专业干部;結合生产发动了广大羣众来参加防治。因此在防治各种传染病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相似文献   

18.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从《食用菌栽培技术》"理实一体化"教材与教案的编写,"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完整性的实施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的创建,前沿性知识教学的充实,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措施等方面,对进一步完善高职《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第五节大脑皮层的机能——高级神經活动本节是本章也是本書的高峯,是把过去学习过有关反射作用的知識进行总結和提高,使学生能从理論上理解神经对人的意义——保持內部各器官的协調,同外界环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2012年食用菌“平菇甲醛”事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12年4月媒体报道的青岛平菇中检测发现甲醛所引发的争论进行了剖析。综合分析国内外对食用菌和其他天然食品中甲醛含量的研究结果,以及甲醛自身的理化特性,作者认为食用菌中含有微量甲醛是食用菌自身新陈代谢的产物,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是安全的。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对部分食用菌中甲醛含量的测定、代谢机理和风险评估情况,其中食用菌甲醛的代谢机理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