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李玉凤  刘红玉  郑囡  曹晓 《生态学报》2011,31(4):1021-1028
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案例,从景观功能分类入手,揭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与功能特征。结果表明:(1)西溪湿地公园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兼顾合理利用为基本功能特征,其生态保护功能区面积占整个公园的53.7%,旅游休闲区面积占46.3%;(2)西溪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功能斑块在整个公园中所占面积为42.08%,且面积大、形状复杂、多样性较低;旅游休闲斑块面积占25.41%,并且表现为斑块面积小、形状规则、多样性高等特点;(3)西溪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廊道面积是旅游休闲廊道面积的一半左右,其网络结构比旅游休闲廊道复杂,有利于生态保护功能的发挥;(4)生态保护廊道缓冲区内主要由生态保护斑块组成,旅游休闲廊道的缓冲区内生态功能斑块和旅游休闲斑块所占面积相差不大。基于功能分类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有利于识别景观功能的空间特征,能够有效揭示景观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湿地公园植物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能力、加强湿地公园的物种保育功能并促进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质量,对广州地区20个湿地公园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有205种湿地植物;对其物种组成、生活型、生态习性、优势科属及应用频度等的分析表明,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植物种类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保护和珍稀植物种类应用较少等。基于此,推荐了55种本土植物作为广州市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改造和景观配置的候选物种,同时还提出了对未来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邓晔也  王春连 《生态学报》2019,39(16):5988-6000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市民活动的共同载体。如何达到保护城市水环境和满足使用者社会需求的平衡是本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景观绩效评价为基础,对宜昌运河公园的社会绩效进行了详细量化,并在调查结果上分析研究了影响城市湿地公园使用者评价的原因,以及在城市湿地公园内使用者的行为偏好和季节变化下使用者满意度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设计建议。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的水环境治理目标与城市居民的公园服务需求是统一的。但是在公园生态和社会效益之间还是存在着冲突关系,如湿地面积和活动空间面积的权衡,消减河流污染物和维持公园水景质量的权衡以及湿地生境冬季景观效果不佳降低使用者满意度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王立龙  晋秀龙  陆林 《生态科学》2015,34(6):177-181
湿地公园的生态脆弱区特性与保存湿地原生境矛盾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 使其未来可能成为人类扰动下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模式基地。植物是湿地公园承受旅游活动等干扰的积极响应者, 已有研究多关注旅游对园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等层面上的单一尺度影响, 忽视了其多尺度性, 使得植物在公园关键生态过程及整体功能发挥中的作用存争议。未来的工作中, 应注重开展多重时空格局下旅游扰动对自然湿地公园植物的物种、群落及景观等尺度多样性的独立和耦合影响研究, 筛选出驱动湿地公园不同尺度植物多样性变化响应的关键环境因子, 阐明其关键生态过程,探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对旅游扰动的多尺度响应机理, 构建湿地公园不同尺度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也将丰富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王立帅  徐诗文  林浩文  吴珊珊 《生态学报》2019,39(16):6001-6016
以广州大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建立了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水质监测、问卷调研、植被样方调查等方法,对大观湿地公园的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评估,并为未来的湿地公园设计提供指导。评估结果显示:湿地公园初步达到了生态和社会效益兼顾的目标。公园内生境类型多样,植物种类达32科54属66种,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表明,草本植物多样性丰富,乔木层由于人工种植原因多样性较差。公园的串联式坑塘系统具有显著的污染物净化效果,可以明显降低汇流区的氮素含量,但其水质净化效果并未达到最大化。公园建成后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的来访,整体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有外界污水持续混入上游坑塘,导致游客对上游坑塘水质的评价较差。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6.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田大江  陶慧  李玏  朱鹤 《生态科学》2016,35(3):153-160
湿地生态旅游既是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形式, 也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银川湿地资源丰富,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通过对银川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 分析得出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运用内、外部环境分析矩阵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以探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以“生态安全为底线、生态文化为核心、生态文明为目标”的开发理念, 以社区参与、政策、资金等为保障机制, 以完善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升级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为开发方式的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型, 以期实现银川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湿地公园设计的过程中将生态技术应用到其中已经成为现如今公园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是由于湿地公园集生态保护和湿地资源为一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从未来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趋势上可以看出,以生态设计为主是其主导方向。因此,本文主要从生态技术在湿地公园设计方面入手,找到生态设计的重点,促进湿地公园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与湿地类似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对城市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地区的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研究,包括不同气候类型、使用年份和面积大小等不同方面,并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特别是鸟类栖息地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类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探索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体系的基本组成及其相关性。本文写作目的是建立适当的城市湿地公园栖息地评估标准,支持生态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湿地公园研究体系构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立龙  陆林 《生态学报》2011,31(17):5081-5095
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性利用新方式,也是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新载体,目前国内外兴起湿地公园建设热潮,为湿地保护性利用带来了新机遇。但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目前湿地公园专题研究滞后于其建设与发展,研究基础理论薄弱、研究内容系统性不强、研究方法简单、研究体系不完整,对公园建设的实践指导不足。构建湿地公园研究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对国内外研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力图从研究理论体系、研究内容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等层面对湿地公园研究体系进行初步构建。提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将其组成结构研究体系、功能研究体系、影响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等作为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对现有研究方法述评分析,构建了以基础理论探讨、规划研究、试验研究和空间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体系;指出了未来应注重的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最后结合部分实证研究对体系进行了充实完善。以望为推动湿地公园专题研究进程做出贡献,为湿地公园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旭  张文慧  李咏红  高鹏杰  李黎  王彤 《生态学报》2018,38(12):4404-4411
北京地区处于全球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的迁徙路线上,是候鸟重要的迁徙路线,近些年,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该区生境破碎化问题愈发突出,直接威胁着本地鸟种和过境迁徙鸟类的生存。为达到保护鸟类多样性的目的,需开展相应的栖息地恢复工作。不同生态类群的鸟类对栖息地有着不同的要求,相同鸟种在不同空间、季节和生活期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鸟类栖息地恢复应针对目标鸟种根据其繁殖特点、巢位空间分布、食性特点、活动空间特点等进行规划营造。以北京房山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针对项目所在区域的鸟类分布特征,确定目标恢复鸟种,结合项目区现场条件,围绕目标鸟种对于栖息地水系、植被等方面的需求,从岸线重塑、水深设计、植物配置、生态鸟岛等方面规划设计鸟类栖息地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选择生态区位及代表性、生物多样性、物种稀有性、自然性、规模与分区适宜性5个方面的15个指标,构建了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60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价值总体较高,评分值在67.64以上(高保护价值)的国家湿地公园有37个,占61.7%,其中评分值在77.72以上(很高保护价值)的国家湿地公园有12个,占20.0%.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价值的年际变化呈离散状,规律性不强,但总体上仍呈现降低的趋势.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价值以70分等值线为界,形成了东西2个高分值密度区和3个高分值点、中部1个低分值密度区和4个低分值点.生态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条件和规模大小是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价值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广西黑水河湿地属于珠江水系,上游河段流经越南,系国际性河流,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属于中越边境生物区,生态位保护具有跨国意义。2021年1月,采用路线法对黑水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全流域实地考察,结果表明:黑水河湿地的生境类型多样,不仅汇集了繁多的生物种类,还孕育着生境交错地带特有的生物类群;湿地鱼类和鸟类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级属于一般水平,具有一定典型性和稀有性;黑水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受到水质下降、生态环境污染、生物入侵及资源管理不到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应该加强流域生境修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以湿地公园为依托,有效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3.
景观自然性体现了各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对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有重要意义.通过解译2003年、2009年和2015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利用GIS和层次分析法,研究了甘肃金川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自然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观结构中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斑块丰富度呈增加趋势,景观优势度、景观分离度呈减小趋势;提供栖息地、植物群落维持功能、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植被覆盖度等生态功能指标呈增大趋势;人工干扰指数、人工景观平均面积等生态学干扰指标呈减小趋势,湿地公园的景观自然性指数由2003年的0.4761增加至2015年的0.7485.湿地公园保育和恢复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土地覆被结构,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弹性和服务价值,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自然性.  相似文献   

14.
2014年至2017年,对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鱼类区系结构进行了7次实地调查,分析了湿地公园的鱼类区系结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本研究所记录的53种鱼类,隶属4目13科,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种类最多,有4科37种(占总种类数的69.81%),其次是鲇形目(Siluriformes)3科7种(13.21%),鲈形目(Perciformes)4科6种(11.32%),合鳃鱼目(Synbranchiformes)种类最少,只有2科3种(占5.66%)。生态类型以山溪流水性(21种,占总数的39.62%)、杂食性(30种,占56.60%)和底栖性(27种,占50.94%)为主。其中有15种鱼为中国特有种,1种鱼是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物种。影响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鱼类区系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水利工程建设和过度捕捞,建议通过加强鱼类繁殖保护、强化禁渔期管理、开展涉水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相关科学研究、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建立种质资源库和严格执法等措施对该湿地公园的鱼类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陆哲明  崔戎  沈存  赵鸣 《生态学报》2020,40(22):8158-8166
结合生态学基本原理,综合分析各类要素与感知,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景感生态学"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理论,综合景感生态学与湿地规划设计两方面的研究构建了基于景感生态学理论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路径框架。以河南省长垣市王家潭湿地公园为例,探索了基于景感生态学理论开展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结合生态学原理与人类生理感知、心理感受进行协调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规划设计。以"源-汇"理论划定生态功能主分区,采用集聚间有离析模式结合现状设施、景观效果、地脉文脉传承进行空间边界调整,形成整体空间格局;以生态岸线发育系数、地形旷奥度结合观赏体验、空间感知创造动植物优良生境,构建湿地公园生境基底;以生态位宽度为重要指标并结合民风民俗、季相策略配置湿地公园中的优势种、伴生种采用近自然造林方式完成植物规划设计;以适度干扰原理,采用轻干扰和产景融合策略规划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介入;同时以"智慧公园"体系初步构建物联网系统采集各类信息数据,构成信息循环反馈、场地时序更新的渐善式模型,推动场地的持续完善。从理论路径的构建、空间格局的形成、生境基底的打造、植物种群的规划、人类活动的介入、"智慧公园"的构建等角度为景感生态学理论在湿地公园中的运用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6.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价值及其辐射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湿地价值量并分析价值的空间分布情况,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区域规划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青海西宁湟水湿地公园为研究区,构建一套适合高原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采用功能价值法和断裂点模型法,分析公园的湿地价值及其辐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 2020年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15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6.18亿元,四大服务价值量按照价值高低排序依次为文化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供给服务;(2) 5个评价区中,湟水主河道的价值最高,其次为北川湿地和海湖湿地,最后是火烧沟公园和宁湖湿地;(3) 5大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辐射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宁湖湿地>北川湿地>湟水主河道>海湖湿地>火烧沟公园;对湿地服务辐射范围叠加处理后,形成1个核心区和5个次核心区域;(4)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溢出情况,湟水主河道的生态系统服务向周边湿地公园溢出,其他四个湿地区之间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相互溢出和叠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之一,新集水电站位于汉江中游河段湖北省襄阳市内,坝址位于襄城区白马洞,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拟建新集水电站的库区,距离坝址约32.2 km。水电站建成后湿地公园水位上升影响面积为349.23 hm2(其中洲滩36.84 hm2,其他均为水域),生态保育区受水位上升影响面积为327.60 hm2,生态恢复区受水位上升影响面积为21.63 hm2。水电工程建设将显著改变原有的河流水文情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鱼类等湿地生物的生存,产生一系列的生态效应,需对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影响进行评价。通过外业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和内业实验分析,现已基本查明了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对项目建设对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影响程度和方式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减免生态影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水模式及其净化效果与生态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常州市蔷薇湿地公园为例,提出一种“垂直流+水平流”新型生态补水复合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补水模式不但能净化受污染的源水(城市河水),而且可有效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功能.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大部分景观水体可达到全身接触性娱乐类景观功能要求,运行成本仅为常规补水工艺的5%~25%,具有较好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样地调查与样带踏查相结合的方法,整理统计磐安七仙湖省级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共计664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138科438属,其中包括蕨类植物15种,裸子植物13种,被子植物636种。生活型维管植物以草本最为丰富,主要优势科为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蝶形花科等;省级及以上重点保护植物23科26属26种;外来入侵植物6科15属16种。本次调查讨论分析了七仙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措施,并结合植物资源现状就湿地公园开发方向和植物配置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面向健康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方案优选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系统健康是水体生态修复的目标,但河段尺度的健康理念无法为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提供明确指导,生态修复方案缺乏优选方法.识别了城市水系健康内涵,认为城市水系健康包括水量、水质与水生态健康,还应具有时空分布上的同质性.基于健康理念,提出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方案优选技术路线,构建包括水量、水质与水生态的平均满足度、空间标准差和时间标准差等9项指标的城市水生态修复方案优选指标体系,提出多人多准则决策方法(TOPSIS),可实现灵活、快捷的方案优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