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静  王博 《人类学学报》1999,18(1):75-77
新疆考古所文物队于1994年在哈密地区寒气沟墓地发掘出4座墓葬共3具颅骨,其中一具男颅,两具女颅,编号为94HTBIM3:B(男颅)、94HTBHIM2:B(女颅)、94HTBHIM3:A(女颅)。据文物判定其时代为春秋时期。在考古文化上与焉布拉克相...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二期出土 208例头骨上的1849枚牙齿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将所有个体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通过计算每个个体上颌或下颌骨上各牙齿相对第1臼齿的磨耗指数,分析各组之间相对磨耗指数的分布差异.经过与国内外不同人群的对比,对扎滚鲁克居民的牙齿磨耗模式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牙齿使用方式、行为特征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该人群的牙齿磨耗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前后牙齿磨耗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牙齿磨耗在性别间差异并不显著.下颌个体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前牙磨耗比后牙偏严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年组下颌上.这种不寻常的下颌前牙磨耗较后牙偏重现象可能受到牙齿的工具性使用,牙齿萌出顺序以及年龄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中年个体下颌前牙磨耗的偏重现象可能反映了人群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地区天山北路青铜时代墓地颅骨测量性状的研究。文中公布了24例天山北路墓地古代人群77项颅骨测量性状基本数据, 在此基础上, 对男、女两性的测量性状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结合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相关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推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该人群虽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共性的体质特征, 但人群内部也存在些许差异, 尤其是在男性个体数据之中。二是该人群是由分别具有东、西方体质特征的祖先人群混杂融合而成, 是处于当时大人种分布过渡地带的过渡人群。  相似文献   

4.
魏东  曾雯  常喜恩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12,31(2):176-186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黑沟梁墓地古代人骨的病理、创伤及异常形态的综合研究。通过检查,笔者发现齿科疾病、关节疾病、创伤等病理现象在该人群中都有一定频率的出现。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 本文对这些病理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反映出该批人群的生活状况做出推论。文中同时对骨骼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做了尝试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98,17(4):276-282
本文提供或援引了中国晚期智人头骨的额骨鳞部最突出点位置、颊部骨骼下缘的形状、头骨最宽处位置等特征和铲形门齿等牙齿特征的出现率等的有关数据,并探讨了这些特征系来源于非洲“夏娃”的后裔,还是中国当地更早的人群。所得结论更倾向于后者而不利于前者。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文化之间缺乏显然的反差,没有中断的迹象,也是不利于中国现代人起源的替代说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6.
在跨大陆交流的大背景下,河西走廊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扩散、融合及其与古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人骨材料的缺乏使学界对该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来源及其与青铜时代人群的关系并不清楚.本文以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五坝墓地(4400~3800 BP)中出土的14例成年个体颅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非测量和测量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五坝人群属东亚类群,与青海省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对河西地区史前时期人群变迁历史的梳理则表明该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新石器时代晚期,来自河湟地区的农人成规模地向河西走廊扩散,同时带来了波浪式的文化传播;青铜时代早中期,该区人群的颅面部形态特征变得相对复杂,但人群属性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青铜时代晚期以后,欧亚草原游牧人群的大规模南下使河西人群的颅面部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也使该地区迎来了考古学文化和生业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不同倍率的超景深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中出土的13例臼齿的颊侧微磨耗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臼齿颊侧表面凹坑和条痕形态微磨耗的测量和统计,计算出每例牙齿的微痕数量、均长、均宽、凹坑百分比和Lh/Lv比值,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人群内的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人群中年龄较大的个体摄入更高比例的植物类食物;两性的食物结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摄入植物类食物比例略高,女性的食物结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差异。将胜金店墓地人群与不同生计方式人群的Lh/Lv比值进行人群间的差异性分析,并结合胜金店墓地的随葬品特点推测,胜金店墓地人群的食物结构以肉类食物为主,其生计模式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种植类经济。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魏东  王永笛  吴勇 《人类学学报》2020,39(3):404-419
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居民是帕米尔高原区早期人群的代表。通过颅骨测量性状特征对该人群来源和流向问题的讨论,为建立欧亚大陆青铜时代人群的流动、变迁史提供了新的素材。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时空相关人群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下坂地青铜组居民的祖先人群,可能是来自东欧南部草原地带的洞室墓文化居民。他们在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繁盛期,自东欧草原地带迁徙到帕米尔高原区,逐渐发展为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一个地方变体。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古代人群的食谱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科技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科技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前沿性课题。人类骨骼的化学元素分析为重建古代居民的食谱提供了大量信息。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新疆和静县察吾呼沟口四号墓地出土人骨中的Sr、P、Zn、Ca、Cu、Mg、Fe、Ba、Mn等8种化学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察吾呼沟口四号墓地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中以肉类食物为主,植物类食物为辅。  相似文献   

11.
12.
女性缠足是山西洪洞西冯堡墓地埋葬人群中一处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相关人骨遗存为研究山西地区明清时期的缠足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本文主要对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出土的93例女性人骨标本中与缠足行为关系较为密切的骨骼损伤和关节疾病现象进行统计与分析,以窥探缠足与未缠足女性的健康状况。统计结果显示: 1)在膝关节和足部骨关节上,缠足女性有更高的骨性关节炎发生率;2)在肘关节和左侧腕关节的患病程度上,缠足女性与未缠足女性群体基本相当;在右侧和双侧腕关节以及手部关节的患病等级上,缠足女性略大于未缠足女性;3)西冯堡墓地各椎段椎体周缘骨赘患病率上,缠足女性均高于未缠足女性,颈椎和腰椎是所有女性患病最严重的部位;4)两个群体的骨骼损伤和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和患病程度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与下层平民家庭对女性经济价值追求的背景下缠足与未缠足女性均需承担体力劳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黄龙人头盖骨是1975年在陕西省黄龙县徐家坟山的南坡挖到的。它出土于黄土层与红色土的交界处,从地层上看,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 该头盖骨保留了额骨和顶骨部分。从颅穹隆起程度、眶上区和颞区发育程度以及额鳞倾斜程度来判断,它属于晚期智人阶段。与晚期智人一般特征相比,它的矢状脊较突出,头骨骨壁较厚,额结节较不发育,前囟点位置较靠后。黄龙人头盖骨上现代特征和较原始特征的混合表明它代表了晚期智人中的一种过渡性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黄龙人头盖骨是1975年在陕西省黄龙县徐家坟山的南坡挖到的。它出土于黄土层与红色土的交界处,从地层上看,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 该头盖骨保留了额骨和顶骨部分。从颅穹隆起程度、眶上区和颞区发育程度以及额鳞倾斜程度来判断,它属于晚期智人阶段。与晚期智人一般特征相比,它的矢状脊较突出,头骨骨壁较厚,额结节较不发育,前囟点位置较靠后。黄龙人头盖骨上现代特征和较原始特征的混合表明它代表了晚期智人中的一种过渡性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南京2号人类头骨化石的复位和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6,25(4):267-275
南京2号人类头骨化石仅保留部分的额骨、顶骨、枕骨和颞骨,为一不完整的颅盖骨。其顶骨和枕骨有数条断裂缝,各断块之间有程度不一的错动,致使该颅盖骨显得外形异常。本项研究是对该颅盖骨的错动部分进行复位,结果表明,南京2号头骨有较大的顶骨、较小的上枕鳞相对宽度、可能较大的颅容量。这些形态提示该头骨与直立人有所不同而与早期智人相近。该头骨所具有的角圆枕、颞鳞顶缘形状、枕骨圆枕发育程度、枕骨的枕平面与项平面过渡情况、枕内隆突点与枕外隆突点的距离、头骨骨壁厚度、脑膜中动脉分支情况、头骨枕面观之轮廓线样式等形态细节,还很难作为可靠的依据把南京2号头骨鉴定为直立人。南京2号头骨很大可能是属于智人亚种(Homo sapiens sapiens)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比较中国与欧洲和西南亚不同类型的智人的额骨材料。研究结果支持黄龙头盖骨可能代表东亚解剖学上现代智人—古老种群的结论。中国的一系列标本与欧洲和西亚的一系列标本从古老智人到解剖学上现代智人的进化过程存在着差异,最终在额骨的主要形态方面还是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7.
    
The Nanjing 2 calvarium is believed to represent Homo sapiens erectus since its discovery in 1993. This calvarium preserves incomplete frontal, parietal, and occipital bones. The parietal and occipital bones are cracked and as their fragments are displaced the calvarium appears to be distorted. The calvarium was recently restored by the authors, exposing some anatomical details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obscured. Compared with Homo sapiens erectus, the restored calvarium presents larger parietal bones, a relatively narrow upper scale of occipital bone and a probable larger cranial capacity, which suggests affinities with Homo sapiens sapiens. Other anatomical details observed in the parietal and occipital bones are examin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angular torus, parietal border of temporal squamous part, the occipital torus, the angle between the occipital and nuchal planes, the distance between inion and endinion, cranial vault thickness, the branches of the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and the coronal contour of the vault. The results of this examination reveal that there must be some uncertainty in referring the Nanjing 2 calvarium to Homo sapiens erectus. It is more likely that the Nanjing 2 belongs to Homo sapiens sapiens.  相似文献   

18.
    
A fossil human tooth was found in Guoshan cave in 1982. The site is about 15 km to the north of the city of Zhaotong in Yunnan Province<br>The tooth is left lower second molar. Ace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t can be attributed to Homo sapiens. The associated mammal remains include Stegodon sp. , Rhinoceros sp. , Tapirus sp. , Bovinae and Cervus sp. The fauna is considered to be of Late Pleistocene in age.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昭通过山洞发现的一枚人类左下第二臼齿化石,其形态和尺寸与智人类型的下臼齿最为接近;同时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犀、獏等五种;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昭通过山洞发现的一枚人类左下第二臼齿化石,其形态和尺寸与智人类型的下臼齿最为接近;同时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犀、獏等五种;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