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温度和体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饥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于1998年9月—12月对均重为3.64、1.69和0.52g三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在15、20、25和30℃四种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进行了测定,以探讨体重和温度变化对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耗氧率(Ro)和氨氮排泄率(Rs)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体重增大而减小,其关系式可分别表示为:Ro=0.1309We^0.0490T和Ro=0.4254W^-0.1999;Rs=3.3649e^0.0484T和RN=0.4400W^-2.900不同体重幼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率差异显,饥饿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大而减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体重对能源物质的供能比有较大影响,三种规格的幼蟹,其代谢底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分别为6.4:41.8:518、6.7:27.8:65.5和7.3:43.8:48.9。 相似文献
2.
急性逐步低氧对中华绒螯蟹呼吸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密闭式呼吸仪研究了急性逐步低氧对中华绒螯蟹(又名河蟹)呼吸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河蟹是一种很好的氧调动物。当溶氧在一定范围内下降时,河蟹能维持其呼吸率不变,直到临界氧浓度,或临界点。而后,随着溶氧的进一步下降,其呼吸率迅速降低,并在溶氧未至零值时,呼吸率为零。作者将呼吸率为零时的氧浓度称为零呼吸氧浓度,或零呼吸点。鉴于零呼吸点的存在,作者提出了一种能更好地描述水生动物呼吸率和溶氧关系的双曲线方 相似文献
3.
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对甲壳动物生长、蜕壳、性腺发育、免疫保护和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探讨饲料中脂肪酸营养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耐低氧胁迫的调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单个体养殖试验、生化分析、低氧胁迫及生理指标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初始均重为0.6g左右)成活、生长、脂类组成和低氧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幼蟹饲料中适宜的DHA含量。结果表明:(1)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生长、蜕壳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影响;(2)饲料中DHA含量对幼蟹肝胰腺水分、肌肉水分及总脂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过量DHA(0.81%)导致幼蟹肝胰腺总脂含量显著升高;(3)幼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DHA均随着饲料中DHA含量升高而显著上升,但DHA相对保留率(组织中DHA与饲料中DHA的比值)随着饲料中DHA含量上升而显著下降,整体上肌肉中各PUFA的相对保留率远高于肝胰腺。无论饲料中DHA/EPA比值如何变化,肌肉中DHA/EPA均小于1,这说明幼蟹肌肉需要更多的EPA;(4)饲料中添加适量的DHA(0.18%0.28%)可以提高低氧胁迫下幼蟹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其乳酸和丙二醛含量,从而提高幼蟹的抗低氧胁迫能力。综上,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DHA含量为0.2%左右。
相似文献
4.
饥饿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6.2 ~28.4℃水温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的形态、行为、存活及体重损失的影响,同时确定了仔Ⅱ的营养饱和储存点(PRS)和不可恢复点(PNR).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下中华绒螯蟹仔Ⅰ、仔Ⅱ、仔Ⅲ的初次死亡时间(T1)分别为8.0、14.0和20.3 d,50%死亡时间(Ts0)分别为11.4、16.0和25.5 d,100%死亡时间(T100)分别为15.0、22.0和32.3 d,耐饥饿能力为仔Ⅲ>仔Ⅱ>仔Ⅰ;饥饿期间中华绒螯蟹体内水分含量持续升高,干重量降低显著,干重损失速率也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先饱食后饥饿的给饵模式中仔Ⅱ蜕皮率随初始饱食时间延长而升高,50%个体完成蜕皮所需饱食时间(PRS50)为2.10d,各处理组仔Ⅱ的蜕皮周期与持续饱食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只有饱食3d以上才能达到持续饱食饲养蟹的增重率;先饥饿后饱食的给饵模式中,仔Ⅱ的蜕皮率随着初始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中仔Ⅱ50%不能蜕皮的初始饥饿时间(PNR50)和100%不能蜕皮的初始饥饿时间(PNR100)分别为10 d和14 d,并且蜕皮周期相对延长,延长时间约等于初始饥饿时间,不存在额外的摄食时间来弥补饥饿期间损失的能量,各处理组蜕皮后仔蟹与对照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通过向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铜(Cu2 ),观察其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Ⅰ期幼蟹(0.020±0.01g)和12月龄扣蟹(3.34±0.26 g)的毒性影响。Cu2 对Ⅰ期幼蟹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0,0.43,0.33和0.22 mg/L,而对12月龄扣蟹相应的LC50分别是18.20,10.23,9.12和8.51mg/L。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在0.00,0.01,0.02,0.03,0.05和0.08mg/L Cu2 的水环境中的蜕皮率、增重率和存活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浓度组存活率均高于50%,但其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增重率和蜕皮率的变化趋势与存活率相似。此外,研究了中华绒螯蟹12月龄扣蟹在0.00,0.01,0.05,0.10,0.50,1.00和2.50 mg/L Cu2 的水环境中蜕皮率、增重率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显示,各组存活率均高于50%,除0.01mg/L处理组的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外,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增重率和蜕皮率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总的变化趋势亦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和12月龄扣蟹的生长、蜕皮和存活与水中添加Cu2 的浓度增加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不同Vc的人工配合饲料 ,研究了V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实验分为 5组 ,其添加量分别为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1组 )、2 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2组 )、4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3组 )、6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4组 )和 8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5组 ) ,实验为期 5 0d。结果如下 :1 )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中Vc的积累量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2 2 61 μg mgprot、1 0 2 1 7μg mgprot、7 661 μg mgprot;2 )肝体指数和性腺指数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0 0 5 2 3和 0 0 2 68;3 )增重率同样以实验 3组最高 ,实验 1组最低 ,分别为 3 1 3 3 %和 2 1 2 %;4)睾酮含量以实验 2组最高 ,为 1 2 5 7ng ml,但实验 3组的睾酮含量与实验 2组接近 ;5 )SOD酶活性与其Vc含量呈负相关 ,且精巢和副性腺的酶活性高于肝胰腺。结果表明 :适量添加Vc可促进雄蟹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对Vc的积累 ,同时可促进精巢的发育及睾酮的分泌 ,而过量添加可能会对精巢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河蟹体内的抗氧化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协调和平衡 ,生殖期性腺对其自身的抗氧化保护需求要高于其它组织 相似文献
7.
8.
投喂不同油脂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免疫、代谢及耐低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鱼油和豆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生长、免疫、代谢和耐低氧性能的影响,配制了添加不同比例鱼油和豆油的3种蟹用饲料,添加3%鱼油饲料组、3%豆油饲料组、3%鱼油和豆油混合组(1∶1,质量比),将其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115 d后测量蟹体重、壳长和壳宽的变化,再将其放入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为(9.06±0.06)mg/L和(2.57±0.44)mg/L的水体中,测定其免疫、代谢指标及耐低氧性能的变化。结果发现:投喂添加3种不同油脂饲料的中华绒螯蟹各组间体重无显著性差异;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代谢指标影响较大;添加鱼油和豆油混合油饲料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都为最高,说明鱼油与豆油混合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增加其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类型的喜好性,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 研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个体和群体对泥、泥沙(泥﹕沙=1﹕1)、中沙(0.35—0.50 mm)和细沙(0.25—0.35 mm)等4种底质的喜好性。亲蟹个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结果均表明亲蟹对泥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底质(P<0.05); 扣蟹个体和群体实验结果均表明扣蟹对泥和中沙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底质(P<0.05); 仔蟹群体实验结果表明仔蟹最喜好泥底质, 其次是泥沙, 两者显著多于中沙和细沙(P<0.05)。昼夜研究结果表明, 亲蟹个体和群体、扣蟹群体及仔蟹群体在白天和夜晚对底质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扣蟹个体在夜晚对底质的选择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栖息方式的研究表明, 亲蟹无显著的埋栖行为, 扣蟹喜好埋栖在泥和中沙里面, 仔蟹喜好埋栖在泥里面, 其次是泥沙。研究揭示, 中华绒螯蟹对不同底质的喜好性具有显著差异, 且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及栖息方式也不尽相同, 为其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附肢自切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中幼蟹的自切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幼蟹的自切率较高,达29.2%,但无性别差异;根据体重将幼蟹分成4种规格(大:6~8 g;中:4~6 g;小:2~4 g;极小:0~2 g),就不同规格扣蟹而言,中等规格扣蟹的自切率相对较高,但4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大多数个体自切一条(50%~60%)或2条附肢(25%~35%),自切3个或3个附肢以上的比例较低,自切5条附肢比例仅为2%。3)附肢自切通常发生在幼蟹身体的其中一侧,身体两侧同时自切的概率较低(12%~15%)。4)各肢型受到自切的概率不同,后3对附肢的自切率显著高于第1第2对附肢(P<0.05),自切螯足的概率最低。5)整体上,扣蟹雌雄个体的自切规律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镉、汞暴露在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富集及其氧化应激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 用不同浓度的Cd2+ 溶液(0、0.63、1.26、2.52、5.04和10.07 mg/L)或Hg2+ 溶液(0、0.06、0.11、0.23、0.46和0.91 mg/L)对其分别进行染毒, 6d后解剖取其卵巢, 检测卵巢中Cd和Hg的富集量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随着Cd2+或Hg2+染毒浓度的升高, 卵巢中Cd和Hg的富集量显著增加; H2O2、MDA和NO含量、MT mRNA表达量及NOS活性均随着Cd2+和Hg2+浓度的增加出现上升的趋势, 但SOD、CAT和GPx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这说明镉、汞均可引起卵巢组织产生过量的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 并诱导氧化应激酶及MT mRNA的表达以抵抗不良的环境。总之, MT对中华绒螯蟹卵巢中重金属的解毒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氧化酶能有效地消除活性氧自由基(ROS), 维持机体的氧化还原处于平衡状态, 共同保护膜脂免受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2.
饥饿与重摄食对河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16S rRNA测序研究饥饿以及重摄食的河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结果显示, 在饥饿胁迫下, 河蟹肠道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下降, 重摄食后仍未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下降的趋势, 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而在菌门组成方面, 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 4个优势菌门占比呈现了相应的变化, 变形菌门、厚壁菌门以及拟杆菌门占比逐渐增加, 软壁菌门占比逐渐下降, 但在重摄食后, 4个优势菌门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而通过对比不同状态下差异菌群, 在科属水平下筛选出8个具有显著差异(P< 0.05)的菌群, 其中Candidatus Bacilloplasma菌属因具有较高的菌群丰度, 且对饥饿以及重摄食响应较为显著, 其菌群的特定功能值得进一步深究。研究首次报道了饥饿状态以及重摄食后河蟹肠道菌群的变化, 对于后续探究菌群的特定功能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通过利用自动化的电子穿梭系统研究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行为参数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进行了Ⅰ组8℃和14℃实验组、Ⅱ组14℃和21℃实验组、Ⅲ组21℃和28℃实验组、Ⅳ组28℃和35℃实验组共4个实验组。实验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最佳偏好温度在28℃。幼蟹会加速逃离不适温度区域, 且偏离温度越高游泳速率越高, 温度和游泳速率拟合方程: y=0.0027x2–0.1045x+1.5875, R2=0.8615, 昼夜(P>0.05)和雌雄性别(P>0.05)差异对温度的偏好选择未见明显影响。研究为中华绒螯蟹养殖、利用及野外环境下种群保护与调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消化性能及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设计了6种配合饲料, 以不含植酸和植酸酶的组别为对照组(C), 在含有10 g/kg植酸的饲料中, 分别加入0、500、1000、1500 U/kg的植酸酶, 分别记为P0、P500、P1000、P1500和P2000。投喂初始体重为(4.34±0.05) g的幼蟹, 56d后称重并取样分析。结果发现: P0幼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低于对照组, 饲料系数则高于对照组(P<0.05); 幼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中植酸酶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在P2000达到最高, 且该组的饲料系数最低(P<0.05); P1500和P2000全蟹体磷含量显著高于P0 (P<0.05); 在P2000中, 幼蟹肝胰腺中胰蛋白酶、淀粉酶以及肠道胰蛋白酶活力达到最高(P<0.05); 中华绒螯蟹蛋白质消化率和磷透析率随着饲料中植酸酶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其中P2000显著高于P0(P<0.05),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P2000幼蟹的氮、磷保留率最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 在含有植酸的饲料中添加2000 U/kg的植酸酶, 能够显著提高幼蟹的生长和胰蛋白酶活力, 进而提高幼蟹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降低饲料系数。此外, 植酸酶的添加也能有效提高幼蟹体磷含量和氮/磷保留率。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病原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病因, 对病蟹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病原生物分离、回接攻毒及电镜观察等病原学研究, 同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 以健康蟹为对照, 对病蟹的不同组织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 病原分析未见致病性生物; 病蟹的鳃、肌肉和肝胰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 主要的病理特征为鳃组织增厚, 鳃腔增大, 血细胞增多, 细胞核边缘化; 肝胰腺组织中单层上皮细胞空泡化, 并出现转运泡, 随着病情的加重, 肝细胞排列紊乱, 转运泡和空泡的数量增多, 体积增大, 且转运泡内内容物增多, 更甚者肝小管基膜破裂、内容物外流, 细胞核解体, 肝细胞出现坏死; 肌细胞的病变特征主要是肌丝松弛变性、细胞核固缩深染。病原学研究和发病情况调查表明该病为非生物性疾病, 依据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发病原因, 将该病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端脑在低氧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机制,选取体重(97.68±0.12) g、体长(24.11±0.12) cm的健康青海湖裸鲤进行低氧[溶解氧含量(0.7±0.1) mg/L]胁迫,设常氧[溶解氧含量(8.4±0.1) mg/L]为对照组,分别在低氧胁迫8h和24h时采集青海湖裸鲤的端脑组织,进行脑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和膜电位、抗氧化酶活性、脑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3、Bax和Bcl-2)及低氧诱导反应相关基因(Hif-2α和EGLN1)表达测定。结果显示,在低氧胁迫过程中:(1)端脑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溶解;线粒体膜电位在8h时显著升高, 24h时显著降低,表明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端脑神经细胞线粒体可能受到了损伤。(2)TUNEL检测显示端脑细胞发生了凋亡,但随着低氧胁迫时间延长端脑细胞凋亡率无显著差异;qPCR显示,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端脑细胞Caspase 3、Bax和Bcl-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 Bcl-2/Bax比值随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 Hif-2α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EGLN... 相似文献
17.
18.
FENG Guang-Peng ZHANG Hang-Li WANG Hai-Hua XU Jing-Jing JI Hui ZHUANG Ping 《水生生物学报》2018,42(6):1180-1185
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生殖洄游期间, 通过研究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随壳宽的变化规律, 比较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的差异, 从而评估人工增殖放流亲蟹的繁殖力。结果显示, 随着壳宽的增大, 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都显著增加(P<0.05)。在相同壳宽范围内, 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 放流群体繁殖力(F)与壳宽(CW)呈幂函数关系: F=3.979CW6.208(R2=0.822);自然群体F与CW呈幂函数关系: F=1.696CW6.636(R2=0.673)。协方差分析显示, 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F与CW的两条曲线在显著性为0.05时拟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 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与壳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推断放流亲蟹能够适应长江口天然水域环境, 并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9.
鱼类对环境的行为和生理适应能力与其在自然界的资源变动状况密切相关,研究选取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考察1周捕食者(乌鳢, Channa argus)驯化对2种鱼类的运动能力(最大匀加速速度)、特异(血浆IgM水平)和非特异免疫(血浆溶菌酶含量)指标和抗氧化能力(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在有无捕食者急性暴露两种条件下的驯化和非驯化鱼群自发游泳行为(游泳速度、运动时间比和个体间距离)和应激反应(血浆皮质醇水平)。研究发现:(1)总体上中华倒刺鲃比胭脂鱼有更快的游泳速度、更为活跃的自发游泳行为、更高的血浆皮质醇和IgM水平;(2)1周捕食驯化导致两种鱼类血浆皮质醇水平、特异免疫和非特异免疫水平的上升,并且中华倒刺鲃比起胭脂鱼表现的更加明显;(3)急性捕食者暴露导致血浆皮质醇水平上升,个体间距离下降,但后者仅在非驯化组有所体现。研究表明:(1)捕食驯化鱼类通过皮质醇动员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应对应激,这些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可能有利于鱼类增强避敌能力或加快非致死捕食损伤的快速恢复。这表明捕食驯...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用10%或20%GL预处理5min,再移入GFS40中平衡0.5min二步法冷冻保存的小鼠孵化囊胚,解冻后24h内恢复率高达93%-97%,与对照组(99%)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新鲜孵化囊胚在低渗液中平衡30min,0.25×PBS组恢复率达92%,而0.20×PBS组恢复率仅为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冷冻解冻后孵化囊胚直接进行低渗处理,结果0.50×PBS组的恢复率(72%)与对照组(88%)差异显著(P<0.05),而0.30×、0.25×和0.20×PBS组的恢复率分别为58%、11%和0%。解冻后经培养的孵化囊胚对低渗处理的耐受力增强,0.50×PBS处理组的恢复率达94%,与对照组(98%)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0.30×、0.25×和0.20×PBS组的恢复率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与解冻后直接进行低渗处理组相比恢复率有较大提高(82%-2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