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豚草发生地土壤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刚  房岩  殷秀琴 《昆虫学报》2006,49(2):271-276
采用分层取样法、大类群分类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普通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trifida发生地土壤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共采集土壤昆虫46个科(成虫与幼虫分开单列),隶属于12个目,其中弹尾目个体数占绝对优势(占土壤昆虫总个体数的80.879%),其次是膜翅目(8.765%)、鞘翅目幼虫(3.951%)和双翅目虫(3.093%),其余合计占3.312%。在46个科中,优势类群有3科:棘跳虫科(Onychiuridae)(占土壤昆虫总个体数的32.756%)、鳞跳虫科(Tomoceridae)(18.869%)和节跳虫科(Isotomidae)(18.178%)。土壤昆虫个体数和类群数,随着豚草生长季的推进而增加,8月达到最高值。豚草降低了土壤昆虫的个体数量和群落多样性,根据逐月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8月和9月对照样地土壤昆虫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豚草样地。豚草表现出对某些土壤昆虫类群的驱避作用,步甲科(Carabidae)成虫、拟花萤科(Dasytidae)幼虫、叶蝉科(Jassidae)、阎甲科(Histeridae)和管蓟马科(Phloeothripidae)在豚草整个生长季从未在豚草样地中出现。豚草对于土壤昆虫的抑制作用在豚草纯群落和植物生长旺季更为明显。土壤昆虫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相似文献   

2.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是菊科豚草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研究了豚草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全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4174头,隶属于4门11纲26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和弹尾目是常见类群。结果显示,豚草入侵改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弹尾目动物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豚草入侵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则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入侵区与其它处理区的差异较小。豚草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松嫩草原不同演替阶段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型土壤动物处于整个土壤食物网的最顶端,其各功能类群控制着其他动物所需资源的有效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查明松嫩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特征,在2006年5—10月期间,逐月对松嫩草原羊草、羊草+虎尾草、虎尾草、碱茅、碱蓬和光碱斑6个演替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组成、结构、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依据其食性将该区土壤动物划分为杂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腐食性4个功能类群其中,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所占比例最多为39.16%,植食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所占比例最多为50.00%,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所占比例均最小,分别为8.09%和12.82%。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从水平结构来看,总体上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在羊草群落和羊草+虎尾草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多,在无植被的光碱斑生境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少,植食性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1)。植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相关性显著(P0.05)。垂直结构上,0—10 cm土层和20—30 cm土层除捕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以外,其它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或P0.01);10—20 cm土层,除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以外,其它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或P0.01)。0—10cm土层,植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相关性显著;10—20 cm土层,植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相关性显著。不同演替阶段对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影响程度有所不同。4种功能类群土壤动物在羊草群落和光碱斑之间相似性指数较低,个体数量组成在演替初期的羊草群落和演替后期的光碱斑差异比较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松嫩草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能够降低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组成和结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若尔盖高寒草甸退化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鹏飞  杨大星 《生态学报》2011,31(13):3745-3757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中心环节,也是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为了查明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年7、10两月分别对若尔盖高寒草甸沼泽草甸、草原草甸和沙化草甸三个不同退化阶段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分离到中小型土壤动物9450个,隶属于4门5纲12目70科104类;优势类群为线虫(Nematode),个体数占85.79%;蜱螨目(Arachnida)、弹尾目(Collembola)、寡毛纲(Oligochaeta)和昆虫纲(Insect)依次占8.73%、3.24%、1.32%和0.88%。群落密度、类群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均在7、10两月份均随高寒草甸的退化而显著降低(p<0.01或p<0.05),10月份的差异更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各主要类群个体数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变化,但沙化可使蜱螨目的数量相对提高,而弹尾目相对下降。随退化程度的加重,三个退化阶段的Sorenson群落相似性逐渐降低,而Morisita-Horn相似性的变化则不同,说明高寒草甸的退化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大,对群落优势类群数量的影响较小。10月份的群落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均高于7月份,表明群落结构组成受季节的影响;但是各退化阶段的Sorenson和Morisita-Horn季节相似性比较说明,季节变化对沙化草甸种类组成的影响大于草原草甸,对草原草甸群落优势类群数量的影响大于沙化草甸。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表聚性程度也随退化加重而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退化能够降低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和结构复杂性,将会影响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5.
对土壤原生动物、线虫和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等3个部分,分别描述群落的季节变化,然后,综合分析气候因素对群落的影响。①原生动物群落的季节化表现为:种数在1、2月份最高,达43、44种;个体数量则在8月份和12月份(14万多和12万多/g.干土)。②线早的种数也在1月份最高,达67种;个体数则在9月份(88.3万/m^2);DG指数显示出有9月份的大高峰(19.9)和1月份的小高峰(19.7)。③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幅度很大:类群数的大高峰在7月份(31个),小高峰在12月份(17种);个体数量则在6月份和11月份(5.8万个和1.05万个/m^2)。④气温与地表温度对群落变化的影响较小:对线虫的种数变化有显著负相关;对原生动物、大中型土壤动物种数变化也只有阶段性的相关。⑤土壤含水量对群落变化的影响较大:与原生动物丰度呈非常显著的相关(r=0.896,d?=10,r0.01=0.708);与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总个体数及DG指数的影响则具有季节性差异,即在湿季呈显著的负相关。⑥降水量年内和年间的变化均具很大的不稳定性,暴雨又是土壤动物(除原生动物外)灾难性的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变化是造成群落跳跃式波动和大起大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浙江金华不同城市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2004年10-11月对金华市市区8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231只,隶属3门8纲20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近孔寡毛目、膜翅目、双尾目和蜘蛛目,常见类群为正蚓目、等足目、柄眼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同翅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不同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在土壤动物研究中,群落复杂性指数(C)比Shannon-Wiener指数(H′)更能体现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且能修正不同类群个体数对多样性的影响。大型土壤动物显示了明显的表聚现象,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群落聚类以及排序的结果显示,8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可以分为6大类:草坪类、草地类、新植草坪类、无草本层的人工林类、有草本层的人工林类和灌木林类。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生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动物学研究》2005,26(4):365-372
对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天然次生林、农田、居民点园地、“三北”防护林和天然割草场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大型土壤动物调查,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研究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与生态分布,了解土地利用差异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门7纲16目101科5842只,优势类群为草蚁属、路舍蚁属和裸线蚓属,占全部总捕获个体数的49.20%。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空间分布的广狭与个体数量的多寡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中部平原区与西部平原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中西部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优势类群方面,类群数量差异主要体现在稀有类群方面;土地利用差异明显影响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分布,其中农田和居民点园地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明显减少,但对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放牧后自然恢复沙质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为依托,对不同放牧强度后自然恢复沙质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探讨了植被和土壤环境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牧草地土壤动物种类丰富,个体数量较多,多样性最高;中牧后恢复草地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少,但主要类群较多,分布较均匀,多样性较高;重牧后恢复草地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少,但个体数量多,多样性较高;而轻牧后恢复草地土壤动物分布均匀性最差,多样性最低.植物个体数、高度及盖度和土壤酸碱度是影响不同放牧强度后恢复草地土壤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说明沙质草地经过12年的围封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土壤动物群落,而放牧干扰对土壤动物群落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9.
强度石漠化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螨类群落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浒  金道超  陈航  王鹏举  周政  林丹丹 《生态学报》2018,38(19):7045-7056
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的土壤螨类群落差异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可籍以反映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果。2014年1月、4月、8月和10月,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顶坛小流域强度石漠化区域的"花椒"、"金银花"、"花椒+金银花"3种植被修复生境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螨类1372头,隶属3目55科89属。采用类群(属)数、个体数量、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均匀性指数(J)、相似性指数(CN)、捕食性螨类成熟度指数(MI)和甲螨MGP类群等参数对土壤螨类群落差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花椒林拥有较丰富的螨类属,金银花林拥有较高的的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不同模式下的科、属类群组成呈现差异;属数、个体数量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花椒林的螨类属数、金银花林的螨类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呈现一定的表聚性;群落多样性大多存在季节差异;捕食性革螨以r选择型为主,甲螨主要为O型和M型。研究表明,强度石漠化在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螨类生物生态类群存在差异,土壤生态系统仍处于修复之中,其中螨类优势属、具有典型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差异的螨类类群对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沙质草地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地沙漠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任涛  赵哈林 《生态学报》2012,32(2):557-566
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是沙漠化生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掌握沙漠化过程中生物退化规律和提出合理沙漠化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选取处于不同沙漠化阶段的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丘间低地5种生境类型,采用手拣法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获得36个动物类群,属于8目32科,优势类群为蚁科,常见类群有22个类群,两个类群的个体数共占群落个体总数的93.33%;稀有类群有13个类群,其个体数占群落个体总数的6.67%。结果显示,丘间低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量、类群数和多样性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固定沙地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生境类型(P<0.05);沙质草地严重沙漠化显著地影响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量。并且,不同土壤动物类群个体对不同沙漠化阶段生境的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响应模式。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以及土壤含水量差异是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与生长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固定沙地是大型土壤动物的适宜沙地生境,具有较多的个体数量和较高的生物量;丘间低地、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影响大型土壤动物存活,其个体数量和生物量较低。  相似文献   

11.
吉林中、西部平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昆虫学报》2005,48(6):935-942
2003年7月和9月对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天然次生林、农田、居民点园地、防护林和天然割草场等典型生境进行了土壤弹尾虫的调查,用Tullgren法提取弹尾虫,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量、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等指数,研究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共捕获土壤弹尾虫2亚目8科12属5 531头,优势类群为Onychiurus、Folsomia、Acanthocyrtus、XenyllaColoburella属, 占总捕获个体数的90.3%。弹尾虫类群空间分布的广狭与个体数量的多寡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中部平原区与西部平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组成差异主要体现在优势类群个体密度方面;生境类型明显影响弹尾虫个体密度分布,其中农田、居民点园地和防护林土壤弹尾虫个体密度较低,在不同土层间分布比较均匀,但生境差异对弹尾虫类群数的影响不明显;同时农业生产活动也降低了弹尾虫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45,自引:10,他引:45  
殷秀琴  王海霞  周道玮 《生态学报》2003,23(6):1071-1078
对温带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 ,类群数为草地 >杨树林 >玉米田 ,个体数为草地 >玉米田 >杨树林。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玉米田土壤动物向下层聚集 ,草地具明显的表聚性 ,杨树林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较均匀。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同 ,玉米田秋季作物收割后 ,土壤动物类群明显减少 ,而杨树林秋季有增多趋势。草地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代表了松嫩草原区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特征。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草地 >杨树林 >玉米田。分析了土壤动物与地温、土壤自然含水量、p H及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衡阳盆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衡阳盆地紫色页岩土壤 9种生境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 ,共获得土壤动物35 85只 ,隶属于 4门 8纲 39目 ,其中线虫类、蜱螨类为优势类群 ,占总捕量的 5 0 2 4 % ;常见类群 1 2类 ,占总捕量的 4 4 0 1 %。从土壤动物水平分布上看 ,9种生境相似程度较大 ,其中尤以芦竹林和桃树林、阔叶林和桉树林、芦竹林和桉树林之间相似程度更突出。从土壤动物垂直分布上看 ,9种生境中只有桃树林、柑桔林垂直分布较为明显 ,而各种生境中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芦竹林、柑桔林、桉树林、菜地、阔叶林和桃树林 6种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呈基本一致的趋势 ,且各生境间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Aim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in the northern Hengduanshan Mountains, Southwest China.

Methods

The soil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investigated in April, August and November of 2008 in two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 secondary shrub forest (SSF) and Betula albosinensis forest (BSF), two coniferous forests: Picea asperata plantation (PAP) and Abies fabri and Larix kaempferi mixed forest (ALF), a coniferous (A. fabri) and broad leaf (B. albosinensis) mixed forest (ABF) and a subalpine meadow (SM) at elevations of 2659 to 3845 m.

Results

The soil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showed typical zon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other localities in China. It comprised at least 113 taxa and was dominated by Insects (43.33%, mainly Coleoptera and Diptera), followed by Diplopoda (16.37%), Malacostraca (14.31%), Oligochaeta (12.71%) and Chilopoda (6.67%). Abundances of each taxa showed clear differences among habitats. Community abundance ranged from 71.56 individuals/m2 in the PAP to 148.00 individuals/m2 in the SM.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oil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varied among the six habitats and changed with the sampling periods. The richness, abundance and Shannon index of soil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habitats, but not between sampling periods. Significant temporal responses in abundance were recorded in the SSF and BSF and the Shannon index for the SM.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bundance of the seven taxonomic groups also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habitats, but that sampling period only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 few taxonomic groups. Patterns of temporal variation in abundance differed among the seven taxonomic groups, even when the same taxa also differed markedly among habitat types. On the whole, thes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abundance on community and taxa group levels were greater in the SSF and BSF than in the PAP, ABF, ALF and the SM. However, the habitat had a stronger effect on soil macroinvertebrates than the sampling period. Moreover,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abundance, richness and Shannon index of soil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and plant species richness, but not with soil properties or elevation. Additionally, more taxonomic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litter mass and plant coverage, but few with soil properties.

Conclusions

Plant community wa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 influencing macroinvertebrate distribution in ecosystem of the northern Hengduanshan Mountains and presented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soil macroinvertebrates than soil properties or elevation. The temporal effects on soil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stronger in th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 than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s.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蝴蝶群落组成及海拔分布, 作者于2016-2018年间对该区域不同生境的蝴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多样性分析, 并持续观测其群落的月动态变化。本研究共记录蝴蝶6,164只, 隶属于5科107属191种。低海拔(250-450 m)生境记录到的蝴蝶以凤蝶亚科为主, 高海拔(1,200-1,400 m)生境以粉蝶亚科为主, 而中海拔(700-900 m)生境无明显的蝴蝶优势类群。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 各生境存在很高比例的共有种(59%以上), 这些共有种在不同生境的个体数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季节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八大公山蝴蝶群落的物种数、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在4-6月逐渐上升, 7月达到峰值, 8-9月逐渐下降。总体来说, 八大公山的蝴蝶群落组成沿海拔梯度呈现垂直分布差异, 高海拔与低海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中海拔则呈现出一种过渡状态; 且八大公山不同海拔的蝴蝶群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季节动态, 都具有很高比例的物种更替; 相对于低海拔, 高海拔生境蝴蝶群落的活跃期更短, 物种的时间周转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玛纳斯河流域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时空特征,采用野外采样和改进的Tullgren法采集土壤螨类进行分类鉴定及比较分析。结果,共采集土壤螨类33208只,隶属4亚目86科140属。其中Ceratozetes和Oribatula为优势类群。不同垂直带生境土壤螨类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数依次为ⅥⅪⅧⅨⅠⅩⅦⅣⅤⅡⅢⅫ。垂直分布表明不同土层间的个体数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螨类主要集中分布于表层土壤。不同生境土壤螨类在不同季节均有显著差异(P0.05),个体数依次为9月4月7月11月。在12种不同生境之间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ⅠⅤⅣⅥⅢⅩⅡⅨⅧⅦⅪⅫ,而Margalef(M)丰富度指数依次为ⅠⅥⅢⅩⅪⅧⅤⅣⅦⅡⅨⅫ。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间的相似性处于中等不相似。结果表明研究流域不同垂直带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生境和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鲁中山地侧柏林区蜘蛛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丛建国 《蛛形学报》1997,6(1):26-30
于1992~1994年对鲁中山地侧柏林蜘蛛群落进行了定时、定点和定量采集观测。对蜘蛛群落的种类、个体数量、多样性、优势度及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从季节变化看,蜘蛛群落组成的种类、个体数量、多样性8月份最高,1月最低。从垂直结构上看,灌草从蜘蛛亚群落各指标较高。另外还利用统计学的变异系数对蜘蛛群落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天童常绿阔叶林五个演替阶段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易兰  由文辉  宋永昌 《生态学报》2005,25(3):466-473
为探讨森林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土壤动物群落随植被演替而发生的变化 ,于 2 0 0 3年冬季 ,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 5个演替阶段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 ,按代表不同分解阶段的新鲜凋落物层、腐叶层和腐殖土层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 13381只 ,分别隶属于 2门 8纲 2 0目。优势类群为蜱螨目 (Arcarina)和弹尾目 (Collem bola) ,二者共占总数的 94 .2 4 % ,A/ C为 7.6 6 ;常见类群为双翅目 (Diptera)。研究结果表明 :(1)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有别于真土层的垂直分布 ,类群数和个体数总体表现为向下递增的趋势。共有 19类、5 9.0 3%的土壤动物分布在底部腐殖土层 ,仅 8类、5 .35 %的土壤动物分布在新鲜凋落物层 ,其余共 8类分布在中间腐叶层。而且 ,不同类群在各演替阶段的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 )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随植物群落的演替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个体总数和类群总数在演替顶极阶段最高 ,其次为中期阶段 ,演替初期最低。但是 ,在目这一分类等级上 ,各演替阶段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类群基本一致 ,均为蜱螨目、弹尾目、双翅目和鳞翅目 (L epidoptera) ;(3)相似性分析表明 ,演替中期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与顶极阶段最为相似 ;但它们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