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孕蝎饲养繁殖器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氏钳蝎(Buthsu martensi)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种群数量最多的一种传统的药用野生动物。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近年来有些地方在人工养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孕蝎产仔期间性喜安静场所,一般都需要单独饲养,避免惊扰。在其产仔之后还要及时补充水分和食物,否则母蝎会残食仔蝎。因此,解决母蝎孕期的饲养繁殖器具是人工养蝎一项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介绍了我室在对马氏钳蝎开发利用的研究过程中,设计并制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方便的孕蝎饲养繁殖器具,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蝎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人工养蝎工作约始于五十年代末,我单位试养蝎亦已进行约有十年时间。由于蝎的养殖周期较长,以及饲养中困难较多,故至今尚未能大量投产。尽管如此,我们在蝎的饲养管理方面还是摸索到一些经验。鉴于近年来希望养蝎的人日渐增多,有必要把我们是如何建设饲养场和有关管理措施向大家作一汇报,以便共同努力,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希望通过人工养殖,使这一名贵药材的药源得到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3.
蝎子是一种重要的动物药材。近年来,由于生态的破坏,产量逐渐减少,因此成为药材市场上一味供不应求的中药。只有人工饲养才是较好的解决途径,然而由于蝎子的生活习性特殊,致使人工饲养尚未取得完全成功,目前仍不能提供商品。现将在试验中所取得的点滴经验,供中学搞课外养蝎活动的参考。种的来源和投放人工试养的蝎种,最好就近捕捉,这样对当地的生活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如当地没有,也可到外地找,但不可长途运输,也不能邮寄。采种的时间最好在阳历五月中旬到六月下旬,因为这个阶段容易捕捉,适龄母蝎能在当年繁殖。要挑选前腹部肥大、饱满,腹面为嫩灰色,体长4.8—5厘米  相似文献   

4.
蝎不同于蛇,所有的蝎都是有毒的。 蝎毒为蝎尾节的毒腺所分泌。当蝎毒通过尾刺被螫入动物或昆虫体内,致使生物体中毒,以致于死亡。尤其是非洲蝎,毒力较强,故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有人研究了非洲蝎毒的提取方法及其毒的化学组成。到五十年代,取毒技术已渐趋成熟。方法主要有三:1.杀死蝎,切下并破碎尾节,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浸取有毒组份。2.用高频电流(6—15V)刺激腺体肌肉收缩获得毒液。3.用夹子夹住蝎尾,人工刺激头胸部,可获得蝎毒。  相似文献   

5.
姜碌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16,(9):1004-1012
【目的】蝎蛉科(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最大的科,是重要的生态指示昆虫。然而,由于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饲养困难,其幼期研究很不充分。【方法】本研究通过人工饲养成虫获得了长蝎蛉Panorpa macrostyla Hua的卵、幼虫和蛹等全部虫态,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了其超微形态,并简要记载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长蝎蛉每年发生1代,成虫发生于6月末至8月初。卵椭球形,卵壳表面覆盖一层隆起的网状结构。幼虫蠋型,具3对分4节的胸足和8对不分节的腹足;头壳高度骨化,具1对由26个小眼组成的复眼和1对3节的触角,口器咀嚼式;腹部第1-9节背面具有成对的背毛突,第10节仅有1根背毛突,腹部末端具有一个可伸缩的吸盘;呼吸系统为周气门式,具1对前胸气门和8对腹气门。幼虫共4个龄期,以预蛹期在土室内越冬。蛹为强颚离蛹,外形接近成虫,雄蛹腹部末端膨大。【结论】基于幼虫形态特征,长蝎蛉明显区别于新蝎蛉属Neopanorpa、华蝎蛉属Sinopanorpa、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以及单角蝎蛉属Cerapanorpa幼虫。然而,长蝎蛉幼虫头部刚毛L2和SO2,腹部末节刚毛D2,SD1和SD2端部均膨大呈棒状,与蝎蛉属Panorpa其他种类区别明显,表明长蝎蛉的属级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记述采自中国大巴山的蚊蝎蛉属1新种,周氏蚊蝎蛉Bittacus Chou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并通过人工饲养获得卵、幼虫和蛹等所有虫态,提供了成虫、卵、幼虫和蛹等虫态照片,绘制了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简要报道了新种的生物学和生活史.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了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的捕食行为,统计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蝎的捕食量.结果 显示,彼得异蝎捕食黄粉虫时仅使用螯,并不使用毒针,其捕食流程包括活跃、定位、尝试捕捉、捕捉失败、捕捉成功、来回走动、静止、摄取等环节.在一定温度(20~30~C)范围内,捕食量与环境温度成正比.温度为20℃时,蝎捕食量最小;温度为30℃时,蝎捕食量最大;温度为40℃时,蝎正常昼夜活动被打乱.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彼得异蝎捕食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产蝎及仔蝎的若干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实验用蝎绝大多数在夜间产仔。用特殊装置录得的图形显示,产仔前12—8小时移位走动较多;产后约一周内活动减少,通常出现在傍晚前后的频繁走动消失。1337只仔蝎初生体重平均在18mg以下,生后约10天内不摄食,体重逐日下降。仔蝎与亲蝎间无特异性识别能力;绝大多数产蝎 不食幼仔。文中描述了产蝎母性行为的若干方面,以及母性行为在未产孕蝎诱发的可能性,并对母性行为作了讨论。作者认为,用“残食”来描述蝎与蝎之间的某种关系,并没有触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细尖狼蝎Lychas mucronatus和澳链尾蝎Liocheles australasiae在海南岛的分布,获得了植被和土壤类型,部分土壤湿度,以及分布地的海拔高度等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细尖狼蝎在全岛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澳链尾蝎集中分布于岛的东南部;两者基本分布于低海拔地区;澳链尾蝎可以生存的环境空间较广阔,而澳链尾蝎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要高一些,需要在一定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湿度以及一定的海拔范围内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0.
赵云龙  朱麟  李文鑫 《蛛形学报》2010,19(2):110-114
蝎目是蛛形动物中较早登陆且又比较原始的类群,在蛛形动物进化历程中占重要地位,是已知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本文对海南岛蝎子的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热带地区蝎目动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种丰富度等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上,拓宽了应用的领域,有利于对不同蝎目动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保护这类古老的动物提供了依据.经调查,共发现蝎目动物2科3属3种,均为海南已有记录种类,其中钳蝎科2种,分别为等蝎属的斑等蝎和狼蝎属的细尖狼蝎;瘦尾蝎科1种,系链尾蝎属的澳链尾蝎.  相似文献   

11.
对蝎类物种的传统分类主要依靠形态和行为特征,但由于该类群种间形态特征极为相似,物种的划分和鉴定困难。为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本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形态相似的壮真蝎Euscorpiops validus和普洱真蝎E.puerensis进行分子水平的物种鉴定。采用PCR扩增测序获得壮真蝎与普洱真蝎共24个样本的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660 bp),进行了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及单倍型网络图分析。结果显示:壮真蝎15个样本中共检测到4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相似度为99.3%~99.8%;普洱真蝎9个样本中共检测到4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相似度为99.6%~99.8%;2种蝎的种间序列相似度为90.1%~90.6%,单倍型间的稳定差异核苷酸位点数为61个。壮真蝎与普洱真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 0、0.002 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03 9,且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的34.6倍。此外,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壮真蝎与普洱真蝎的单倍型序列各自聚为2个单系枝,且具有很高的分枝自举值(100%)。单倍型网络图结果也显示壮真蝎与普洱真蝎8个单倍型明显分为2大类群,且壮真蝎的单倍型HAP2与普洱真蝎的单倍型HAP7之间的突变步数高达62步。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确认壮真蝎与普洱真蝎为2个不同的物种,且表明线粒体COI基因可用于开展真蝎属Euscorpiops物种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取自人工饲养的成年雌蝎50只,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其腺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其结果证实:蝎毒腺为单管泡状腺,腺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由暗细胞和明细胞组成。暗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分泌小泡和分泌颗粒,而明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样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记述中国陕西中三叠统铜川组二叠蝎蛉科Permochoristidae Tillyard,1918 2新属及2新种:陕西蝎蛉属Shaanxichorista gen.nov.,何家坊陕西蝎蛉S.hejiafangensis sp.nov.和化石蝎蛉属Choristites gen.nov.,马廷生化石蝎蛉C.matinsoni sp.nov.,前一新属以其翅呈近三角形;Sc很长,伸达R端部,带3支脉;Rs与MA各自带2支;Rs MA主干明显短于MA;MP带5支,很早与Sc R MA汇合,之后与之分离,又与CuA汇合,形成一支合并脉M CuA;Pt不明显等特征与中蝎蛉属Mesochorista、秦蝎蛉属Qinochorista区别.后一新属以其翅呈近卵形;Sc、Rs很长,伸达R端部;Sc带6支脉;Rs与MA各自带2支;MA柄稍短于Rs MA主干;MA基部弯曲;MP带5支,基部弯曲,直接与CuA汇合,形成R MP CuA;Pt不明显等特征的脉序结构可与中蝎蛉属Mesocho-rista、里阿斯蝎蛉属Liassochorista明显区别.新属、种系陕西昆虫群(属中三叠世陕西生物群、也是陕西动物群的一个化石门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或阶)(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14.
我国5种土壤伪蝎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大祥 《蛛形学报》1996,5(1):75-80
记述采自我国亚热带土壤的蛛形纲伪蝎目5种:土伪蝎科Chthoniidae的强壮暴伪蝎Tyrannochthonius robustus和北部湾拉伪蝎Lagynochthonius tonkinensis,木伪蝎科Neobisiidae的中国华肉伪蝎Chinocreagris chinensis、巨小肉伪蝎Microcreagirs gigas和东方小肉伪蝎M.orientalis.  相似文献   

15.
几种环境因素对东亚钳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观察了温度、种群密度、风、噪声对东亚钳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温条件下(26 ̄30℃),东亚钳蝎不冬眠,比自然条件下养殖的蝎提前半年左右产下仔蝎,母蝎的成活率提高。种群密度过大时,种群内斗争激烈,母蝎和仔蝎成活率降低。噪声和强风对蝎繁殖不利。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取了水生的蝎蝽次目(半翅目:异翅亚目)10科的11种为代表种,扩增了蛋白编码基因-四个Hox基因(abd-A,Dfd,Ubx和pb)的部分片段,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方法分析了蝎蝽次目总科或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如下:支持蝎蝽次目、潜蝽总科(盖蝽科+潜蝽科)、蝎蝽总科(负子蝽科+蝎蝽科)、蜍蝽总科(蜍蝽科+蟾蝽科)以及固蝽总科(固蝽科+蚤蝽科)的单系性;蜍蝽总科为蝎蝽次目的基部分支;仰蝽总科只包括仰蝽科,并与(固蝽总科+潜蝽总科)形成新的姐妹群关系;蝎蝽总科与划蝽总科为姐妹群;表明Hox基因在解决异翅亚目总科间或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上,是适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7.
南五台蝎蛉成虫复眼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观察南五台蝎蛉Panorpa nanwutaina Chou成虫复眼的超微结构。南五台蝎蛉复眼近半椭球形,包括1500~1600个小眼。小眼表面光滑,由角膜、晶体、2个初级和12个次级色素细胞、视杆、以及基膜组成。角膜为多层片状纤维结构;晶体含有4个晶锥细胞;视杆由若干个视网膜细胞组成。晶体、视杆周围、和色素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色素颗粒,基膜两侧也有色素颗粒分布。南五台蝎蛉的复眼属于并列像眼。与普通蝎蛉P.communis L.小眼的次级色素细胞数目不同。讨论了南五台蝎蛉角膜的功能以及感觉毛和次级色素细胞在分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栋  朱明生 《生物学通报》2009,44(12):11-14
蝎类是荒漠环境中占优势的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在长期的适应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系列适应性特征。从形态结构、生理学、生物学和行为学等几个方面初步阐述了荒漠蝎类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蝎蛉科Panorpidae6种蝎蛉的雌性生殖系统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卵巢管数目、受精囊包膜颜色、附腺大小、及各部分相互间位置。卵巢管为多滋式,每个卵巢所含卵巢管数目在长瓣蝎蛉Panorpa longihypovalva Hua et Cai和路氏新蝎蛉Neopanorpa lui Chou et Ran中为10根,在大蝎蛉P.magna Chou中为16根,在太白蝎蛉P.obtusa Cheng中为18根,在染翅蝎蛉P.tincta Navas中有28根,在长白山蝎蛉P.changbaishana nom.nov.中,一个卵巢一般由8根卵巢管组成,而另一个经常为10根,表明在同一个体中有不对称性。长白山蝎蛉的受精囊包膜为红色,而其它种类透明。大蝎蛉附腺在6种蝎蛉中最大,几乎与卵巢等粗。表明雌性生殖系统可用于蝎蛉科的种类鉴别,并简要讨论了长翅目Mecoptera的系统发育关系。此外,长白山蝎蛉Panorpa changbaishana Hua是为Panorpa choui Hua,1998所提订的新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化石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的分属做了再分类,仍保留该科内的 2个属:直脉蝎蛉属 Orthophlebia和原直脉蝎蛉属Protorthophlebia,解体中蝎蛉属Mesopanorpa。中蝎蛉属被解体后,其包含所有的种,如Rs1主干带3支或3支以上支脉,归入直脉蝎蛉属;如Rs1仅带2支支脉,归入原直脉蝎蛉属;原中蝎蛉属以Rs主干两倍长于MA主干作为属的分类根据,但这一属征常常导致分类上的混乱,故本文不作为属或亚属的分类根据。上述保留的2个属,再以Rs分支先于、后于或等于MA的特征,即Rs主干短于、长于或等于MA主干作为亚属的分类根据。以此,在直脉蝎蛉属Orthophlebia和原直脉蝎蛉属Protorthophlebia之下各自设立3个亚属(Hong et Zhang, 2004)。在已建立的6个亚属中,Orthophlebia(Brachyphlebia)Hong et Zhang, 2004和Protorthophlebia(Mecynophlebia)Hong et Zhang,2004分别修改为Orthophlebia(Orthophlebia)Westwood, 1845和Protorthophlebia(Protorthophlebia)Tillyard,1933的新异名。中生代直脉蝎蛉中脉的前支(MA)并非在古生代之后就完全消失。根据对中生代不同时期、不同层位、不同地区直脉蝎蛉和本目其他科在内化石标本的观察,中脉及其前、后支脉(MA、MP)仍然继续存在与发展。基于这种事实,本文认为直脉蝎蛉科脉序命名中沿用已久的Rs后支(Rs3 4)应为中脉的前支(MA),原来沿用的中脉(M)为中脉的后支(MP)。这样,有助于我们对长翅目中脉及其前、后(MA、MP)支脉的准确辨认,尤其是对MA脉在地史上变革、发展,以及与Rs脉的演化关系的认识可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