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翼手目(菊头蝠总科、蝙蝠科以及鞘尾蝠科)16种19个个体的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2(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2)部分序列,长度为730~760 bp.结合从Genbank中提取的翼手目3科14个体的RAG2序列,通过构建贝叶斯(Bayesian in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树对翼手目种属间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菊头蝠总科中,菊头蝠科和蹄蝠科是两个独立的科,且在蹄蝠科中,大蹄蝠、中蹄蝠、普氏蹄蝠3种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蝙蝠科中的南蝠属与棕蝠属是姊妹群;长翼蝠亚科应提升为长翼蝠科.此外,鞘尾蝠科与犬吻蝠科形成姊妹群关系.  相似文献   

2.
袁小爱  田东  谷晓明 《四川动物》2012,31(2):191-196
应用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1)部分序列对贵州9种菊头蝠和5种蹄蝠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1.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形成两个平行的分支,支持它们是两个平行科的结论。2.马铁菊头蝠是菊头蝠科中第一个独立出来的亚分支,与其余8种菊头蝠的亲缘关系最远;Rhinolophus sp.与大菊头蝠聚合为一支,推测Rhinolophus sp.可能是大菊头蝠,或者是大菊头蝠的近缘种,它们是继马铁菊头蝠之后分离出来的第二亚分支;中华菊头蝠、栗黄菊头蝠、中菊头蝠聚合为第三亚分支,贵州菊头蝠、大耳菊头蝠、菲菊头蝠聚合为第四亚分支,此两分支形成姊妹群。3.在蹄蝠科的亚分支中,三叶蹄蝠、小蹄蝠、普氏蹄蝠依次分离出来,最后分出的是大蹄蝠和中蹄蝠。  相似文献   

3.
邓国藩 《昆虫学报》1981,(4):465-467
我国蝠螨属Spinturnix记录有3种:赛蝠螨Spinturnix psi(Kolenati),尖蝠螨S.acuminatus(Koch),毛蝠螨S.setosus Pan&Teng;其中毛蝠螨S.setosus经查对系盾蝠螨S.scuticornis Dusbabek的同物异名。本文报道采自西藏的一种蝠螨,经鉴定系蝠螨属的一新种。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菊头蝠科一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8月,笔者在调查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时,发现了一只菊头蝠,虽然外形和皮氏菊头蝠相似,但耳更大一些,鼻叶也更宽阔些。经鉴定为云南菊头蝠,并且为四川省哺乳类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1984年7月在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三港从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体上采得一批蝠螨,绝大多数为埃螨属的宽埃螨Eyndhovenia euryalis,还有一种数量很少,形态与宽埃螨有些相似的蝠螨,经鉴定后,认为是埃螨属一新种,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1981年于甘肃省榆中县从鼠耳蝠体采得一种蝠蚤,经鉴定为蝠蚤属IschnspsyllusWestwood,1983一新种。根据新种口前结较细长,并于曲折成直角处最窄,后胸前侧片的前背角处具趣基片而属于六栉亚属,Hexactenopsylla。现将新种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滇藏蝠蛾属三新种记述(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记述了分布于云南、西藏高寒草甸区的蝠蛾属3新种:云南蝠蛾Hepialus yunnanensis sp.nov.、芒康蝠蛾Hepialus markamensis sp.nov.和草地蝠蛾Hepialus prat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8.
对肺、心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贵州3种蝙蝠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和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进行了G-带、C-带带型分析。结果表明,2种鼠耳蝠的G-带基本相同,亚洲长翼蝠的G-带与两种鼠耳蝠有一定同源性;C-带核型中,中华鼠耳蝠和亚洲长翼蝠只有着丝粒带,而西南鼠耳蝠有的染色体有插入C-带和端位C-带。根据带型异同分析讨论了鼠耳蝠和长翼蝠间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蝙蝠科七种蝙蝠的核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报道了贵州7 种蝙蝠科蝙蝠的核型。伏翼和印度伏翼的染色体数为2n = 26 , 常染色体都由10 对双臂染色体和2 对微小点状染色体组成, N.F = 44 , 性染色体是大小悬殊的端着丝粒染色体; 两者核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No.3 是中着丝粒染色体, 后者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大鼠耳辐(四川亚种) 、水鼠耳蝠和西南鼠耳蝠的染色体数都是2n = 44 , 常染色体都由4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7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50 , 其中大鼠耳蝠(四川亚种) 和水鼠耳蝠核型非常相似, 西南鼠耳蝠与前二者有一定区别; 山蝠(福建亚种) 是2n = 36 , 常染色体包括7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 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9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 N.F = 50 ; 南蝠2n = 50 , 常染色体由24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48 , X染色体是最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梁醒财 《动物学研究》1995,16(3):207-212
本文报道中支蝠蛾、叶日蝠蛾、美丽蝠蛾和里塘蝠蛾4个新种,这些新种分别采于云南和四川。  相似文献   

11.
中国蹄蝠科的分类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国内外关于中国蹄蝠科的分类问题进行概述。提出中国蹄蝠科分类上种和亚种存在的争议,提出目前和今后应从经典分类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着手进行分类研究,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中国蹄蝠科分类的生物学资料,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奠定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蝠蛾属Hepialus一新种记述(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蝙蝠蛾科Hepialidae蝠蛾属Hepialus 1新种:小金蝠蛾Hepialus xiaojinensis, sp. nov.,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西南大学和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相似文献   

13.
蝙蝠科蝙蝠遍布全世界,是蝙蝠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尽管从形态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认为蝙蝠科内长翼蝠亚科应该提升到科、鼠耳蝠属应该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但是其科内的系统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本文对蝙蝠科11种38个标本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序,并结合以前报道的13种(属于7科13属)蝙蝠的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构建了系统树,结果表明:长翼蝠亚科可以提升到科的分类地位、鼠耳蝠属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这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相对于由鼠耳蝠亚科、彩蝠亚科和管鼻蝠亚科构成的分支,蝙蝠亚科和Antrozoinae是一个并系群.蝙蝠亚科内的亲缘关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依据部分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我们对贵州九种菊头蝠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与其他菊头蝠亲缘关系较远,它可能是最原始的种类.中华菊头蝠和贵州菊头蝠聚在同一分支,表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非常接近,高鞍菊头蝠和贵州菊头蝠的DNA差异百分比最小(1.13%),因此认为这两个种亲缘关系也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5.
何淑艳  敖磊  李娜  谷晓明 《四川动物》2007,26(3):520-524
对贵州5种蝙蝠科蝙蝠的部分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DNA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从Genbank获得的爪哇伏翼的相应序列,以Pteropus dasymallus,P.scapulatus,Rousettus aegyptiacus为外群,运用贝叶斯法(Bayes-ian),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分析了这6种蝙蝠科蝙蝠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在贝叶斯,ML树中,这6种蝙蝠科的蝙蝠可分为3个分支:亚洲长翼蝠是第1个独立出来的分支;白腹管鼻蝠是继亚洲长翼蝠之后第2个分离出来的分支;第3个分支又分为两支,一支由大鼠耳蝠和小鼠耳蝠组成,另一支由南蝠和爪哇伏翼组成,支持将这4种蝙蝠同归于蝙蝠亚科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鼠耳蝠属和管鼻蝠亚科之间的姐妹类群关系,也不支持将鼠耳属提升为亚科。  相似文献   

16.
对阿尔泰山上的阿尔泰蝠蛾幼虫进行了为期6年的食性观察,发现阿尔泰蝠蛾幼虫在野外采食的植物是新疆芍药、块根芍药、白喉乌头、阿尔泰牡丹草、新疆藜芦、新疆猪牙花、阿尔泰羽衣草、柳兰、新疆白鲜和药用蒲公英,与蝠蛾属的其他昆虫不同。其中,大部分植物为新疆阿尔泰山上的特有植物和中药,甚至有些还有毒性。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阿尔泰蝠蛾喜食胡萝卜和南瓜。该观察结果将为以后阿尔泰蝠蛾幼虫的野外采集和人工饲养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1982年4。月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在一只金管鼻蝠Murina auratus Milne-Fdwards体采得3只雄性蝠蚤,经鉴定系夜蝠蚤属Nycteridopsylla Oudemans,1906一新种。为了纪念我们的老师柳支英教授对中国蚤类分类研究工作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特将新种命名为柳氏夜蝠蚤。  相似文献   

18.
蹄蝠科的核型进化:比较染色体涂色、G带和C带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o XG  Wang JH  Su WT  Wang YX  Yang FT  Nie WH 《动物学研究》2010,31(5):453-460
与其姐妹科(菊头蝠科)相比,蹄蝠科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较少。迄今为止,仅少数蹄蝠科几个物种有高分辨率的G带核型报道,且有关该科核型进化的大多数结论都是基于常规Giemsa染色研究而得。该研究利用三叶小蹄蝠的染色体特异探针,通过比较染色体涂色、G和C显带,建立了5种蹄蝠的染色体同源性图谱,并探讨了它们同源染色体间的G和C带异同。结果表明:罗伯逊易位、臂内倒位以及异染色质的扩增可能是蹄蝠科物种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通过对这5种蹄蝠物种及其外群物种之间的同源染色体片段的比较分析,作者推测蹄蝠科的祖先核型并不像先前认为的全由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而应该含有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旧大陆食果和食蜜蝙蝠的食性类型不同是否造成其取食器官舌长度及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2种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以及1种食蜜蝙蝠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这3个物种间舌的差异.犬蝠、棕果蝠和长舌果蝠伸入直径为2 cm试管的最大舌长度L1(包括伸入试管的吻部和吻部以外的舌长)分别为(29.19±0.52)mm、(35.05±0.82) mm、(49.34±1.64) mm;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L3分别为(16.25±0.53)mm、(19.25±0.79) mm、(31.88 ± 1.56) mm;与体重转换后的最大舌长度,即转换L1分别为(8.57±0.17) mm/g1/3、(7.90 ±0.27) mm/g1/3、(12.41 ±0.40) 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即转换L3分别为(4.77±0.16) mm/g1/3、(4.34±0.22) mm/g1/3、(8.01 ±0.38) 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解剖舌长分别为(5.56 ±0.16) mm/g1/3、(5.35 ±0.14) mm/g1/3、(6.65±0.38)mm/g1/3.此5个参数种间比较均差异显著,食蜜类的长舌果蝠的5个参数均显著长于食果类犬蝠和棕果蝠的相应参数.通过比较3种蝙蝠的舌结构发现,长舌果蝠的舌尖尖细且具有毛刷状丝状乳头结构,舌面及两侧凹槽较多;犬蝠和棕果蝠的舌尖钝圆,舌面乳头和凹槽较少而平缓.本文结果表明,旧大陆食蜜蝙蝠与食果蝙蝠在舌长度和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捕食行为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20.
四鬃蝠蚤Ischnopsyllus(Hexactenopsylla)qradrasetus,新种 鉴别:本新种与六栉蝠蚤I.(H.)hexactenus(Kolenati,1856),内弯蝠蚤I.(H.)kolenati Wagner,1930,后延蝠蚤I.(H.)delectabilis Smit,1952及五鬃蝠蚤I.(H.)quintuesetus,sp.n.接近。但本新种胸、腹部共有8个栉,而非6个,可与前两种区分;♂可动突的后背突较短,具1根长端鬃而非短鬃,可与后延蝠蚤区分;第8腹板末端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