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剂量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对辐射防护的实践十分重要。我室的研究证明,小剂量单次照射或低水平辐射持续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刺激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这一辐射刺激作用的机制,我们采用双重双标记的方法,观察了单次低剂量全身照射后小鼠脾淋巴细胞丝裂原诱导转化过程中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T例人血在体外接受~(60)Coγ-_线照射后进行培养,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和~(14)C-尿嘧啶核苷(~(14)C-UR)作掺入实验,以反映DNA和RNA的合成能力。应用滤膜法收获细胞,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双标记样品,发现γ-线对DNA和RNA合成的影响有一定规律,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3H和~(14)C掺入的放射性呈指数下降。经统计处理分别得到照射剂量和~3H-TdR、~(14)C-UR掺入的放射性计数的对数值两变量间的直线迥归方程。10拉德的照射导致~3H—TdR和~(14)C-UR掺入的放射性计数显著性减少,RNA比DNA合成受抑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三种类型辐射对质粒超螺旋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agarose电泳和图象处理技术比较了60Coγ射线、UV及低能N+离子处理pUC19DNA超螺旋结构的损伤效应及若干自由基清除剂的保护效应。结果表明:(1)γ射线和UV照射干燥DNA的损伤显著低于水溶液样品;(2)N+离子注入后超螺旋DNA的减少(SC%)与剂量呈良好线性关系,而γ射线和UV组的SC%随剂量升高呈指数下降;(3)干燥DNAγ辐照组的D37值为820Gy,SC完全消失的剂量LD为3814Gy,LD/D37=4.65;UV照射组的相应值分别为:1.65J/cm2,7.65J/cm2,4.64;N+离子组的相应值为:3.2×1015N+/cm2,5.0×1015N+/cm2和1.56。虽然上述三种辐射的剂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其相对生物学效应,但从LD与D37的比值可反映DNASC破坏的程度和终点剂量(SC%=0)的大小。从而看出,N+离子(高LET辐射)比γ射线(低LET辐射)UV(非电离辐射)对DNA损伤作用更强;(4)乙醇、甘露醇等自由基清除剂对电离辐射损伤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但对UV损伤未见明显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
<正>序言 Lawrence(1955)曾报告在人可透析性白细胞提取物(Dializable leukoeyteextracts DLF)中,存在一种特异性转移迟发超敏反应(DTH)物质,并将该物质命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对CHO同步细胞各时相中DNA和RNA合成能力的了解,进一步探讨细胞繁殖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6.
UV-B辐射增强对三种赤潮微藻DNA的伤害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DNA的伤害作用.结果表明,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状况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不同;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是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3种赤潮微藻的DNA损伤程度提高,而且赤潮异弯藻DNA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亚历山大藻DNA的伤害程度又远远高于中肋骨条藻.UV-B辐射处理解除后,损伤DNA可明显恢复.赤潮异湾藻和亚历山大藻恢复培养6d,损伤DNA可明显恢复(P<0.05);而中肋骨条藻恢复培养3d,损伤DNA可明显恢复(P<0.05),说明3种赤潮微藻的DNA损伤水平不适合作为指示UV-B辐射增强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程序外DNA合成(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UDS)反映了细胞对DNA损伤进行切除修复的能力,在毒理学、肿瘤学、放射医学等多种学科中都有应用。关于我国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UDS的水平,仅在近几年才有零星的附带观察,例数都较少,而专文报道,迄今未见。本文报告对60例正常人的观察结果。 1 材料与方法1.1 血液样品来源 本院医护人员(除外放射科  相似文献   

8.
紫外线-B辐射对植物DNA及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衰减,导致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量有明显的增加,其中UV-B辐射对植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子生态学理论认为,UV-B辐射对植物造成的损伤,首先伤害植物的生物大分子,即进行光化学修饰。本文就臭氧衰减对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影响途径进行了讨论,重点论述了UV-B辐射对植物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和DNA的损伤修复途径。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植物对UV-B辐射的抗性机理和DNA修复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10.
<正> 我们用国内的新鲜酵母为材料,从中分离纯化到一种多肽——酵母多肽,其分子量为14kD。在低血清培养体系中能促使人成纤维细胞(HFB)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DNA合成。当培养液中酵母多肽的浓度为1μg/mL时能引起最大的刺激作用。但此多肽对胎牛心脏内皮细胞(FBHEC)的DNA合成则无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钙调素calmodulin,CaM)拮抗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对G0期小鼠C3H10T1/2成纤维细胞进入S期和DNA合成进行了研究.G0期细胞进入S期时,大量钙调素进入细胞核,其水平为G0期的2倍。TFP处理的细胞被阻抑在G1期,不仅使S期细胞群体下降,而且3H-TdR掺入DNA强度受到明显抑制.同时,TFP处理的细胞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kinase,TK)基因表达及TK活性亦明显下降,但不影响S期细胞核内的钙调素水平,结果表明钙调素功能之抑制不仅阻抑细胞从G1期至S期的进程,而且对细胞DNA合成强度亦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60)钴γ线照射离体的人体骨髓细胞及豚鼠骨髓、脾脏细胞,观察~3H-TdR及~(14)C-UR放射性渗入受抑的情况。实验发现辐射引起渗入活性下降随剂量增高而愈剧,骨髓细胞比脾脏细胞敏感,DNA合成比RNA合成代谢敏感。10拉德剂量导致入骨髓细胞DNA合成能力显著下降。200拉德引起豚鼠骨髓细胞放射性渗入降低48%。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激素对细胞核RNA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RNA合成是甲状腺激素在细胞核水平的主要作用。甲状腺激素对许多组织细胞核RNA合成具有普遍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对甲状腺激素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认为,甲状腺激素对RNA合成的某些影响可能与核T_3受体有直接关系,对核RNA合成的普遍性影响可能还涉及转录过程的其它因素。一、核T_3受体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Oppenheimer等首次报道了核T_3受体。研究表明,核T_3受体属于染色质酸性非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万,象其它酸性非组蛋白一样,核T_3受体也位于两个核小体之间的双螺旋DNA的联接部位,在此部位还有一个作用不明的“相关蛋白”与核T_3受体共存。在含有核T_3受体的染色质中核T_3受体是不可缺少的组份,不同组织细胞核T_3受体的性质是相同的,而且核T_3受体的数量与组织细胞对甲状腺激素的反应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钙调素对DNA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钙调素拮抗剂--三氟拉嗪对Go期小鼠C3H10T1/2成纤维细胞进入S期和DNA合成进行了研究,G0期细胞进入S期时,大量钙调进入细胞核,其水平为G0期的2倍。TFP处理的细胞被阻抑在G1期,不仅使S期细胞群体下降,而且3H-TdR掺入DNA强度受到明显抑制,同时TFP处理的细胞胞腺啶核苷激酶基因表达及TK活性亦明显下降,但不影响S期细胞核内的钙调素水平,结果表明钙调素功能之抑制不仅阻抑细胞从  相似文献   

15.
体外培养受PHA刺激的人淋巴细胞经~3H-TdR参入0、0.5、2、4、7和17小时后,放射自显术表明标记指数为0%、1.90%、9.15%、13.14%、15.01%和30.13%。未标记细胞的福尔根光密度为15.42、15.45、14.88、13.77、13.20和12.94。DNA分布直方图显示部分未标记细胞介于2C—4C,表明S期细胞的DNA合成可能是不连续的。对同位素参入17小时的标记细胞连续进行两项测量表明,这些细胞的银粒光密度相差悬殊,但其DNA含量均为2C—4C。细胞的DNA合成率随其DNA含量而增高。  相似文献   

16.
卫星RNA对黄瓜花叶病毒基因组RNA体外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卫星RNA对黄瓜花叶病毒基因组RNA体外合成的影响杨海花,康良仪,赵大健,田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卫星RNA,黄瓜花叶病毒,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体外合成利用卫星RNA生防制剂控制田间的番茄、青椒、烟草等由黄瓜花叶病...  相似文献   

17.
用核酸杂交法检测了酞丁安等三种化合物,对Ⅱ型单纯疱疹病毒DNA合成的影响。大约1μg HSV-Z DNA分子,用100μCi[α-~(32)P]-dCTP缺口转移作为探针,与硝酸纤维素滤膜上变性、固定的DNA点杂交。籍助放射自显影术或液体闪烁计数测定杂交程度,用以检测HSV-2DNA合成的水平。实验结果显示,酞丁安、阿克拉霉素A、B均明显抑制HSV-2 DNA的合成。50%抑制剂量分别为50.0μM,0.015μM与0.01μM。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PHA刺激对淋巴细胞DNA修复的影响的实验结果。以254nm波长的UV照射细胞(30J/m~2)引起DNA损伤,以[~3H]-TdR掺入实验测定非程序DNA合成,用超微量法测定细胞的NAD~+含量,并以[~(35)S]-蛋氨酸掺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放射自显影术测定蛋白质生物合成,其结果如下: (1)在被PHA转化的淋巴细胞内非程序DNA合成,随PHA刺激的时间加长而增高;PHA处理淋巴细胞42小时,合成的速率约增加4倍;(2)在转化的淋巴细胞内,非程序DNA合成及程序DNA合成都被N-乙基马来酰亚胺(一种DNA聚合酶α的抑制剂)抑制,表明在DNA修复过程中DNA聚合酶α可代替DNA聚合酶β发挥作用; (3)UV照射后,被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内NAD~+含量大约减少43.2%,而对照淋巴细胞内NAD~+的含量只减少25%,似乎说明PHA刺激能促进淋巴细胞内的P-ADP-核糖化作用;(4)在受PHA刺激72小时的淋巴细胞内有多种蛋白质合成,这些细胞在UV照射后以含10μg/ml嘌呤霉素的培养基培养,则非程序DNA合成被明显抑制(P<0.01),这提示DNA修复是一需要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此外,在受UV照射后10-45小时的淋巴细胞内,诱导产生一种分子量大约34000道尔顿的蛋白质。 上述结果表明,当PHA使淋巴细胞从静止状态转化为增殖状态时,有多种酶被诱导。由于这些酶,如DNA聚合酶α及P-ADP-核糖聚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用松胞素B(简称CB)诱导细胞去核的技术已被许多学者应用于细胞内大分子代谢及其调控过程的核质关系研究中(Colonne et al.,1980;Premveer et al.,1980;White et al., 1982)。我们在对CB诱导的去核产物的研究基础上(何大澄等1982),对核体内RNA的合成进行了研究,表明核体合成RNA的能力与核体贴壁和所带质膜的完整性以及胞质量多少有关(戎宪辉等1984)。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两种小RNA病毒和痘病毒的核酸在胞质体内的复制,证明它们的复制可以不依赖细胞核  相似文献   

20.
14种蜂花粉的DNA和RN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紫外光吸收法,分析了芝麻、葵花、泡桐等14种蜂花粉中核酸(DNA和RNA)的含量,以进一步探讨花粉的抗衰老作用。结果说明不论那一种花粉,均含有丰富的核酸,但种类不同的花粉其中核酸的含量是不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