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抗HEV嵌合抗体的构建及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T-PCR方法从分泌戊型肝炎(戊肝)病毒中和性鼠源单克隆抗体(单抗)8C11的杂交瘤细胞中克隆出抗体基因的重链可变区(VH)、轻链可变区(VK)序列,并分别克隆到含有人gamma 1重链和kappa轻链恒定区序列的pcDNA3.1/Hygro和pcDNA3.1( )质粒中,共转染中华仓鼠卵巢癌细胞(CHO)细胞.RT-PCR结果表明,转染的CHO细胞转录了嵌合重链及轻链基因,间接ELISA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翻译出的两种多肽在细胞内正确组装成嵌合抗体分子,并可分泌至细胞外,表达的嵌合抗体保留了原鼠单抗的抗原结合特异性及对8H3结合抗原的增强作用.8C11嵌合抗体的成功表达可降低鼠源性,为探讨戊肝抗体治疗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基因工程抗体的主要类型(包括嵌合抗体、人源化CDR移植抗体、亚分子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研究方法和用途;克隆可变区(V)基因的策略,从正常或免疫B细胞获得V区基因和抗体基因库技术;在大肠杆菌中、噬菌体内和哺乳类细胞中高效表达抗体及其片段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人抗鼠抗体 (HAMA)反应并在CHO细胞中高效表达抗人P185 erbB2 人 /鼠嵌合抗体 ,将抗人P185 erbB2 单抗C2 5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分别克隆入具有人抗体恒定区基因组序列和弱化启动子驱动的选择标志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中 ,共转染CHO dhfr-细胞 ,经G418及氨甲喋呤 (MTX)梯度加压筛选进行了嵌合抗体的高效表达。采用RT PCR、ELISA、细胞ELISA、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等实验证实了所表达的抗人P185 erbB2 嵌合抗体的人源性及抗原特异性。培养上清中的抗体产量可达 10 0mg/L ,所表达的嵌合抗体具有抑制P185 erbB2 高表达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羊驼体内存在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HcAb),其单域抗原结合片段也称为VHH或纳米抗体(nanobody,Nb),是目前已知的最小抗原结合片段。与传统抗体相比,纳米抗体具有分子量小(12~15kDa)、稳定性好和免疫原性低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VHH在基础研究、诊断及治疗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目前已有多种纳米抗体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综述了近年来VHH在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菌(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酵母、丝状真菌、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异源表达的研究现状,包括表达系统、宿主、载体特点、载体构建方式及产量等;从分子水平、表达水平和理性设计三个层面探讨了纳米抗体产量提高的策略,以期为纳米抗体研究者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并在CHO细胞中高效表达抗人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将抗人P185^erbB2单抗C25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分别克隆入具有人抗体恒定区基因组序列和弱化启动子驱地劝的选择标志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中,共转染CHO-dhfr^-细胞,经G418及氨甲喋呤(MTX)梯度加压筛选进行了嵌合抗体的高效表达,采用RT-PCR、ELISA、细胞ELISA、免疫荧光细胞化等实验证实了所表达的抗人P185^erbB2嵌合抗体的人源性及抗原特异性。培养上清中的抗体产量可达100mg/L,所表达的嵌合抗体具有抑制P185^erbB2高表达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双功能基因工程抗体在不同系统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工程双功能抗体是近年来抗体研究的一个热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体外构建基因工程抗体基因片段,与各种类型的表达载体相连,使重组抗体在原核细胞,哺乳类动物细胞,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获得表达,其表达量,功能蛋白活性各具特点,显示出在临床肿瘤、病毒病的治疗和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双功能抗体的构建方式及多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鼠源性抗CD3抗体HIT3a的可变区和人源抗体(IgG)的完整的恒定区连接起来,构建全抗型抗CD3嵌合抗体,该型抗体具有较低的免疫源性可作为免疫抑制剂应用于器官移植,减少受体产生免疫排斥,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利用PCR方法从抗CD3 ScFv重组噬菌体表达载体pCANTAB 5E上扩增抗CD3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将轻链和重链可变区组装到含有人抗体(IgG)恒定区的表达载体中,构建抗CD3嵌合抗体IgG的轻链和重链表达载体PKN100和PG1D105,并用脂质体法共转染CHO细胞。结果证明,抗CD3嵌合抗体的VL和VH与HIT3a抗体的VL和VH完全相符,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含有抗CD3嵌合抗体IgG的表达,表达产物能与Jurkat细胞结合,并能竞争性抑制HIT3a抗体和Jurkat细胞结合活性,3H-TdR掺入实验表明, 抗CD3嵌合抗体与亲代抗体HIT3a一样,具有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的作用。我室构建的全抗型抗CD3嵌合抗体分子表达载体可在CHO细胞中稳定表达,表达产物有较好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昝虹  叶敏 《生物工程学报》1997,13(2):121-126
构建了具有λPRPL启动子高效表达人鼠嵌合Fab片段的温度诱导表达型载体pHZ01,并在大肠杆功中表达了三种嵌合Fab片段:抗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嵌合Fab,抗溶菌酶(HEL)的嵌合Fab和抗破伤风类毒素(TT)的嵌合Fab,三种表达的可溶性嵌合Fab都具有特异结合抗原的能力,嵌合Fab的CH1和CK区均为人源的,较之鼠源Fab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因工程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基因工程可以大规模地制备能与人相容的单克隆抗体或其片段,用于诊断、治疗以及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过程是通过PCR技术获得抗体或其片段的基因,再与适当的载体重组后引入不同的宿主系统,如哺乳动物细胞、昆虫细胞、大肠杆菌和植物中进行表达、装配。较详细地介绍了基因工程抗体的背景、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是由抗体重链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of heavy chain,VH)和轻链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of light chain,VL)通过柔性短肽连接组成的小分子,是具有完整抗原结合活性的最小功能片段,包含抗体识别及抗原结合部位。相比于其他抗体,scFv具有分子量小、穿透性强、免疫原性弱、易构建表达等优点。目前,scFv最常用的展示系统主要有噬菌体展示系统、核糖体展示系统、mRNA展示系统、酵母细胞表面展示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展示系统等。近年来,随着scFv在医学、生物学、食品安全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其在生物合成和应用研究方面备受关注。本文对近年来scFv展示系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scFv的筛选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RT-PCR,从小鼠杂交瘤细胞中扩增并克隆了抗破伤风类毒素(TT)抗体轻、重链可变区,重链Fd区基因,测定了其VH、Vk序列。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Fd片段,ELISA分析的结果表明Fd片段具有抗原结合的能力,但特异性很差。进一步采用SOE,和PCR技术,将VH、VK基因与ScFv连接片段组装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片段,以及将人重链CH1和Fab基因连接片段组装成Fab基因片段。将它们分别插入含噬菌体fd外壳蛋白3基因的phagem-id pHEN 1中,在辅助噬菌体M 13-VCS作用下,噬菌体表面表达了抗TT的噬菌体单链抗体(phage-ScFv)与噬菌体Fab(phage-Fab),经ELISA检测,表明它们都能与TT特异结合。  相似文献   

12.
抗体库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工程抗体可称为第三代抗体,其较前两代抗体有免疫原性低,用途多样等优点。其中抗体库技术又较另两种基因工程抗体(嵌合抗体,改型抗体)优越,可不经免疫制备抗体,又可实现完全人源化,理论上若构建出有足够库容量及多样性的抗体库,便可从中筛选任何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该技术有可能取代杂交瘤技术,本文综述了抗体库技术的产生,发展,优点及应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13.
抗人大肠癌重组单链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重组噬菌体抗体系统制备了重组单链抗体。首先从抗人结肠癌ND-1单抗杂交瘤细胞中提取mRNA,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单抗重链可变区(V_H)及轻链可变区(V_L)片段,再通过连接DNA合成单链抗体可变区片段(ScFv),然后经双酶切后克隆到pCANTAB5E载体中,在E.coliTGI细胞中表达出噬菌体融合蛋白,用抗原阳性噬菌体感染E.coliHB2151细胞,产生单链抗体,该单链抗体既保持了原单抗的特异性,应用上又优于原单抗。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七十年代杂交瘤技术问世以来,人们获得了多种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McAb),用单克隆抗体为载体,接上药物、毒素或放射性同位素而形成免疫交联物,用于肿瘤的导向诊断和导向治疗,一直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前景。McAb标记上同位素用于肿瘤定位诊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导向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却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所用的小鼠单位往往导致人抗鼠抗体反应,一次注射抗体有50%的病人产生抗抗体;其次是  相似文献   

15.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要求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之一。猪瘟的病原是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CSFV的结构蛋白由衣壳蛋白(C)和囊膜糖蛋白(E~(rns)、E1、E2)构成。E2蛋白是CSFV主要的保护性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从而抵抗CSFV的感染。此前,本团队制备了一株针对CSFV E2蛋白的鼠源单克隆抗体HQ06。文中将HQ06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与猪源恒定区基因嵌合后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利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制备一株针对CSFV E2蛋白的嵌合猪源化单克隆抗体c HQ06。应用ELISA、Western blotting试验证实了c HQ06与CSFV E2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中和试验结果表明c HQ06可以中和CSFV。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CHO细胞稳定表达了具有良好反应性和中和活性的针对CSFV E2蛋白的嵌合猪源化单克隆抗体c HQ06,为研究CSFV E2蛋白结构、功能以及开发新型的CSFV诊断和治疗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构建抗CD20嵌合抗体片段F(ab′)2 突变体 ,研究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采用PCR法构建抗CD20嵌合抗体片段F(ab′)2 突变体 ,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 ;采用 19L发酵罐高密度发酵抗CD20嵌合抗体片段F(ab′)2 突变体 ,采用亲和色谱和分子筛色谱法纯化表达产物 ,并用SDS-PAGE和薄层激光扫描鉴定纯化产物 ;采用活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纯化产物与靶细胞的结合活性 ;MTT法测定纯化产物对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并研究其作用机理。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抗CD20嵌合抗体片段F(ab′)2 突变体已成功构建 ,表达可溶性产物的产量达 360mg L ,具有与Raji细胞 (CD20+)结合的活性 ,并抑制Raji细胞的生长 ,其作用机理为诱导Raji细胞凋亡。此突变体有望成为治疗非何杰金氏B细胞淋巴瘤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抗体基因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锡蕴  田华松  田波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1):42-44,17
抗体基因工程阎锡蕴,田华松,田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自从1975年杂交瘤技术问世以来,单克隆抗体在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疾病治疗方面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绝大多数都来源...  相似文献   

18.
用于抗体/抗体片段表达的系统及其高表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诊断及治疗领域内单克隆抗体及片段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杂交瘤生产技术已很难满足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由于基因重组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日益成熟,大规模生产单克隆抗体/片段已成为可能。对目前常用的载体及表达系统进行列举和比对,这些系统包括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系统、酵母表达系统、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及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在第二部分,对提高表达产率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表达蛋白质本身的修饰(如蛋白融合、定点突变)、表达系统的选择、密码子优化、表达环境的优化和抗体体内表达等。最后,对抗体/抗体片段高表达的前景作了展望,认为生物信息学将在此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并且相信建立高表达平台的时机已经来到。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抗体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中表达或生产的抗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不论是全抗体或小分子抗体,在植物中表达后都具有与抗原结合的活性,即具功能性,从而使植物抗体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该文介绍防龋抗体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应用;植物病毒载体生产抗体和植物抗体的糖基化。  相似文献   

20.
抗汉坦病毒核蛋白单链抗体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建东  王涛  李川  纪燕  梁米芳 《病毒学报》2003,19(2):118-122
汉坦病毒核蛋白在病毒各个基因组片段核糖核蛋白(RNP)复合物的形成,以及RNP复合物装配入病毒颗粒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核蛋白与病毒RNA的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位于第175—217个氨基酸残基,羧基端其它部分为非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为了在细胞内病毒复制的正常过程中研究核蛋白的功能,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分别从鼠杂交瘤细胞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天然抗体库中,筛选出两株不同抗原结合位点的抗汉坦病毒核蛋白抗体L13 F3和H34Fab抗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L13 F3 Fab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氨基端25—65个氨基酸之间,H34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的羧基端的一半。分别使重链可变区羧基端与轻链可变区氨基端通过9个氨基酸寡肽连接起来,构建成单链抗体,并在大肠杆菌内进行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所构建单链抗体与母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无差别。单链抗体分子量小,易于操作并保留了全部的抗原结合活性,是在细胞内探索汉坦病毒核蛋白功能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