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撤稿声明     
《植物研究》2021年1月41卷第1期上发表的《蒴果麻属,陕西省荨麻科一新属》一文,经同行专家指正后,发现这个新种其实是桑科(Moraceae)水蛇麻属(Fatoua Gaudich.)植物,该文实为错误发表,为避免造成分类上的混乱,该文做撤稿处理。  相似文献   

2.
莫世泰 《人类学学报》1984,3(3):295-296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拙作《华南地区男性成年人由长骨长度推算身长的回归方程》一文(刊于贵刊第2卷第1期1983年2月)。由于本人疏忽,在统计上造成一些错误。请贵刊编辑部准予更正。 现更正内容如下: 页数 行数 误 正 82 表2 全表有误 见表1(原表2) 82 表3 全表有误 见表2(原表3) 82 16 “0.516—0.913” “0.645—0.775” 83 3 “尸体” “活体” 83 5—14 各方程有误 见标题4 83 21 “腓骨(r=0.913)” “腓骨(r=0.731)” 83 21 “肱骨(r=0.836)” “肱骨(r=0.765)”  相似文献   

3.
一、以墨绿色抽象红松树型为主基调,寓意丰林自然保护区是以红松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又充分表达了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的独有特征。 二、以CHINA(中国)的第一个字母“C”变形为金黄色红松果实。果实内圆为Feng Lin(丰林)的两个大写字母,并且两个字母的结合部为黑龙江的“黑”字英文字母“Hei”的缩写“H”,使“中国-黑龙江-丰林”即C、H、F、L四个字母浑为一体,简洁明快,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4.
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对人工营造20年生阔叶红松林典型样地的调查,分析了人工阔叶红松林的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营造的20年生红松-白桦、红松-色赤杨、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林地生产力分别达.529、4.9和5.82 t·hm-2·yr-1,高于同龄人工红松纯林(3.812 t·hm-2·yr-1);而红松-刺楸、红松-紫椴混交林分别为2.945和2.84 t·hm-2·yr-1,低于人工红松纯林.人工阔叶红松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高于红松纯林;红松纯林内的植物种数仅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42%~52%,植物总数量也只有混交林的11%~37%.人工营造阔叶红松林是迅速恢复、发展顶极阔叶红松林的一种有效措施,但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和人为的不断调控.  相似文献   

5.
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均为寒温带著名的成林树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与红松相比,西伯利亚红松具有更强的耐寒性。为探究低温胁迫下两树种的生理响应机制及抗寒生理机理,本研究以5年生的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处理,3个胁迫温度(0℃、-20℃和-40℃)和3个胁迫时间(6、24和48 h),20℃为对照,研究低温胁迫下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光合特性和气孔特性。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光合指标和气孔密度在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中的差异显著(P<0.05),低温及低温胁迫时间对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各光合指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低温对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气孔开度与气孔面积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胁迫前(20℃)和0℃低温胁迫下,红松中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西伯利亚红松,但在-20℃条件下胁迫6 h,西伯利亚红松各光合测定指标显著高于红松。随着温度的降低与胁迫时间的延长,两树种的各光合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红松中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西伯利亚红松,胁迫前(20℃),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气孔均为椭圆形,随着温度的降低,两树种的气孔开度和气孔面积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6.
<正> 本刊在1979年16卷6期发表了王颉修同志的“对宋哲和著《农药药效试验的设计与分析》一书的若干意见”一文(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对显著性检验中多重比较问题的不同看法。认为《分析》一书“无根据的否定了t测验的作用而错误的介绍邓肯(Duncan)氏和哈特利及柯尔斯(Hartley & Keuls) 氏(称Q值法)测验法。”并提出了“差异显著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的意见。因为多重比较问题是科学实验尤其是农药药效试验分析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方法很多,应用的条件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想就一些常用方法的检验功能和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7.
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 Du Tour)在大兴安岭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以来赵光仪等以营养器官形态解剖特征,结合生态地理分析,连续报道了西伯利亚红松 Pinus sibirica在大兴安岭的存在,引起争议。1989年秋,我们于大兴安岭满归林业局采到了争议松树的球果,经同主产区的西伯利亚红松及红松P.koraiensis标本对照研究,再次认定大兴安岭争议松树确属西伯利亚红松。从而最终证实了吴中伦先生25年前关于西伯利亚红松存在于大兴安岭的预见,纠正了所谓“漠河红松”30余年的误称。根据10年来调查研究结果绘出了大兴安岭及其毗邻地区红松、西伯利亚红松分布略图,显示了两种松树生态地理学特征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8.
红松是举世闻名的珍贵树种。他外形雄伟,品质高贵,生命力旺盛。一株红松生命的记述,就是自然界植物王国一个动人的故事。 红松的繁衍同其它植物一样,需要经过浪漫的“花季”,小兴安岭的六月,是红松林的“情人节”。一般在六月下旬,同株红松树梢的雄雌花开始为期一周授粉。这个时期的红松林受花粉的渲染,弥漫着雾状的黄雨,飘散着花粉的清香,诗情画意,充满迷人的情调。 红松虽然花季浪漫,但对孕育  相似文献   

9.
《遗传》1982,(2)
本刊三卷五期“遗传学教学”栏刊登了张桂芬同志“怎样解遗传学综合题”一文后,我们陆续收到马伟东、侯利人、薛桂芝、孙义伟等同志的来信,对该文的例题1(5)和3(2)的解答提出了意见。现请张桂芬同志进行答复和说明。我们热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继续关心和支持《遗传》各专栏,以把它们办成活跃的学术交流园地。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原始林红松径向生长及林分碳汇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山地处温带针阔混交林的中心地带,其植物生长对气候变化反映较为敏感。运用树木年代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该区保存完好的地带性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阔叶红松林及红松树木生长的影响。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为研究地点,建立红松树轮年表,计算年均生物量生长量,与逐月各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以期揭示红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同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红松树轮指数、年均生物量生长量与主要气候因子的模拟回归方程。主要结论如下:(1)长白山红松年表特征分析表明其生长对气候变化敏感,适用于进行树轮气候学分析;(2)红松径向生长受当年生长季前期温度影响较大;(3)温度是限制红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气候变暖将促进红松的径向生长;(4)目前林分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为310.88t/hm~2,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生长量约为5.077t hm~(-2)a~(-1),即每公顷每年固碳约2.539t,表明该地区老龄阔叶红松林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保工程实施后,为了促进次生林向原始阔叶红松林恢复,不采红松只采伐阔叶树种的经营方式在长白山地区被广泛应用,部分林区陷入可采伐资源匮乏的困境。为了探究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针对红松(蓄积)比例不同的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利用林木材积生长方程与保留系数模型,模拟了预设经营方案下林分总蓄积量与可采蓄积量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禁止采伐红松的经营方式下,红松(蓄积)比例较高的次生林将无法达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次生林的经营方案需要根据林分中红松(蓄积)比例不同而区别制定:对于红松蓄积低于40%的次生林,推荐不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40a周期的经营方案;对于红松蓄积高于40%的次生林,推荐可以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30a周期的经营方案。另外,可采蓄积量的恢复期比总蓄积量的恢复期更长,以可采蓄积恢复期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采伐周期,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松果采摘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红松 (Pinuskoraiensis)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 ,在我国仅产于东北三省 ,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由于过度采伐利用 ,造成资源急剧减少 ,红松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森林面积 1 9× 10 5ha的吉林长白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一个以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是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是我国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之一。红松籽是长白山的重要资源。保护区内有阔叶红松林近 6× 10 4 ha ,受经济利益驱动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每到松籽丰…  相似文献   

13.
天然林内红松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阔叶红松林为顶极植被的小兴安岭林区,红松在原始林下天然更新不良,幼树生长缓慢,往往老龄个体远多于中、幼树个体数量,人们称为“红松林下无红松”。因而有人认为红松是衰退种,要在群落的演替中淘汰掉。本文从红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出发,探讨其种群动态的规律。以逐步认识这一自然实体发展变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黑河为我国红松(Pinus koraiensis)分布的北界, 在研究红松林的生长、演替、分布, 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上有独特的意义。该文通过研究胜山保护区内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系列(软阔叶林、硬阔叶林、阔叶红松近熟林和成熟林4个阶段), 分析了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差异。结果表明: 从演替早期的软阔叶林到晚期的红松成熟林, 年表统计特征表明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波动的敏感性逐步降低。对年轮-气候关系的分析结果也表明气候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随着演替的进展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上年6月和12月的气温与红松成熟林的径向生长显著正相关, 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红松成熟林的轮宽指数与当年6月气温显著负相关, 而与当年6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 反映出生长季水分对红松生长的限制。上述这些限制作用均随着演替的进展而增强, 但在演替的早期影响不显著。相反, 上年6月降水量与软阔叶林的生长显著负相关, 但该限制作用在演替的中晚期消失。这些差异反映出随着演替的进展, 优势树种对水分的需求逐步提高。滑动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近几十年明显的气候干暖化趋势对各林型的生长兼具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不同因素综合作用下, 软、硬阔叶林阶段生长尚未产生清晰的长期变化趋势。但由于水分对红松林生长的限制作用增强, 红松林生长明显下降。今后气候进一步干暖化可能对红松林的生长、恢复演替和分布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丰林保护区原始红松林每年6月下旬总要呈现一次飘撒“黄雨”(红松雄花粉大量飞扬——即盛花期)的奇景,出现日期一般为6月22日,最早在6月12日,最晚在6月29日,散粉期很短,大约为5天左右,“黄雨”的出现与翌年红松种子丰收密切相关,是红松的生物学性所决定的。“当小孢子叶球明显增大到四分体时期到来,小孢子叶球在散粉前15天左右展开,初期为黄绿色,后为紫红色,一个小孢子叶  相似文献   

16.
拜读殷宏章先生在《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年第6期发表的“谈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病中杂忆”一文,很受教益。该文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都作了介绍。并且根据Van Niel(1941)提出的光合作用统一式和直接证明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是来自于水的同位素标记实验,认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用下式表示较好:  相似文献   

17.
生境梯度影响下的天然红松种群空间格局与种内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雪  杜昕  孙志虎  谷会岩  陈祥伟 《生态学报》2020,40(15):5239-5246
为理清生境梯度下天然红松种群空间分布规律,以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坡底至坡顶的四种生境(生境Ⅰ,谷地平坡潮湿生境;生境Ⅱ,坡下缓坡潮湿生境;生境Ⅲ,坡上斜坡半湿润生境;生境Ⅳ,坡顶陡坡半干旱生境)类型中建群种红松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层(主林层、亚林层、演替层、更新层)红松种群的数量特征,并基于O-ring函数,在重复采样条件下评价了红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下坡位生境(生境Ⅰ、Ⅱ)红松更新层种群数量显著大于上坡位(生境Ⅲ、Ⅳ)(P0.05),演替层中差异不显著;自坡底至坡顶的生境梯度上,主林层和亚林层中红松株数比例增加,红松种群年龄结构结构由倒J型向J型转变。(2)下坡位原始红松林更新层和演替层中红松种群聚集规模与聚集强度均高于上坡位,坡顶(生境Ⅳ)原始红松林更新层中红松种群聚集规模与聚集强度高于坡上(生境Ⅲ)。(3)四类生境的原始红松林中主林层与更新层中红松种群总体表现为空间独立,在个别尺度上表现出微弱的空间正关联或负关联;在0—5 m尺度上,下坡位红松林原始林内演替层与主林层红松种群表现为空间负关联,而上坡位生境林分对应林层间空间关系则为空间正关联;四类生境中,亚林层与主林层中红松种群在全部研究尺度上均表现为空间独立。可以认为,造成上坡位生境的原始红松林中幼树、幼苗聚集规模与强度弱于下坡位的原因是上坡位更新与演替层中种群数量较少;而随坡位上升,更现层、演替层与主林层中红松种群间的空间关系由空间负关联向空间正关联转变是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为阔叶红松林的经营管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日拜读“异质性体细胞杂种育性及其生物学性状研究”一文(《中国农业科学》1993,26(4):21~28),该文将“iodoacetamide-treated”误译为“吲哚乙酸处理”(该文中“iodoacetamide”又误为“iodacetamide”,这可能是印刷校对疏漏),而“iodoacetamide”译成中文的化学名称为“碘乙酰胺”。碘乙酰胺或碘乙酸(iodoacetic acid)为常见的呼吸抑制剂,能抑制糖酵解途径中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活性,亦常用于处理原生质体,以钝化细胞质基因,进而用于不对称的细胞融合。另一方面,“吲哚乙酸”的英文名称为“indole acetic acid”(简称IAA),为常见的一种生长素植物激素。根据文献资料,未见关于吲哚乙酸有钝化细胞质基因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孙在裕 《昆虫知识》1993,30(1):60-61
<正> 1990年《昆虫知识》27(4)发表“异常高温干旱对稻纵卷叶螟迁飞影响”一文,该文以临川县1988年的调查观察资料与1978年以来的资料比较,论证了在天气异常高温(31℃以上)干旱(降水量极少)的情况下,出现抑制迁飞,提高害虫在本地居留比率。笔者认为与实况不符,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喜霞  杜天雨  魏亚伟  周永斌 《生态学报》2018,38(11):3952-3960
为研究红松叶片的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依据我国温带阔叶红松林的分布特点,沿纬度梯度,选取长白山(42°27'N)、张广才岭(44°16'N)和小兴安岭(48°05'N)等3个地区的典型阔叶红松老龄林,测定红松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表层土壤(0—15 cm)、中层土壤(15—30 cm)的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红松叶片C、N、P含量显著高于土壤。表层土壤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7.6—87.4,2.0—7.2 mg/g和0.26—0.92 mg/g;中层土壤为8.1—59.7,0.7—4.6 mg/g和0.2—0.82 mg/g;而叶片为495.5—507.4,12.7—172.5 mg/g和1.1—2.1 mg/g。2)土壤中的SOC、C/N、C/P均随纬度升高极显著增加,而叶片各元素计量特征随纬度的变化不显著。3)叶片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含量显著正相关,同时,叶片N与土壤C/N、P与土壤N/P显著相关。相比较而言,红松叶片N、P含量较低,这可能说明阔叶红松林土壤N、P供应不足,而叶片N/P仅为9.9,说明东北阔叶红松林N限制更加明显。本研究为阐明东北温带阔叶红松林的养分供应状况和限制因素,为阔叶红松林区提高红松生产力的管理措施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