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L-15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近年来,白细胞介素—15 (interleukin-15,IL-15)在RA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最新研究表明,IL-15参与了RA的多个发病环节,在RA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胶原性关节炎(CIA)大鼠多个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了解其变化规律,为阐明RA发病机制及CIA大鼠的模型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分别于初次免疫后第0、10、20、30、40、50、60天记录大鼠的体重,测量大鼠后足体积和足垫厚度,计算关节炎指数;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关节滑膜病理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变化。结果造模成功后的CIA大鼠14 d左右出现炎症反应,30 d左右达高峰,以后炎症逐渐减轻。与同期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CIA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10 d明显升高(P<0.01),IL-1β和IL-6水平20 d明显升高(P<0.05),三者水平均30 d达高峰(P<0.01),以后持续存在,但水平有所降低。结论 CIA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在RA的整个病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异甘草素-β-环糊精包合物(isoliquiritigenin-β-cyclodextrin complex,ISL-β-CD Complex)对Ⅱ型胶原蛋白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大鼠体重、血清氧化指标、关节滑膜细胞凋亡及关节滑膜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SL-β-CD包合物治疗CIA模型大鼠的机制.方法:将四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组(100 mg·kg1)和3个不同剂量的ISL-β-CD组(100 mg·kg1,400 mg·kg-1,800 mg·kg-1),除空白对照组,其余5组建立CIA模型,自加强免疫第二天灌胃给药4周,每周测量大鼠体重,末次给药后取血和关节滑膜,检测血清中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TUNEL计算关节滑膜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细胞中cyclin D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ISL-β-CD能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带来的体重降低(P<0.05),降低大鼠血清中SOD水平(P<0.05),升高MDA水平(P<0.05);药物治疗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模型对照组;但经过药物治疗后,滑膜中cyclin D1的水平没有降低.结论:ISL-β-CD包合物可促进细胞凋亡改善RA症状而不是通过作用于cyclinD1降低细胞过度增殖改善RA症状.ISL-β-CD包合物可作为治疗RA的潜在药物进一步被开发研究而其作用于RA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家族成员包括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多集落刺激因子、合成抑制因子等,影响细胞的增殖、生存、分化、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α及IL-1RA与多发性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尤其是白细胞介素-1αa(IL-1α)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多态性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关系.方法:多聚酶链反应(PCR)进行IL-1a和IL-1RA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IL-1α和IL-1RA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MS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α和IL-1RA基因多态性与MS易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 Bregs)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B细胞亚群,可通过表达分化抗原1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d, CD1d)、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ligand, FasL)、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等膜结合因子,分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IL-35、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颗粒酶B和腺苷等多种机制发挥其免疫抑制功能。近年研究发现,Bregs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且有可能成为治疗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靶点。现就Bregs及其在RA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对菌群失衡大鼠类风湿关节炎(RA)的调整作用。方法首先利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SPF级雌性Wistar大鼠20只)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牛Ⅱ型胶原诱导方法建立大鼠RA(CIA)模型,然后分为模型组和两歧双歧治疗组,3周后,观察两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血清中IgG、IL-1β、TNF-α、IL-6、IL-17、IL-4、IL-10的变化及血清中SOD、MDA和滑膜液中SOD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关节肿胀评分有降低趋势;血清中的IgG(t=6.0114,P=0.0002)、IL-1β(t=6.6719,P=0.0001)、TNF-α(t=3.8461,P=0.004)和IL-17(t=4.6894,P=0.001)的含量明显降低,IL-6略有降低,IL-4和IL-10都有所升高;血清中的SOD活力有所升高,MDA含量有所降低,滑膜液中的SOD(t=-2.4793,P=0.038)活力明显升高。结论两歧双歧杆菌能够减缓炎症和降低氧化压力,从而出现减轻关节肿胀、延缓RA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阐释天麻-附子祛风通络药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采用CIA法复制RA大鼠模型,并辅以风寒湿刺激条件。以关节炎指数≥4筛选RA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天麻-附子药对各剂量配比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RF、CRP、TXB_2、PGE_2和PGI_2的变化。R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全血COX-1和COX-2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给药21天之后,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配比组大鼠关节炎指数下降,体重增加,明显降低血清RF、CRP、PGE_2、PGI_2水平,并能下调各组大鼠全血COX-2 mRNA的表达。因此,天麻-附子药对通过下调COX-2 mRNA表达,降低炎症因子PGE_2和PGI_2的含量而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铁筷子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CIA)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及对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6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甲氨蝶呤,MTX)、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胶原抗体诱导法于大鼠尾根部注射牛Ⅱ型胶原蛋白建立CIA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进行灌胃给药,正常组: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模型组: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阳性药物组每次给予2.0 mL/(kg·d) MTX,每周3次;铁筷子低、中、高剂量组每次分别给予0.25 g/(kg·d)、 0.5 g/(kg·d)、1.0 g/(kg·d);连续灌胃治疗25 d。通过记录大鼠体重;观察大鼠足肿胀程度;大鼠踝关节炎指数评分;micro-CT观察踝关节骨组织病理改变;苏木素-伊红(HE)染色对大鼠踝关节骨组织和滑膜病理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检测观察破骨细胞数量的改变;PCR检测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RANK)、RANK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炎症性细胞因子。主要由CD4+效应T细胞的亚群-辅助性T细胞17(T help cell 17,Th17)、CD8+T细胞和γδT细胞产生,能调节并促进多种炎性介质的产生,有强大的招募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在白细胞的迁移、破骨细胞的活化和骨质的吸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IL-17与多种炎性疾病、感染、肿瘤、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有密切关系,尤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的各个环节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IL-1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王欢  王淑敏  陈长宝  李玉 《菌物学报》2020,39(5):917-922
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异名为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是我国珍稀的食药用菌。为探究其镇痛、抗炎和抗偏头痛的药理作用,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黄绿卷毛菇水提物(water extract of F. luteovirens,FLW)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机体抗炎和镇痛的作用。SD大鼠灌胃给药不同剂量FLW,硝酸甘油诱导造模后,观察行为学变化,并测定偏头痛大鼠血液中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下丘脑组织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水平变化。结果表明,FLW给药组可以显著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清中NO、IL-6和IL-1β的水平;同时,可显著提高下丘脑组织中5-HT、DA和NE的水平,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枫香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在TCMID平台及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得到枫香脂有效活性成分13种,从相关数据库查找到活性成分治疗RA靶点有27个。构建"成分-靶点"、"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枫香脂治疗RA,主要通过调控MAPK14、PTGS2等靶点以及白介素-2相关的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对RA发挥治疗作用。采用LeDock对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后,M19与CTSK、G6PD、MAPK14、PTGS2,M8与G6PD、MAPK14,M6与PTGS2,M23与PTGS2之间docking值较高。枫香脂对RA的治疗,体现了蒙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该文探讨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ovine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BAECs)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在原代BAECs细胞培养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探讨其用于RA诊断与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6例RA患者为RA组,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活动期RA组(69例)和缓解期RA组(57例)两个亚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5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对象的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记录比较各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RA组患者各细胞因子水平及DAS28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RA组的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RA组和对照组(P0.01),缓解期RA组的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GM-CSF、IL-6及TNF-α水平三者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DAS28与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473、0.584、0.675,P均0.01)。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GM-CSF、IL-6、TNF-α水平均显著上调,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性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检测此类细胞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IL-6介导的STAT-3信号在Th17的分化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中起关键作用。作者通过研究JAK2抑制剂AG490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进而探讨阻断STAT3信号的抗类风湿关节炎分子机制。作者通过皮下注射二型胶原构建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模型,并向其腹腔注射AG490并观察在体影响,结果发现AG490改善CIA小鼠的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重性抑郁症(majordepressivedisorder,MDD)是一种常见的重大精神疾病,MDD患者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但很少有研究关注MDD患者胃肠道症状发生的机制。【目的】探索首发未治疗MDD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其与炎症标志物和胃肠道症状的相关性,为MD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募集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91例首发未服药MDD患者和105名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 HCs)。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粪便菌群组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 TNF-α);采用胃肠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旨在探究小鼠微小RNA-125b(microRNA-125b,miR-125b)调控心肌梗死后,内源性危险因子即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释放诱导的炎症反应及其在3种心脏主要组成细胞中调控作用的比较。首先建立小鼠心梗模型,检测心梗早期miR-125b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a)的表达变化并观察心梗后miR-125b过表达对心功能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心肌梗死后内源性HMGB1的释放,并合成重组小鼠HMGB1(recombinant mouse 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rm HMGB1)蛋白进行体外实验研究。选择心梗后参与疾病病程调控的3种主要心脏组成细胞类型心肌细胞系H9C2、成纤维细胞系10T1/2以及原代巨噬细胞进行研究。构建miR-125b过表达腺病毒及对照腺病毒载体体外感染H9C2和10T1/2细胞及体内感染心梗后心脏组织;合成miR-125b模拟物miR-125b mimic或对照模拟物control mimic转染小鼠原代巨噬细胞;心梗后感染腺病毒的心脏组织予CD11b阳性细胞磁珠分选出巨噬细胞。通过qPCR和ELISA技术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炎症反应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中P65、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38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小鼠心梗早期心肌组织中miR-125b表达增加,同一时期心肌组织检测到,内源性HMGB1释放以及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产生;miR-125b过表达促进心梗后巨噬细胞中生成炎性细胞因子;rm HMGB1重组蛋白可以诱导心肌H9C2细胞、成纤维细胞10T1/2以及原代巨噬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α表达水平不同程度变化,但是过表达miR-125b仅对rm HMGB1刺激原代巨噬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有选择性正向调控作用,其原因可能与巨噬细胞中P65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有关。该研究结果表明,miR-125b正调控心肌梗死后巨噬细胞中内源性HMGB1诱导的炎症反应,对rm HMGB1诱导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炎症反应无显著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观察温肾固疏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PMOP)大鼠的骨密度及对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血清含量和转化生长因子-β骨组织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骨质疏松的可能作用机制。将48只SPF级雌性SD大鼠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温肾固疏方高、中、低剂量组。造模4周后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2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q RT-PCR法检测骨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 RNA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去势模型组大鼠骨密度(BMD)、TGF-β mRNA显著降低(p0.05),而IL-1β、TNF-α、IL-6均显著升高(p0.01),符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改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温肾固疏方高、中剂量组椎骨BMD显著升高(p0.05),IL-1β、TNF-α、IL-6显著减少(p0.05),温肾固疏方高剂量组TGF-β mRNA显著增加(p0.05)。温肾固疏方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IL-1β、TNF-α、IL-6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骨吸收;同时上调TGF-β等抑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骨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E3泛素连接酶Cbl-b对滑膜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bl-b基因缺失小鼠滑膜细胞中Cbl-b及IL-1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的表达水平。胶原底物与滑膜细胞培养上清进行共孵育后通过SDS-PAGE分析胶原的降解情况。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Cbl-b基因敲除的小鼠滑膜细胞在IL-1刺激条件下表达更多的MMP-13,且培养上清具有更强的降解胶原的能力。这些结果提示,Cbl-b对IL-1诱导的细胞效应具有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