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关系。方法: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50岁8284名人群进行AD流行病学调查,参照ADRDA.NINCDS的标准,选取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Alzheimer’s disease,SAD)患者209例(AD组)与正常对照220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检测NEP基因多态性,采用病例一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对NEP基因rs3736187位点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结果:(1)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AD组与对照组间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T等位基因个体出现AD的危险性高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0R=1.981,P〈0.05)。(2)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不同民族之间比较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同一民族中AD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NEP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个年龄分段(〈65岁及≥65岁)之间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同一年龄段内部AD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女性之间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女性AD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P基因rs3736187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间的分布相似;NEP基因的T等位基因是SAD的危险因素,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及女性SA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复合物位于6p21.3,有220多个不同的功能基因,是人类基因组最复杂的遗传多态系统。HLA等位基因的变异在医学、法医学、人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从1964年以来,HLA分型一直采用经典的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但该方法是血清学水平的分,不能识别很多特异性的等位基因,而且高质量的抗体也不易获得。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首先开展HLAⅡ类位点基因分研究及大规模群体多态性调查,所获得的中国主要民族基因数据已应用于多个领域。相比之下,HLAⅠ类基因数量更丰富,包含了A、B、C、E、F、G和假基因H、J、K、L等10个位点;基因分子结构更复杂,更具多态性。因此,HLAⅠ类DNA分型比HLAⅡ类分型及行多困难。直至目前中国人群HLA-A基因座基因多态性和分布频率的研究尚未充分进行。而任何DNA标记用于遗传分析、法医鉴定等领域之前,必须先进行群体调查,建立不同民族基因数据库,这是不可逾越的基础工作。鉴于此,采用灵敏而非同位素污染的PCR-SSOP基因分型技术,对165个汉族和162个维吾尔族个体的HLA-A基因座多态性进行调查。结果在汉族群体中发现22种等位基因,频率最高的是HLA-A*1101(19.7%),其次是*201(12.72%);在维族群体中发现22种等位基因,频率最高的是*2407(17.90%),等位基因*0101、*0201和*3301的频率均大于10%;HLA-A*0203、*0205、*0302、*2403和*3302仅在汉族群体中检出;HLA-A*0205、*0211、*2301、*2502、*68012和*6802仅在维族群体中检出。按照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两个民族各等位基因型频率的预期值与实际观察值相吻合(P>0.05),证明了所获得汉族、维吾尔族HLA-A位点基因频率具有可靠性;同时也表明各等位基因的遗传特征符合符合孟德尔规律。经计算机统计分析,汉族群体HLA-A基因座杂合度(Heterozygosity,H)、个体识别率(Discrimination Power,DP)和非父排排率(Proba-bility of Paternity Exclusion,EPP)分别为0.9029、0.9776和0.8592;维族群体H、DP和EEP分别为0.9063、0.9379和0.7885。和其他遗传标记(如VNTR、STR、SNP)的单一位点相比,HLA-A具有高度的杂合率、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因此,HLA-A等位基因在法医个体识别、亲权鉴定、基因诊断、人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BCA1基因R219K和I883M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对10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壮族人的ABCA1基因R219K位点G—A(Arg^219Lys)和1883M位点A—G(Ⅱe^883 Met)进行检测,121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人做对照。结果 在广西壮族人群中ABCA1基因R219K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R=0.640和K=0.360,I883M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I=0.305和M=0.695,壮族883 Ⅰ等位基因频率和Ⅱ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汉族,但R219K和I883M多态分布在壮族和汉族人群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个位点分布与德国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A1基因R219K及I883M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与汉族的分布没有差异,而有别于西方人种,提示该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该数据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群体遗传学以及其与脂代谢疾病易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微卫星位点DYS19在中国人群中的多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扩增片段,再经高灵敏度银染着色,对中国陕西汉族、广东汉族、宁夏回族、辽宁满族、四川彝族、西藏藏族、广西壮族、广西瑶族、新疆维吾尔族、湖南土家族等10个人群535名个体的Y染色体上微卫星位点DYS19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群中以等位基因C(194bp)为主要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在0.25-0.61;等位基因B(190bp)、D(198bp)次之,基因频率范围分别为0.08—0.36、0.06—0.42;而等位基因A(186bp)和E(202bp)频率较低,频率范围分别为0—0.07和0—0.38。在壮族中还检测出了一名携带F(206bp)等位基因的个体。中国人群DYS19等位基因的分布与蒙古人种群体以C型为主的结果相一致。X^2成对比较表明瑶族、藏族与大多数其它中国民族间DYS19表型分布存在差异(P< 0.05)或显著性差异(P< 0.01)。中国人群DYS19的基因频率至今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西藏登山队员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基因多态性与高原低氧反应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原-平原对照法,通过多重PCR和PCR—RFLP技术检测西藏登山队员和平原汉族人群体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结果:GSTT1缺失基因型频率在西藏登山队员和平原汉族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OR=1.86(95%CI=101~3.39);GSTP1-105变异基因型频率差异非常显蓍(P〈0.01),OR=2.19(95%CI=1.16~4.13).其等位基因A和G在两组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GSTM1缺失基因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OR=0.78(95%CI=0.43~1.42)。结论:GSTT1和GSTP1-105基因型可能与高原低氧反应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检测107例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健康个体的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析HLA—DQA1基因多态性,并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健康个体中共检出10个等位基因,以DQA1*0104(O.3727)、DQA1*0501(0.2636)、DQA1*0103(0.1318)的频率较高,DQA1*0401(0.0045)、DQA1*0601(0.0091)的频率较低。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上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独特性。结论: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HLA—DQA1基因,与国内其他民族群体的资料比较,总体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显示人类的遗传系统既有共性亦有各自的特点,显示华人群体遗传背景的复杂性,结果为人类学研究和HLA—DQA1基因相关的疾病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235例江苏汉族人群,其中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63例,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DR)82例,正常对照组(YC)90例,用PCR-RFLP方法检测AR基因C(-106)T基因型,比较各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结果:未发现NDR组和NC组之间AR基因C(-106)T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4505,0.7279);DR组中CT及TT基因型频率均高于NC组,CC基因型频率低于NC组(P=0.0239),DR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C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NC组(P=0.0038)。结论: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江苏汉族人群DR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DR的遗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基因第54位密码子多态性与维吾尔族IgA肾病患者临床和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68例维吾尔族IgAN患者进行MBL多态性检测,并与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维吾尔族IgAN中表现为蛋白尿的患者突变型等位基因GAC的发生频率显著高于表现为单纯血尿的患者(P〈0.05);②维吾尔族IgAN中表现为复合性免疫沉积的患者等位基因GAC的发生频率显著高于表现为单纯免疫沉积的患者(P〈0.05)。结论MBL突变型等位基因GAC与维吾尔族IgAN蛋白尿发生和免疫复合沉积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河南汉族群体DYS458、DYS534、DYS426和DYS626四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评估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扩增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DNA测序分析河南汉族113名无血缘关系、健康男性个体的4个Y-STR基因座基因及单倍型频率分布。结果:4个基因座共发现了24个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177~0.9027,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GD)值最低为0.1801(DYS426),最高为0.8368(DYS626)。113个个体共检测到94个单倍型,其79种为惟一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9589。结论:4个Y-STR基因座在河南汉族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可应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相似文献   

10.
杨忠华  谭卫华  陈伟  刘艳  袁俐 《生物磁学》2014,(3):448-450,460
目的:对结核分枝杆菌38kD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及纯化,建立基于重组38kD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结核病人血清标本,评价重组38kD蛋白用于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抗原的价值。并比较分析其在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的血清学诊断的差异。方法:用PCR方法扩增38kD蛋白的编码基因,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纯化的38kD蛋白,建立以38kD蛋白为包被抗原的ELISA,并检测临床确诊的结核病人血清标本。结果:ELISA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清标本的维吾尔族阳性率为34%(52/153),汉族为52.4%(65/124),两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x2=9.538,P〈O.005)。在阴性对照中的维吾尔族特异度为96.4%(159/165),汉族为98.8%(130/133),结果无统计学意义(x2=0.111,P〉0.5)。结论:重组38kD蛋白用于血清学诊断的敏感度在维吾尔族和汉族中有差异,而其诊断特异度无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8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临床诊断和胃镜确诊的280例GERD患者进行临床和风险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不论汉族还是维族,男性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汉族患者高发年龄段早于维族患者(z=-2.939,P=0.003,);汉族和维族患者占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比例分别为42.4%、81_3%及56.5%、18.8%,其中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比例较高(X2=14.358,P=0.000);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者、饮食习惯不良在维族患者中的比例较高(P〈0.001)。结论:GERD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男性多于女性,汉族患者发病年龄高峰旱于维族患者;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发生比例高于维族患者;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饮食习惯不良可能是GERD尤其是维族人群GER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人群MICB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MICB等位基因分型用PCR-SSP和PCR-SBT的方法。结果:白血病患者中有13种MICB等位基因被检测出,其中MICB*005:02/010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偏低(OR=0.416,P<0.05)。不同类别白血病之间MICB等位基因多态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MICB*005:02/010等位基因可能与白血病的保护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甲状腺疾病的患病情况和临床类型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09 年1月至2011 年12 月收治的312 例被确诊为甲状腺疾病的患者,统计分析其临床资料如民族、年龄、性别、病程间的分布。结果: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8 种常见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瘤、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毒性甲亢、甲减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少数民族和汉族男性和女性间常见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少数民族男女性患者和汉族男女性间常见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与汉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以及居住地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几种常见甲状腺疾病发病情况与汉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云南汉族酒精依赖综合征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COMT基因的rs2075507、rs737865、rs4680、rsl65599四个基因位点进行特异性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型。结果:上述4个候选基因中,COMT基因rs737865位点C/C基因型频率在健康对照组较酒依赖组高,其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中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个位点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倍型分析:上述四个候选基因构建出12种主要单倍型(每种单倍型在对照组和酒依赖组中的频率至少有一个大于1%),单倍型A—C—A—A有可能是云南汉族酒精依赖发生的一种危险因子(OR:2.865,P=0.003347)。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云南汉族人群中,COMT基因的rs2075507和rs737865之间存在着强连锁(D〉0.8)。结论:在云南汉族人群中,COMT基因rs2075507、rs4680和rs165599位点与酒依赖无关联性,rs737865C/C基因型可能是酒精依赖的保护因子,可能降低嗜酒的发生率。单倍型A-C-A-A有可能是云南汉族酒精依赖发生的一种危险因子。云南汉族人群中,COMT基因的rs2075507和rs737865之间存在着强连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群和2型糖尿患者群肠道菌群中直肠真杆菌与多形拟杆菌的量变差异,探讨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相对定量法。结果分别比较4组人群肠道菌群中直肠真杆菌与多形拟杆菌数量的对数值,与维吾尔族正常组比较,该民族T2DM组中直肠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与哈萨克族正常组比较,该民族T2DM组中直肠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1),两民族正常组、T2DM组之间直肠真杆菌的量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与维吾尔族正常组比较,该民族T2DM组中多形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哈萨克族T2DM组与正常组中多形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5),两民族正常组之间多形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4),两民族T2DM组之间多形拟杆菌的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真杆菌与多形拟杆菌数量的变化,与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相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安徽汉族免疫性不育症与HLA-DQA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患者与HLA-DQA1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50例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者的HLA-DQA1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结果:2组均未发现DQA1I0104和DQA1I0302两种基因型。免疫性不育症组DQA1I04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R=5.5,P<0.05)。结论:DQA1I0401可能是安徽汉族免疫性不育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