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独立成分分析实现fMRI信号的盲分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独立成分分析(ICA)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中的应用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简要介绍了空间独立成分分析(SICA)的模型和方法,将fMRI信号分析看作是一种盲源分离问题,用快速算法实现fMRI信号的盲源分离。对fMRI信号的研究大多是在假定已知事件相关时间过程曲线的情况下,利用相关性分析得到脑的激活区域。在不清楚有哪几种因素对fMRI信号有贡献、也不清楚其时间过程曲线的情况下,用SICA可以对fMRI信号进行盲源分离,提取不同独立成分得到任务相关成分、头动成分、瞬时任务相关成分、噪声干扰、以及其它产生fMRI信号的多种源信号。  相似文献   

2.
视皮层分区及其fMRI 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作为一种无创、可精确定位的脑功能研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视觉系统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本文就fMRI研究进展及其在大脑视觉皮层功能分区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进行脑功能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现以逻辑计算为认知任务,利用fMRI进行数据采集。采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算法分别对14例正常人的计算和无任务静息状态的功能磁共振数据进行处理,并做对比分析。观察振幅增强或减弱情况,发现计算任务下相关激活脑区存在低频振荡,逻辑认知的负载也导致了默认(default mode)网络改变;同时针对相关的改变做出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进行脑功能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现以逻辑计算为认知任务,利用fMRI进行数据采集。采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算法分别对14例正常人的计算和无任务静息状态的功能磁共振数据进行处理,并做对比分析。观察振幅增强或减弱情况,发现计算任务下相关激活脑区存在低频振荡,逻辑认知的负载也导致了默认(default mode)网络改变;同时针对相关的改变做出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视觉研究对于揭示大脑的奥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用于研究人脑的功能结构,主要是基于静脉毛细血管内血氧浓度的变化.fMRI可以无损伤地在几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和少于1 s的时间分辨率上观察清醒状态下人脑的活动,因此自90年代以来fMRI已经成为研究人脑的重要方法.fMRI在视觉研究中的应用已经使人们对视觉系统的功能性组织有了更好的理解,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探讨人脑的意识、注意、记忆等高级功能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结合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128导脑电事件相关电位(ERP)两项技术,测量了视皮层腹侧区域对图形形状识别任务反应的空间定位和时间过程。fMRI的实验结果表明,图形的形状和觉引起了腹测GTi/GF皮层区域的兴奋。进一步,基于fMRI兴奋区域的种子偶极子模型拟合的的ERP动态定位分析的结果和自由运动的偶极子模型拟合的ERP定位分析结果表明:GTi/GF区域活动的时间发生在刺激呈现之后132-176ms时间段,峰值150ms左右,相应于ERP的N1成分。这些结果在人类大脑皮层上同时确定了视觉通路中涉及图形形状识别的兴奋区域和兴奋的时间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第二任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脑的自主功能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首任理事长,《生理学报》、《中国生理科学杂志》(英文)、《中国神经科学杂志》副主编,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会员,国际生理学会自主神经学术委员会理事,美国神经科学会会员沈锷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10月4日8时15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0岁。沈愕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长期从事脑干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及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他作为主持人之一的研究项目“针刺镇痛的神经原理”获全国科…  相似文献   

8.
《动物学研究》2006,27(5):504-504
计翔,男,汉族,1963年生,浙江杭州人。1984、1989、2000年分别获理学学士(杭州师范学院)、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和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位,在西班牙Oviedo大学、Alicante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院校做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近三年。  相似文献   

9.
1997年9月3—9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了“21世纪古生物学讨论会”,来自29个国家的10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共4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穆西南(所长)、孙卫国、王成源,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沈延安)。美国宇航局学者瓦尔塔(...  相似文献   

10.
《生物产业技术》2012,(4):58-59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植物科学研究中心(PSC)代谢组功能研究小组的齐藤和季主任、松田史生客座研究员等与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在英国的植物杂志(ThePlantJournal)(影响因子为6.9)上发表了在水稻品种改良上将发挥重要作用的组学研究成果。该研究的一部分得到了日本农林水产省“新农业基因组计划”的资助。  相似文献   

11.
《昆虫知识》2009,(4):500-500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博士生肖永红、研究员张健旭、研究员李枢强利用GC-MS的定性定量分析和行为学测定相结合的途径,从北京幽灵蛛Pholcus beijingensis织结的蛛网上分离鉴定出了该种蜘蛛的雌性信息素-(E,E)-法尼醇乙酸酯和十六碳乙酸酯混合物(浓度比为2:1),它们对雄性蜘蛛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物学研究》2007,28(5):525-525
张华堂,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免疫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1978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1983年获(医学)学士,1987获(免疫学)硕士,师从免疫学家巴德年院士,参加“六五”、“七五”国家重点项目“癌转移动物模型和生物疗法”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东京首部大学的甲斐庄正恒名誉教授,理化学研究所的PeterGunter研究员等人的团队开发了使用核磁共振(NMR)法进行大分子量蛋白质结构分析的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世界》2005,(10):100-100
由我国学者发起的“海相与非海相侏罗系:全球对比与重大地质事件”研究项目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地科联(IUGS)批准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P)(现称为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Intem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该项目国际工作组主席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研究员担任,  相似文献   

15.
《生物磁学》2010,(13):I0003-I0003
肝脏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肝脏病学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近日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陈雁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杨玲等揭示了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动物模型中,  相似文献   

16.
《化石》2013,(4):6-6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研究员的研究小组与山东临沂大学郑晓廷教授等合作在8月8号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目前已知最大的贼兽化石(Haramiyida):金氏树贼兽(Arboroharamiya jonkinsi)。  相似文献   

17.
朱江 《昆虫知识》2007,44(6):820-820
2007年9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与挪威奥斯陆大学Nils Stenseth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的一项合作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千年历史上蝗灾发生程度与气候冷暖变化密切有关:蝗灾在冷期的发生量要显著地大于暖期,与过去的观点刚好相反。该发现的科学意义在于气候因子高频(短周期)和低频(长周期)信号可能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生态效应;气候变暖未必对所有的生物灾害发生都是有利的。文章发表后,随即引起科技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及非金属MRI专用眼镜,分析探索屈光不正对儿童大脑皮层视觉功能区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以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8例屈光不正眼儿童屈光矫正前后枕叶视皮层兴趣区BOLD—fMRI数据,及8例正常眼凸透镜离焦前后枕叶视皮层兴趣区BOLD—fMRI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屈光不正眼及其矫正后、正常眼及其离焦后皮层视觉功能区神经元活动的不同,分析其改变特点及原因。结果:屈光不正眼儿童矫正屈光后皮层视觉功能区神经元活动范围明显增加(P〈0.05);正常眼离焦后皮层视觉功能区神经元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结论:屈光不正会明显降低儿童皮层视觉功能区的神经元活动。屈光不正患儿应尽早配镜矫正,以免影响视觉皮层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9.
1993年生物科学进展信息集萃(国内部分)龙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00875)1~3月A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一种无感染、安全经济的甲型肝炎基因工程亚颗粒疫苗。A中科院微生物所回颖川副研究员和林科院林业所转一凡研究员等,经过3年...  相似文献   

20.
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的神经机制:一项f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脑的一种高级认知功能,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数列完型任务是一种典型的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任务,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了数列完型任务中的启动效应,并将其归因于规则发现及其应用这一核心成分.为了降低实验任务的异质性并使得实验任务适于进行脑成像研究,本文对数列完型任务中的数字大小及运算规则进行了进一步的约束.与预期一致,行为实验一显示了稳定的启动效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采用事件相关fMRI研究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的脑机制.fMRI结果揭示了左侧DLPFC(背外侧前额)和左侧APFC(前额前部)对于简单和复杂数列完型任务的双分离.简单任务在左侧DLPFC的启动效应强于复杂任务,而复杂任务在左侧APFC的启动效应强于简单任务.这一双分离说明了左侧DLPFC和左侧APFC在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中的不同作用.左侧DLPFC(BA46)可能与规则识别有关,而左侧APFC(BA10)可能与规则识别与应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保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