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地区的昆虫,从1973年起,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连年采集调查,积累了大量的标本。去年分送给国内有关专家鉴定,巳写成论文54篇,共约一百万字,包括昆虫两千多种,其中有16新属、320新种,占解放后发表新种总数的六分之一强。  相似文献   

2.
西藏蝗虫区系及其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73~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地区进行了多学科考察;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在青藏高原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本文根据已发表的蝗虫种类和文献记载,对西藏地区的蝗虫区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全文分三部分:一、区系特性和地带分布;二、垂直分布;三、区系的起源和演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采集到大量植物标本。作者最近承担编写《横断山区植物》一书的豆科,在编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种、新组合等,现在本文发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的四个新种,分别隶属于蛱蝶、灰蝶、弄蝶三个科四个属。 研究用的标本,全部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复生同志于1973年与1974年在藏东南地区采到的。 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保护藏羚     
张立 《生物学通报》1999,34(12):20-21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属牛科、藏羚属,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和新疆三省区,印度和尼泊尔有少量分布。估计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5~10万只。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87~1988年在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的调查,这一地区的藏羚密度范围在0.6~7.2只/km2。1990年中国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曾在9个样地进行调查,发现其平均密度为2.08只/km2。藏羚善奔跑,具有明显的性二型性。雄性肩高80cm左右,体长130~140cm,体重在3…  相似文献   

6.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坐落在我国境内.它的形成、发展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为世界学术界所关注.中国科学院自五十年代以来组织了多次综合科学考察,特别是1973-1976年间的考察,持续的时间最长,涉及的学科最多,开展的规模也最大.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织撰写、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之一——《西藏古生物》就是这次科学考察的古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中所描述的化石材料,主要是1973-1976年考察期间采集的,同时也收入了少量西藏、四川、青海有关地质队采自西藏境内的标本,其中许多系首次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作者在承担《横断山区植物》一书莎草科的编著中,鉴定了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横断山采集到莎草科标本以及我所标本馆收藏该科部分标本,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现在本文发表。  相似文献   

8.
《化石》1978,(1)
西藏高原因其地势高耸入云,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那里山岭陡峻,雪峰连绵,是我们伟大祖国富饶美丽的一角。在一个长时期里,西藏地区在古脊椎动物考察方面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点。1975年4—10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新生代组,在西藏高原进行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的考察,行程8000余公里,获得丰硕战  相似文献   

9.
新疆叶甲的分布概况与荒漠适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解放以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曾在新疆地区,进行了多次动植物调查。昆虫组与江西农学院合作,在考察队的领导下,连续数年的工作,获得了有关经济昆虫和昆虫区系的大量材料。本篇系根据叶甲材料所作的初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1)分布概况,2)荒漠适应,3)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川西高原老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2年在对横断山区北段综合考察中,由植物研究所组成的古植物专业组,在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协同下,于6月从四川省理塘县热鲁村出露的一套由砾岩、砂岩、粉砂岩组成的热鲁组中段采集到一批以桉属(Eucalyptus)为主的化石植物。这是继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于1974至1976年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冈底斯山发现桉属化石以来,在川西高原的再次发现。共采到植物化石标本84号,其中79号为叶子印痕化石,5号为花、果印痕化石。经初步鉴定结果,共计有8  相似文献   

11.
横断山区十字花科小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横断山区采集到大量植物标本,作者最近鉴定了其中的十字花科标本以及我所收藏的部分这科标本,发现了一些新种,新组合等,现在本文发表。 半脊荠属Hemilophia Franch.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的库麻蝇属一新种,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76年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期间以及动物研究所1973年在北京地区调查时采到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侧突库麻蝇Kozlovea cetu新种 ♂ 额为复眼宽的1/2,间额为侧额宽的2倍左右;额鬃8—11对,粗壮,无外顶鬃,单眼鬃大小与  相似文献   

13.
1975年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7位科学工作者加入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成了古脊椎动物考察组。进藏的前夕(1975年3月13日),刘东生教授给大家做了一个报告,因为刘先生曾多次进藏考察。刘先生的报告很简短。首先,他对青藏高原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介绍。接着,他强调指出,要解决青藏高原隆起的地质时代问题,必须找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化石。最后他建议,去吉隆寻找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我们接受了刘先生的意见,把吉隆列为1975年度野外考察的第一个地点。事实果然不出刘先生之  相似文献   

14.
藏北东巧组层孔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巧组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建立的(文世宣,1979年,154页),当时根据有限的化石资料,认为其时代可能属于晚侏罗世。后来,长春地质学院藏北科考队在同一地点的相同层位中采获了较多的化石标本,并测制了剖面。根据双壳类Pterinella的发现,确定东巧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东巧组的命名地点在安多县东巧西北约5公里处,它以不整  相似文献   

15.
1973—1975年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若果冰川(海拔4600公尺)等地,采到这种冰蚯蚓。冰蚯蚓标本分别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萱副教授和南京大学地理学系王富葆副教授送交我们进行分类研究;冰蚯蚓的显微摄影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蒋燮治副教授的热情指导和该所何楚华、郑英两同志的大力协助,特此一并致以谢意。 冰蚯蚓标本共82条。其中成熟的个体为52条,9条分别用作横切、纵切和矢切玻片进行观察。10条用于解剖观察,我们认为这种冰蚯蚓确为一新属、新种,兹描述于下:  相似文献   

16.
横断山区莎草科新分类群(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于1981—1983年随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赴横断山区考察,采集到不少莎草科植物标本。近年来,在承担《横断山区植物》一书莎草科的编著任务中,除鉴定了青藏队采集的该科标本外,还鉴定了我所标本馆收藏的该科部分标本,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现在本文发表。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81—1983年随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赴横断山区考察,采集到不少莎草科植物标本。近年来、在承担《横断山区植物》一书莎草科的编著任务中,除鉴定了青藏队采集的该科标本外,还鉴定了我所标本馆收藏的该科部分标本,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现在本文发表.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月6日,在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泽当镇羌哉村(29°16′29.634″N,95°49′44.202″E,海拔3 557 m)观察到2只雁,该雁全身以灰褐色为主,尾下覆羽为白色,脚为橙黄色,喙黑色、喙端有黄斑,嘴甲和鼻孔间有白色斑点,两胁具灰褐色黄斑。经鉴定为豆雁(Anser fabalis)(约翰·马敬能等2000,Mark 2009,曲利明2014)。查阅相关文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3,赵正阶2001,郑光美2011,刘迺发等2013),确认  相似文献   

19.
西藏林芝盆地新生代晚期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地质概况林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东经94°20′;北纬29°30′,海拔高程为2950—3080米。林芝盆地为一狭长条状的山间盆地,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尼洋河自西北向东南纵贯盆地。另一条林芝河由东而西流入盆地。两条河流流经盆地破坏了原来的湖相沉积物,都汇集到雅鲁藏布江中(图1)。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林芝盆地东南县城建筑公司砖瓦厂,发现了古湖相沉积物和尼洋河阶地堆积物。残存的古湖相沉积物面积不大,但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在林芝尼洋河右岸一  相似文献   

20.
李铁生 《昆虫学报》1979,(1):98-107
1973年至1976年,我所在参加中国登山队,和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工作中,于西藏地区共采到吸血蠓3 属34 种,其中拉蠓属(Lasiohelea)1种,勒蠓属(Leptoconops)1新种,库蠓属(Culicoides)32种,包括6新种和国内新纪录7种。 模式标本均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