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红铃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1974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大田防治试验。发现红铃虫性诱素(顺、顺-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和顺、反-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的1:1混合物)对雄蛾有强烈的引诱作用;在田间达向试验中,虽然它对雌、雄蛾间的性信息联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雌娥交配率的下降幅度却不大。为了分析这些现象,对红铃虫性行为作了观察,发现切除雄蛾触角,就失去对性诱素的反应;而切除雌蛾触角.该雌蛾仍能交配。Smith等(1978)的切除触角试验,其结果与我们的相  相似文献   

2.
蓖麻蚕雄蛾触角的嗅觉感受细胞对性信息素各组分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才宏  刘启渊 《昆虫学报》1996,39(2):121-125
本文用单个嗅觉感受细胞电反应的记录方法,测定了蓖麻蚕Philosania cvnthiaricini)雄蛾触角的毛形感器对其性信息素组分及雌蛾腹部性腺提取物的反应。发现反-4,反-6,顺-11-十六碳三烯醛和反-4,反-6,顺-11-十六碳三烯乙酸酯能引起反应。对前者发放大脉冲,对后者发放小脉冲,对雌蛾腹部提取物发放大、小两种脉冲,但以大脉冲为主。选择性适应试验表明,蓖麻蚕雄蛾触角的毛形感器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受细胞。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韩宝瑜  张钟宁 《昆虫知识》2001,38(3):177-181
本文综述了几种植物吸引或阻抑小菜蛾成虫产卵或幼虫取食的效应。完整的、机械损伤的和菜粉蝶为害的甘蓝类蔬菜释放出数十种醇、醛、酯、酮、硫化物、羧酸类、异硫氰酸酯类和萜烯类挥发性化合物。机械损伤的甘蓝和小菜蛾、菜粉蝶及蜗牛为害的甘蓝释放的挥发物引诱菜粉蝶绒茧蜂。小菜蛾为害甘蓝释放的挥发物引诱菜蛾绒茧蜂。小菜蛾性信息素基本成分是顺 -1 1 -十六碳烯醛和顺 -1 1 -十六碳烯乙酸酯。当顺 -1 1 -十六碳烯醛、顺 -1 1 -十六碳烯乙酸酯和顺 -1 1 -十六碳烯醇以 5∶5∶0 1或顺 -1 1 -十六碳烯醛、顺 -1 1 -十六碳烯乙酸酯、顺 -1 1 -十六碳烯醇和顺 -9-十四碳烯乙酸酯按70∶3 0∶1∶0 0 1比例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较好。宜深入探究寄主植物—小菜蛾—菜蛾绒茧蜂间的通讯机制 ,开发高效诱芯。  相似文献   

4.
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田间诱蛾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应用小菜蛾Plutclla xylostella合成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以及增效成份顺-11-十六碳烯醇的天然橡胶诱芯,于1982年和1983年在北京郊区和苏州郊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的比例为5:5,另加入10%的顺-11-十六碳烯醇制成50微克的诱芯,诱蛾效果最高,超过5头活雌蛾。按以上成份比例和载置,含有1%或5%的反式异构体时,诱蛾效果低于纯顺式异构体,但仍有很强的诱蛾话性。当反式异构体含量为1.5%时,诱蛾效果相当于3头活雌蛾。用以上3种成份,纯顺式或含有1.5%反式异构体,制成的诱芯在北京郊区和苏州郊区于春季或秋季均可测出蛾高峰,可有效地用于虫情测报。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结构及组分,并报道了不同组分:顺-3-十四碳烯醇;反-3-十四碳烯醇;顺-3-十四碳乙酸酯;反-3-十四碳乙酸酯;顺-7-十四碳烯醇;顺-7-十四碳乙酸酯;顺-9-十四碳乙酸酯的室内触角电位反应和林间诱捕试验。林间诱蛾结果表明2组分和5组分的诱蛾活性高于其它组合。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与风洞技术对交配期的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处女雌蛾的腺体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并侦测其中的活性组分,最终确定豆荚螟性信息素的有效组分为顺9一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11一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11—14AC)、十四碳烯醇乙酸酯(14AC),三种成分在腺体中的比例分别1:3:1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黄昌本  李文谷 《昆虫学报》1992,35(3):279-284
本文采用单个活雌蛾腺体的性信息素气体收集技术,对不同世代及实验室人工饲养的CZ品系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释放速率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虫源的性信息素释放速率具有明显差异;而棉红铃虫性信息素中两种组分顺,顺-7,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的比例保持在54.8±1.2:45.2±1.2的范围;取食相同的同一代棉红铃虫的雌蛹重与其成虫的性信息素释放速率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性信息素对红铃虫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雄蛾在交配之前的性行为可以分为远距离对雌蛾的定向和包括着陆、搜索、交配等直接导致雌、雄蛾交配成功的近距离行为。这两类不同的行为可由复合性信息素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引起(Roelofs et al.,1977)或者由同种物质不同浓度所诱发,即雄蛾接受较低浓度刺激时出现远距离定向飞行;而高浓度诱发雄蛾近距离的交配性行为反应(Bartell et al.,1969)。从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雌蛾体内已经鉴定得到两种化学成份,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这两种成份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Hummel et al.,1973),它具有在田间引诱红铃虫雄蛾和诱发雄蛾近距离行为反应的作用。 在田间释放性信息化合物来扰乱雌、雄蛾之间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抑制其交配和繁殖是一种有希望的害虫防治方法。用红铃虫性诱素扰乱红铃虫交配的田间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效(Gaston et al.,1977)。但是我们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性诱素抑制红铃虫雄蛾远距离定向后,田间还有相当比例的雌蛾发生了交配,这个现象表明,性诱素还未能完全抑制红铃虫雄蛾的近距离行为。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用以阐明环境中红铃虫性诱素的存在对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质联用仪对笋秀夜蛾雌蛾性腺体粗提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比对,通过触角电位(EAG)试验研究了笋秀夜蛾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反应,以Y形嗅觉仪进行了室内和林间的行为生测.结果表明: 雌蛾性腺体粗提物中顺11-十六碳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笋秀夜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性腺粗提物、两种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激发雄蛾明显的EAG反应,且EAG反应值随性信息素组分浓度增加而增加.Z11-16:Ac和Z11-16:OH按57∶43配置成的二元混合物所激发的EAG反应强于同等剂量下的单一组分.室内的行为生测和林间诱捕试验结果与EAG反应基本一致,Z11-16:Ac+Z11-16:OH(57∶43)混合物对雄蛾引诱力最强,在林间单诱捕器(诱芯浓度为104ng·μL-1)的平均诱捕量达到(48.5±6.7)头.  相似文献   

10.
<正> 昆虫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常需要一种比较方便、稳定、而能够定量的测定行为反应的方法。 红铃虫性信息素是由顺-7,顺-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二种成分组成,两种成分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现将我们近年来用红铃虫性诱素对红铃虫雄蛾进行行为测定的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小地老虎中国种群的性信息素组分,3日龄处女蛾单腺体性信息素提取物中性信息素的含量非常低。GC和GC-MS分析表明,小地老虎性信息素含有5种成分:顺-7-12碳乙酸酯(A)、顺-9-14碳乙酸酯(B)、顺-11-16碳乙酸酯(C)、顺-5-10碳乙酸酯(D)和顺-8-12碳乙酸酯(E)。它们的含量分别为:(0.245±0.098)、(0.080±0.031)、(0.089±0.03)、(0.085±0.031)和 (0.105±0.065)ng, 这5种物质的百分比分别为40.451±13.66、13.176±5.279、14.943±5.142、14.392±6.10和17.225±9.792,前3种物质的百分比为58.75±9.429、18.91±7.539和22.34±7.209。田间试验表明,性信息素单一组分均未诱到雄蛾,AB以3∶1的比例配成的诱芯对雄蛾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一个诱捕器平均诱捕到2.6头。ABC组分以3∶1∶1的比例配成的诱芯对雄蛾引诱活性显著增强,一个诱捕器平均诱捕量为7.40头,是AB(3∶1)诱芯的2.8倍。诱芯中性信息素的含量对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影响,在剂量为200 µg时的平均诱捕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用性信息素诱捕法防治槐小卷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芬  阎晓华  韩艳  盛承发  孟宪佐 《生态学报》2001,21(10):1583-1588
林间试验研究了用合成性信息素(反,反)-8,10-十二碳双烯-1-醇(E8,E10-12,OH)和(反,反)-8,10-十二碳双烯乙酸酯(E8,E10-12,Ac)(2:3)诱捕法防治行道树害虫槐小卷蛾(Cydia trasias Meyrick)的防治效果,诱捕区长500米,宽40米,三角形粘胶诱捕器悬挂在距地面约3m的国槐树侧枝上,诱捕器间距约15m,共悬挂62个诱捕器,对照区长250m,与诱捕区相距400米,防治效果用活雌蛾诱捕器,粘翅活雌蛾交配率以及国槐叶柄和果荚的受害率进行评价,槐小卷蛾一年有3次成虫发生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1,在诱捕区内,越冬代,第一代和第二代成虫发生期间分别诱集到雄蛾2268,2149和2342头,在越冬代和第二代成虫发生盛期,诱捕区内活雌蛾诱捕器诱捕雄蛾的数量比对照区明显减少(P<0.01),诱捕区内粘翅雌蛾的交配率比对照下降86.0%,在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幼虫为害盛末期,诱捕区内叶柄及果荚被蛀率分别比对照降低63.51%,68.47%和73.45%(P<0.01),试验结果表明,用合成性信息素诱捕法防治槐小卷蛾效果明显,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粘虫雄蛾触角对其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自行组装的触角电位仪,测定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a雄蛾蛾龄对标准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1d)、顺-9-十六碳烯醛(Z9-16:Ald)和十六碳醛(16:A1d)的EAG反应的影响,分析了雄蛾触角对3种标准化合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发现粘虫雄蛾对Zll-16,Ald和Z9-16:Ald的剂量-反应曲线呈现出典型的“S”型,并且反应阐值较低。而对16:A1d几乎没有反应。最为重要的是检测了粘虫雄蛾对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反应值的大小与样品中所提取的雌蛾腺体数目成正比。通过检测粘虫雄蛾对羽化不同天数,以及同一天羽化、在暗期不同时辰提取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证实了粘虫雄蛾的反应曲线与雌蛾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呈正相关。还比较了烟青虫和粘虫雄蛾对粘虫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间接证实了粘虫雌蛾腺体提取物中可能含有次要组分Z9-16;A1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大螟Sesamia inferens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的合成和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及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捕的关系。【方法】通过溶剂浸提和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分析大螟雌蛾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的滴度,结合行为观测和多地田间实时性信息素诱捕数据,调查大螟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结果】大螟雌蛾腺体内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含量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前1 h,暗期后4 h快速增加,暗期8 h为第1次高峰,但光期1h又一次高峰,光期5 h还可以被显著检测到。分泌至腺体外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后6 h,高峰期在暗期后10 h,光期后1 h性信息素Z11-16∶Ac滴度达到96.9±20.9 ng/雌。采用溶剂浸提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2.8±1.9,在光期平均为2.5±0.9,统计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而SPME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8.5±1.2,在光期平均为5.7±0.6,统计上二者差异显著。产卵器伸出时间发生在暗期6-8 h,产卵器伸出持续时间平均为80.8±4.4 min。大螟的交配发生在暗期4-10 h,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83.4±5.0 min。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四省性诱自动计数的田间每日每小时实时计数数据显示,越冬代诱蛾比较集中,之后的世代则比较分散,田间雄蛾的性诱昼夜节律受地理环境、季节和世代等因子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发现大螟交配和性信息素释放的昼夜节律在时间上不一致,交配时间在暗期较早时段。雌蛾性信息素有效的释放时间范围比雄蛾对性信息素反应的要小。产卵器伸展与雌蛾性信息素化合物的释放速率加快和扩散 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吴才宏 《昆虫学报》1993,36(4):385-389
本文用单细胞电反应的记录方法,测定了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雄蛾触角的毛形感器对其性信息素组分及雌蛾腹部提取物的反应,发现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能引起反应。对前者发放大脉冲,对后者发放小脉冲,对雌蛾腹部提取物发放大、小两种脉冲,但以大脉冲为主。  相似文献   

16.
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幼莲  高扬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09,52(12):1290-1297
为提高现有性信息素对雄蛾的引诱活性,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探索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信息素(顺9, 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顺9, 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10∶1)的协同作用机制。从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和花的气味化合物中, 选择9种有代表性的化合物, 并以一定剂量分别加入到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芯中, 在田间测试对雄蛾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 在测试的9种植源性化合物中, 发现一定剂量(每个诱芯加入0.4 mg)的苯乙醛(PAA), 具有显著提高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 而高剂量的苯乙醛则强烈抑制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 此外, 其他各种浓度的测试化合物或混合物对性信息素则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增效作用。不同剂量的苯乙醛单个化合物及各种植物气味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对斜纹夜蛾也有微弱的引诱作用。苯乙醛必须要与性信息素的完整组分(以10∶1比例混合的顺9, 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和顺9反, 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混合才能起作用, 缺少顺9, 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则没有引诱活性。本研究证明, 苯乙醛作为理想的性信息素诱芯增效剂, 可应用于建立更理想的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对性诱害虫防治和测报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sieversi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结构信息。【方法】采用正己烷浸提的方法提取杨小舟蛾性成熟处女雌蛾性腺中的活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GC-EAD)技术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定位;性腺提取物与4-甲基-1,2,4-三唑啉-3,5-二酮(MTAD)进行微量化学反应,获得衍生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对性腺提取物及MTAD衍生物进行质谱特征离子分析。【结果】GC-EAD结果显示,杨小舟蛾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的一种成分有较好的反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能引起雄蛾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成分为十八碳的不饱和醛;MTAD衍生物的GC-MS结果显示,该活性成分的两个双键分别位于碳链的13和15位。【结论】本研究鉴定出杨小舟蛾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平面结构为13,15-十八碳二烯醛,但双键的立体构型有待合成标准化合物进一步鉴定。本研究为杨小舟蛾性信息素备选化合物的筛选提供了方向,为信息素的结构确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褛裳夜蛾的交配行为及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观察了褛裳夜蛾成虫的交配行为,利用风洞、触角电位技术研究了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通过林间诱蛾试验进行了验证,旨在为褛裳夜蛾性信息素的精确提取及性信息素组份分离、鉴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均发生在暗期,有一定的节律性:雌蛾在羽化3d以后开始求偶,1周左右表现最为强烈,3-4日龄雌蛾在暗期4-6h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在暗期6-8h;5-9日龄在进入暗期就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出现在暗期4-6h。风洞试验表明,3-7日龄的雄蛾对性腺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性行为反应,5日龄雄蛾在暗期4-6h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最为强烈。3-6日龄的成虫在暗期4-6h开始交配,而7-8日龄的成虫于暗期2-4h开始交配,6日龄的成虫交配率最高,交配高峰在暗期4-8h。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也有一定的节律性:雄蛾对4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开始有电生理反应,对6-7日龄暗期5h性腺提取物反应最为强烈。林间诱蛾试验测定了性腺提取物的引诱活性,7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林间诱蛾量最高,引诱高峰在暗期4-6h,该结果也验证了褛裳夜蛾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  相似文献   

19.
梨小食心虫化学通信中的信息物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鹏飞  黄玲巧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10,53(12):1390-1403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是我国北方果区发生的重要害虫。当前对该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但引起的害虫抗药性、 杀伤天敌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食心虫自身的信息素、 寄主/非寄主的他感化学物质对于调节其配偶选择和寄主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信息化学物质的害虫管理策略为果园食心虫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梨小食心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包括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对雄、 雌两性的引诱, 雄蛾释放的信息素, 利用性信息素的迷向研究, 寄主植物挥发性引诱物质的鉴定和筛选, 以及梨小食心虫寄主转换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 雌蛾的性信息素包括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反-8-十二碳烯醋酸酯、顺-8-十二碳烯-1-醇和十二碳-1-醇, 各个组分的比例在地理种群间存在变异。在室内, 通过行为试验证实两种醋酸酯对雄蛾的引诱是必不可少的, 微量的顺-8-十二碳烯-1-醇对二元组分起到增效作用。在田间, 上述3种物质组成的诱芯具有较强的活性; 由此开发的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人工迷向丝、 可喷施的微胶囊和蜡滴)被用于梨小食心虫交配干扰,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梨小食心虫最主要的寄主植物桃梢挥发物包括22种化合物, 其中绿叶挥发物占到50%, 行为生测证实6~8个碳原子的物质是主要的活性化合物。顺-3-己烯丁酸酯、顺-3-己烯醇、反-2-己烯醛、苯甲醛和苯甲腈的五组分混合物, 其引诱力与天然桃梢挥发物相当。通过钙成像试验证实, 尽管苯甲腈在桃梢天然挥发物中仅占0.14%, 但雌蛾对含有该物质的混合物有显著趋性, 该物质对梨小食心虫成功识别寄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梨小食心虫信息化学物质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 assulta属于可同域发生的近缘种昆虫,通过产生比例相反的两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9-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醛维持种间生殖隔离。本研究应用外源不饱和脂肪醇及乙酸酯在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进行在体转化,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转化产物,从酶学角度探讨了上述两近缘种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组分差异的形成原因。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昆虫信息素腺体表皮伯醇氧化酶对外源顺9-十六碳烯醇、顺11-十六碳烯醇和反10-十六碳烯醇无催化专一性,说明末端氧化过程对于醛类性信息素组分特定比例的形成不起作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腺体组织具有较高的乙酸酯酶活性,可水解外源乙酸酯,但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乙酸酯酶活性很低。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两种昆虫的生殖隔离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