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王珣章博士(教授)和谢伟东博士(副教授)等近年来,在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蒲蛰龙教授的支持下,开展对昆虫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在杆状病毒载体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构建出了系列的高效、多功能的杆状病毒载体系统。建立了两个新的、高效的昆虫杆状病毒载体和表达系统,即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草地夜蛾细胞和粉纹夜蛾幼虫系统以及粉纹夜蛾核型多  相似文献   

2.
《应用生态学报》(1990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促进生态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本刊专门登载有关应用生态学(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成因与恢复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对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和生态建设进行评述,认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是草原退化生态学行为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的特有体现形式,由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鼠害等综合因子共同导致。生态恢复不仅要从草地建设入手,还要对草地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与规划。加强牧区文化教育投资、实行草地长期承包、加强《草原法》建设等措施是我国高寒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特有的“惰性”特征可能是导致其草地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差、系统结构脆弱、生态恢复困难的重要原因,应深入开展该方面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日渐广泛,本文针对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首先,探讨了环境因子(海拔、水肥、草地退化、温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的影响:高寒草甸植物δ~(13)C值与海拔呈正相关,与大气压强、草地退化和温度均呈负相关,与降水的关系尚有争议;土壤δ~(13)C值与海拔和草地退化呈正相关;植被的δ~(15)N值与水肥呈正相关,土壤的δ~(15)N值与草地退化呈负相关。其次,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高寒草甸植物光合型鉴定、植物水分利用、食物链营养关系、碳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研究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呼吸、重现植被类型更替和气候演化历史、土壤N_2O溯源、探究高寒草甸退化的原因、藏药与动物食品产地溯源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发挥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研究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王婉莹  刘琳  李梦娇  刘立程  张倩 《生态学报》2021,41(14):5888-5898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其宏观生态系统状况不仅关系民众生存和生计,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构建了1990、2000及2015年3期宏观生态系统格局与影响因子数据集;融合区域生态系统发展规划,设置了基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和生态-经济权衡发展三种情景;应用土地利用均衡分析模型,模拟了3种情景下2025年及2035年内蒙古六大类生态系统结构与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在延续历史发展趋势的基准情景和注重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权衡发展情景下,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在2035年均无法恢复至2000年的水平,宏观生态系统结构难以达到规划目标;在注重生态保育的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情景下,草地、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增长较大,符合内蒙古构建中国北方生态屏障的战略定位。从空间上看,农田生态系统面积的减少主要集中在农牧交错带地区,该区域的退耕还草构成了草地生态系统增加的主要来源;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扩张还分布在近十年来发生草地退化的区域,这与近年来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奖补政策"等生态工程建设后内蒙古自治区原有退化的草地生态系统在逐渐恢复的趋势相吻合;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等几个植被恢复地;城市生态系统主要以原有城镇居民点为中心,在其周边区域呈扩散式增长,特别是在采矿场、工业用地、交通沿线附近城镇面积增加较为显著;荒漠生态系统的缩减主要发生在与其它生态系统的交界处,这与开发利用的便利性、原有生态系统的可开发潜力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生态-经济发展情景下的宏观生态系统的空间显性模拟是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姜恕 《生态学报》1981,1(2):196-196
《草地研究方法手册》原名《草地调查法》,于1978年由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是日本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沼田真教授在日本IBP(国际生物学规划)陆地群落生产力、草地生态系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主持组织编著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日本草地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总结。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在IBP的推动下,日本成立了以沼田真教授为中心的草地生产力研究组,在川渡和阿苏山建立了旨在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定位站,进行了长期的草地生态学基础研究。研究一开始,即强  相似文献   

7.
以黑河流域山丹县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资料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遥感信息解译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研究区10多年来草地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并参照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位价值和谢高地等人的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初步估算退化型草地植被覆盖变化的生态损失价值,对草地植被覆盖变化给研究区生态系统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86~2000年间,该区域草地植被覆盖总的变化趋势是草地、林地向其它类型转化,即草地植被覆盖总量在逐年减少。高、中、低覆盖度各类草地,分别减少达35%、9.9%和13.8%。草地植被覆盖类型也呈减少趋势,其中高覆盖度草地减幅最大,其次是低覆盖度草地和中覆盖度草地。草地植被利用过度或退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由此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宏观经济价值损失约9 466.8×104CNY/(km2·a)。  相似文献   

8.
氮素在羊草—土壤中的分配及其季节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氮素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物质之一,氮素循环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物质循环;氮素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量转化和生态演替。在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中,氮素不仅参与新陈代谢,影响羊草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而且氮素含量的多少也反映着土壤肥力和羊草的品质。有关氮素在草地中的循环、分配和动态,国外学者近年来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本项研究旨在加深对羊草草地生态的认识,探讨草地施肥和合理利用及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3):286-286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50年来,武汉植物园针对我国华中地区兼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植物区系特点,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水生植物生物学,资源植物学等方面为我国植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我国在区域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植物学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0.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4):385-386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50年来,武汉植物园针对我国华中地区兼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植物区系特点,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水生植物生物学,资源植物学等方面为我国植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我国在区域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植物学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月修订《应用生态学报》(月刊)系中国生态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专门登载有关应用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综述、述评和研究简报等.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  相似文献   

12.
草地是全球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初级生产力是反映草地功能的重要指标。从植物种多样性、资源有效性、放牧、退化草地恢复和气候变化等方面较系统综述了影响草地植物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驱动力。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尚未有一致的结论,依据试验地点、起始状态甚至度量指标不同而不同;特别是资源有效性调节着生产力水平并对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关系产生显著影响;放牧改变了植物群落特征和养分有效性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也改变了资源有效性-植物多样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对于退化生态系统,在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植物与土壤资源有效性的互作效应对植物生产力的变化起着关键作用;而在未来气候变化特别是增温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因地点和生态系统的不同而异,但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增温提高了草地植物生产力。与国外其它草地分布区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明显不足,更重要是欠缺机理上的深入研究。在放牧和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维持和提高草地生产力,如何加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进而实现生态安全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草地占据30%左右的陆地面积, 在全球气候变化、碳氮及养分循环、保持水土、调节畜牧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就是放牧, 不同的牲畜种类、放牧强度、年限、历史和制度等, 会影响草地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 进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该文围绕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影响, 1)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各个历史阶段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2)利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 剖析了放牧对草地影响研究的热点内容、重要区域和关键词等; 3)阐明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生长、群落特征、碳氮及养分循环、生产力及土壤质量等的各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国内相关研究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4)基于上述分析, 从草地放牧精准管理、经典假说验证、放牧和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等方面, 提出未来研究的前沿方向和优先领域。该文在系统总结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未来的研究应与全球变化相结合, 为我国的草地放牧生态学研究、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态学报》1958,44(5):553
全球草地占据30%左右的陆地面积, 在全球气候变化、碳氮及养分循环、保持水土、调节畜牧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就是放牧, 不同的牲畜种类、放牧强度、年限、历史和制度等, 会影响草地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 进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该文围绕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影响, 1)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各个历史阶段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2)利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 剖析了放牧对草地影响研究的热点内容、重要区域和关键词等; 3)阐明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生长、群落特征、碳氮及养分循环、生产力及土壤质量等的各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国内相关研究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4)基于上述分析, 从草地放牧精准管理、经典假说验证、放牧和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等方面, 提出未来研究的前沿方向和优先领域。该文在系统总结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未来的研究应与全球变化相结合, 为我国的草地放牧生态学研究、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LouisPasteur和RobertKock等先驱奠基的微生物学诞生于百多年前 ,她的发生和发展 ,不仅对医药、农业、生物化工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纵深发展。我国《微生物学报》创刊于 195 3年 ,由谢少文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任主编 ,是以报道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至今已经历了五十年。在前二十年 ,由于时局动荡不定 ,《微生物学报》时停时动。创刊时为半年刊 ;195 6年改为季刊 ;1960年停刊 ;1962年复刊 ;1966年又停刊 ;1973年再次复…  相似文献   

16.
《植物学报》是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是植物学研究单位、有关高等院校、与植物学有关的农、林、医药、环保、轻工等科技和教学人员发表研究成果的共同园地。1952年创刊,至今已有40年历史。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支持下,及时报道了我国植物学以及与植物学有关的农、林、医药、环保等重要科研成果,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为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和国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我国草地生态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草地退化是我国天然草地面临的突出问题,在21世纪初期,我国的草地生态学将围绕解决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其热点领域应在草地恢复生态学,草地界面生态学,草地放牧生态学,草地的健康诊断和草地的价值评估等5个方面。其中草地恢复生态学是治理退化草地的基础;草地界面生态学是剖析退化草地的切入点;草地放牧生态学是调控退化草地的手段;草地健康诊断有助于对草地退化进行客观评价;草地的价值评估则是对草地生态系统效益和服务的估算。  相似文献   

18.
2009年2月2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新时期我国生物安全战略与法规研究”咨询项目的基础材料组启动会议由杨胜利院士主持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以及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布置了“生物安全战略与法规研究基础材料组”课题组的工作任务,并就分工和具体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4年9月,19g8年3月建成验收.2001年,原中国科学院发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成立了发育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以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等手段探索生物个体发育和与发育相关的人类疾病的遗传调控及其分子机理,为国家重大需求如动植物遗传改良与人类遗传发育疾病防治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是发育生物学知识创新和高级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  相似文献   

20.
2006年3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晓林向路甬祥院长汇报了在知识创新二期工程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在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情报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简要介绍了国家科学图书馆创新三期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以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