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星 《人类学学报》1999,18(1):1-15
本文探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包括研究历史、资料现状、年代学手段、石器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变化,以及与西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历史渊源及现状比较。通过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术语的来源及其所涵盖的时限及文化内涵的演变,对这一时代界定所采取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的考察,作者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不是一个严格和有意义的学术概念,因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应摒弃传统的3期断代模式,而改为早、晚两期的2分法。文章并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时间的长久和晚期出现新的文化内容的动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老龙洞史前遗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子麒 《人类学学报》1998,17(3):212-229
本文记述了老龙洞史前遗址研究初步成果.在对石、骨、角制品的一般性质论述基础上,指出这一组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并有着文化上的广泛联系;依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对其年代也作了初步讨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它是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近年来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包括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在内的史前洞穴遗址,为研究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地点和一批有意义的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3.
2004年5-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新疆北部和中部进行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现24个石器地点和数千件石制品,采集和试掘出500余件石制品;绝大多数石制品来自于地表,少数出自原生地层。石制品类型多样,包括普通石核与石片、棱柱状石核、石叶、两面器、细石叶石核、细石叶、勒瓦娄哇石核与石片等;原料种类多样,尺寸、形态、技术变异大。从技术与类型判断,这些不同地点的文化材料时代跨度较大,较早的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甚至旧石器时代中期,较晚的则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较早阶段的石制品组合与中亚、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同期遗址的文化面貌有相似之处,也与我国水洞沟遗址的石叶遗存有一定联系。骆驼石遗址及其丰富的勒瓦娄哇制品及大型石叶制品是本次调查的最大收获。本次调查的成果表明,新疆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迁徙和生存演化的活跃地带,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人类技术、文化特点和适应生存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与信息;很多地点具有与欧洲、俄罗斯阿尔泰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似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欧亚大陆古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该地区具有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开展深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曲彤丽 《人类学学报》2013,32(2):169-181
骨角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普遍出现,主要包括工具、穿孔装饰品和雕刻艺术品.这类物品通过比较固定而复杂的技术,仔细且精致地加工而成,具有较规范统一的形状,并且具有一系列新的或独特的功能,其原材料、类型、数量及与其他文化遗物的组合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呈现多样性.本文主要介绍德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骨角器及相关研究,透过原材料——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开料或取坯技术、整形加工方法,展示中、西欧旧石器时代晚期骨角器工业和人类行为特点.同时,本文指出未来结合遗址中动物遗存分析以及实验和微痕观察的方法,对我国及东亚地区骨角器工业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更好地认识区域环境中人类行为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类型学是考古材料描述与分析的基础。近年来,学者们对类型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学的反思较多,涉及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类原则、类型学的考古解释能力等各个方面,然而少有中国学者系统介绍西方常用的旧石器考古类型学体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D. de Sonneville-Bordes与J. Perrot建立且在欧洲、西亚及北非应用较为普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并思考旧石器考古学中类型学应用的相关问题。由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描述中国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时显然不能照搬欧洲的类型学体系,但可参考它并建立适宜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描述的体系。若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的旧石器晚期考古材料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材料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可以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区域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2014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南部发现山兑东旧石器地点,揭露面积约8 m2,发现石质标本81件,动物化石16件。石制品的原料以燧石为主;剥片以锤击法为主,少量砸击法产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残片、断块等,石片、石器以微型、小型的为主,石器包括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钻器、雕刻器、砍砸器等,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器为主的石器工业。动物骨骼3件样品的AMS14C测年结果分别为43396~42271 BP cal、41940~40737 BP cal、36830~35885 BP cal,表明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段。该遗址的石器技术继承更早的小石器技术,为探索旧石器时代晚期小石器技术的延续发展、石器技术的多样性以及早期现代人演化模式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7.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出土石制品共计1098件,主要来自下文化层。除石锤、石砧和人工石块外,其他石制品的原料几乎全部为黑色燧石。石制品普遍较小,主要为小型和微型。石核数量很少,但石片占石制品总数的一半还多。碎屑在探方中的几个区域密集分布。石器加工精致,刃缘大部分都比较平齐且其上的修疤排列均匀、整齐,尤其表现在端刮器上。原料、类型与技术特点表明,东方广场遗址石制品组合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这一文化系列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遗址等有较多的相似性,推测东方广场石制品组合是由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石器工业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普定县穿洞出土的骨器是穿洞文化的重要标志。1979年首次试掘出土的骨器基本为磨制者, 类型主要有骨锥、骨铲、骨叉、骨棒及骨针等,多采用较厚的动物骨骼的碎片为原料加工而成。一次性出土数量如此多骨器的遗址在我国非常少见, 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地点和一批有意义的文化遗物, 并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骨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增加了我们对骨器工具的制造工艺及用途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宁夏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2年4—5月在宁夏开展的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30余处。2003年4月再次调查并对上年发现地点进行复查,确定了灵武地区水洞沟、施家窑、张家窑和固原地区彭阳县岭儿村4处地点群,采集石制品300余件,动物化石20余件,大部分来自地层断面上。石制品个体多较小,类型多样。从地层和石制品特征判断,新地点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水洞沟文化时代相当;少许材料发现自早于水洞沟工业的层位。此项调查扩大了宁夏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区,对探讨水洞沟文化的分布范围、渊源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东西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远古时代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在后世人看来常常感到惊奇,甚至长时间地成为不解之谜。关于北美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来源就是这样的问题之一。在美洲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北美洲已经有了人类。可以肯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美洲人不是起源于美洲的,因为在美洲至今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那么,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美洲人来自何处呢?打开世界地图可见,美洲四周环水,海洋把美洲与欧、亚两洲隔开,因此自然地又产生一个问题: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如何进入美洲的呢?  相似文献   

11.
山西和顺当城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清  孙炳亮 《人类学学报》1989,8(1):38-48,,T001,
山西和顺当城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群出土了三千余件石制品,23种哺乳动物化石,两块人类顶骨。根据动物化石及^14C同位素年代测定;时代为晚更新世或旧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华北地区古人类及各旧石器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L'Anthropologie》2022,126(3):103031
Turkey is one of the rich countries in terms of the Lower Palaeolithic period. The favourabl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quality stone raw material resources in the Pleistocene period caused the country to be heavily occupied by the people of the Lower Palaeolithic. Turkey has biface and flake industries of the Lower Palaeolithic period. Biface industries are more common in open-air sites and are often linked to the Acheulean. Biface tools are only found in the deposits of Karain Cave. The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parts of Turkey are the densest regions in terms of biface industries. This density decreases towards the west. However, this general appearance may have resulted from the insufficient level of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of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this article, we try to draw a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Lower Palaeolithic period in Turkey, based on the important Lower Palaeolithic settlements in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13.
《L'Anthropologie》2021,125(5):102968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in Tohoku region has long been discussed on constructing chronology,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build reliable chronological order because of poor stratigraphic excavations. In recent radiocarbon dating has advanced.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chronology and radiocarbon dating in Tohoku region. At first, I categorize the Palaeolithic industries and establish the chronology by analyzing tool typology, lithic technology, and stratigraphic data. I correlate it with radiocarbon data from sites in Tohoku region. The result of analysis shows that Upper Palaeolithic industries are divided into 18 categories and 8 periods on chronology. The calibration curve IntCal 13 indicated that oldest Early Upper Palaeolithic site appeared around 37,000 cal BP, and late Upper Palaeolithic started about 27,000 cal BP. The pottery first appeared as far back as around 16,000 cal BP. Now we do not have enough radiocarbon data, so we have to gather and examine more 14C data.  相似文献   

14.
山东莒南发现的石制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员晓枫  徐淑彬等 《人类学学报》1989,8(1):32-38,,T001,
本文报道的128件人工石制品分别采自山东莒南县的石莲子乡烟敦岭和扁山乡九顶莲花山两个地点。石制品常见类型有边刮器,端刮器和砍斫器等,另有少量的雕刻器和尖状器,内含典型细石器。就石制品的组合及工艺水平而言,其时代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原手斧及其传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安志敏 《人类学学报》1990,9(4):303-311
中国的原手斧包括双面器、单面器和三稜器三类,分布于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几十处地点,以华中的发现最为丰富。它们属于旧石器初期的遗存,旧石器中期以后已大体绝迹。
中国的原手斧与砍砸器、石球等共存,不同于阿舍利文化传统的手斧。中国旧石器初期至少有两个文化传统,即以原手斧为代表的砾石工业和以周口店文化为代表的石片工业,但华北的原手斧传统后来已被石片工业所完全代替。  相似文献   

16.
The Acheulean to Middle Palaeolithic tran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changes that occurs over the course of human evolution. Here we examine stone artefact assemblages from Patpara and two other excavated sites in the Middle Son Valley, India, which show a mosaic of attributes associated with Acheulean and Middle Palaeolithic industries. The bifaces from these sites are very refined and generally small, but also highly variable in size.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lake scar density and biface size indicates extensive differential resharpening. There are relatively low proportions of bifaces at these sites, with more emphasis on small flake tools struck from recurrent Levallois cores. The eventual demise of large biface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curation of small prepared cores from which sharper, or more task-specific flakes were struck. Levallois technology appears to have arisen out of adapting aspects of handaxe knapping, including shaping of surfaces, the utilization of two inter-dependent surfaces, and the striking of invasive thinning flakes. The generativity,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action, and recursion evident in recurrent Levallois technology may be attributed to improvements in working memory.  相似文献   

17.
查哈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地处松嫩平原西缘的嫩江右岸。本文以2018年在查哈阳农场太平湖管理区第八作业区东北的E2地点试掘的石制品为研究对象,从石核的剥片和石器修理的角度对石制品进行技术分析。石核、石片以及石器分析显示,E2地点存在两种剥片技术体系:一是简单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不存在剥片前对核体的预制过程,以片状石核、大量不规则的石片以及修理程度较低的石器为代表;二是系统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以剥离石叶(长石片)为最终目的,存在剥片前对核体“几何组织结构”的修型、预制现象,同时伴随台面的预制修理。E2地点的石制品技术分析,可为嫩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业面貌的揭示和技术变化的探讨提供新的材料与线索。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小长梁石制品的进步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李炎贤 《人类学学报》1999,18(4):241-254
小长梁遗址发现于1978年。尤玉柱等研究后认为其时代属于早更新世。石制品被一些学者认为相当进步 ,甚至怀疑已经达到了黄土时期的式样。于是出现了年代古老和石制品进步的矛盾。笔者检查和分析了小长梁发现的石制品 ,认为细小的不规范的石制品并不说明技术的进步 ;小长梁石制品的原料利用率并不高 ;几件不规则的石叶状的石片也不足以说明打片技术的进步 ;所谓修理台面的石片亦难于肯定 ;至于所谓极精细的加工痕迹似乎用使用痕迹来解释更为合理。总之 ,小长梁发现的石制品从打片和第二步加工的技术水平看来 ,加工简单粗糙 ,并未显示出任何明显的进步性质。小长梁的石器类型并不复杂。比较起来 ,小长梁的石制品没有北京人的石制品进步 ,也没有达到晚更新世的石制品的技术类型水平。就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看来 ,小长梁的石制品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生物地层学及古地磁测年提供的论断是大致协调的。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旧石器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03,22(3):192-200
近年来对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与幅度以及对邻近地区及全球性气候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在亚洲中部隆起的巨大高原山脉,不但改变了全球的气候系统,形成东亚季风气候区,也造成中亚及邻近地区的干旱与沙漠化,在东西方之间形成天然屏障,阻碍早期人类基因与文化的交流。东亚地区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清楚地记录了这种情况。本文拟通过对早更新世以来东亚与西方旧石器文化关系的比较,初步探讨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及整个旧大陆地区远古人类及其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旧石器材料数量众多,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在世界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类型学在解读与提取石器所包含的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制品的形态和组合与欧洲和近东常常难以直接对比,对器物的分类定名也存在交流上的困难.由法国学者开创发展起来的史前石器技术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形态特征的同时,通过关注支配石器工业生产体系的技术机制和逻辑规则,对深入细致地探讨史前人类的认知特征和技术行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为石器工业甚至跨地域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基础.本文对贵州观音洞遗址的石核标本为例进行了技术分析,说明其在研究中国旧石器材料上的可行性,特别是信息提取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