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_9促进花生叶片加厚,其中以同化组织加厚为主。B_9能显著地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加快叶片光合速度,每株干物质积累较多。B_9促使嫩叶气孔的分化,增加气孔数目,加强蒸腾作用。 B_9抑制花生主茎和侧枝的生长,处理后半个月内不显著伸长,植株矮壮,株型紧凑,抗倒伏。 B_9改变花生植株光合产物的分配比例,减少地上部(叶和茎)的干重,增加地下部(荚果和根)的干重,加强荚果发育。  相似文献   

2.
花生叶片衰老过程中氮素代谢指标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鲁花11和辐8707两个花生(Arachis hypogea L.)品种为材料,对大田条件下花生叶片衰老过程中N素代谢指标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叶叶片展开至衰老过程中,蛋白酶活性逐渐升高,叶中N含量逐渐降低;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叶绿素、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抛物线型变化,最先开始降低的是NR活性,其次是叶绿素含量,最后是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3.
在花生(Arachis hypogaea)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细胞的超微结构和脂酶活性皆发生了显著变化。子叶生长初期,缅胞中质体较多,并不断形成淀粉粒;脂酶活性低,脂体和蛋白体很少。子叶发育中期,子叶细胞质中出现大量体积较大的脂体,液泡中的蛋白体不断形成和增大,而且细胞质、内质网、蛋白体外膜、细胞质膜和细胞间隙上皆显示较强的脂酶活性。子叶发育后期,脂体数量不再增加,但体积略有增大,间质透明度也有提高;蛋白体增大较小,但数量却进一步增多;细胞质中仍显示较强的脂酶活性。至末期时,蛋白体形态变得不规则,甚至出现部分解体,其基质充挤脂体间隙;细咆中的脂酶活性减弱。研究表明,花生脂体起源于细胞质,蛋白体起源于液泡,子叶油分和蛋白质的积累足体内脂体和蛋白体不断发育的结果,细胞中脂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脂体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4.
绿豆子叶切段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
花生叶片衰老过程中某些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对花生叶片衰老的现象早就有所认识 ,认为叶片变黄脱落、叶斑病加重是花生叶片衰老的主要特征 ,但真正对花生叶片衰老的研究较少且意见不一。Kvien和Ozias Akins( 1 991 )认为花生播后1 46d(饱果期 )叶片仍未表现衰老迹象 ,叶中N含量仍保持 2 8mg/g的较高水平 ;Sahrawat等 ( 1 987)研究发现 ,随着花生叶片的衰老 ,叶片中N、P、K、Cu、Mn、Zn的含量逐渐降低 ,而叶片中Mg的含量有增加趋势 ,Ca的含量随衰老明显升高。Narayanan和Chand( 1 986)研究指出 ,花生主茎上、下叶片叶比重 …  相似文献   

6.
花生种子劣变过程中一些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20%聚乙二醇处理花生种子8小时,种子活力提高。表现在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过氧化物含量较低,外渗液电导率下降。萌发3天幼苗的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萌发3天种子的活力指数和21天幼苗生长量均有明显提高。由萌发3天种子子叶分离出线粒体,在悬浮液中的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和 DNA 酶活性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花生叶片衰老过程中某些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相似文献   

8.
理解微观的、动态变化的细胞代谢,往往是通过某物质量的变化展开。对细胞代谢过程中某一物质的含量、生成量或消耗量、积累量或减少量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细胞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9.
前人有关植物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表明,植物切块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呼吸作用、核酸和  相似文献   

10.
嘉兰(Gloriosa superba L.)系百合科草本植物,其块茎含有秋水仙碱。本文研究块茎形成规律及其形成过程中物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块茎播后,新生的块茎在生长初期和后期生长速度都较慢,中期生长速度最快,也是嘉兰块茎产量形成的主要时期。块茎中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新生块茎中淀粉含量,是随着新块茎的生长,其含量逐渐增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叶面积,从播后逐渐增加,开花前达到高峰,花后又逐渐降低。开花前如能增加光合叶面积,可为后期块茎生长提供较多物质。块茎中秋水仙碱含量是随着块茎的成熟与淀粉含量的渐增而增加,至收获期达到高峰。这一结果表明:收获未充分成熟的块茎,会降低秋水仙碱含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花生(Arachis hypogaea)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轴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表明:胚轴中的PAO活性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该酶的活性形成;放线菌素D(10mg/L)、环己酰亚胺(10mg/L)处理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26.3%和87.3%,对胚轴PAO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1.1%和94.0%,显示胚轴中的PAO很可能参与花生种子的萌发过程,且其mRNA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已合成并贮存于种子中,萌发时PAO活性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这些mRNA转译合成了PAO。  相似文献   

12.
研究花生(Arachishypogaea)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轴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表明:胚轴中的PAO活性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该酶的活性形成;放线菌素D(10mg/L)、环己酰亚胺(10mg/L)处理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26.3%和87.3%,对胚轴PAO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1.1%和94.0%,显示胚轴中的PAO很可能参与花生种子的萌发过程,且其mRNA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已合成并贮存于种子中,萌发时PAO活性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这些mRNA转译合成了PAO。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PNA)对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膜的糖蛋白(含有糖基Gal--β(1,3)-GalNAC)进行了标记,旨在认识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膜糖复合物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探讨其所具有的功能。结果表明,在中华蚱蜢的精子发生中,精母细胞能够自身合成PNA受体;精子细胞到成熟精子时期生精细胞质膜糖复合物发生了明显的修饰变化,这些变化与精子获得及卵子进行识别、粘附、结合等受精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花生子叶细胞中蛋白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环磷酰胺对小鼠免疫抑制作用过程中代谢通路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了解免疫细胞变化情况,通过建立偏最小二乘法模型多结果进行判别。以偏最小二乘法模型中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参数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统计分析确定差异性代谢物,借助代谢组学小分子化合物快速鉴定分析软件系统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进一步鉴定分析,通过搜库及运算最终确定差异代谢物质9种,通路富集结果分析差异代谢通路3条。结果环磷酰胺对正常机体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线粒体脂肪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甾类激素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嘧啶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均产生明显影响。结论环磷酰胺在正常组与实验组中影响最重要的代谢通路为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嘧啶代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工作表明,曾被认为是无能的胚胎癌细胞(EC)株的F9细胞,在维生素A酸(简称RA)的影响下能分化成内胚层细胞或神经样细胞等。分化细胞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和胶原样蛋白都有显著增加,而且细胞表面的抗原、糖蛋白及植物凝集素受体等随之也发生明显变化。某些抗原(如F9抗原)随着分化会逐渐消失,而另一些抗原(如H-2抗原)又会出现。在细胞分化中植物凝集素受体的变化较为显著,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花生凝集素受体(简称PNA  相似文献   

17.
平行观察了三甲基奶油黄(3′-Me-DAB)诱发大鼠肝癌不同期的病理形态变化及染色质组分含量变化。染色质非组蛋白含量以及非组蛋白与组蛋白的比值,随细胞癌变而逐渐增加,而且这些变化出现在细胞形态变化之前。表明非组蛋白含量的增加和细胞基因表达失常、从而出现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热休克蛋白代谢过程中Hela细胞热耐受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eLa细胞受热应激后,可产生一组热休克蛋白(HSP),其中HSP73/70产量最高,其合成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受热后4h为其合成速率高峰,10h后明显减少,24h恢复正常。随着HSP合成的消失,正常蛋白质合成逐渐恢复。HSP73/70在细胞内分解遵循指数规律,其半衰期为49.9h。HSP合成及分解规律与细胞热耐受性的增加与消退基本吻合,提示二者之间存在着伴随关系,但是否存在量效关系乃至因果关系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温度对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小麦在开花到成熟处于日温相同(25℃)而夜温不同(20℃,10℃)的条件下,夜温低的处理籽粒灌浆期和成熟期比夜温高的处理延长10天。2.夜温低的处理绿色叶面积大、下部叶片衰亡较慢、叶片夜间呼吸强度低,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因此茎鞘、叶、穗、籽粒和总干重都较高。开花到开花后17天植株干重的主要差异是茎鞘。开花17天以后到成熟,两个处理籽粒干重的差异逐渐增加。3.夜温低的处理,籽粒灌浆的物质来源较丰富,有利于晚开花的籽粒生长。由于灌浆的粒数较多,不仅小穗第一、二粒的粒重增加,第三粒的结实率和粒重也有所提高。4.夜温低的处理,茎、鞘和叶的含糖量比夜温高的处理大,以茎较为显著。籽粒生长前期淀粉含量低而醇溶性糖的含量高,接近成熟时两个处理的差异减小。5.在小麦籽粒灌浆盛期供给旗叶以 C~(14)O_2后;穗、穗下节和饲喂叶的局部温度改变(5—8℃,20—25℃)引起了同化产物运输分配情况发生变化。穗部降温对同化产物输入籽粒的抑制作用最大,饲喂叶次之。穗下节降温到5—8℃的影响不大。穗及饲喂叶降温有较多的放射性物质留存在饲喂叶中。6.不论是供给、输导或接受器官降温,受到低温影响的部分醇溶性物质的分布百分率皆增高;穗部降温的影响最大,饲喂叶次之,穗下节较小。穗部降温籽粒中的放射性约有65%在醇溶性部分,不降温的约有63%在稀酸水解部分;说明了5—8℃的低温阻碍籽粒中糖向淀粉等高分子物质的转化过程。7.本文对青海地区小麦干粒重较高的原因,夜温对小麦茎、鞘、叶和籽粒的生长,每穗粒重和粒数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指出改变温度或用其他方法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核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Nie L  Han M  Wen JK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3,19(3):241-244,T001
目的和方法:应用血管内皮剥脱后再狭窄模型,动态观察胸腹主动脉壁核膜核苷三磷酸酶及核酸代谢和糖代谢相关酶5’—核苷酸酶、腺苷脱氨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新生内膜形成的关系。结果:血管内皮剥脱后,胸腹主动脉壁核膜核苷三磷酸酶活性持续升高,与血管内膜增厚程度相平行;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型标志蛋白α-肌动蛋白表达降低及合成型标志蛋白骨桥蛋白表达上调,说明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了表型转化,由分化型转变成为去分化型;5’核苷酸酶、腺苷脱氨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三种酶活性均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旺盛期(术后3~7d)达峰值。结论:细胞内参与mRNA转运及糖、核酸代谢的一系列酶活性的变化是新生内膜形成的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