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1974年9月31日新疆八一农学院赵震宇先生在新疆霍城三道河子沙漠的细枝岩黄芪Hedysarumscoparium上采得一号白粉菌标本(赵74087号=HMAS 39405),并将其鉴定为弥散束丝壳Trichocladia diffusa(赵震宇,1979),后来作者的鉴定也得出了与赵震宇相同的结论(余永年、赖奕琪,1981)。 1983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真菌学家U.Braun博士将我国的有关标本(HMAS 39405)与采自意大利和中亚细亚相同寄生上的标本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我国新疆的菌与(1927)的TriS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水文地质队第三普查大队于1978—1979年期间在杭州湾和吴兴附近(图1)采集了岩芯标本,由笔者处理鉴定,共得介形类25属、30种以及2个未定种,大部分为第四纪滨海相属种,少数为淡水分子。杭州湾第四纪滨海相沉积以灰、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和粉砂为主,属全新统滨海组(浙江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9)。这一介形类化石组合绝大部分与江苏第四系东台群二组中的属种相似,其中一部分与  相似文献   

3.
泥炭藓是北方泥炭地的优势植物,其高光谱特征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不同水位埋深条件下(藓丘及丘间)生长的相同种类泥炭藓植物,及同一水位埋深条件下的不同种类泥炭藓植物的光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泥炭藓属植物的光谱反射特征具有明显种间差异,主要反映在绿峰、红边的差异上。由于水分条件差异,生长在高丘和低丘的锈色泥炭藓、泥炭藓及中位泥炭藓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均具有显著差异,高丘的泥炭藓属植物的反射率均高于低丘的泥炭藓属植物。本研究所获得的东北地区哈泥泥炭地几种泥炭藓属植物的详细光谱信息,可以为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卫片解译泥炭藓湿地提供地面基础。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泥炭中营养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冬季采样、现场分层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三江平原河床.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地中常量营养元素N、P、Mg、Ca、Fe和微量营养元素Cu、Zn、Mn、B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N在泥炭表层富集,总P在草根层富集,其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Zn、Mn、B、Mg、Fe表现出草根层富集和淤泥质亚粘土潜育层急剧积累,Ca元素含量在剖面各层次中分布较均匀.某些营养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新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有人试图将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引用到植物材料上来,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目前在国内尚无此方面的报道。我们于1979年在 Kurata 和 Omura 工作的基础上,并参照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开展了对植物细胞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方法的研究,简称去壁、低渗法。并首次在黑麦、大麦、小麦上均获成功。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北里研究所在1970午开始了乙肝疫苗的研制。1975年北里研究所用超速离心的方法从带HBV的血浆中提纯20nmHBsAg颗粒制备成乙肝疫苗。 自1976年以来,乙肝疫苗的研制得到日本福利部HB疫苗发展和研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北里乙肝疫苗在人体效力与安全性测定方而有以下几点: (1)乙肝疫苗和效力的测定,包括从1976年到1979年在实验室操作按照WHO议定书规定内容作黑猩猩测定。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小鲵属(蝾螈目:小鲵科)一新种——黄斑小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5—7月、1977年8月和1979年4月,我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在湖北省利川县考察期间,发现小鲵属一新种,现描述于后。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黄斑小鲵 Hynobius flavomaculatus,新种 正模标本 79I107号,雄性成体;1979年4月15日;湖北利川县寒池,海拔1845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进螺旋剪法建立制备气管螺旋条的旋割法。方法 40只豚鼠,用旋割法和螺旋剪法制备离体豚鼠气管螺旋条,在Kreb's液中平衡孵育2 h后,以组胺histamine(浴槽浓度2.0×10-3g/L)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浴槽浓度2.0×10-4g/L)引发气管螺旋条收缩,用BL42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与张力传感器测定标本张力变化值。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在α=0.05的信度下进行t检验。结果 2 g负荷下,旋割法标本histamine引发收缩幅度是螺旋剪法制备标本的1.31倍,乙酰胆碱引发收缩幅度旋割法是螺旋剪法制备标本的1.208倍,经t检验,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旋割法标本,histamine引发2 g负荷标本收缩幅度是1 g负荷的1.48倍,乙酰胆碱引发2 g负荷标本的收缩幅度是1 g负荷的1.38倍,经t检验,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旋割法标本经hista-mine或acetylcholine激发收缩,洗净药物重复激发6次收缩幅度的RSD值分别为19.8%和19.1%,螺旋剪法标本经histamine或acetylcholine 6次重复引发诱发收缩幅度的RSD值分别35.3%和33.7%。结论与螺旋剪法制备气管螺旋条标本比较,旋割法制备螺旋条标本对收缩诱导剂histamine与acetylcholine的敏感性高,标本负荷以2 g较好,旋割法标本重复利用收缩幅度变化值较螺旋剪法标本小。  相似文献   

9.
排水严重改变泥炭地的环境和生态过程,但对泥炭藓孢子萌发力的影响尚不清楚。在长白山地区白江河泥炭地,分别在优势植物为苔藓的近原始地段和优势植物为小灌木的排水地段,钻取泥炭柱芯为试验材料,逐层测试泥炭理化指标,提取泥炭藓孢子并进行萌发试验,统计孢子数量和萌发力;经过泥炭样品年代测定,建立深度年代关系曲线,研究泥炭藓孢子萌发力对排水的响应和机制。结果表明: 整个柱芯对比,近原始地段平均孢子数略高于排水地段,两地段的平均孢子萌发力无差异,排水地段的泥炭容重、总碳和总氮都显著高于近原始地段。柱芯上部对比,排水(1987年)以后两地段孢子累积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近原始地段的平均孢子萌发力(34%)远低于排水地段(72%)。近原始地段的碳氮比与孢子萌发力呈显著正相关;排水地段的总碳、pH和埋藏时间与孢子萌发力呈显著负相关。30年前的泥炭地排水虽对孢子累积影响不大,但通过加速分解而改变了泥炭的理化性质,提升了表层泥炭中孢子萌发力,因此降低孢子库的持久性,可能导致泥炭藓在灾变性干扰后的种群持续更新潜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的关键物种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种群的分布特征及其制约因素,于2020年8月沿垂直湖岸带方向设置样带和样方进行植被和环境因子的调查和采样,于室内进行各理化指标和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大泥炭藓三生长指标(头状枝数量、盖度、生物量)对垂直湖岸带距离的响应具有一致性,均随垂直湖岸带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距湖岸40m左右时,大泥炭藓种群生产力最高;(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个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固相比、液相比、气相比、pH、TN、TP、TOC、AHN、AP、TOC/TN、TOC/TP、TN/TP;地下水埋深;水样pH、TN、TP、TN/TP)中,地下水埋深是影响大泥炭藓种群生长和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土壤TOC/TP;在8个生理指标(组织TC、TN、TP、TC/TN、TC/TP、TN/TP、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中,组织TC与大泥炭藓生长显著相关;(3)地下水埋深通过影响大泥炭藓头状枝的光合和呼吸作用,土壤TOC通过影响大泥炭藓吸收同化到自身组织中的TC含量,来影响其种...  相似文献   

11.
韩锦华  张朝晖  王智慧 《生态学报》2022,42(11):4582-4591
为明确不同水位控制下农田土壤因子与泥炭藓产量之间的关系,解析影响泥炭藓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以贵州省龙里县水苔村种植年限相同的泥炭藓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水位条件下泥炭藓生理生态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特征,并结合冗余分析,讨论水位和土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泥炭藓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苔村种植泥炭藓有1科1属5种,其中泥炭藓原亚种(Sphagnum palustre L. ssp.palustre)为优势种。泥炭藓生理生态指标均随水位升高逐渐上升,表明高水位有利于泥炭藓生长;土壤含水量(SWC, Soil Water Content)和孔隙度(STP, Soil Porosity)随水位升高逐渐增大,表明水位升高有助于增强土壤透水、透气及蓄水保墒能力;总氮(TN, Total Nitrogen)、总磷(TP, Total Phosphorus)、总钾(TK, Total Potassium)、有效磷(AP, Available Phosphorus)随水位升高逐渐降低,表明水位升高加速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淋失;脲酶(URE, Urease)和过氧化氢酶(CAT, Catalase)随水位升高逐渐...  相似文献   

12.
泥炭植物残体是泥炭和泥炭矿体的主要组分。泥炭的植物组成与泥炭的分解度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在进行泥炭分类时,植物残体组成是其重要依据。各泥炭矿体特征间“质”的差异也反映在泥炭植物残体组成成分的不同上。因此,在进行泥炭矿体分类时,可将矿层的植物残体组分作其依据。本文拟将我国的泥炭矿体分为富营养、中营养、贫营养和混合四个泥炭矿体型;并续分出十一个泥炭矿体组。  相似文献   

13.
高海拔泥炭地是维护高原气候环境稳定的重要生态系统,由于其兼具高海拔和高寒的特点,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是中国高海拔泥炭地集中分布区,碳储量丰富,由于方法学差异及数据缺乏,其碳储量估算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对长时间尺度碳通量的模拟研究还较为匮乏。因此,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每千年的面积变化和碳累积速率重新评估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并利用泥炭分解模型和碳通量重建模型探讨了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通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约从15000年开始发育,发育高峰期在12000-10000年和7000-5000年,泥炭累积速率范围为0.22-1.31 mm/a,平均值为0.56 mm/a;碳累积速率范围为13.4-77.2 g C m-2 a-1,平均碳累积速率为33.5 g C m-2 a-1,3000年至今碳累积速率最高,7000-6000年是碳累积速率次峰值时期;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存量达1.4 Pg(1 Pg=1015 g),碳累积输入和碳累积释放分别为5.6 Pg和4.2 Pg;净碳平衡平均值为0.087 Tg(1 Tg=1012 g)C/a,峰值出现在11000-10000年为0.295 Pg;在6000-2000年若尔盖泥炭地出现微弱碳源,最大值出现在5000-4000年,约为-0.034 Pg,净碳平衡在15000-11000年和4000年至今呈现上升趋势,而10000-4000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丰富,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碳汇,本研究将为我国高海拔泥炭地碳库保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沼泽湿地是大气甲烷(CH4)的重要来源, 但有关亚热带亚高山沼泽湿地CH4排放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特别是对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的精确估算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研究选择鄂西南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为研究区域, 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间, 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原位测定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通量, 同步记录大气和地下5 cm土壤的温度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结果表明: (1)光照下, 裸露地(B)、泥炭藓(Sphagnum paluster)(S)、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P) 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C通量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 0.012-1.372、0.022-1.474、0.027-3.385 mg·m-2·h-1; 遮光处理下, B、S、P 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C通量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 0.012-1.372、0.009-1.839、0.017-2.484 mg·m-2·h-1, 均为CH4排放源。同时, 光照条件下不同覆被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略大于黑暗条件, 但差异不明显。(2)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即: 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其中夏季CH4排放量显著大于其他季节, 占全年的57%-84%。该研究发现泥炭藓沼泽湿地CH4通量均与气温和地下5 cm土壤温度极显著相关, 且CH4排放量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 表明温度是影响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 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的年平均和年累计CH4排放量均依次为: P > S > B, P显著大于B。该研究发现植被类型与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存在显著相关性, 表明覆被类型是影响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4) 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均与地下水位变化不相关。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规律, 同时也为区域碳循环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介绍了英国传染性气管炎活疫苗标准品五年的120份滴定结果。滴度降低具有显著性,但其结果不影响此制品标化病毒含量的价值。 Frerichs(1979)曾报道使用标准品来减少传染性气管炎疫苗滴定结果的差异。这种标准品曾采用英国的标准传染性气管炎活疫苗。自1973年起此标准疫苗与市售的传染性气管炎疫苗样品同时进行滴定比较,以求得其平均滴度和测定标准疫苗的稳定性。 采用Frerichs实验室1971年制备的英国标准传染性气管炎活疫苗。制品为冷冻干燥,安瓶密封,-20℃保存。 为测定病毒含量,一安瓶的标准疫苗以10毫升抗菌素肉汤稀释,每毫升内含青霉素  相似文献   

16.
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的持水特性在泥炭湿地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与土壤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地区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的修复。以贵州麻若平台分布的泥炭沼泽为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沼泽内泥炭藓的生物量、蓄水量、吸水率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泥炭藓物种组成主要包括狭叶泥炭藓(Sphagnum cuspidatum Ehrh.)、多纹泥炭藓(Sphagnum multifibrosum X.J.Li&M.Zang)和卵叶泥炭藓(Sphagnum ovatum Hampe.)3种,狭叶泥炭藓为优势种,占泥炭藓总盖度的87.2%。沼泽中泥炭藓的生物量为(0.62 ±0.01)kg/m2,自然蓄水量为(9.42 ±0.45)kg/m2,饱和吸水率达1827.41%±34.56%,说明泥炭藓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RDA分析表明,泥炭藓的生物量、饱和吸水量和饱和吸水率主要受沼泽土壤总钾、总磷、有效磷、有效氮、有效钾的影响,泥炭藓的鲜重、自然蓄水量和自然吸水率受土壤pH和水位的影响较大。泥炭藓的生物量、饱和蓄水量、饱和吸水率与土壤总钾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有效磷、总钾、有效氮、总氮、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说明土壤总磷、有效磷、有效钾、有效氮、总氮、有机质对沼泽中泥炭藓的持水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79年在海南岛作短期考察期间,发现所采的纯蓝鹟Niltava unicolor与已有纪录的亚种不同,命名为:纯蓝鹟吊罗亚种Niltava unicolor diaoluoensis,新亚种 正模标本:雄性成鸟(采集号790258),1979年8月26日采自海南岛陵水县吊罗山(海拔640米)。配模标本:雌性成鸟(采集号790269),1979年8月27日采自同上地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原麝一新亚种——安徽亚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徽大别山区的原麝与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原麝指名亚种有所不同,经研究为一新亚种,定名为原麝安徽亚种 Moschus moschiferus anhuiensis Wang Hu et Yan su-bsp.nov. 正模:佛麝7903号,♂成体,1979年3月27日采于安徽金寨县长岭(北纬31°10′42″,东径115°53′48″),海拔约500米。 配模:佛麝7904号,♀成体,1979年4月14日采于安徽霍山县下符桥,海拔约100米。 副模:佛麝7915号,♀成体,1979年2月21日采于安徽六安县独山,海拔约150米。 以上正、副模标本存于安徽大学生物系标本室,配模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贵州泥炭藓属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宇  熊源新 《广西植物》2009,29(2):208-211
对采自贵州各地的150余份泥炭藓属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发现其中的拟狭叶泥炭藓和吕宋泥炭藓为贵州首次发现,至此,贵州有泥炭藓属植物18种1亚种和1变种。列入中国红色名录中的多纹泥炭藓在贵州的分布除原记录安顺地区外,这次研究还发现在贵州的麻江和雷公坪2个地方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20.
适量烟气能促进种子萌发,但对苔藓植物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选取采自长白山区泥炭地的粗叶泥炭藓和中位泥炭藓的孢蒴为试验材料,通过燃烧泥炭地植物产生烟气,制备烟溶液,分别与不同大小(大:直径为2.10~2.50 mm;小:直径为1.50~1.90 mm)以及不同保存时长(旧:4.3和6.3年;新:0.3年)的孢蒴进行两组双因素试验,经不同时长的烟溶液浸泡和萌发试验,模拟研究烟气、孢蒴大小和保存时长对苔藓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烟溶液浸泡影响孢子萌发,培养10 d时,不同时长的烟溶液浸泡均可使孢子的萌发率提高5倍以上,小孢蒴孢子的萌发率高;培养21 d时,仅适度浸泡(3 d)表现出促进萌发的作用,孢蒴大小对孢子萌发率无影响;烟溶液浸泡对长时间保存(4.3和6.3年)的孢蒴孢子萌发无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适量烟气可加速新泥炭藓孢子以及小孢蒴孢子的萌发.在存在不定期火烧干扰的泥炭地中,与对种子植物的作用类似,烟气可能在苔藓植物种群的有性更新和种群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