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2004年2~4月,采用岸边定点和流动观察的方法对生活在半自然夹江水域中的5头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昼间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成年长江江豚春季昼间行为表现为摄食所占比例最多,为62.5%;其次是玩耍、移动和休息,分别为16.4%、10.7%和8.6%;其他行为最少,为1.8%。摄食高峰在8:30~16:30时,玩耍和移动也主要发生在该时段,休息存在1个高峰期。主要原因是人工投喂和在春季中午前后鱼群活动剧烈,长江江豚主要活动是摄食行为,而休息行为多发生在早晨和傍晚。 相似文献
4.
5.
基于PAE编码系统构建的半自然条件下长江江豚行为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识别和编制动物行为谱是深入研究动物行为及其与环境复杂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于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以栖息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的8头长江江豚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动物取样法观察记录了动物行为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环境,并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的功能为依据,构建了长江江豚的PAE行为谱。共分辨记录了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8种姿势、33种动作和46种行为,并定性描述了不同行为出现频率与年龄组、性别的关系。该行为谱综合了姿势和环境信息,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长江江豚的生态与行为、促进长江江豚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2006 年7 ~11 月,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哺乳期长江江豚母豚昼间行为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豚用于摄食的时间占61. 2%;其次是母幼联系和移动,分别为18.8% 和7.6%;用于休息和社会行为的时间较少, 分别为6.1% 和5.2%; 其它行为的时间极少, 仅占1.1%; 摄食和母幼联系是其主要的行为。在活动规律方面, 其各种行为在强度、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哺乳期不同阶段长江江豚母豚的母幼联系差异极显著(P< 0.01), 摄食和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 0.05), 移动、休息和其它行为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 而此期间在不同活动区域以上各种行为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 说明其对栖息环境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于2021年11—12月, 设置12条考察路线, 采用同步目视考察法, 对包含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和赣江下游的江西水域长江江豚数量和分布开展了考察, 结合历史资料, 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及江湖迁徙关系。结果显示, 11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17群次、454头次, 12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36群次、569头次, 受水位和天气等环境条件影响, 两次考查观察到的长江江豚数量差异显著(t = –2.23, P <0.05)。11月和12月江豚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长江江西段, 江豚主要分布在湖口石钟山-彭泽三号洲水域; 鄱阳湖适宜水深范围水域都有长江江豚分布, 其中吴城望湖亭-渚溪河口、都昌船厂-黄金咀-三山-瓢山水域是江豚高密度分布区; 赣江下游, 长江江豚分布在扬子洲渔业村附近水域。两次考察目击率分别为1.00和1.08 次/km, 均高于往年调查结果, 由此推测, 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增长。鄱阳湖通江水道蛤蟆石-石钟山水域, 两次考察分别仅发现3头和2头长江江豚, 推测调查期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鄱阳湖之间的迁移行为较少, 未来需进一步管控江湖迁移水域的人类活动, 促进江湖迁移。吴城望湖亭-渚溪河口为枯水期鄱阳湖江豚的主要分布水域, 建议加强对该水域船只的航行管控, 降低航运影响, 提升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1989,1992,2001 和2003 年,从长江铜陵江段共捕获24 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水域中,用不同的围养方式做摄食行为的观察,累计88 d。结果表明,野外捕获的长江江豚对人工投喂有3 种适应行为:(1)拒食行为;(2)警戒行为;(3)摄食行为。长江江豚的平均拒食天数为2.4 d,其中成年江豚拒食达3 d,而未成年江豚仅拒食1.5 d,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 < 0.01)。在冬季和春季圈养试验中,长江江豚的日食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冬春季差异显著(P <0.01)。第2 周后江豚警戒行为所用时间不足3 min,但持续时间较长。根据冬季观察,7 周后长江江豚在40 min 内所摄取的食量不足体重的7% ,推测其摄食行为仍处在适应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究长江江豚种群分布与水下噪声的关系, 研究于2021年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针对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和水下噪声进行了3个水期连续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目视调查长江江豚数量共计46头次, 声学拖曳式水下高频声音事件记录仪记录数量共33头, 固定式水下高频声音事件记录仪记录发声事件共2253次, 其种群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 水下噪声强度较高, 均方根声压级(SPLrms)中值为133.80 dB re 1 μPa, 90%声压级在125.77—137.42 dB re 1 μPa, 比水下背景噪声平均高11.50 dB, 差值最大可达31.12 dB, 水下噪声也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 将长江江豚种群分布与水下噪声强度叠加分析, 显示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水下噪声24h累计加权声暴露级(SELcumw)超过长江江豚暂时性听力阈移(TTS)的阈值, 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下, 可能会使其听力下降, 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损伤。研究可为减缓水下噪声污染提供数据指导, 为保护区长江江豚保护和栖息地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11.
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1997 年11 月至1998 年11 月的134 d 中, 大致按一年四季, 分4 次对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中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数量的季节变动、分布、行为、江豚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江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湖区, 赣江、信江、抚河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和支流入湖的湖口附近。冬、春、秋3 个季节鄱阳湖水系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分别为91 头、431 头和260头。即, 鄱阳湖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00~400 头,其种群数量随季节、水位、鱼类资源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长江口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体脂内多氯联苯(PCBs)的累积情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5头东亚亚种(N.asiaeorientalis sunameri)和3头长江亚种(N.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10种多氯联苯同族物(PCBs)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长江口江豚体脂中多氯联苯(PCBs)的平均含量为3.38μg/g(湿重),其中,长江亚种的多氯联苯(PCBs)含量(3.40~12.67μg/g)要显著高于东亚亚种(0.33~2.21μg/g)。在10种多氯联苯(PCBs)中,一氯、二氯和三氯联苯在所有个体中均未测出(小于0.005μg/g),但四氯、五氯、六氯和七氯联苯在所有个体中都被测出,其中,六氯联苯的平均含量高达1.48μg/g,占总含量的43.79%。从含量的组成看,六氯联苯和七氯联苯均构成了长江口江豚体脂内多氯联苯(PCBs)的主要成分,但相比东亚亚种,长江亚种的四氯联苯和五氯联苯也占较高的比例。研究表明,低氯代组分的多氯联苯(PCBs)可以随水流的稀释和生物转化而逐渐降解,但高氯代组分的多氯联苯(PCBs)则不易降解,并且随江豚年龄的增长而快速积累,产生更持久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鲸类的分布领域、集群规模、索食场所及迁移途径与栖息环境的地貌特征及生境因子密切相关(Watts and Gaskin,1986;Baumgartner,1997;Raum-Suryan et a1.,1998;Karczmarski et a1.,2000)。距离苏格兰较远的Moray Firth海域,生活的一群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z),它们常聚集在岛屿附近的狭窄深槽入口处,那儿海床呈斜坡,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江豚的古籍记载及现代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中国古文献中关于江豚的记载最早出现于约1800余年前。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江豚的名称有13个。自1829年科学命名以来,已发表江豚的论文和涉及江豚的论著共130余篇。包括形态解剖、遗传、生化、寄生虫、生态、保护、饲养、声学、分类等各个领域。其中形态学论文36篇。对江豚的大多数器官系统已作了解剖学和组织学层次的研究,今后的形态学工作将更多联系重要的生理功能。遗传和生化方面的工作还是初步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如:分子杂交、DNA内切酶谱、指纹图和序列分析等将在90年代得到更多应用。对江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今后应着重有关种群数量、社群结构、运动和水污染、渔具及其他环境变化的影响等的研究。并应进一步开展对长江和沿岸海域江豚的生态学考察,对我国的江豚种群状况做出比较准确的估算。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尽可能定量化和模型化。分类学工作应引入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数学方法。作者最近的研究认为全世界现存的江豚可分为形态差异比较明显的5—6个种群,隶属于3个不同的亚种。中国水域的3个种群分属3个亚种。 相似文献
15.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已处于极度濒危状况,迁地保护被认为是避免其灭绝最有希望的保护措施。本文选用21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2010年10月天鹅洲迁地保护江豚种群进行了亲子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以检测该种群的近亲繁殖状况,为种群管理提供参考信息。本研究从18个体中检测到3个父-母-子家庭,以及母子和父子各1对。由于检测到的亲子关系较少,单从亲子鉴定结果不能判断该种群是否存在近亲繁殖。然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该迁地保护江豚种群的平均亲缘系数r为0.118 2,候选亲本间亲缘系数r为0.115 2,均显著高于长江江豚自然种群。而且,天鹅洲迁地保护江豚种群中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对达26.14%,高于自然种群6倍以上。此外,该种群的近交系数(Fis)为0.046。基于亲缘系数和近交系数的分析结果均表明,该种群存在较高的近交风险或者可能已经发生近交。本研究建议将种群中亲缘关系最多的雌性F34和雄性M45移出,并以每代(约5年)按雌雄1∶1的比例引进2头可繁殖个体,以降低近亲繁殖风险。此外,建议尽快为该迁地保护江豚种群构建遗传谱系,以便今后开展种群遗传管理。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