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松  黄锋 《蛇志》2008,20(4)
目的 比较冬眠期、冬眠前后、活动期尖吻蝮蛇毒的组分.方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发现了冬眠期尖吻蝮蛇毒中有一个特异性增强的蛋白质成分,进入冬眠几天后,该成分就可以检测到,出眠几天后及活动期蛇毒中不可见.结论 该成分应该与尖吻蝮冬眠密切相关,暂且称其为"冬眠特异蛋白".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样本随机挖取单个无性系的调查和测定方法,分析了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冬眠构件的结构及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末期,朝鲜碱茅无性系冬眠构件是由冬眠苗和冬眠芽组成,其中,冬眠苗平均为72.27个±48.29个,冬眠芽为45.87个±26.27个。朝鲜碱茅无性系冬眠构件各组分具有相同的形成规律。冬眠苗数、冬眠芽数、冬眠构件总数均随着丛径、丛面积和亲株数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3.
楚德昌 《四川动物》2001,20(4):217-219
对47只冬眠季冬眠阵低温期刺猬的小肠与53只非冬眠季刺猬的小肠,在11.5℃和37℃及离体条件下的收缩强度进行比较,和在37℃条件下对肾上腺素(Ad)、乙酰胆硷(Ach)、心得安(Propranolol)、阿托品(Atr)反应进行比较,表明在11.5℃条件下,冬眠与非冬眠刺猬离体小肠都基本无运动机能,在37℃条件下,冬眠季冬眠阵低温期刺猬离体小肠运动强度明显高于非冬眠季、Ad、Ach、Propranolol、Atr使冬眠季冬眠阵低温期刺猬离体小肠收缩强度变化率明显高于非冬眠季。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冬眠季节的光照条件对贮脂类冬眠动物入眠的影响,在达乌尔黄鼠腹腔埋植体温记录元件iButton,在体重高峰后的下降阶段置于5℃和12L:12D的光照条件下,观察测定其冬眠模式和能量消耗。达乌尔黄鼠冬眠模式出现深冬眠型、少冬眠型和不冬眠型,蛰眠阵包括深冬眠阵、短冬眠阵和日眠阵。不同冬眠阵中最低体温、冬眠阵的持续时间、阵间产热的持续时间、冷却速率和复温速率差异显著;阵间产热的最高体温基本相同。平均每日能量消耗在日眠阵中最高、短冬眠阵中居中、深冬眠阵中最低。入眠时间多集中于黑暗时相,觉醒时间多集中于光照时相。本实验结果提示,在冬眠季节施加光照黑暗循环条件可减少达乌尔黄鼠冬眠的时间,升高阵间最低体温,缩短冬眠阵与阵间产热的持续时间,降低复温速率;增加冬眠期间能量消耗。入眠与觉醒受光照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光暗节律。  相似文献   

5.
大胡蜂〔Vespa magnifica (Smith)〕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防治昆虫、药用昆虫和食用昆虫,近年来在云南、四川等地已实现人工养殖,在农林害虫控制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蜂王越冬存活率和冬眠率较低。本文就蜂王体重、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大胡蜂蜂王越冬存活率与冬眠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蜂王体重≥2.6 g组的存活率和冬眠率分别为93.3%和86.7%,随着蜂王体重下降,蜂王的存活率和冬眠率均降低;温度10.5 ℃组的存活率和冬眠率分别为93.3%和80%,温度高于和低于10.5 ℃组的存活率和冬眠率均降低;相对湿度90%和75%组的存活率和冬眠率分别为93.3%和80%,随着相对湿度降低,蜂王的存活率和冬眠率均降低。结果表明蜂王体重≥2.6 g、温度10.5 ℃和相对湿度90%为蜂王越冬的最适条件。本研究结果为大胡蜂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冬眠哺乳动物心血管机能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世强  周曾铨 《动物学报》1997,43(2):203-208
冬眠动物心血管系统适应于冬眠和激醒过程的特殊生理条件形成了其显著的机能稳定性。我们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提出了冬眠动物心血管系统具有耐低体温,抗主律失常,耐缺氧三大机能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冬眠动物五非冬眠动物的区别,也是冬眠动物在冬眠季机能强化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范志勤  廖崇惠 《生态学报》1982,2(4):362-362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农牧业以及保健事业上的害鼠之一。冬眠是该鼠的重要特征。黄鼠每年仅生殖一次,因而冬眠期间黄鼠存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它们数量的多少和危害的程度。我们就温度对黄鼠冬眠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寻求影响黄鼠冬眠后成活的种种因素,为种群动态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季节性冬眠动物达乌尔黄鼠,经1981和1984两年的工作,重复了Dawe(1969)注射冷藏的冬眠动物血清,诱发夏季活泼黄鼠冬眠的原始实验。实验成功地实现了在非冬眠季节诱发达乌尔黄鼠冬眠,发现禁食在人工诱发冬眠中起重要作用,却不能证实血源性冬眠触发物(HIT)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储脂类冬眠动物在每年夏季大量进食以储存脂肪,在冬季通过冬眠降低代谢并缓慢消耗脂肪。冬眠动物在育肥晚期或冬眠早期表现出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等症状,但在冬眠结束后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增强。冬眠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这可能是通过改变Akt信号转导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和PPARγ/PGC-1α转录复合体的表达来实现的。在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迅速增长的今天,深入研究冬眠动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的调控机制,可为治疗肥胖病人的胰岛素抵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通报》2004,39(8):20-20
在人们印象中,只有生活在塞冷冬季的动物才冬眠。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热带非洲也发现了一种“冬眠”动物。一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狐猴会在炎热的环境中“冬眠”7个月之久,远远超过了一些在北半球生活的动物冬眠的时间。这也是科学家迄今发现的第1种“冬眠”的热带动物。报告称,这种动物冬眠时会寻找一个僻静的树洞,即便周围温度达到30℃左右,也不会苏醒。地面测验表明,“冬眠”期间,这种动物的体温不靠自身的新陈代谢控制,而是“被动地”随着周围环境不断变化。热带动物也“冬眠”  相似文献   

11.
李明  梁冰  张树义 《兽类学报》1999,19(1):56-61
用随机扩增DNA多态(RAPD)方法分析白腹管鼻蝠在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冬眠群的结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华北两个白腹管鼻蝠冬眠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平均分别为0858和0933,两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42,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在遗传相似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东北冬眠群内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604;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间的相似性只有0513和0521。据此可认为,在同一及邻近洞中形成的白腹管鼻蝠冬眠群的组成可能是选择来自同一种群中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在华北冬眠的种群和在居留地东北冬眠的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的冬眠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眠不仅是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其他领域科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结合最近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阐述了哺乳动物冬眠的定义、冬眠期间的行为和生理表现以及影响冬眠的因素,同时也展望了冬眠在未来科学和医学领域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对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的冬眠进行初步研究,发现5条版纳鱼螈(包括成体和亚成体)在4个冬眠洞穴内冬眠,其越冬地选择在距离水源不远的溪流岸边或者平缓的山坡,能够自行打洞或者利用其他动物废弃的洞穴进行冬眠。版纳鱼螈主要是以单栖的方式冬眠,身体呈S形或者圆形。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18,(2)
目的观察人工饲养子一代尖吻蝮蛇的越冬繁殖与冬眠周期性节律关系。方法对已发育成熟的尖吻蝮蛇子一代蛇,研究其在非冬眠温度(25~29℃)和冬眠温度(11~14℃)条件下,交尾、产卵与冬眠情况。结果保持正常冬眠条件饲养的子一代尖吻蝮蛇,可以正常产卵并孵化,而破坏冬眠条件的则不能正常产卵。结论维持尖吻蝮蛇的冬眠周期性节律对尖吻蝮蛇的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刺猬冬眠过程中褐色脂肪和非颤抖性产热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孙金生  曾缙祥 《兽类学报》1994,14(2):147-153
本文对刺猬在冬眠过程中褐色脂肪(BAT)的相对重量、超微结构和非颤抖性产热(NST)的变化进行了测定,探讨了BAT产热在热在冬眠刺猬醒眠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夏季(7月份)刺猬的BAT相对重量最低,为0.23%。秋季迅速增加,至入眠前达到最高,为0、46%。冬眠期中缓慢减少,冬眠后显著下降(0.32%),这与醒眠时需要快速产热密切相关。冬眠前和冬眠中刺猬的BTA脂滴和线粒体嵴数量明显高于冬眠后,  相似文献   

16.
崔弘  蔡善鑫  路丹  李鹤  彭双  国奥  李秀国 《动物学杂志》2016,51(6):1018-1026
为探寻冬眠期间两栖动物血液和组织中宏量营养素的适应性改变过程,经人工诱导冬眠,检测了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在冬眠第1、3、7、14、28、42、56天的体重和脏器指数,以及血液、心、肝和骨骼肌组织中宏量营养素的含量。结果显示:1)冬眠期间中华蟾蜍体重未出现显著性变化,无性别差异。雄性蟾蜍的心、肝和腓肠肌的脏器指数显著性大于雌性(P0.01),但同一性别的脏器指数在冬眠期间无显著性变化。2)血中葡萄糖浓度自冬眠第42天起显著下降(P0.01);总蛋白在冬眠后第56天显著降低(P0.05),总胆固醇变化不显著。血中宏量营养素无性别差异。3)肝糖原自冬眠第42天起显著下降(P0.01),肌糖原自冬眠第1天起显著性下降(P0.05),而骨骼肌和心肌组织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组织中宏量营养素无性别差异。人工诱导冬眠条件下,中华蟾蜍血液和组织中的糖类含量先迅速下降,血液中的蛋白成分只在深眠时才显著减少,但血液和组织中的宏量营养素水平可在1个月内维持稳定,这可能是其适应冬眠的主要生理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冬眠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组份。冬眠季节,冬眠动物免疫系统的结构退化、机能抑制,与动物整体的活动相适应,春季恢复。综述民哺乳动物中枢与外周淋巴器官和免疫反应的季节性变化。对调控免疫系统变化的环境因素和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内源性生理节律对免疫系统冬眠季节的抑制机理作了介绍,更从冬眠对免疫的抑制联系到冬眠净化机体内外环境、冬眠与肿瘤、冬眠与辐射乃至冬眠与长寿等临床关心的实验研究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思维跳跳糖     
<正>哇,SURPRISE呼噜噜——冬眠进行时有些动物的冬眠时间很短,只有几十天;有些动物的冬眠时间则很长。睡鼠的冬眠期长达六七个月呢!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每年的2月会有不少土拨鼠从冬眠中苏醒并爬出洞穴,这预示着距离春天还有6周的时间!当地人还将2月2日定为土拨鼠节呢。  相似文献   

19.
丽斑麻蜥冬眠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6年和1987年的4—5月、9—11月,在辽宁省北镇县县城近郊观察了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的冬眠习性,现报道如下。冬眠前的迁移几乎整个夏季和秋初,丽斑麻蜥分散活动在农田、树林、灌丛和草地,冬眠前向冬眠地迁移。根据1986年在约1500m2样地内各旬捕获个体获得的资料,9月上旬在冬眠地活动的多为雄体,占总体78%;9月中旬开始,雄体数量相对减少,至10月初样地内雌体己略多于雄体,占同期总体54%。整个过程中雄体大多先于雌体到达冬眠地。9月上旬在冬眠地内活动的主要是当年产生的幼体,占61%,其次是二龄或二龄以上的成体,占39%,未采到去年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冬眠是动物在不利的气候和生活条件下的一种本能的适应。象青蛙、乌龟、刺猬、蝙蝠和蛇等都属于冬眠动物。动物学家把一种能够控制冬眠的动物血液里的物质叫做HIT(英文的缩写,意思是能引致冬眠的物质)。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这种HIT提取出来,注入到没有冬眠习性的猴子的脑部后,猴子的心跳速度减了一半,体温也降了几度,而且还明显地降低了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