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茼蒿染色体的数目2n=18,其核型公式2n=18=16m+2sm(SAT),茼蒿第1—6对,8—9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7对为近中着丝点并带有一对随体。  相似文献   

2.
甘薯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的DAPI核型及rDNA FISH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API显带和rDNA-FISH技术对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 cv.Xushu No.18)及2种不同产地近缘野生种(Ipomoea hederacea Jacq.)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DAPI核型分析表明,‘徐薯18’核型公式为2n=6x=90=72m+18sm(18SAT),随体位于第1、3、6染色体上;美国近缘野生种核型公式为2n=2x=30=30m(4SAT),香港近缘野生种核型公式为2n=2x=30=20m+10sm(4SAT),随体均位于第6、12染色体上。rD-NA-FISH结果显示,栽培种甘薯基因组中含有3对5SrDNA位点,分别位于着丝粒区、亚着丝粒区和染色体端部;美国近缘野生种基因组中含有2对5SrDNA位点,香港近缘野生种基因组中含有1对5SrDNA位点,均位于随体部位;两种不同地域来源的近缘野生种基因组中均含有2对45SrDNA位点,分别位于第6和第12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3.
美人蕉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人蕉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人蕉的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2n=2x=18m,属于"1A"型。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产胎生蜥蜴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孙吴县的胎生蜥蜴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雄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n=34+W;所以胎生蜥蜴的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胎生蜥蜴的染色体全部为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除雌性的第5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外),根据其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将其配成18对,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把它们分成3组,第Ⅰ组只有第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9.0%),第Ⅱ组包括第2、3和4对染色体(9.0%>相对长度>7.0%),第Ⅲ组包括第5~18对染色体(相对长度<7.0%).  相似文献   

5.
我国入侵植物薇甘菊(菊科)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细胞学特性,研究了薇甘菊在我国广东东南部4居群和台湾2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结果表明,所有居群的薇甘菊染色体数目均为2n=36,第一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中部具有次缢痕,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广东深圳大学和深圳水库居群的核型公式为2n=20m+14sm+2st;广东汕头、阳江和台湾屏东居群为2n=22m+12sm+2st;台湾宜兰居群为2n=18m+16sm+2st。此前有报道薇甘菊深圳大学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推断为制片过程中第一对染色体从次缢痕处断裂而导致的计数错误。因此,薇甘菊虽存在非整倍性和多倍性变化,但在广东东南部和台湾的入侵居群中目前仅发现基于x=18的二倍体(2n=36),该种在这些地区的成功入侵与多倍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并殖属为吸虫纲中较复杂的一个属。全世界已报道四十多种,在我国有二十多种。仅依赖传统的分类方法对并殖吸虫分类似有一定困难。近年来,人们对并殖吸虫的染色体进行较广泛的研究。本文仅对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及其在分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简述于后。一、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组型按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可分二倍体型2n=22(n=11)和三倍体型3n=33(n=11)。按Levan等的方法进行染色体分类,二倍体型由一对(第一对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四对(第2—5对)中等大的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六对(第6—11对)小的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7.
福建柏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核型中有10对较大的染色体是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的,和2对较小的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点的。在第1和第6对染色体上有次缢痕。染色体的长度为18.21—10.7μ。  相似文献   

8.
锦鸡儿属植物4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4种锦鸡儿属(CaraganaFabr.)植物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得出4种染色体核型:秦晋锦鸡儿(C.purdom iiRehd.)染色体数为2n=16,其核型公式为2n=16=16 m(4 SAT);小叶锦鸡儿(C.m icrophyllaLam.)染色体数为2n=16,其核型公式为2n=16=14 m(2 SAT) 2 M;中间锦鸡儿(C.interm ediaKuang et H.C.Fu)染色体数为2n=18,其核型公式为2n=18=16 m(4 SAT) 2 M;树锦鸡儿(C.arborescensLam.)染色体数为2n=20,其核型公式为2n=20=20 m(4 SAT)。由此可推测:中间锦鸡儿可能为小叶锦鸡儿和树锦鸡儿或秦晋锦鸡儿和树锦鸡儿的中间类型或杂交种,也可能是具有递增染色体基数的不同种。  相似文献   

9.
对党参细胞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表明,党参染色体数为2 n=16。染色体的核型为2n=12m 4 sm=16。第1、2、3、4、5、8对是中间着丝粒染色体(m);第6对和第7对染色体属于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未观察到有携带随体的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10.
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是豆科野豌豆属植物,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根尖用0.005%秋水仙素预处理2小时,改良苯酚品红压片,供核型分析。分带用去壁低渗法制片,BSG技术处理。结果如下:染色体数2n=12。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在10.64%—21.13%之间。臂比值在1.55—2.88之间。第1和3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2、4、5和6对为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5对具随体。其核型公式为2n=12=4m+8sm(2SAT)。带型分析结果如下:第1对染色体具着丝点带和长、短臂上具末端带,第2对染色体除具着丝点带和长、短臂上末端带外,在长臂上还具中间带,第3对带型与第1对相同,第4、6对染色体长、短臂上都具末端带,第5对具着丝点带、末端带和次缢痕带。其带型公式为2n=12=4CT+2CTI_++4T+2CTN。与朱凤绥等人的报道结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番木瓜核型和减数分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番木瓜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表明,番木瓜染色体数目为2n=18,由9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核型公式为2n=2x=18m。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在终变期和中期Ⅰ观察到9个二价体,未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茶属4种2变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光涛  梁涛   《广西植物》1990,10(3):189-197
本文采用去壁低渗法研究了我国山茶属植物4种2变种的核型。根据Levan等的命名系统,各个种的核型可简式为大理茶2n=20m+2m(SAT)+8sm;勐腊茶2n=20m+2m(SAT)+6sm+2sm(SAT);德宏茶2n=20m+8sm+2sm(SAT);苦茶2n=20m+9sm+1sm(SAT);茶2n=18m+2m(SAT)+12sm;白毛茶2n=18m十2m(SAT)+9sm+1sm(SAT)。这些种都是二倍体种(2n=2x=30),未发现多倍体。在勐腊茶核型中发现2个超数染色体(B-chromosome)。核型的不对称性表明,这些种均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的2A型核型。这些种在“随体数目和位置,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着丝点端化值,染色体绝对长度”方面的变异是清楚易见的。核型的变异表明,这些种的染色体进化顺序为大理茶—→勐腊茶—→德宏茶—→普洱茶—→白毛茶—→苦茶—→茶。这一结果与张宏达提出的山茶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基木吻合。本文还讨论了山茶属植物核型的杂合性和多态性。本文中勐腊茶、德宏茶、苦茶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及大理茶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黑藻属Hydrilla植物的染色体核型。 它由两群染色体组成:1—5 为长染色体,6—8 为短染色体。 染色体基数x=8。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 f.)Royle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16; 雌雄之间既无染色体数目的差别,也无异型染色体存在;核型公式为2n=2x=16=6m+6Sm十4St。 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xburgbii Casp系同源三倍体; 染色体数目为2n=3x=24; 核型公式为2n=3x=24=9m+9Sm+6St。  相似文献   

14.
萝卜与甘蓝属间杂种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简称GISH)研究了萝卜( Raphanus sativus,2n=18,RR)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 , 2n=18, CC)属间杂种F1减数分裂过程。结果表明杂种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RC,2n=18,但花粉母细胞有三种不同类型:1. RC,2n=18, 终变期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4.87Ⅰ+1.20Ⅱ+0.04Ⅲ+0.06Ⅳ, 染色体配对主要发生在萝卜和甘蓝染色体之间, 后期Ⅰ9条萝卜染色体主要以5/4和6/3的分离比移向两极, 所形成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均不平衡,配子败育; 2. RRCC,4n=36, 终变期染色体形成18个二价体,后期Ⅰ染色体均衡分离,形成RC不减数配子;3. RRCC缺体,4n=30-34, 少数萝卜染色体丢失,形成的配子具有全套的甘蓝染色体和部分萝卜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应用根尖压片法对含羞草科合欢属合欢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欢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6,核型为:2n=26=18m 6sm 2st,属于“2B”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6=4L 8M2 12M1 2S。从染色体水平证明合欢在系统演化上属于较进化的种类。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云南西部和西北部分布的腋花扭柄花Streptopus simplex的4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生长在云南西北香格里拉县(原中甸县)碧塔海和小中甸冷杉林中的腋花扭柄花两个居群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18,而生长在高黎贡山的福贡县片马和贡山县的灌丛中的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则为2n=2x=14。2n=14为腋花扭柄花一个新的染色体数目,x=7为扭柄花属一个新的染色体基数。香格里拉碧塔海和小中甸两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4m+8sm+4st和2n=8m+2sm+6st,染色体逐渐变小;贡山和福贡片马两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14=4m+10sm和2n=14=7m+7sm,其中第一对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由于x=8是扭柄花属最常见的染色体基数,因此可认为x=8是腋花扭柄花的染色体原始基数,x=7的数目是衍生的;x=7居群染色体的一条大染色体可能是由x=8的染色体的两条st型染色体的着丝粒发生了罗伯逊易位而来。  相似文献   

17.
芥蓝和结球甘蓝染色体组型及C-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改进的染色体标本制片技术,研究了芥蓝和结球甘蓝的染色体组型和 C-带带型。两种植物的二倍体均由4对中着丝粒、5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一对为随体染色体。芥蓝和结球甘蓝具有统一的染色体组型公式:2n=18=8m+10sm(2SAT),但两者的某些染色体在编号顺序上有差异。在结球甘蓝中观察,到4种不同形态的随体。用 BSG C-带方法得到 C-带带型,带型公式,芥蓝为2n=18=CITS 型=10C+2CI_++4CT~++2CS;结球甘蓝为2n=18=CITS 型=8c+2CI_++6CT~++2CS。某些带纹具多态性和杂合性。本文从染色体水平上讨论了芥蓝与甘蓝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细胞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和同属土著种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的染色体计数,并对核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加拿大一枝黄花染色体数目为2n=54,核型公式为k(2n)=6x=54=46m 8sm(0-6SAT),核型类型为2A型;一枝黄花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k(2n)=2x=18=16m 2sm(0-2SAT),核型类型为1A型.通过对一枝黄花属(Solidago L.)植物染色体数目的统计分析,判断该属的染色体基数为9.通过对多倍体基因表达导致植物适应进化的讨论得出:多倍体是入侵植物特征,可能是植物入侵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内葵杂3号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内蒙古地区的栽培品种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了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为: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34,各具一对随体染色体。三交种第2对染色体具随体且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4.105%~7.703%,核型公式为2n=2x=34=32m+2sm(2sat),核型类型属于1A型;单交种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具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3.661%~8.128%,其核型公式为:2n=2x=34=34m(2sat),核型类型属于1B型。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理区域鲫鱼染色体银染核仁组织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滇池高背鲫、低背鲫、方正银鲫(C.auratusgibelio)的核型及核仁组织者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高背鲫来源作些初步探讨,结果如下: 1.低背鲫Carassius auratus (back low type):2n=100,22m+30sm+48t.st,NORs=4,出现于第5—6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 2.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back high type):2n=156,30m+46sm+80t.st,NORs=6,出现于第5—7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 3.方正银鲫C.auratus gibelio:2n=162,32m+52sm+78t.st NORs=4,出现于第5—6对亚中着粒染色体短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