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是研究细胞融合的前提条件,但关于其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最适条件迄今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再生率不高,且不稳定。本文研究了有关诸因素对供试菌株原生质体化及其活性的影响,尤其是提高再生率的措施。试验所用材料,菌株B.Subtilis Ki-2-132(Thr~-,Val~-,Ile~-,Str~+)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赠送;溶菌酶由汉口蛋厂1981  相似文献   

2.
从城市生活污水中分离筛选到1株浮游球衣细菌(Sphaerotilus natans)。以浮游球细菌G-8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甘氨酸-溶菌酶-EDTA方法,研究了各种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在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G-8菌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达96.8%和29.8%。该菌株能在自然pH(pH6-7)和29℃条件下良好生长,细胞可大量积累聚β-羟基丁酸(PHB),从对数期到稳定期,该菌积累的PHB量可达68g/L。  相似文献   

3.
果香地霉原生质体的释放与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果香地霉(Geotrichum suaveolens)原生质体释放与再生方法和结果,讨论了影响原生质体释放和再生的几个重要因子用溶壁酶(Lywallzyme)20—25mg/ml处理6—8小时,可获得较高的原生质体得率(5.6—5.9×10~6个/ml),0.8M MgSO_4是理想的稳定剂。对再生过程观察表明,再生具有三种模式,即直接出芽,间接出芽和链式增殖。不同碳源和稳定剂对再生率以及再生模式都有影响。在液体再生培养基中,用纤维二糖作碳源,再生率可达76.3%,在RSDA—甘露醇固体再生培养基中,再生率为8.7%。实验发现,原生质体再生可能存在“邻近效应”,即当一个原生质体再生时,它可活化邻近的原生质体,促其再生,使再生率提高,甚至这种作用还可能影响到再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谷氨酸产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谷氨酸生产菌棒杆菌T原生质体形成的条件,以及对再生率的影响。采用溶菌酶一甘氨酸一青霉素G处理其细胞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千兀再生率最佳。酶处理10小时,原生质体形成率接近1OO%,再生率可达10%以上。根据显微摄影观察,棒杆菌形成原生质体有类似于“海鸥”形的独特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5.
香菇菌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廖汉泉  邱景芸  吴月嫦 《遗传》1990,12(6):8-11
在25-26℃下培养5-6天的菌丝体,以0.8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用1.5%溶璧酶液酶解1.5-2小时,所得原生质体的产量较高,最高可达4×107个/ml以上。上述条件分离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也较高。原生质体再生的温度以26℃为最佳。不同的再生培养基明显地影响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麸皮浸出液可显著提高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其中,以添加5% 麸皮浸出液的效果最好。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集中,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再生是不同步的。一般要培养20小时以后才能见到出芽,而且原生质体的再生形式也是多种所样的。  相似文献   

6.
酿酒酵母RasseⅫ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菌龄、酶系统、脱壁促进剂、渗透压稳定剂对酿酒酵母RasseⅦ(SaccharonmycescerevisiaeRaceⅫ)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数生长早期的菌体最适于制备原生质体;酶浓度是影响原生质体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为时间,再次是温度;而就再生率而言,温度则是决定因子,酶浓度为第二,时间则几乎不起作用;脱壁促进剂能够加速细胞壁的溶解,尤以巯基乙醇效果较好,然而也有降低再生率之弊,综合考虑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情况,本研究中以选用2%的酶浓度30℃下酶解1-1.5h于17%蔗糖高渗培养基上再生为获得RasseⅫ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原生质体巨大化及其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观察几种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巨大化过程,发现含有细胞壁裂解酶的高渗营养液是比较理想的巨大化反应液;巨大化反应不同时间的原生质体再生率有“高→低→高”的起伏变化;巨大化后原生质体再生率普遍提高。最后测定了巨大化时间、渗透压稳定剂、培养基及其碳源等对巨大化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豆科植物原生质体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在籽粒型食用豆科植物中,迄今成功的种类仍然不多,在文献记载中仅见有大豆、赤豆、豇豆、豌豆和刀豆,说明籽粒型食用豆科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仍有较大困难,要取得禾谷类作物那样的重大进展,尚需作出巨大努力。蚕豆原生质体培养仅见有从预培养的叶肉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团、从茎尖和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和从  相似文献   

9.
银耳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宝贵  朱虎 《菌物学报》2003,22(4):574-578
应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菌株(Tr01、Tr21)、材料(芽孢、菌丝体、子实体)、溶壁酶浓度和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材料对原生质体产量影响最大,以芽孢为材料原生质体产量可达到2.75×107个/ml,而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原生质体产量仅为2.5×106个/ml 和1.0×106个/ml;在35℃下酶解,原生质体产量高;溶壁酶浓度在1%~3%范围内对原生质体产量影响不大;不同菌株原生质体产量差异不显著。本实验还研究了稳渗剂浓度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ol/L~0.7 mol/L的KCl 对原生质体再生没有显著差异,再生率最高可达32.3%。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酶组合、酶浓度、酶作用时间和菌龄等因素对天麻素产生菌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 LN-A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 总结出了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 选用对数生长期的菌株, 以蜗牛酶5 mg/mL + 纤维素酶5 mg/mL + 溶菌酶2 mg/mL 30°C保温处理2 h, 原生质体形成率达5.8×107, 原生质体再生率为5.7%。在此基础上首次利用He-Ne激光、紫外线复合诱变天麻素合成菌的原生质体, 当选用15 mW的He-Ne激光辐射原生质体20 min, 再用紫外辐照150 s时获得了转化率及天麻素得率都明显提高的突变株, 其天麻素得率比出发菌株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原生质体的再生率,用正交实验筛选了制备营养缺陷型酿酒酵母PW208菌株原生质体的条件。最佳条件为用柠檬酸缓冲液配制1%蜗牛酶,在30℃酶解60min后再经后处理可得99%的形成率和43%的再生率。  相似文献   

12.
提高酵母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提高酵母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率的技术路线:选用酵母菌对数生长中期,约培养9~12h(A600为0.5~1.0)的细胞,采用1.5%蜗牛酶和1.0%纤维素酶的混合酶液水解去除细胞壁,经特定条件,可获得98%的原生质体制备率,通过分离到含有0.01mol/LCaCl2和15%蔗糖的YEPDS再生培养基上培养,再生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白腐真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玲  叶博  刘长江 《生物技术》2006,16(5):41-44
对影响白腐真菌(5.776)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包括菌龄、水解酶液的种类及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再生培养基的稳渗剂的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比较分析和正交实验得到最适合的白腐真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结果表明:当菌龄为58h,采用1%纤维素酶和1%蜗牛酶(2:1)混合液,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180min,用0.7mol/L氯化钠作渗透压稳压剂,白腐真菌(5.776)原生质体的形成数和再生率均比优化前大为提高,原生质体形成量为8.36×10~5个/mL,原生质体再生率为9.12%。  相似文献   

14.
对两种不同属间的细菌,嘈热脂肪芽孢杆菌与北京棒状杆菌原生质体的形成,再生及融合进行了研究。初步确定了适应此两种出发菌株的破壁、再生及融合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其破壁率均可达98%以上;LT1菌与LT2菌的再生率分别可达52%与51%;融合率可达2.55×10(?)。试验结果表明,此两种不同属间的细菌细胞融合是完全可能的。10(?)以上的融合率应用于工业遗传育种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高渗预培养条件对克鲁维酵母Y034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经高渗预培养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为常规培养的1.7倍,为改造菌株遗传特性而制备高活性原生质体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菌的遗传转化是研究黄曲霉菌致病相关功能基因的前提和基础,而原生质体是研究和建立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的重要工具。本文分别以黄曲霉孢子和菌丝为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黄曲霉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结果表明,黄曲霉孢子在酶液浓度为纤维素酶∶蜗牛酶∶溶壁酶=1.5%∶1.5%∶1.5%,30℃酶解3 h,原生质体制备率高达97.3%,再生率达89.2%;黄曲霉菌丝在菌龄为42 h,酶液浓度为纤维素酶∶蜗牛酶∶溶壁酶=1.5%∶1.5%∶1.5%,30℃酶解1 h,可获得最高原生质体产量为2.0×10^6个/m L,再生培养基中以1 mol/L蔗糖作为渗透压稳定剂时,原生质体再生率达5.5%。故本实验条件下,黄曲霉孢子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优于菌丝。  相似文献   

17.
用中性红标记酵母原生质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根福  沈煜 《生物技术》1995,5(6):23-25,12
用2%蜗牛酶处理酵母细胞60分钟,啤酒酵母Y29的原生质体形成率为90%,再生率为9.5%;糖化酵母IB的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6%,再生率为12%。用500ppm中性红染液对Y29菌株的整细胞和原生质体染色15分钟,细胞的着色率为84%,存活率为12%,而原生质体的着色率为75%,再生率为6.4%,经染色后的原生质体体积缩小,在交变电场中排队所需的场强电降低。  相似文献   

18.
地衣芽孢杆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地衣芽孢杆菌原生质体的产量和形成率,为进一步提高原生质体转化率打下基础。方法:通过酶解法对地衣芽孢杆菌工业生产菌株Bacillus licheniformis303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菌体生长状态、溶菌酶浓度、处理时间、渗透压稳定剂和再生培养基等因素对地衣芽孢杆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的影响。结果:对数生长后期的菌体,以SMMP作渗透压稳定剂,溶菌酶浓度为100mg/mL,37℃下酶解30min,原生质体生成量可达8×109个/mL;再生培养基选用含1mol/L琥珀酸钠的DM3时,再生率最高可达17%。在此条件下,采用PEG法将游离型质粒pHY-P43-secQ转化宿主菌B.lichenifor-mis303,转化率可达10~15 CFU/μg DNA。  相似文献   

19.
从蜂头虫草(Cordyceps Sphecocephala)上分离的无性型蜂头层束梗孢(Hym enostilbe sphecophala)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研究。将培养48h的菌丝体用3%溶壁酶于28℃酶解3.5h,原生质体产量可达2.5×107个/mL。原生质体在0.6mol/L硫酸镁的黄豆粉培养基上再生率最高,为0.46%。在50℃热灭活30分钟,原生质体再生率为零。  相似文献   

20.
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由粳稻77-170品系及籼稻品种IR-50的细胞悬浮培养物游离的原生质体,用琼脂糖包埋于RY-2培养基中,发生了持续分裂。前者植板率达2.5%以上,二者最后都再生出植株。对游离和培养方法做了如下改进:1)采用两步法,即先用果胶酶,再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混合酶进行游离,可避免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获得高质量的原生质体;2)悬浮细胞培养基中加入ABA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存活和分裂;3)琼脂糖包埋培养可大大提高植板率;4)用较高渗透压的培养基培养原生质体再生的细胞团及愈伤组织,可提高植株再生频率。由于这两个品种(系)的培养物都已继代一年半之久,再生植株均为白化苗。这是迄今第一个由籼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