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次阐明卵形半肠吸虫(Mesocoelium ovatum Goto et Ozaki,1930)的全程生活史。在福州,终宿主为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实验中间宿主为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和Cathaica ravida sieboldtiana。蜗牛吞食本吸虫卵而受感染。毛蚴在蜗牛肠管内孵化,而后钻到肠壁外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和囊蚴各发育期。囊蚴可在子胞体中形成并可感染黑眶蟾蜍。本文讨论了半肠属(Mesocoelium)的演化系统问题及与外斜睾总科(Plagiorchioidea)中一些吸虫类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外睾吸虫幼虫期的早期发育及贝类宿主淋巴细胞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唐崇惕  舒利民 《动物学报》2000,46(4):457-463,T008
日本血吸虫病的媒介钉螺也是外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本文报告外睾吸虫早期幼虫在钉螺及窄口螺的寄特发育形式及贝类宿主的反应情况。贝类宿主吞食外睾吸虫虫卵后12天,毛蚴体体中的胚细胞已穿过宿主胃肠壁分散在其外围组织中。螺体在其头颈部产生大量血淋巴细胞并下行到内脏团包围虫体的胚细胞。生存的虫体胚细胞分散地通过宿主循环系统被送到消化腺及生殖腺的间隙中发育成早期雷蚴胚球。在雷蚴胚球周围尚有开始消退的宿主血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3.
范尼道佛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毛蚴、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5个阶段。它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二中间宿主为多种小型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终末宿主是鳜。文中对这种吸虫的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的形态特征以及尾蚴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用人工方法成功地将尾蚴感染青后,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囊蚴在鱼体内的形态变化和器官发育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藁杆双脐螺(Biotaphafaria straminea)是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曼氏血吸虫(Shistosoma mansoni)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吸虫,生活史与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大体相似,成虫交配产卵,卵随大便、偶从小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入双脐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然后到终末宿主(人)。曼氏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的移行径路极为相似,常能数次通过肝毛细血管、肺及大循环,最后定  相似文献   

5.
复口吸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军 《生态科学》2005,24(2):168-172
复口吸虫是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区均有复口吸虫的分布。复口吸虫的生活史是一个复杂过程,分别经过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后囊蚴和成虫阶段,其中间寄主分别为第一中间寄主螺、第二中间寄主鱼和终末寄主鸟。在自然水体里,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水体中,复口吸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能使第二中间寄主鱼产生一系列的病症,严重的能引起寄主鱼的大量死亡。科学家对其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广泛,而本文仅对复口吸虫的分类学、生活史、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1.本文详细描述了福州地区胡子鲶肠管中极常见的一种真马生尼亚吸虫的形态构造,由于福建标本在虫体的大小,围口棘圈中棘的数目、大小,腹吸盘位置,前咽及食道的长度,肠管盲端到达的位置,卵巢、睾丸所在的位置,以及其相关的大小,前列腺管基部的构造,以及排泄囊的形状等,和文献上已记述的虫种差别很大。因此我们为其定名为福建真马生尼亚吸虫Eumasenia fukienensis sp.nov.。 2.本文详细描述了本种吸虫虫卵、毛蚴以及在三种扁螺类: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 Hutton;肯氏圆扁螺Hippeutis cantori Benson和半球隔扁螺Segmentina hemis-phaerula (Benson)体内发育的二代胞蚴、尾蚴以及囊蚴等各幼虫期的形态。 3.本文对本种吸虫在系统发生上和斜睾科吸虫的亲缘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面状前吻吸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升发 《动物学报》1994,40(3):231-240
本文报告面状前吻吸虫的全程生活史。首次发现其第一中间宿主-寻氏肌蛤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确认其胞蚴只有一代,尾蚴和囊蚴都有不同程度的现象,同时还指出后蚴的发育与水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闽江叶形吸虫新种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寄生在闽江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膀胱及输尿管中的闽江叶形吸虫新种Phyllo-distomum mingensis sp.nov.。本新种以其成虫的虫卵大小、睾丸卵巢形态、不具劳氏管及后蚴的焰细胞排列公式等特征不同于现有的已知种。本新种的生活史经阐明,其第一中间宿主是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第二中间宿主是河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与M.aspergillus。本文尚对叶形属吸虫各发育结构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1.用定量兔粪(肝)血吸虫卵比较透明法与孵化法的检出效果,结果透明法平均检出虫卵9.6—15,显然优于孵化法检出毛蚴数5.1—5.2,但镜检三张涂片较费时。 2.比较同一涂片未透明与甘油玻璃纸透明的检出效果,10次平均结果,后者检出虫卵数是前者的2.8倍。 3.用人粪血吸虫卵做10份定量试验比较孵透法的孵化后沉渣透明检查与沉孵法的沉淀镜检的检查效果,结果孵渣透明检出较沉渣镜检虫卵数高26倍(13.2:0.5),阳性率前者为10/10,后者为4/10。 4.兔粪虫卵定量试验观察孵透法检出毛蚴、虫卵、卵壳平均总数(16.5只),是单用孵化检出毛蚴平均数(5.1只)的3倍多。揭示孵化后的沉渣尚可找到未孵虫卵(平均7只)和卵壳(平均4.4只)。 5.用定量人类血吸虫卵掺于阴性人粪中,孵渣中卵壳所占比例较用兔粪血吸虫卵掺于阴性人粪中者高(分别为58.3%和37.0%);但用人粪血吸虫卵试验其孵渣中仍有相当数量虫卵,平均为5.5,不少于观察到的毛蚴数(5.1),孵透法检出数是孵出毛蚴数的3倍多(18.3:5.1),这与用兔粪虫卵定量试验结果相同。 6.7月份在吴江县现场粪检200例比较孵透法与孵化法检出效果,结果孵透法(一孵一透)的阳性率为26.5%,高于三送三孵(19.7%)。10月份又在吴县粪检204例结果孵透法(一孵一透)阳性率为27%,高于一送一孵(19.6%)、二送二  相似文献   

10.
福建腹口吸虫种类及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一、前言 腹口类吸虫由于其口孔开在身体腹面中央部位而不同于所有口孔开在前端的复殖类吸虫。本类吸虫的各幼虫期,如具纤毛棒的毛蚴、分支的胞蚴以及牛首状的尾蚴等特征也和前口类吸虫的各幼虫期有显著的差别。自从1819年Rudolphi发现腹口吸虫至今世界各地报道的种类已有一百七十余种,但是,在这许多种类中,进行过生活史研究的只有十  相似文献   

11.
海产双壳类东方肛居吸虫新种及其生活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华 《动物学报》1989,35(1):58-65
本文报告福建沿海菲律宾蛤仔等海产贝类中寄生的东方肛居吸虫Proctoeces orienialis sp.nov.新种及其全程生活史。其第一、第二中间宿主都是海产双壳类,其不结囊的后蚴可在贝类中提早发育,但不象本属其他种类直至孕卵,而需经感染黄鳍鲷才发育成孕卵成虫。各期宿主经人工感染试验研究,发育过程经观察比较。本文还探讨了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牛首科(即腹口类)吸虫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牛首科所代表的腹口类与前口类应作为两个分别独立而并列的分类单元,另一种观点认为腹口类在分类上应归于前口类中的某一分类单元。本文通过对牛首科吸虫的特征分析以及与前口类吸虫的比较,发现牛首科吸虫在成虫,毛蚴,胞蚴,尾蚴,宿主类型,染色体等方面都与前口类有显著差别,因而支持前一种分类观点,不应将牛首科放入前口类中。  相似文献   

13.
日本血吸虫在离体培养中的产卵和虫卵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本文证明日本血吸虫卵在适合的条件下,在离体培养中亦能发育至成熟,并孵出毛蚴,而并不一定需要经过一个宿主组织内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卵在离体培养中自产出到完全发育成熟所需的时间最少为12—13天。 2.日本血吸虫卵在离体培养中发育至成熟的必需条件为:培养液中必需有血清及红血细胞的存在,其中尤以红血细胞的存在更为重要。 3.本文应用相比差显微镜初步但较系统地观察和描写了血吸虫卵细胞的分裂发育过程。证明血吸虫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亦属不等裂的类型,与其它吸虫卵细胞分裂发育的过程类似。为了便于统计,本文把血吸虫卵的发育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单细胞期。2)细胞分裂期。3)胚胎发育期。4)毛蚴成熟期。本文并对发育各期的出现时间及增减趋势进行了初步观察。 4.本文证明凡是在宿主体内曾经合抱过的发育成熟的血吸虫雌虫,不论它在离体培养时是否处于合抱状态,雌虫均能产卵。其所产出的虫卵数量的多少与所用培养液的种类及雌虫在培养液中的存活时间有关。同时亦证明了血吸虫在离体培养的环境中不仅能将其子宫中已形成的虫卵排出,而且还有新的虫卵的形成。其产卵数量和培养时间有关,其产卵高峰期为培养后的第2—7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浙江省奉化县几个公社的少数大队,相继发现了数个肺吸虫病病例,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肺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肺部、肝脏或皮下等组织中。而主要的终宿主是一些野生或家养的哺乳动物,如猫、狗、猪、虎、豹等。成虫排出的虫卵随宿主的痰或粪便进入水中,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段时间,变成毛蚴。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即几种特定的淡水螺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在中间宿主赤豆螺体内发育的中华下弯吸虫雷蚴和尾蚴形态,并用其尾蚴形成的囊蚴感染鸭和鸡,从试验动物体内检得不同虫龄的童虫和成虫,5日龄童虫出现龙骨样突出的中间列腹腺,9日龄虫体成熟,大小为2.50─3.30×0.675─0.950mm,出现发育完全的生殖腺,子宫内已含有成熟的虫卵。虫体两侧列腹腺数为9─13个,多为12个,中列腹腺起自内贮精囊的后部,止于卵巢后缘。  相似文献   

16.
半尾类吸虫包括四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尾亚目(Hemiurata)是一个巨大的吸虫类群,大多数是海洋的种类,在咸淡水及淡水中也广泛地分布。本类吸虫的幼虫期在离开贝类宿主后适应于数目繁多的甲壳动物体内继续发育,它们充为第二中间宿主。甲壳类是鱼类重要的食料,由于这个食物锁链关系,半尾类有了非常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成为吸虫类中繁荣的一支。关于种类的记述,在国内有顾昌栋和申纪伟(1964、1978),许鹏如(1954)及叶英和吴淑卿(1955)。本篇所述系多年前从我省沿海海鱼采集的种类及一些有关生活史资料的补充。标本保存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7.
1961年12月上海和平公园曾送来死的雌性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一只,经检验后发现有不少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 Tanabe, 1921)。据悉该孔雀于1961年2月初次发病后,食欲欠佳,精神萎糜,羽毛蓬松,蹲伏懒动,拉稀,排泄物绿色。死前3、4天停止吃食。经尸体解剖,肌肤瘦瘠,肝脏病变显著,萎缩硬化,大部分组织坏死。胆囊甚大,囊壁肥厚。胆囊内检获次睾吸虫114条。而其他内脏皆称正常。似乎次睾吸虫是孔雀致死的病原体。去年(1963)12月,和平公园又有一只雄性绿孔雀得病,从粪便中检出次睾吸虫的虫卵。由此更引起作者对于此问题的注意。据查阅有关文献,次睾吸虫属共14种,寄生于鸟类者10种(1950)。在我国鸭体内发现者有三种:即东方次睾吸虫(M. orientalis),台湾次睾吸虫(M. taiwanensis),以及黄体次睾吸虫(M. xanthosomas)。其中以东方次睾吸虫最为常见。东方次睾吸  相似文献   

18.
曹小明  汪涤邦 《动物学报》1991,37(2):168-176
本文首次报道野牛平腹吸虫的生活史,证实尖口圆扁螺和半球多脉隔扁螺为湖南长沙地区本虫的中间宿主。虫卵在适宜温度25—31℃水pH5.5—6条件下经32—13天孵出毛蚴,室温27.07±4.19℃时,毛蚴侵入扁卷螺后30天开始自螺体逸出尾蚴,囊蚴被乳牛和山羊吞食后分别需98和86天发育成熟排卵。文中描述了本虫各期形态构造和某些生物学特性,最后提出本地区牛羊的感染季节主要是在7—10月间,建议冬春两季给予药物驱虫。  相似文献   

19.
福建北部山区耕牛枝睾阔盘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枝睾阔盘吸虫(Eurytrema cladorchis Chin,Li et Wei,1965)也是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动物胰管能严重引致病害的一种双腔类吸虫。目前尚只见报道于我国贵州、福建等地(金大雄等,1965)。关于它在国内外分布情况尚未了解,此虫种的生活史各期发育情况及其中间宿主种类都是以往科学上未经阐明的问题。我们于1976年得知,在我省北部浦城县九牧公社耕牛和羊只普遍感染枝睾阔盘吸虫,受害很严重。我们立即开展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20.
鸭是否可以成为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至今尚乏资料证实。青岛市卫生防疫站等在崂山县马戈庄公社进行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中,曾在15只鸭中找到一只鸭有华支睾吸虫虫卵,而认为鸭可以是本虫的保虫宿主。可是,乔山氏等曾对二只鸭进行肝吸虫的人工感染,隔离圈养二个半月后,解剖检查,结果为阴性;高隆声氏于1980年在湖南一个肝吸虫病的严重流行区(当地人群感染率达48.3%,检查水鸭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