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为了落实这些目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因为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李相国 《生物学杂志》2012,29(1):111-113
教材和学生都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以《酶的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的复习教学为例,通过深挖教材,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问题,进行适当处置,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国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们应该利用生物学课程内在的信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其中包括信息分析方法和黑箱方法的使用,程序意识和程序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利用概念图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和知识网络构建等信息能力。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资源学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晔  柳闽生   《微生物学通报》2004,31(3):172-173
根据现代学习理论要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对微生物资源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从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校作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而丰富的学习资源,其中科教类影视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当今社会,媒介融合已成大势所趋,本文将探讨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有效地完成科教影视资源的建设和分享,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一线教师,生物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我认为不应停留在对理念的认知层面,而应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新的课程目标,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需要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需要学生有一定生物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学生懂得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不仅是文献收藏的中心,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中医药文献资源建设中应该坚持实用性、系统性、特色性、共享等原则,应该从全新的视角去进行规划和实施,根据学校办学方向和目标,科学论证,制定长远规划,系统组织.建立服务于重点学科、专业、精品课程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提高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8.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为重点,构建课堂课程教学、研究性课程教学、选修课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功能性学校生物学课程体系模式。以“学会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体验的研究性学习,以兴趣培养、特长培养的选修课学习,以旨在对课堂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选修课课程进一步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分年级、分内容的多种课程资源并举的实施途径,重在过程、创新性评价的方式,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针对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被动学习的问题,对本校植物学实验进行了课程改革.结合实验教学设计几个课外实验小专题并指导学生完成,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和总结,以期完善实验改革方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会观察、动手操作、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及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理念与目标陈旧、教学能力与资源不足、信息化融合程度低、局限课堂有限时空和教材有限内容、忽略学生思政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等问题,不适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生物化学课程团队从理念目标、魅力能力、平台资源、知识体系、教学时空、教学模式、思政育人、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了课程的全方位系统性改革,通过树立“全面育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开放共享”教学理念,提升团队教学能力与课程优质平台资源,构建“教学+科研+实践”融合式新育人模式、“3+X”复合型新知识体系,教学与育人相融相促新教学模式、多维度过程式新评价体系,使课程凸显出新时代“金课”特征,提升了学生思政素养、课程成绩、综合能力,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协同,并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亲身经历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始逐步在全国各级学校推广开设,很多生物学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研究性学习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其能力,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但是其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及学生学科能力培养的关系如何?该研究旨在阐释这个问题,为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在多年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实践中感到,不少学生学习方法是课上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背笔记,缺乏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应是基础知识宽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就成为任课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结合植物生理学教学对此做了一些探讨.   ……  相似文献   

13.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准确选择资源开发的立足点。合理巧妙整合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分子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该课程教学实践,着重探讨分子生物学网络课程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涉及到课程特色、课程介绍、教案教材、作业练习、网络资源、作品展示等6个模块,搭建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体系的网络平台,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并提出网络课程建设发展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以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以本校生物学校本课程之农作物栽培活动为载体,尝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拓宽搜集资料的渠道,正确筛选处理资料信息并设计实验。  相似文献   

16.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生物教材中,有关资源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资源教育,培养其资源观念,认识和爱护资源,从全球的角度,将资源与环境、人口结合起来,将资源观与人地关系观结合起来,对学生将来有责任感地进入社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资源教育。  相似文献   

17.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并以其具体形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生物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学校和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生物课程的实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对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开展好新形势下的生物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湘 《生物学通报》2010,45(11):27-30
开设校本生物学选修课"细胞学遗传学实验技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和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发展。介绍了课程开设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学数字课程是以微生物学知识内容构建、借助高等教育出版社云课程平台传播的课程。作者编著的《微生物学数字课程》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学数字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应用。该课程结构设计包括章节名称、作业、基本问题、小组专题讨论、课程论文、自由讨论区;资源设计包括教学录像、电子资源(教学课件、动画等)、网上自测;交互设计包括讨论、留言、疑难解答等;构建出课前教师在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和学习任务—学生登录平台观看资源—课中教师进行疑难问题解答及知识总结—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课题成果汇报—课后学生提交作业及网上自测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微生物数字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及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化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目标定位过时、教学内容与方法滞后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对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通过实验教学课程化等一系列改革,探索构建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和课程新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