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广东农林学院蚕桑系报道,养蚕生产过程中每担桑叶喂蚕后可得到蚕沙50—60斤(包括蚕屎及残桑)筛出蚕屎后可风干10斤左右。亩产3,500—4,000斤的桑园,每年可收集蚕沙400斤左右。 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蚕桑生产经验,在种桑、喂蚕、蚕沙作基肥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各地蚕区广大贫下中农在“以粮为纲,  相似文献   

2.
根据郑辑之《永嘉郡记》(公元四世纪)记载,永嘉地区(即今浙江温州一带)一年能养八批蚕。当时人民已经发现用低温催青蚕卵,有利于产生不滞育卵。为了能在一年四季里分批多次养蚕,创造采用低温催青办法以不断获得产不越年卵的蚕。同时还从蚕丝产量看到养越年化蚕比养不越年化蚕更为有利。所以又利用各代不越年化蚕所产的卵,在自然高温下孵化,以获得各代越年化蚕作为蚕丝生产主要蚕种。这样既解决多次养蛋的蚕种问题,同时又尽可能达到较好的蚕丝生产目的。这是我国古代养蚕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养好小蚕八成收",这充分说明养好小蚕的重要性,小蚕饲养是整个养蚕过程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小蚕的集中共育为大蚕安全顺利的饲养提供了保障,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所以必须充分做好小蚕的饲养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产角度,着重探讨了由筋骨草提取的蜕皮激素(以下简称MH)在调节蚕儿生长发育和增产蚕丝方面的实用价值:(1)家蚕末龄中期(饷食后72小时左右),每头添食MH3微克,可以缩短龄期,提早两天上簇结茧,避免或减少缺叶倒蛋的损失;(2)在见熟前10小时,每头添食MH2微克,连添二次,可使五龄经过缩短14小时,上蔟开始到上蔟终了的时间,从对照区的39小时缩短到14小时。一般见熟5—10%添食MH2.2微克/头,12小时后即可全部上蔟,熟蚕出现率非常集中,这可大大提高上蔟工效,提高养蚕的劳动生产率:(3)见熟时添食MH还可有效地减少不结茧蚕发生,这不仅在提高JHA增产效果方面,而且在一般养蚕生产中防止不结茧蚕方面,也有重要意义;(4)试验还发现,五龄早期(饷食后24小时)添食适量的MH,有一定的增丝效果,不同试验中,平均茧层量增长幅度4—17%不等;(5)家蚕末龄添食MH,能明显地提高一日茧层量,提高幅度为5—30%,依MH添食时刻为转移。  相似文献   

5.
1.准备工作 (1)组织参观和访问在去年暑期开始的第二天,就介绍米丘林饲蚕小组同学去福建省农业厅参观和访问有关蓖麻蚕的饲养方法和设备,使同学预先得到一些饲养的基本知识。得到了农业厅的同志们热情支持和协助,送给蚕种约600粒,借给一些有关饲养蚕子的书籍(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怎样饲养蓖麻蚕”、“蓖麻与蓖麻蚕”、“怎样推广蓖麻蚕”等书)并允许给我们以饲养技术上的指导,同时希望我们同学认真饲养和管理以免遭到不良效果,妨碍今后的推广工作。同学们在参观后,一方面感到高兴,实现了饲养计划,另方面因为初次饲养缺乏经验,同时  相似文献   

6.
家蚕的斑纹自然突变体——黑色斑,由云南省蚕业研究所杨碧楼同志于1977年春在东肥×671杂交原种中发现。突变体是一头雄蚕。查东肥及671两品种在我国各蚕种场大量饲养已十余年,斑纹稳定,未出现过黑色斑。推想这头黑色斑雄蚕是自然突变而来。把这头黑色斑雄蚕分别与有普通斑的两个品种杂交,次代有黑色斑与普通斑的分离。寄部分蚕种给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7.
饲养蓖麻蚕在广西是一个新兴而且又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事业。蓖麻蚕经驯化后,吃木薯叶也能发育良好,也能结茧,所以社员把蓖麻蚕又叫做木薯蚕。木薯属大戟科,为热带多年生的小灌木,是农村广泛栽培的一种植物,因块根肥大含有很多淀粉,故可供食用,还可作饲料。因此,养木薯蚕还可以综合利用木薯。我县是自治区重点发展蓖麻蚕的一个县,觉号召社员要大  相似文献   

8.
茶尺蠖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报道饲养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的5种人工饲料及其饲养方法.5种人工饲料均可用于大规模饲养一代幼虫.其中62号配方可用于续代饲养,在实验室内饲养5代的结果表明。效果良好.在饲料成分的加工.配制及饲养方法等方面.较前人有相当大的改进,因而叶因子用量减少,幼虫历期缩短.用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历期为13-20天。基本接近以茶叶饲养的对照(11—18天).实验结果还表明饲料含水量.饲养方法.饲养密度和添加饲料的次数不同,对茶尺蠖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初龄幼虫用平面培养基倒置饲养和高龄幼虫用片状饲料正置饲养为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据湖北省长阳县农业局报导,该县蓖麻蚕制种场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培育成功蓖麻蚕与本地野木梓蚕杂交的新品种,克服了年年向广东引种和蓖麻蚕不能在北方越冬的问题。 这个杂交种的优点是:1.食料广。除蓖麻叶外,还爱吃马桑叶和木梓树叶;2.多代饲养。可提前在4  相似文献   

10.
自McDaniel和Horsfall(1957)介绍了伊蚊的人工交配法后,许多原来在实验室内不易自然交配,因而无法繁殖的蚊种,已可在室内大量繁殖以供实验研究之用。1966年Esah和Scanlon用人工交配法,在室内饲养巴拉巴按蚊获得成功。国内四川医学院及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亦于1976年在室内同时建立了海南白沙巴拉巴按蚊品系。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通过人工交配对该蚊种进行了饲养繁殖。但在多次人工交配中,雌蚊受精率常不一致,有时只有30%左右,有时则可高达80%以上。这种受精率的不稳定是否与雄蚊蚊龄有相应关系?为此,我们用羽化后12天以内不同日龄的雄蚊,分别进行了人工交配,以观察雄蚊日龄与其对雌蚊授精率之间,有无必然的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校米丘林生物研究小组,为了培育新类型的蚕,解决苏北地区养蚕普遍缺少桑叶的困难,在生物教师汤国彬同志的指导之下,进行了用莴苣叶养蚕的试验:首先在计划中明确地订出采用控制饲料喂养法喂养“莴(3)改桑蚕”就是从收曦起喂给莴苣叶,到壮蚕期3龄(或5龄)改吃桑叶,他们结合动植物学课堂学习,把米丘林学说的原理巧妙地应用在养蚕上了,这种饲养方法,不但可以达到用少量桑叶来喂养更多更好的蚕的目的,还可以降低“五日病”  相似文献   

12.
<正> 已有几千年饲养历史的家蚕(Bomoyx mori)、柞蚕(Antherea Pernyi)和近几十年才开发利用的蓖麻蚕(Philosamia cinthia ricini)、天蚕(Antherea yamamai)等均为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泌丝昆虫。本文就这四种蚕的卵壳蛋白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在理论上为进一步探讨蚕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柘叶Cudrania tricuspidata饲养家蚕Bombyx mori易感染核多角体病毒(BmNPV)的机制, 本实验比较研究了分别以柘叶和桑叶Morus alba饲养家蚕后其消化液中抗病毒蛋白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家蚕经柘叶饲养后消化液中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 RFP)的强度无明显变化, 但柘叶饲养蚕消化液中脂肪酶、 胰蛋白酶的活性显著低于桑叶饲养蚕, 柘叶饲养蚕消化液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 421.71±202.60 U/L和19.67±8.17 U/mL, 桑叶饲养蚕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 976.03±139.92 U/L和199.18±181.71 U/mL。这些结果说明, 消化液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水平低与柘叶饲养蚕易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七星瓢虫代饲料中水分的营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以鲜猪肝匀浆、蜂蜜和蔗糖以5:1:1混合而成的代饲料来饲养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代饲料的含水量在50%左右。这种代饲料加水稀释使含水量不同,用来饲养成虫,试验比较了代饲料含水量不同时对取食量、体重增加、产卵量、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代饲料含水量增加到75%和85%时鲜代饲料的取食量比以未稀释的代饲料为食时增加一倍,特别在饲养试验开始的数天。所以代饲料中的水分似乎有助食作用。但以干重量计算时这种差异并不显著。以含水量较高的代饲料为食时体重增加百分率较高,但含水量为75%的比85%的好。羽化后取食含水量为75%代饲料的成虫其产卵率为60%,而取食含水量为50%和85%饲料的其产卵率为40%。平均产卵前期(N=20)以取食含水量85%的代饲料的成虫最短,约为16天;而取食含水量50%和85%的约为20天。代饲料含水量较高时食物利用率较高,但食物转化率却以取食含水量较低的代饲料较高。这种情况当饲养期延长到1个月时可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15.
1958年3月25日,苏联柯列里(?)地质勘察队在距离坎达拉沙海湾楚帕斯克港口20多公里的森林附近一座村庄旁边,发现了一只海豹。这只海豹从楚帕斯克港口来到这里,不但穿行了坎坷阻障的森林、爬过结冻的普洛卡(?)湖面,而且还越过了长达300多来的30度斜坡。这种罕见的现象,可算是海豹的陆地长途旅行了。  相似文献   

16.
1984、1985年在室内变温条件下饲养白茨一条萤叶甲Diorhabda rybakowi Weise,分别以加权法和回归法进行了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常数的测定,并与实际发生情况作了初步验证。测定结果加权法计算结果较回归更切合实际。同时还提出了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可利用昼均温进行虫情测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能使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习性产生变异,更借远缘杂交的方法,从而获得优良的性状;如将高产量的品种和抗寒性强的品种进行杂交后,育出既耐寒又丰产的杂种来。又如大型种交小型种,所获得的杂种,比亲体(大型种)更大的类型。经过人类累代驯化,按照预定计划加意培育,这些优良的性状得以稳定。蓖麻蚕(Attacus ricini)原产于印度,故又名“印度蚕”,是天蚕蛾科的一种野蚕;幼虫期主要食料为蓖麻叶,夏季只经短短地15天就会结茧,全龄期比家蚕短1/3。蛹期18天,雌蛾交配后产卵,连续产数天,卵(胚子)期10天,整个世代历45天左右。但因季节、饲料、管理等现实环境而有增减。这种蚕每年至少可完成六、七个世代,每一母蛾一般产卵量400粒,  相似文献   

18.
蓖麻蚕Samia ricini为大蚕蛾科樗蚕属的绢丝与食用的非滞育型经济昆虫,且是少数可以室内大量圈养的绢丝昆虫,全年可累代饲养.在蓖麻蚕室内大批量圈养的生产过程可能遭受毁灭性病害的侵害,包括蓖麻蚕微粒子病、脓病、软化病等,且随着累代对病原物的不停积累蚕病会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病原愈发难以清除.因此,对蚕病的监测是防控蚕病爆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掌上纳米孔测序仪MinION是一款便携式高通量测序平台,便于实地进行DNA测序并对病原物进行检测.本文通过MinION测序仪对蓖麻蚕病蚕DNA进行测序,并对未知病原物DNA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了利用MinION测序仪鉴定蓖麻蚕病原的可行性,对蚕病的监测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一株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软化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蚕业生产的流行病,其病原为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ombyx mori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BmIFV)。本实验室在浙江省收集到具有软化病症状的家蚕幼虫,并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病毒。电镜观察到病毒粒子为直径26nm左右、无包涵体的球状颗粒。病毒添食四龄起蚕和五龄起蚕,分别在3~4d和5~7d出现明显症状和病变。纯化病毒SDS-PAGE条带与BmIFV蛋白相仿。病毒核酸鉴定为RNA,并可用套式RT-PCR扩增出特异性片段,测序发现片段序列和BmIFV日本坂城株的同源性为99.5%。由此可确定该病毒为BmI-FV,这是我国首次分离到该病毒,暂命名为BmIFV-CHN001。  相似文献   

20.
毛丝鼠(Chinchilla laniger)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国外饲养已有50多年的历史。我国于1973年首次引进。1980年底,青海省畜产进出口公司也开始引种饲养。为了了解毛丝鼠能否在高海拔地区饲养,我们于1981年7-8月,在青海省多巴毛丝鼠饲养场,对其生长和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形态发育 毛丝鼠的形态发育和许多小哺乳动物不同,初生鼠全身有被毛,睁眼,耳壳接近颅部,有门齿。第2天,耳壳已直立。第10天,幼鼠形态和成鼠大致相同。30天左右断乳。 行为发育 初生鼠通常在巢箱里生活,很少外出活动。第1天在天平称量时,幼鼠能从称盘上爬出。第3天已具攀登能力。第10天,幼鼠开始取食少量颗粒饲料和燕麦草,但这时期还是靠母鼠抚养。发育较快的幼鼠,30天能独立生活。实验期间,未见幼鼠有殴斗等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