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基因组和白血病的分化、凋亡诱导茅矛,况少青,陈国强,陈赛娟,陈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卫生部和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25)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及意义人类基因的现代定义为:合成有功能的人体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DNA顺序。  相似文献   

2.
神经酰胺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酰胺与细胞凋亡叶珉王亚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上海200025)关键词神经酰胺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细胞凋亡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所必需,它与有丝分裂相互协调,共同调控胚胎发育、器官的发育和退化、免疫和造血等功能。研究发现,神经酰胺...  相似文献   

3.
应用Sysmex F-820血球计数仪和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成都动物园圈养的16只豚鹿的46个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胞及血液化学43项指标检测,并对成体、亚成体及幼体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一个参考指标.这对豚鹿的疾病诊断和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推动我国神经科学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院于1999年底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下简称上海神经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海神经所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跻身国际水平研究所行列,为我国神经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别名白鼻鹿,属偶蹄目,鹿科,为我国特有珍稀濒临动物。野生群仅分布于我国海拔3500~5000 m青藏高原,被誉为高原神鹿。近年来由于人类的乱捕滥杀和环境的破坏趋于濒临灭绝,列为我国Ⅰ级保护动物[1,2]。白唇鹿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较高的移地保护与展出观赏价值。重庆动物园引入一批白唇鹿进行移地保护并展出观赏,但由于白唇鹿是典型的高寒动物,在低海拔、高温、高湿的重庆地区饲养,生活环境和栖息场所均有一定改变,其生理功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为此我们对入园近1年的白唇鹿进行了血液学分析,以期为白唇鹿的人工…  相似文献   

6.
肿瘤转移与细胞粘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转移与细胞粘附涂立宇,查锡良(上海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上海200032)关键词肿瘤转移,细胞粘附分子,胞外基质细胞粘附分子(CAM)是指由细胞合成组装于细胞膜或分泌至胞外基质(ECM)可促进细胞粘附的一大类分子。它们所介导的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  相似文献   

7.
基于图像处理的血液细胞特征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宏伟  张云 《生物信息学》2006,4(2):76-78,84
利用数学形态学知识和图像处理方法,对缺铁性贫血的血液显微图像进行了分析,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对选取的区域内细胞的个数、半径和面积等重要参数进行了统计和处理,这对进一步研究细胞及其组织变化、医学临床诊断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细胞粘附分子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周同  汤雪明 《生命科学》1994,6(3):27-31
细胞粘附分子研究的某些进展周同,宋长玲(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200025)汤雪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上海200025)研究证实,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间粘附及相互作用是机...  相似文献   

9.
以家蚕胚胎细胞系BmE-SWU1细胞为体外模型,用不同浓度的放线菌素D处理家蚕BmE-SWU1细胞进行家蚕细胞凋亡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素D诱导家蚕细胞凋亡的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分别用浓度为0、50、100和200 ng/ml的放线菌素D处理BmE-SWU1细胞12 h后,凋亡峰所占比例分别为1.82%、1.26%、8.21%和12.31%.当放线菌素D的浓度为100 ng/ml时,诱导家蚕BmE-SWU1细胞凋亡的效果显著;家蚕血液对放线菌素D诱导的家蚕BmE-SWU1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世界》2006,(1):6-6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和复旦大学药理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最新发观,细胞浆中的一种蛋白质“β抑制因子”可以作为细胞受体“信使”,具有将信息传入细胞核的新功能。2005年12月2日出版的《细胞》杂志刊程了这项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化学》2008,28(1):115-115
第五届全国核糖核酸(RNA)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5—17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原生理所礼堂)召开。会议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核糖核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金由辛研究员主持。共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40多个单位的约300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  相似文献   

12.
细胞外基质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外基质研究的某些进展周同,宋长玲(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200025)汤雪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上海200025)近年,对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及其受体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  相似文献   

13.
上海医用诊察仪器厂研制成功人工肾血液透析不可缺少的装置之一——动、静脉血液管道系统,日前在上海通过专家鉴定。这种动、静脉管道系统采用无毒聚氯乙稀、聚丙稀和硅橡胶等制成。产品经有关专业测试单位测试,各项物化性能、微粒检查、热原检查、无菌试验,均达到设计标准,并经5个临床单位使用,证明这种血液管道系统,弹性好、预充量小、病人无反应、无漏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以化疗、骨髓移植为主,化疗副作用大且损伤患者的正常组织器官,而骨髓移植面临着配型、排异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即CAR-T,近年来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尤其在血液类肿瘤的临床治疗中获得很大成就。但CAR-T也面临缺乏特异性靶点、肿瘤微环境抑制及实体瘤浸润效果不佳等问题。就CAR-T细胞的原理、发展历史、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作简单介绍,同时对CAR-T在血液类恶性肿瘤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详细总结和讨论,最后对CAR-T在实体瘤中的研究困境及方向进行概述、探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的体外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变化、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对K562、K562/ADM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 CD8+、CD3+ CD56+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NF-7的分泌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P< 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共培养物对K562和K562/ADM的杀伤活性均高于单纯CIK细胞组,且差异显著(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对K562和K562/ADM的杀伤活性均高于CIK细胞,为DC-CIK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受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绕过iPS细胞步骤,首次直接将实验鼠的皮肤细胞转化成神经细胞的影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干细胞和癌症研究所绕过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这一中间环节,直接将成人体皮肤细胞变为血液细胞。这意味着那些因为手术或者贫血治疗等而需要血液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神经细胞死亡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细胞死亡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朱国璋,张永莲,龚岳亭(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神经细胞死亡,细胞和分子机制无论是在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育和神经网络构建过程中,在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同时,伴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属动物血清转铁蛋白促癌细胞生长作用的比较史民景乃禾1冯佑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1;1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血清转铁蛋白;细胞增殖;小鼠乳腺癌细胞转铁蛋白(tran...  相似文献   

19.
招聘启事     
正生化与细胞所陈玲玲组招聘博士后和研究助理/技术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主要从事RNA编辑和长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和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现因研究需要拟招聘博士后和研究助理/技术员各1名。陈玲玲研究组最近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等方法,发现多种新型非编码RNA,并揭示它们  相似文献   

20.
血液疾患与细胞粘附分子阎有功,马丽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检验科,武汉)(卫生部武汉卫生检疫局,武汉430060)关键词细胞粘附分子,造血,血液疾患多细胞生物存在精细的细胞间网状结构,它与细胞相互接触、传递细胞内信息有关,这些结构称为细胞粘附分子(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