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白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循  彭树林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11):1073-1077
从白叶香茶菜(Rabdosia leucophylla(Dunn)Hara)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根据其波谱分析并结合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白叶香茶菜戊素(1)、白叶香茶菜己素(2)、信阳冬凌草甲素(3)、maslinic acid(4)和胡萝卜甙(5)。其中1和2为新化合物,2的结构还通过X-单晶衍射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3.
胶粘香茶菜(I.glutinosa C.Y.Wu et H.W.Li),为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Isodon)植物,产于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南部,海拔2000-2300m的河谷两岸山坡砾石地或干燥灌丛中。从云南丽江产胶粘香茶菜中,已分离和鉴定了2种不同结构类型的二萜成分,为进一步比较不同地区产该种植物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我们对大理苍山产胶粘香茶菜进行了研究。由2316g茎叶得149g提取物,然后经硅胶柱层析,依次用氯仿、氯仿-乙酸乙脂(8:2→4:6),乙酸乙酯梯度洗脱,除分离和鉴定了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乌苏酸(ursolic acid),山植酸(crataegolic acid)和丁二酸(butanedioic acid)外,还得到迄今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氧化程度最低的一个对映-贝壳杉烯型四环二萜类化合物:对映-贝壳杉烷-16β,17-二醇(ent—Kauran-16β,17-diol)(1)(2.8g)和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活性的松香烷(abitane)型二萜pisiferic acid(2)(1.2g)。pisiferic acid(2)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内折香茶菜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
毛叶香茶菜素的结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安徽省黄山产的大萼香茶菜(Rabdosiamacrocalyx(Dunn)Hara)中分得一结晶,其元素分析和13C-NMR与毛叶香茶菜素[1]完全一致,故推定为毛叶香茶菜素,根据该结晶的元素分析,MS、NMR、COSY和NOESY等光谱数据,其结构应订正为(2)。表1表明:毛叶香茶菜素(2)的分子式由元素分析和高分辨质谱确定为C24H36O9,毛叶香茶菜素(1)的分子式由元素分析也应确定为C24H36O9。由于赵治清等误将质谱中M+-H2O碎片离子峰m/z450当作分子离子峰(毛叶香茶菜…  相似文献   

6.
从大萼香茶菜叶中又分得一个具有细胞毒活性的新的二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大萼香茶菜丁素(macrocalyxin D)。根据光谱和化学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为[3]。  相似文献   

7.
8.
9.
大萼香茶菜乙素和己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萼香茶菜[Rabdosia m acrocalyx(Dunn) Hara]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又分得两种二萜类成分,经IR、MS、1 H-1H COSY、13C-1 H COSY 和NOE等光谱分析及衍生物制备,确证其化学结构为新型二萜,分别命名为大萼香茶菜乙素和己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和硅胶柱层析方法,从紫云产黄花香茶菜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合1H-NMR、13C-NMR数据及文献资料鉴定为黄花香茶菜乙素(Ⅰ)、黄花香茶菜丁素(Ⅱ)、大萼变型香茶菜甲素(Ⅲ)、3β-Hydroxy-18α,19α-urs-20-en-28-oic acid(Ⅳ)、齐墩果酸(Ⅴ)和熊果酸(Ⅵ)。其中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细锥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细锥香茶菜(Rabdosiacoetsa(Buch.Ham.exD.Don)Hara)的叶中分离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阐明其结构,其中1个为新的二萜酸———7α,12α,14β三羟基15酮对映贝壳杉18羧酸,命名为细锥香茶菜酸(coetsanoicacid)。另外8个化合物分别为二氢昆明香茶菜丙素、昆明香茶菜丙素、白柔毛香茶菜甲素、大萼香茶菜丙素、4羟基Δ8,9(Z)鞘氨醇2′羟基正二十(二十一二十六)碳酸酰胺、乌苏酸、2α,3β二羟基乌苏酸和胡萝卜甙。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线纹香茶菜酸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线纹香茶菜Rabdosia var.lophanthoides Hara中分得五种成分,其中之一线纹香茶菜酚为Abietane acid型的新二萜酸。根据波谱解析、衍生物制备及X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它的化学结构。其余四种成分,分别鉴定为2a-羟基乌索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D-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中甸产细叶香茶菜 (Isodontenuifolia (W .W .Smith)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方法得到鉴定。其中化合物 1和 2为新的对映_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 ,即细叶香茶菜甲素 (3β ,6α ,15 β_trihydroxy_1α ,7β_diacetoxy_11β ,16 β_epoxy_ent_kaurane) (1)和细叶香茶菜乙素 (1α,6α ,11β_trihydroxy_3β,7β_diacetoxy_ent_kaur_16_en_15_one) (2 )。  相似文献   

17.
细锥香茶菜甲素和乙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锥香茶菜中分得两个新的二萜类化合物,命名为细锥香茶菜甲素和乙素(coetsinA&B)根据其光谱和化学数据,推定其化学结构为[1]和[2]。  相似文献   

18.
大萼香茶菜辛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萼香茶菜(Rabdosiamacrocalyx(Dunn)Hara)系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植物,民间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我们曾报道了它的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7个新二萜成分:大萼香茶菜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己素和庚素[1—5]。进一步研究又分得3个结晶单体。其中,结晶Ⅰ鉴定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大萼香茶菜辛素;结晶Ⅱ和Ⅲ鉴定为已知化合物oridonin和enmenol。大萼香茶菜辛素(Ⅰ) C22H34O8,mp230℃,[α]22D-41.8(c0.22,MeOH)。IR不…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采自西藏错那县的唇形科香茶菜属的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暗红香茶菜Isodon atroruber R. A. Clement。本研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其叶表皮、花粉及小坚果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此外,还编制了西藏产19种香茶菜属植物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从云南中甸产细叶香茶菜(Isodon tenuifolia (W. W. Smith) 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方法得到鉴定。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 即细叶香茶菜甲素(3β,6α,15β-trihydroxy-1α,7β-diacetoxy-11β,16β-epoxy-ent-kaurane) (1) 和细叶香茶菜乙素(1α,6α,11β-trihydroxy-3β,7β-diacetoxy-ent-kaur-16-en-15-one)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