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毛舒欣  沈园  邓红兵 《生态学报》2017,37(24):8179-8186
生物文化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保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健康的基础。由于其内涵丰富、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在研究时把握研究对象及相应尺度尤为重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通过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紧密连接在一起,表现为空间上的重合、共同的进化过程以及受到共同的威胁。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进行共同保护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传统生态知识、文化景观等三大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主要发展趋势。我国学者在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领域做出了富有特色和价值的工作,但在保持我国优势和特色领域发展的同时,还需紧跟国际热点和趋势,在机制与系统分析、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环境影响、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空间格局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园  李涛  唐明方  邓红兵 《生态学报》2019,39(7):2454-2461
自然条件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特征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但当前仍然缺乏对区域生物文化多样性格局的定量研究。以西南地区603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探讨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生物文化多样性,从而识别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空间格局,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多样性空间分布的影响。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布差异,同时也存在高低值聚类的重叠区域。高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与高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分布较为相似,而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与低文化多样性的区域分布较为接近;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高低值聚类区呈现明显的片状格局。由于生境条件与人为干扰等原因,西南地区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文化多样性沿河流流向大多呈现"低-高"或"低-高-低"的变化状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三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平均坡度的重要影响;多样性高的单元聚集在地形坡度大、海拔与坡度的差异程度较大而水体覆盖率较低的区域。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地理空间上的交叉重合,因此,对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统筹兼顾,并更多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视角或者途径来开展相关研究与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将滇西北藏区传统生态文化应用于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 以推动社区参与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的方法, 调查了位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3个藏族村寨(巴珠、柯功、追达)的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等, 应用SWOT分析法和社区参与式保护途径, 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 社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 社区生计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保护自然圣境是社区水平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及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藏族自然圣境是基于传统信仰文化并经过长期实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保护形式, 藏民社区长期遵从和实践自然圣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曹宁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19,27(7):728-16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 结合目前开展的关于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与编目工作, 分别从酸食文化、织染文化、地名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壮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 并从自然崇拜、乡规民约和习惯法、传统生态观念以及传统医药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1)壮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传统文化, 而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促进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进一步保障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还对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受威胁因素进行了讨论,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传承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传统知识的相关建议, 即应通过加强宣传和立法,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 加强对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邵桦  杨京彪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21,29(8):1120-26543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佤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当地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研究佤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佤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方法调查了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结果表明: 佤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 是当地佤族形成传统饮食、医药、服饰、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基于自然崇拜形成的生态观、习惯法和节庆习俗可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应用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 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生物资源减少、保护意识薄弱、外来文化侵蚀等是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地方社区将特色生物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 制约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亟需健全保护传统知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制度,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 加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裴盛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国际民族生物学会主席。摘编自本刊2007年第5期《裴盛基谈两个多样性》)人类文化是在认识和利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材料,所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目前我们对文化多样性保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些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把原住民迁出去,认为  相似文献   

7.
川鄂古盐道     
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是很多宗教和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因为文化禁忌和规范会影响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因此,对很多人来说,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不可分离的。摘编自《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在神农架人的心中,一定永远存在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相媲美的"川鄂古盐道"。古盐道,也许可以解读成"廊道遗产"或"文化线路",因为它反映着这一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的历史进程,反映着古道所相连区域的兴衰与荣辱、成就与劫难。同时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样性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交流。这使得我们今天能够踏着先人们的足迹,欣赏着  相似文献   

8.
正每一个人,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完全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无价服务,这包括从清洁的水到食物,从风暴防御到文化特征……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一个山脉的物种数量就足以超过一些国家全部的物种数量。但是,当下的环境却如此糟糕,我们耗资巨大的生态工程,却往往种植出大量的绿色沙漠。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文化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呈现出高度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被学术界誉为“活的人类学博物馆”。本文探讨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互动关系,在论述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和分析原住民对自然环境认知的基础上,以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圣境文化和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植物保护文化为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对自然保护的作用以及历史贡献,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协同进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正>钱江源是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发源地,位于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这里森林茂密,溪流纵横,生物多样性复杂,堪称天然博物馆和优质物种基因库,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传统家园和原始分布区,还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至今,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采取了多种行动计划,但世界各国领导人在2002年于南非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所作的在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前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趋势的承诺至今都无法实现。究其主要原因,除了没有解决好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外,还在于所采取的多种保护行动中忽视了文化层面,尤其是土著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应用。本文以地处滇南的西双版纳傣族热带雨林生态文化为例,讨论了民族生态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上的重要作用,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李飞飞  罗斌圣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2023,43(8):1383-1391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全球3 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民间生物分类是一种基于当地文化的方言命名系统,是指在科学分类以外、存在于民间的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方法和过程。许多研究证明,民间分类与科学分类法十分相似,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同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日益加剧,许多珍贵的民间分类传统知识在没有被记录或被发现之前就已经消失,亟待抢救。本文对民间生物分类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进行全面回顾,并对目前民间生物分类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人们全面了解民间生物分类提供参考,并为今后民间生物分类的相关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云南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采用民族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云南高原中部紫溪山地区的彝族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紫溪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受惠于彝族传统文化,当地彝族图腾文化对紫溪山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的保护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优良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正在逐渐消失的现实,作者建议加以拯救和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具有典型喀斯特环境特点的贵州兴义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模型构建, 从文化景观视角探讨了喀斯特地区自然与文化系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 国家生态政策制度与乡规民约等乡土保护体系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坡岗保护区经历了管护主体和保护利用态度的转变, 保存了典型的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 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生存与适应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坡岗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形成一个地理重合、协同进化且相互作用的维持系统。生物文化多样性耦合体系主要存在国家政策制度类与乡规民约等乡土文化类两种驱动因素。应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推动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发展; 除了政策与制度类驱动因子的直接作用, 还需要注重村规民约以及生态传统知识等乡土文化的驱动作用, 以避免保护区自然与文化保护体系的割离。  相似文献   

16.
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可喜成果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我省近年来加紧了对生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  相似文献   

17.
程卓  张晴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72-9918
《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等指导性文件都强调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族植物学研究人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最主要学科领域, 近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研究成果对于《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第六个优先领域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特别是《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发布后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主要从认知、利用、保护、管理植物等方面进行概述, 以便全面了解近期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发展状况, 保护传统知识和植物文化, 为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期获得的民族植物学成果, 说明民族植物学研究可以解决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发现, 该学科能极大地促进传统知识、植物文化、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尤其在农家品种以及濒危语言的保护方面有着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结合民族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和样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访谈、搜集资料研究分析,评价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蒙古族敖包是受游牧文化保育的历史悠久的、天然的、原始的自然保护区.在鄂尔多斯高原有8个敖包的蒙古名直接反映出优势植物群落特征.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崇拜文化包括崇拜使用祭祀活动的植物,崇拜形状奇异、苍劲挺拔的乔木和崇拜寺庙附近的树木等3个内容.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树木崇拜文化在保育生物多样性中起到积极作用,她是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值得发掘、研究和借鉴的传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云南楚雄彝族植物崇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对云南楚雄彝族传统的植物崇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被崇拜植物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编目,着重植物崇拜文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讨论了楚雄彝族的植物文化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探讨了在我国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自然保护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陈思淇  张玉钧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411-92
乡村景观是一种人文和自然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支持。目前, 中国传统乡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正面临着农业集约化、人工林树种单一化、非农业用地急剧扩张及生态传承机制解体等复杂多样的威胁, 亟待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相关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分析概括了国际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研究方向, 包括农业集约化下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域尺度乡村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局地尺度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乡村景观中的生物文化多样性, 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的主要进展并指出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包括突出生物文化多样性特征、加强多时空尺度分析、深化动态维持机制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研究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全过程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