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溴氰虫酰胺亚致死剂量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溴氰虫酰胺对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的亚致死效应,为甜菜夜蛾的综合防治和溴氰虫酰胺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确定其亚致死剂量(LC10和LC25),并分别用该亚致死剂量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研究其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和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以LC10 和LC25剂量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后,幼虫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虫重抑制率分别为11.55%和27.68%;LC10和LC25处理组3龄幼虫到化蛹天数分别比对照组延长0.07和0.20 d;化蛹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0.93%),分别为63.89%和49.43%;成虫寿命显著缩短1.11 d和2.08 d;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也低于对照组。亚致死剂量溴氰虫酰胺处理甜菜夜蛾幼虫后24-96 h,羧酸酯酶活性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呈先激活升高、后被抑制降低;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在药剂处理48 h和72 h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结论】亚致死剂量的溴氰虫酰胺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灰飞虱致害性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科学用药防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麦秆浸渍法测定毒死蜱对灰飞虱成虫的室内活性, 并用Parafilm小袋法和滤纸漏斗法测定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灰飞虱蜜露排泄量、 虫体增重、 产卵量等指标的影响。Parafilm小袋法的测定结果表明, 经毒死蜱亚致死剂量(0.21 mg/L有效成分)处理的灰飞虱单雌蜜露分泌量和虫体增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99%和22.22%, 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单雌产卵量为79.6±26.4个, 比对照增加12.27%,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滤纸漏斗法的测定结果表明, 处理过的灰飞虱雌成虫蜜露分泌面积为119.74±5.90 mm2, 比对照增加13.06%,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对灰飞虱蜜露分泌量、 虫体增重和单雌产卵量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说明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可能会导致灰飞虱致害性加剧。本研究结果对深入研究杀虫剂对灰飞虱种群的亚致死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点滴法测定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及亚致死剂量溴虫氟苯双酰胺(LD15和LD30)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亚致死剂量(LD15、LD30)和半致死剂量(LD50)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体内解毒酶(GST、EST、MFO)、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具有良好的触杀活性,LD50值为0.50μg/g。亚致死剂量(LD15和LD30)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后,幼虫存活率显著下降,较对照分别下降了6.7%和32.88%;LD30处理的成虫畸形率(8.33%)较对照(1.75%)显著升高,产卵前期(3.31 d)较对照(2.88 d)显著延长。溴虫氟苯双酰胺3个不同剂量(LD15... 相似文献
6.
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稻田中,氯虫苯甲酰胺是以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防治对象的新型杀虫剂,而褐飞虱 是该药剂的重要非靶标害虫.本文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其非靶标害虫褐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褐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26.85和35.53 mg·L-1;以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分别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对当代褐飞虱雌虫寿命无显著影响,但LC25剂量处理后,当代褐飞虱雌虫产卵量显著降低45.6粒.亚致死剂量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显著影响F1代褐飞虱的产卵量和雌虫寿命,雌虫产卵量分别减少43.5和72.9粒,雌虫寿命分别缩短1.35和2.87 d;两个剂量处理后F1代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均有所延长;施药后各项种群参数也发生了变化,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降低12.8%和23.5%,净增殖率R0分别降低37.4%和68.7%,而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均延长.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褐飞虱种群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氰氟虫腙的亚致死剂量LC15(28.423μg/mL)和LC25(41.363μg/mL)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亲代和子1代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C15和LC25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甜菜夜蛾亲代的化蛹率,羽化率和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49.3%,60.0%;♀(12.65%,25.09%)和♂(13.14%,28.91%);25.6%,65.7%,畸形蛹率分别提高了10.5%,14.4%。子1代的化蛹率,羽化率和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11.8%,24.6%;♀(9.48%,21.54%)和♂(11.61%,24.08%);14.4%,54.3%,畸形蛹率分别提高了4.1%,5.8%。另外子1代的孵化率、幼虫的存活率降低,蛹期和成虫期缩短,产卵前期延长,产卵期显著缩短。总体来说,LC15和LC25剂量的氰氟虫腙对甜菜夜蛾亲代与子1代的生物特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LC25剂量对甜菜夜蛾的影响要比LC15剂量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的亚致死效应,为水稻生产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科学高效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以越冬代稻水象甲成虫为试虫,通过测定不同种群(RW-Js、RW-Gy、RW-Mz、RW-Zy、RW-Lc)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的致死中浓度(LC50)和亚致死剂量(LC25);分别采用室内测定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体内多种生物酶活性及田间发育动态的影响。【结果】不同来源稻水象甲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差异较大,RW-Js种群的LC50值为RW-Gy种群的13.4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解毒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 PBO)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协同增效作用明显高于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 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 DEM);抗性种群RW-Js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较敏感种群RW-Gy显著增高(P<0.05),其中多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变化最为明显。稻水象甲成虫经氯虫苯甲酰胺LC25剂量处理后,虫体内几种生物酶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具明显的时间效应,其中MFO活性在整个测定周期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氯虫苯甲酰胺LC25剂量对稻水象甲各虫态的田间始见期、发生高峰期和发生末期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解毒酶活性可能与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有关,MFO是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解毒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酶,在抗性形成中起主要作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可延缓稻水象甲幼虫、蛹和一代成虫的生长发育,缩短成虫寿命、加快田间成虫消亡。 相似文献
9.
噻虫胺对桃蚜的毒力及其亚致死剂量对桃蚜解毒酶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噻虫胺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毒力和桃蚜的代谢解毒机制, 本研究采用点滴法、 叶片浸渍法和叶柄内吸法分别测定了噻虫胺对桃蚜的毒力, 以及胡椒基丁醚(PBO)、 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噻虫胺毒力的影响; 检测了噻虫胺在亚致死剂量LC6, LC15和LC30下对桃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 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噻虫胺对桃蚜点滴、 浸渍和内吸LC50分别为1.891, 2.341和1.303 mg/L; 3种酶抑制剂分别与噻虫胺按1∶1混用, PBO对噻虫胺增效达2.41倍, 增效作用显著; TPP对噻虫胺增效达1.52倍, 增效作用也较明显; DEM对噻虫胺无增效作用。以噻虫胺LC30浓度处理桃蚜, 处理后24 h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受到显著抑制, 抑制率达41.2%; 以LC15和LC30浓度的噻虫胺处理桃蚜, 处理后24 h其体内羧酸酯酶比活力分别是对照的1.29和1.36倍, 有显著诱导激活作用; 以噻虫胺LC6, LC15和LC30浓度处理的桃蚜, 对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率分别达7.9%, 11.9%和22.7%。结果说明噻虫胺对桃蚜具有较高毒力, 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是桃蚜体内代谢噻虫胺的主要酶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灰飞虱为害对水稻叶片的防御酶及细胞结构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灰飞虱取食不同时间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测定了防御酶的活性。灰飞虱为害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随着灰飞虱取食时间延长,感虫水稻‘Kittake’的叶片细胞逐渐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体发育异常,结构趋于模糊,72h后叶绿体膜破裂,叶绿体基粒片层完全溶解或断裂;抗虫品种‘Mudgo’叶绿体结构完整,基粒及片层结构完好,抗虫水稻的厚壁组织细胞内聚集了大量电子致密物,细胞内结晶状物质可能为酚类化合物。抗感水稻植株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随灰飞虱取食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Mudgo’中的3种防御酶活性明显高于‘Kit—take’的,表明3种酶的活性均受灰飞虱为害诱导升高,但‘Mudgo’中3种酶活性上升的速度和幅度均高于‘Kittake’。 相似文献
11.
12.
13.
白背飞虱、灰飞虱mariner转座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毛里塔尼亚果蝇Drosophila mauritania的mariner转座子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反应扩增出了约500 bp的条带,经回收、克隆、测序,获得其核苷酸序列,与毛里塔尼亚果蝇mariner序列相比,核苷酸同源性均为71.3%,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9.5%和72%,证明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体内确实存在mariner转座子。 相似文献
14.
15.
灰飞虱唾液腺三大解毒酶家族的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危害多种禾本科经济作物的重要刺吸式害虫。唾液腺对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植物尤其重要, 其分泌的唾液可以帮助刺吸式口器昆虫刺穿植物、 消化食物、 解毒植物的次生物质。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P450)、 谷胱甘肽S 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是昆虫主要的解毒酶系。为了分析解毒酶基因在灰飞虱唾液腺中的表达谱, 本研究对灰飞虱成虫唾液腺进行转录组测序、 重头组装和注释, 并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同源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有9个谷胱甘肽S 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GST)基因、 22个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基因和39个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P450)基因在灰飞虱唾液腺中表达。通过对同源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发现灰飞虱唾液腺大部分的CarE是参与消化/解毒和激素/信息素的加工, 而参与神经/发育的CarE很少; 灰飞虱唾液腺表达的P450基因远远少于豌豆蚜和西方蜜蜂基因组的P450基因数, 且只有CYP6和CYP4家族的成员; GST家族在3种昆虫的保守性最高。研究结果为灰飞虱对寄主植物和杀虫剂的适应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近年来严重危害水稻并传播病毒病,麦田是其越冬并虫量扩增后向稻田迁移的重要场所,麦田一代灰飞虱也是防治的重点对象之一。利用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了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结构,得出了空间自相关的各项属性与虫口密度或环境因素的关系:长、短变程与密度无关,保持相对稳定;块金常数与密度成正相关(比例效应的存在),随机性强度与密度成三次多项式曲线相关;各向异性主要由于麦田行株距的差别所决定。并用一般克立金方法作出预测表面图,按时间顺序排列,将灰飞虱若虫在田间的时空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灰飞虱若虫具有比较稳定的时空分布,认为食料充足、生境孤立、自身行动力较弱是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此外包括天敌在内的一些次要因素也对其种群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灰飞虱的种群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调查了南京地区2007~2008年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全年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结合当地温度资料分析了灰飞虱虫量与温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灰飞虱在南京地区存在明显的春秋季高峰期及冬夏季的低谷期,且夏季的低谷出现在夏季高温时期。越冬种群以高龄若虫为主,越夏种群的年龄结构在年度间变化较大,2007年以高龄若虫为主,而2008年则以低龄若虫为主。夏季采于田间的灰飞虱若虫能在室内稻苗上连续生长发育,并且饲养一个世代后其产卵量显著提高。由此说明,南京地区灰飞虱不是以滞育形式越夏。灰飞虱若虫的耐寒性很强,在不同温度下饲养及田间越冬的不同时期,其过冷却点均在-22℃以下,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