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落葵粘液细胞分布及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落葵粘液细胞的分布及发育构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除花药、子房及种子外,粘液细胞普遍存在于落葵植株的地上部分内.茎中的粘液细胞多单个散生分布于皮层、髓及髓射线;叶内的粘液细胞主要分布于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中则很少见;叶柄中的粘液细胞主要沿叶柄"U"型皮层的两边分布;发育后期作为果实的花萼片中粘液细胞则散生分布很多.(2)根据发育过程的不同形态,可将粘液细胞的发育分为4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液泡化阶段、成熟阶段和细胞质解体阶段;粘液细胞最早可见于第三叶原基,并且粘液细胞的发育与植株器官的发育不同步.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Tenore)Steenis)粘液细胞的分布及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粘液细胞普遍存在于落葵薯的茎、叶、叶柄中,粘液细胞单个散生分布于茎的髓及皮层组织中;叶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都可见粘液细胞,且海绵组织中的数量明显多于栅栏组织中的;叶柄中的粘液细胞不多,主要分布在维管束四周的皮层组织中。粘液细胞的发育分为4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液泡化阶段、成熟阶段和细胞质解体阶段。粘液细胞最早出现于第六叶原基,且其发育与茎、叶器官的组织分化不同步。 相似文献
5.
6.
银杏套细胞起源于近雄配子体表达的颈卵器母细胞周围细胞,中央细胞形成时,套细胞呈明显的一层,围绕颈卵器紧密排列,随着颈卵器的发育,套细胞体积逐渐地大,细胞质变浓厚,细胞质中脂滴增多,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开始出现局部加厚,在颈卵器发育的泡沫化阶段,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不均匀加厚较为显著,在较薄的区域可见胞间连丝,受精前,套细胞中液泡增多,脂滴迅速减少,造淀粉体增大,套细胞与卵细胞的接触壁的不均匀加厚非常明显,精核进入颈卵器以后,卵细胞与套细胞的接触壁和卵细胞的质膜之间形成一个薄厚不均的间隔层,受精卵分裂时,受精卵细胞与套细胞接触壁的凹陷处可见许多小泡和内质网,游离核期时,套细胞内出现大量小液泡,细胞内含物迅速消失,套细胞外形变长,胚胎长出颈卵器后,套细胞逐渐解体消失。 相似文献
7.
中国樟科植物中叶中油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组织透明法和石蜡制片法对樟科21属,112种,5变种和2变型植物叶中油细胞折分布密度,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叶肉中的具体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是樟科植物叶片解剖的显特征,其在叶肉中的分布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只有油细胞分布;只有粘液细胞(腔)分布,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共存;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皆无,油细胞的分布密度,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是否共存,是否单 相似文献
8.
中国樟科植物叶中油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组织透明法和石蜡制片法对樟科21属、112种、5变种和2变型植物叶中油细胞的分布密度、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叶肉中的具体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是樟科植物叶片解剖的显著特征,其在叶肉中的分布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只有油细胞分布;只有粘液细胞(腔)分布;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共存;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皆无。油细胞的分布密度、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是否共存、是否单独存在或无,以及其具体分布部位等方面在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于属以下等级的区分具有一定意义。在本科内甚至在某些属内,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分布的4种类型的演化趋势为:只有油细胞分布—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共存—只有粘液细胞(腔)分布—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皆无。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4种分布类型的划分支持樟科两个亚科的划分。 相似文献
9.
10.
木姜子油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薄切片法和透射电镜研究了木姜子(Litsea pungens Hemsl.)油细胞的发育过程。油细胞3层细胞壁的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阶段1:油细胞仅有初生纤维素壁层,又可分为原始细胞和细胞 泡化两个时期。此阶段质体具透明小泡和黑色嗜锇物质,并与液泡融合。阶段2:木栓质化壁层的形成,片层状木栓质不断叠加在初生纤维素壁内侧,其细胞结构与前期相似,阶段3:内纤维素壁层的形成,较厚而松散的内纤维素壁层叠加在木栓质化壁层的内侧,在内纤维素壁层中可见黑色嗜锇物质,胞间连丝成为被阻塞的特化结构,此时大液泡被嗜锇油脂充满,成为油囊。阶段4:油细胞成熟及细胞质解体,杯形构造由内纤维素壁层向细胞腔内突起形成,油囊由液泡膜包被连接到杯形构造上,油呈浅灰色嗜锇状态,其细胞质和细胞器解体,变得电子不透明或呈杂乱状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油樟叶芳香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远征;温鸣章;赵蕙;任维俭 《武汉植物学研究》1986,4(1):59-63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和毛细管标准品叠加法分析了油樟Cinnamomum lonoepaniculatum叶芳香油的化学成分。从分离出来的49个色谱峰中鉴定出了28个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叶脑(58.55%)、α—萜品醇(15.43%)、香桧烯(14.16%)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GC-MS法分析78株油樟内生真菌(其中油樟根内生真菌43株,茎内生真菌11株,叶内生真菌24株)发酵产物,发现半数以上内生真菌能够产C_(16)到C_(19)的脂肪酸及相应的甲酯;利用索氏抽提法提取78株油樟内生真菌的总油脂并采用GC-MS法分析其组分,发现4株内生真菌(编号分别为YG48、YG64、YJ9、YY8)菌丝内油脂相对含量较高,种类较少,其中YG48、YY8几乎只产棕榈酸酯、亚油酸甲酯两种油脂,YG64、YJ9主要产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甲酯、油酸酰胺及硬脂酰胺。 相似文献
13.
湖北油樟叶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 ,油樟 Cinnamomumlongepaniculatum(Gamble) N.Chao ex H.W.Li一直被公认为四川特有树种 [13 ]。事实上 ,早在 1 982年陶光复等开始调查湖北樟属植物时 ,便陆续发现鄂西山区恩施、巴东、利川、鹤峰、长阳和南漳等县均有油樟分布 ,生长在海拔 5 0 0~ 1 40 0 m的山坡、溪边或路旁[4 ] 。李毓敬等对湖南省的油樟资源作了调查 ,认为油樟在湖南西部广为分布 [5] 。近两年来 ,又有文献报道 ,在陕西南部也有油樟分布 [6,7]。由此可见 ,油樟主产四川 ,分布区东至湖北西部、南抵湖南西部、北达陕西南部。按照吴征镒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的分…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对四川宜宾同一生境中的油樟 [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 (Gamble) N. Chao]、香樟 [C. camphora(Linn.) Presl]和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三种30棵乔木根、茎、叶中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在属一级分类单位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和器官特异性, 组丝核菌属(Phacodium Pers.)为3种植物内生真菌共有的优势属; 同时, 通过对3种植物内生真菌的比较, 发现3种植物整体及对应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为了解油樟产芽孢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改良的牛肉膏琼脂培养基分离、去除冗余及芽孢染色,测定所得产芽孢内生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40株产芽孢内生细菌数量占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总数的38.1%,其中根、茎、叶中分别分离得到24株、7株和9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35株菌可能分属于Bacillus、Lysinibacillus、Paenibacillus属的16个种,还有5株菌的序列与数据库中典型菌株序列相似性低于97%,代表着潜在新类群的存在。【结论】从油樟3个部位分离出的产芽孢内生细菌存在明显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而且3个部位分离出的产芽孢内生细菌区系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细菌区系相似性,又表现出器官细菌区系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