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晨旦世高家山生物群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华洪  张录易 《古生物学报》2000,39(3):381-390
对张录易等(1992)所建立的管状骨骼化石Qinella属进行重新修订,根据基本宏观特征、壳面装饰和壳壁套管式结构管将Qinella shaanxiensis Zhang,Li et Dong,1992和Qinella lijiagouensis Zhang,Li etDong,1992归入Sinotubulites cienegensis Mcmenamin,1985而Qinella属征限外表在  相似文献   

2.
震旦纪晚期管壳化石类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录易  华洪 《古生物学报》2000,39(3):326-333
扼要介绍了陕西宁强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高家山段种繁多,保存精美,实属国内外所罕见的管壳化石类群,该类化石暂按管壳形态结构分为单层管壳类和多层管壳类。前者以Chenella为代表,后者又分具套管式结构类以Sinotubulites为代表和具叠锥套合式结构类以cloudinids为代表。类似管壳化石在世界已有11个产地,层位稳定,对于未元古纪的时代划分和揭示早期动物的演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3.
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的多门类骨骼化石组合,在后生动物起源及早期生命演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对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研究中,新发现了大量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包括单体球类、二分球类及三分球类等。这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在形态结构方面与"瓮安生物群"、"宽川铺生物群"中报道的球状化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高家山生物群中球状化石新材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高家山生物群的多样性,为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也揭示了前寒武纪-寒武纪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高家山瓶状微化石为一类发现于陕南宁强高家山生物群Conotubus-Gaojiashania-Protolagena组合带中的微体化石。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在瓶状微化石外壳表面具有浅坑与水滴状构造;运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化石壳壁结构和壳腔内部结构,发现一个瓶状微化石内部存在球状构造。这些化石新材料中的微构造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形态的认知,还加深了我们对前寒武纪原生生物演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扬子陕西宁强-勉县境内产出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根据大量野外追踪、实地观察与室内岩相分析,对碎屑岩相黄铁矿化软躯体化石的出现与岩相横向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埋藏相进行初步探讨,认为胡家坝露头带为相对远离风暴源的沉积序列,最利于化石的保存;高家山露头带则属于相对靠近风暴源的沉积序列,化石保存潜力不如胡家坝露头带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6.
陕南埃迪卡拉纪晚期的高家山生物群中部分化石以黄铁矿化三维立体保存软躯体管状化石为主要特征。对野外识别出的具有不同风化程度的3类粉砂岩进行了详细的手标本特征对比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对比研究。锥管虫(Conotubus)的化石成岩学特征表明黄铁矿最先沉淀,随后方解石充填于黄铁矿留下的空隙或空腔中。这些化石所经历的第一期风化作用相对较弱,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化石成岩学信息;第二期风化作用则可能形成于一个氧化条件较强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7.
陕南晚震旦世骨骼化石中的微生物磷酸盐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洪  张录易  陈哲 《古生物学报》2003,42(2):189-199
陕南晚震旦世高家山生物群中骨骼化石的电镜扫描显示,Sinotubulites levis壳壁中具有丰富的磷酸盐化球状和丝状体,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组构:1)由相互缠绕的丝状体所组成的藻席状组构;2)由外表面成莓球状,内部中空的球状体紧密堆叠所形成的组构类型;3)由表面极为光滑的球状体堆叠所形成的组构。它们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矿化蓝藻,依此推断微生物在S.levis壳壁磷酸盐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共生的Sinotubulites baimatuoensis和Cloudina壳壁上,极少或完全不存在这些磷酸盐化组构表明微生物的磷酸盐化作用具有专属性,可能由壳壁微结构所决定,具多层状壁的S.levis可能与具许多有机质纹层的多毛类壳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湖北南漳邓家崖一带,晚震旦世时位于扬子台地北缘,受到南江上升运动的影响,灯影组上、下段之间为一古喀斯特侵蚀面,灯影组下段上部地层剥蚀甚多。灯影组上段底部有厚2m左右的含磷地层(相当于陕南的高家山段的一部分),其中除了隐藻类磷块岩之外,还发现产有大量球状绿藻类化石(Eosphaera gigantea sp.nov., Megasphaera inornata Chen et Liu和Protosphaeridium sp.及似红藻石,并产有可能属于软体动物门的小壳化石(Nanzhanguncus delicatus gen.et.sp.nov)。这些发现丰富了晚震旦世高家山期生物群的内容。南江上升运动在整个扬子区都有明显的影响,之后的海侵开始时,不仅有碎屑岩的沉积,并有磷质的输入和磷块岩的形成,它促使高家山生物群的繁盛,是灯影期沉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良好标志。根据这一标志及沉积区的横向追索,峡区的灯影组石板滩段是南江上升运动前的沉积地层,与蛤蟆井段之间的界线不是一个等时面。所以,西陵峡生物群和高家山生物群产出层位不是同期沉积。就目前材料看,震旦系建阶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9.
埃迪卡拉纪末期的化石生物群是研究动物矿化起源和演化的直接证据来源,但是该段地史时期古生物资料的匮乏导致对这些重大演化历史的认识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寻找更多的化石材料以及更多的化石类群是深化研究该段生命演化史的唯一途径。本文报道了陕南宁强圆宝山剖面发现的埃迪卡拉纪末期管状化石新材料。新发现的化石产于灯影组顶部,位于寒武纪早期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之下。目前发现的化石类型主要包括Cloudina hartmannae Germs 1972、C.ningqiangensis Caiet al., 2017和Multiconotubus chinensis Caiet al., 2017,此外还有一些与寒武纪早期化石形态相似的管状化石。这些化石材料的发现扩大了埃迪卡拉纪末期化石生物群的多样性以及古地理分布范围,为研究矿化动物群在该段地史时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陕南寒武纪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数量丰富,本文对其中的三类主要化石类型:软舌螺、似软舌螺类和阿纳巴管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软舌螺主要为圆管螺目,属于寒武纪软舌螺演化的第一阶段,且化石具有不同的壳体结构:主要分为单层壳和多层壳两大类,多层壳根据截面又可分为同心与偏心两类。单层壳与同心多层壳可能属于原生结构;偏心多层壳属于次生结构。对上述各类结构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的单层壳与次生多层壳居多,并推测原生多层壳体的出现可加固管体,是地球早期生物为应对同期食肉动物所进化出的生存对策。似软舌螺类的两属:小软舌螺属及小钻孔螺属在此生物群中均有发现。西乡生物群中的阿纳巴管类主要为Anabarites trisulcatus,Aculeochrea tripartitus和Anabarites isiticus,其中Anabarites isiticus的化石壳体表面具有细密生长纹,生长纹可明显分为较粗与较细两类,二者相间排列、重复出现,体现了生物不同的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新元古代微体浮游植物化石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尹磊明 《古生物学报》1999,38(2):133-143
由于我国南,北方新元古代构造复杂,地层不整合,古生物的不同和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差别,两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长期未能解决。近年来,对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如安徽淮南,东秦岭北坡等一些新元古代地层典型剖面的详细研究,新的和更加充实的古生物证据,同位素年龄,碳稳定同位素等资料表明,研究地区的中,晚元古代地层与扬子地台震旦系或燕山地区青白口系都不能对比。基于已发表的微体植物化石资料,概要总结我国新元古代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化石昆虫群的建立及其演化序列(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几十年来已积累了众多的中国北方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和第三纪的昆虫化石标本,对其长期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昆虫化石演化序列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即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和第三纪演化阶段,其中包含14个昆虫群虫和29个昆虫组合。这些昆虫群及其组会既反映了北方昆虫在地质历史上兴衰的发展规律,也为地层划分、对比与地质时代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ccording to a systematic study of large numbers of fossil insects collected from the Paleozoic, Mesozoic and Tertiary strata in North China, three evolutionary mega-stages of fossil insects including 14 fossil entomofaunas and 29 entomassemblag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se insect faunas reflect their order or law of evolution—the history of their rise and fall, and form their evolutionary succession in North China. Such a history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not only for understanding fossil insects through time, but also showing for stratigraphical correlation.  相似文献   

14.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九顶山组燧石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九顶山组燧石结核中保存有很好的丝状、球形蓝藻和细菌化石。为了探讨其化石化过程和沉积环境,我们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燧石结核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燧石结核中Al/(Al Fe Mn)值为0.127—0.383,平均0.247;Ti O2和Al2O3含量较低;与地壳克拉克值相比,Ba,Co,Nb,Cu,Be,V,Sr,Ni相对亏损,Ti,Cr,Mn强烈亏损。稀土元素总量低,轻稀土元素大于重稀土元素;具弱的Ce负异常和较明显的Eu正异常,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曲线呈平坦状或右倾。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九顶山燧石结核形成于离大陆较近的边缘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伴有海相热液的作用。化石的保存与Si O的快速沉积和硅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产于贵州江口新元古界陡山沱组上部黑色碳质泥岩和硅质泥岩中的宏体生物群,多数为发育固着器的固着底栖生物。宏体藻类固着器的形态和保存方式可提供生物群生活环境和埋藏环境的信息。黔东北陡山沱期宏体生物群生活于相对平静、较为清澈的水体之中,固着基底为富含水份的粥性基底。可能与洋流有关的水流事件将宏体藻类折断或“连根”拔起;水流事件之后,沉积物将宏体藻类的遗体掩埋于还原性较强的环境之中,新生的和水流事件未致死亡的宏体生物在新的沉积物表面上继续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