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采自石门寨地区本溪组下段地层(含(竹蜓)灰岩之下)中的腕足动物化石并讨论了它的古生态环境。这个腕足动物群具有极大的丰度和很低的分异度,共3属5种,95%以上的个体为Derbyia,只有少数Meekella和Orbiculoidea。这种特殊的腕足动物组合反映当时本区处于非正常浅海环境,使得大多数底栖腕足动物无法生存。Derbyia和Meekella因具长的铰合线,外套膜能充分扩张、能吸收较多氧气,故能够生存、繁衍并形成极大丰度。这一腕足动物群未见于上部层位和其他地区,它的消失是古地理环境激剧变化引起的,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3.
河南晚石炭世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在灰岩层中含有一些保存较好的四射珊瑚化石,过去从未报道。本文记述的四射珊瑚化石是由笔者之一梁湘沅近年来在河南巩县、鹤壁及永城地区的太原组钻孔内采得的。经鉴定有4属6种1未定种,其中5新种,它们是:Lopholasma cratoseptatatum sp.nov,Lophocarinophyllum karpinskyi Fomichev,L.misticarinum sp.nov.,L.tenuiseptatum sp.nov.,L.sp.,Tachylasma carinum sp.nov.,yakovleuiella raridissepta sp.nov.。以上珊瑚中,Lopholasma最早出现在北美中泥盆统,后见于亚洲石炭系(Hill,1981),  相似文献   

4.
安徽广德独山地区的晚石炭世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安徽广德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黄龙组和船山组中采得Ting类化石21属66种,非Ting有孔虫27属75种,包括新种Pseudotaxin liliana和Endothyra dushanensis。根据有孔虫动物群地地层分布规律,建立了该地区上石炭统3个Tingo类化石和带和3个非Ting有孔虫化石组合,即:Ting类Sphaeroschwagerina moelleri顶峰带,Fusulina-Fu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福建宁化晚石炭世黄龙组下部白云岩中的Pseudoendothyra动物群,共描述鲢类化石1属21种,包括4个未定种。该动物群壳体微小,一般为扁圆形及凸镜形,轴率小于1,旋壁四层式,化石保存尚好,且具排它性分布。该动物群的发现丰富了筵类古生态学及其生物地层学研究领域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李宁  王成文 《古生物学报》2015,54(2):250-260
吉中地区发育了普里道利期—洛霍考夫期Retziella、杜内期通气沟组以及空谷期—沃德期哲斯等腕足动物群。前两者属于"暖水"动物群、后者属于"凉水"动物群。同时参考珊瑚和等动物群分析,说明吉中地区从普里道利期至阿瑟尔期发育"暖水"动物群,从空谷期到沃德期发育"凉水"动物群。"凉、暖"转换是以寿山沟组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代表,发生在萨克马尔期。"凉、暖"水动物群的发育及其转换是构造古地理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导致的结果。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佳-蒙地块均位于中—低纬度带。吉中地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乃至中泥盆世)腕足动物群属于"暖水"动物群,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中-澳生物地理区。石炭纪,东欧板块东北缘、哈萨克斯坦板块大部分地区、佳-蒙地块南缘属于特提斯洋北缘构造域,发育了特提斯洋北缘腕足动物群,形成了特提斯北缘生物地理区,吉中地区腕足动物群属于这一生物地理区。空谷期—沃德期凉水型哲斯腕足动物群的形成是由于佳-蒙地块西端与塔里木板块以及华北板块西端拼合,形成了西拉木伦洋构造域,以及此时期全球降温事件导致的结果。古生物地理、构造古地理以及古气候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表明吉中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应属于佳-蒙地块南缘的大陆边缘沉积。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岸晚第四纪孢粉,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福建沿岸8个钻孔的孢粉、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晚第四纪地层中有8个综合孢粉组合带与7个硅藻阶段。结合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认为,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晚更新世中、晚期(早大理冰期、大理亚间冰期、晚大理冰期)和全新世(早期、早中期、晚中期、晚期)。气候变迁序列为冷而干燥→暖而湿→冷而干燥→温暖稍干→暖而湿→热暖潮湿→温暖略干→温暖湿润。据古环境分析认为有七次海侵(或海进),且各次海侵(或海进)的影响范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湖南沅陵地区上石炭统发育完整,自下而上分为大埔组和马平组。其中下部大埔组产大量复体四射珊瑚,经鉴定计有7属11种,包括2个新种:Orionastraea yuanlingensis sp.nov.,Ivanovia yuanlingensis sp.nov.,另有2个未定种。根据四射珊瑚的分布特征,建立了Lithostrotionella-Arachnastraea四射珊瑚组合,与华南该时期的四射珊瑚组合能很好的对比,并主要对应于研究区的Fusulinella-Fusulina带,确定了其时代为晚石炭世早期。通过对这些四射珊瑚的组成特征及形态功能分析,并结合岩相古地理特征,判断其生活在一种水较浅、能量较高、陆源碎屑充足的近岸环境。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孢子花粉组合大致可分为三个组合两个亚组合。中新世组合主要以壳斗科,桦科以及榆科为主,并有大量的松科花粉。上新世以后组合则以壳斗科和松科花粉据优势,并有很多草本植物花粉。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在本地区已经分出南北两个区系,反映了不同的气候特征或者不同的高度。青藏高原东部的孢粉资料显示本地区至少有两个成煤时期:中新世和上新世到早更新世。孢粉资料说明在中新世时青藏高原可能已经达到两千米高度。这个高度已经可以构成影响本地区气候特征的因素之一。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抬升是我国季风气候和现代气候分区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晚白垩世化石木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3种出自黑龙江省嘉荫县晚自垩世的化石木:嘉荫柏型木(Cupressinoxylon jiayinense WangR.F.,Wang Y.F.et Chen Y.Z.)、柳杉型木(Taxodioxylon cryptomeria Schonfeld)和黑龙江原始云杉型木(Protopiceoxylon amurense DU N.Z.)。它们分别与现存的柏木属(Cupressus)、柳杉属(Cryptomeria)和油杉属(Keteleeria)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综合化石本研究与其现存近缘3属的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分析和已有的植物叶大化石及孢粉的研究成果,黑龙江嘉荫地区晚自垩世的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植物群由松柏类和阔叶树种组成,大多数是亚热带-暖温带分子,少量是温带分子。同时,嘉荫柏型木中真菌菌丝的侵入生长指示湿热生境的存在。上述证据表明黑龙江省嘉荫县晚自垩世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泉州湾西部QZDSZK02孔的沉积孢粉及AMS14 C进行分析,对泉州地区晚全新世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其中,共鉴定出60种孢粉类型,主要以木本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为主,含草本植物花粉。根据孢粉特征及测年结果,划分出了4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区植被演化和气候波动的4个阶段。探讨了孢粉来源,通过研究松属与温度的关系,得出泉州地区松属树种的兴衰与温度关系比较密切的结论。泉州湾晚全新世的海侵,可能是沉积物供给的减少或沿海地区构造的下降,不一定是海面上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本溪组—太原组156块样品(本溪组47块、太原组75块和山西组34块)中,有113块产有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结合现有原位孢粉的资料,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作者在这段地层中识别出了植物群演替的四个阶段,从这四阶段开始地层层位的沉积构造判断,大致可以推断出这四次发展过程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在这段时间内频繁发生的海进,并且从孢粉丰度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同孢植物的真蕨类,以及楔叶类,由于在事件发生之后表现出较强的复苏能力,使得这段地层中的真蕨类以及楔叶类的孢子在整段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对较高,而石松纲的鳞木类以及松柏纲的科达类的复苏能力则相对较弱,因此产自这两类母体植物的孢粉在地层中始终不占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的南汇鹤鸣孔(Hm)、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新近纪地层的孢粉作了研究和对比,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晚新近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S.Medeanic 《古生物学报》2002,41(4):592-600
摩尔多瓦位于东特提斯地区内,海相,陆相Sarmatian期沉积都很发育,根据软体动物和有孔虫化石,当地Sarmatian期沉积被分为三段,最后从摩尔多瓦各地37口井下和露头700块样品获得的孢粉结果支持Sarmatian期三分,这些孢粉化石资料说明区域性植被响应气候演变,海进,海退等所发生的变化,含有亚热带种类的山毛阔叶林统池了早Sarmatian期,有时暗针叶林增加,在海退期的晚Sarmatian期,含有喜盐植物(Chenopodiaceae,Amaranthus,Artemisia)的草本类增加。已有的资料显示了在东特提斯地区Sarmatian期植被的周期性变化,伴随着亚热带植物不断减少和禾草类不断增加,说明当时气候在朝年均温逐渐降低,干旱化增加,更加大陆性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东濮地区晚始新世沙河段组四段上部至三段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高的咸化型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存在着一个NNE向的隆起地带。早渐新世沙河街组二段轮藻植物群生长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古地形自南向北高低相间。晚渐新世东营组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的古地势较为平坦。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东部柳树河盆地古近系八虎力组为一套含油页岩矿床的地层。目前,对其时代的认定还没有确切的古生物学依据,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同时,关于成矿环境的探讨也较薄弱。通过对该套地层开展系统的孢粉学研究,由下向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分别是Quercoidites-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Polypodiaceaesporites-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详细讨论了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指出八虎力组时代为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根据孢粉组合的组成情况推测,八虎力组沉积时为亚热带-暖温带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山间盆地环境。在山地高处生长有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在低洼处生长有湿地水生植物、蕨类和苔藓类,从而有利于油页岩的形成和保存。温度向上可能有所降低,但幅度并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宽城长城系页岩层位中微体古植物群的新资料,在所见35属85种中有5新属、15新种和1新组合,对不同层位微古植物组合特征进行了论述和比较,也进一步与邻区已知资料进行了对比,其中试用了相似系数换算和聚类分析微机处理等方法。计算结果定量地显示了宽城与邻区在横向与纵向上对比的亲疏关系,宽城长城系微体古植物群新资料可作为我国北方中元古代早期微古植物组合内容的补充,宽城剖面本身也应视为我国中元古代重要化石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重点描述云南腾冲晚第三纪两种被子植物化石Betula mioluminifera Hu et Chaney,Carpinus subcordata Nathorst的角质层构造,并分析它们的现存最近亲缘种B.luminifera Winkler和C.cordata B1.var.mollis Cheng et Chen的表皮特征。实验分析证明:化石叶片的气孔参数可以推测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的浓度,并进而分析古环境的变化。C.subcordata Nathorst叶片能作为大气CO2浓度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9.
对南海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6-X井1 460~3 600 m井段80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除少数井段样品外,多数样品孢粉化石均较丰富。共鉴定孢粉80属85种,另见疑源类及沟鞭藻等孢型化石。根据孢粉特征分子和优势属种的分布规律,结合疑源类和藻类的分布特征,将1 460~3 600 m井段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1 460~1 490 m为Polypodiaceaesporites-Polypodiisporites usmensis组合,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本组合含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指示了滨浅海沉积环境;1 670~2 180 m划分为Quercoidites-Tricolporopollenites-Cupuliferoipollenites组合,时代为晚渐新世,疑源类和盘星藻Pediastrum含量高,揭示沉积环境为沼泽;2 210~3 090 m为Pinuspollenites-Magnastriatites hawardtii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含丰富的Pediastrum,指示了湖泊和沼泽环境;3 130~3 600 m为Taxodiaceaepollenites-Al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