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var.simplicifolia)又名蔓荆子、沙荆。系马鞭草科牡荆属的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植物体被灰白色细绒毛,主茎伏卧地面产生不定根,嫩枝四棱形,后渐变圆,毛渐脱落。单叶对生,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5厘米,宽1.5—3厘米,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具短叶柄,长约5毫米。顶生圆锥花序;花萼钟状,外被细绒毛,先端无齿裂,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2唇形;雄蕊4枚,伸出花冠筒外,花药个字形分叉;子房上位,球形,花柱单一,柱头2裂。核果,灰黑色,球形,径5—7毫米,具宿… 相似文献
2.
3.
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是一种耐盐、耐旱固沙地被植物。依据海滨沙地自然沙埋特点对单叶蔓荆匍匐茎进行了不同厚度(半埋和全埋)和不同长度交叉沙埋处理,研究探讨了单叶蔓荆沙埋适应生长对策,为其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和海滨环境修复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单叶蔓荆匍匐茎基部和中部生长缓慢,顶部生长快。轻度(沙埋匍匐茎基部)和中度(沙埋匍匐茎基部和中部)半埋和全埋使匍匐茎顶部生长加速,茎长增长量较对照高出1.5到3.1倍;但重度(沙埋整个匍匐茎)半埋和全埋使匍匐茎顶部净增长量减少12%和13%。在20d沙埋中,对照整个匍匐茎各段均无不定根长出,但不同程度半埋和全埋沙埋处理下沙下匍匐茎上均长出不定根,重度半埋使不定根生长受抑;同时匍匐茎上各段茎生物量上升,枝叶生物量下降,且随着沙埋程度的增加而增减幅度提高,在重度半埋和全埋达到最大。在轻度和中度半埋和全埋下,匍匐茎上未沙埋部位枝条生长加速。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单叶蔓荆匍匐茎顶端是一个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部位,并与沙埋后单叶蔓荆茎延伸生长和植株能否生存密切相关。当匍匐茎顶部没被沙埋时,沙埋促进沙埋部位匍匐茎和枝叶中物质转移,加速匍匐茎顶部快速生长和物质积累以弥补沙埋带来的损伤维持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平衡。沙埋后,单叶蔓荆以茎顶端快速生长、形成不定根、枝条生长维持茎水分平衡和能量和物质代谢平衡,以快速生长摆脱沙埋影响的生长方式为其对沙埋环境的重要适应对策。因此,在海岸沙地单叶蔓荆种群管理和维护中,在强风移沙引起的重度沙埋后,及时剥离匍匐茎顶部沙子对维护单叶蔓荆种群的延续生存和扩散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单叶蔓荆人工扩繁技术及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叶蔓荆是我国重要药用植物之一,也是沿海沙质海岸的主要藤本灌木树种。通过对沙质海岸单叶蔓荆群落扦插、断蔓等人工扩繁苗木的研究,探讨了单叶蔓荆群落扦插、断蔓苗的生长规律;并对盆栽单叶蔓荆群落扦插苗的光合、呼吸、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用Logistic方程拟合相关系数在0.98以上,而且显著相关,表明用Logistic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单叶蔓荆群落扦插苗的光合、呼吸、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7.
海滨沙滩单叶蔓荆对沙埋的生理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滨沙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是优良的抗沙埋地被植物.以烟台海岸沙地单叶蔓荆为材料,通过不同厚度沙埋过程中沙上和沙下叶片抗逆生理指标的测定以揭示其抗沙埋生理调控机制.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沙埋5d,成株和幼株整株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POD和SOD活力增高、MDA和脯氨酸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但同株沙上叶片细胞膜透性、MDA含量、SOD和POD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沙下,而沙上叶片脯氨酸含量低于沙下叶片.在轻度和中度沙埋lOd,沙上叶片细胞膜透性、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叶片POD活力降低,叶片SOD活力仍有小幅度增高,但脯氨酸含量增加,沙上叶片生长旺盛.研究表明,沙埋下叶片抗氧化酶活力和脯氨酸含量与细胞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成正相关.沙埋使植株上部叶片接近沙表面而经受干旱和地面热辐射胁迫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和细胞膜透性加大.同时沙埋也使沙下叶片遭遇黑暗和缺氧胁迫诱导细胞内膜脂过氧化,但也激活了叶片抗氧化酶保护系统和叶片脯氨酸的积累抑制细胞膜脂过氧化维护细胞膜的稳定.因此在沙埋过程中,叶片快速响应沙埋胁迫激活叶片抗氧化酶系统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维持氧自由基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动态平衡在单叶蔓荆适应轻度和中度沙埋,维护沙上叶片旺盛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也是重度全埋下沙下植株茎顶端能快速延伸弯曲生长最后顶出沙面再生的主要生理保护原因. 相似文献
8.
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2)花药壁表皮细胞具多细胞腺体。(3)药室内壁和部分药隔细胞具纤维性加厚。(4)绒毡层细胞有两种来源,外周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近药隔部分来源于药隔细胞。绒毡层为分泌型,细胞具双核。(5)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型排列,偶有左右对称型。(6)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花粉具3孔沟。 相似文献
9.
三叶蔓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柱色谱方法,从三叶蔓荆全草(Vitex trifolia L.)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为软脂酸(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3)、3,4-二羟基苯甲酸(4)、香草酸(5)、咖啡酸(6)、顺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芹菜素(11)、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3、6~11为首次从本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3、6~8和11为首次从本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Six polymethoxylated flavonoids were isolated from ethyl acetate fraction of ethanol extracts from Vitex rotundifolia Linn. f. fruit,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NMR and MS methods, and cyt... 相似文献
11.
单叶蔓荆子化学成分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产于福建(莆田平海)海滨沙地的单叶蔓荆子的一般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为开发利用福建沿海沙滩单叶蔓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福建产单叶蔓荆子的水分、脂肪、粗蛋白及灰分含量分别为10.8%、4.05%、5.9%和3.36%,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其重金属元素含量Pb<0.01 μg/g、As<0.1 μg/g、Hg<0.01 μg/g、Cd为0.02 μg/g、Cu为6 μg/ g,达到《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WM2-2001)中重金属元素限量要求.蔓荆子生药材17种氨基酸总量为3.51%(mg/100 mg),此外还检出微量γ-氨基丁酸(GABA,2.203 mg/100 g).蔓荆子生药材中含有10种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69.6%)为主,主要成分包括棕榈酸(6.6%)、硬脂酸(5.4%)、油酸(22.0%)、亚油酸(46.0)及少量亚麻酸(0.8%). 相似文献
12.
对福建省不同地区野生单叶蔓荆子总黄酮和蔓荆子黄素含量进行测定,不同地区含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福建野生单叶蔓荆子的质量水平,为进一步开发福建野生单叶蔓荆子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回流提取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蔓荆子黄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野生单叶蔓荆子总黄酮含量范围为7.081%~10.792%,平均含量9.040%;蔓荆子黄素含量范围为0.06170%~0.12578%,平均含量0.08878%。福建省不同地区野生单叶蔓荆子质量(以蔓荆子黄素含量为指标)均符合药典规定,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选择烟台海岸沙地抗沙埋强的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为试材,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根据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进行了轻度(1/3茎长)、中度(2/3茎长)和重度半埋以及全埋处理。在沙埋20d后,测定了不同沙埋处理下匍匐茎各段上匍匐茎长度、枝条高度、不定根长度,以及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含量,以探讨单叶蔓荆碳水化合物变化和转化在其耐沙埋中作用。结果显示,在轻度、中度半埋和全埋下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被沙埋匍匐茎处有大量不定根生成;同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高和纤维素含量下降,尤其是生长最快的匍匐茎顶部(如轻度半埋),茎中可溶性糖较低、淀粉增加最多,纤维素最低。但是被重度半埋和全埋的匍匐茎生长较少,茎中纤维素含量较多、淀粉含量较少。研究表明,沙埋是一种胁迫,它损伤叶片、扰乱碳水化合物代谢平衡。但它又是胁迫信号使植物产生适应性反应,它使未遭沙埋的匍匐茎顶端通过加速碳水化合物转化、分解纤维素、提高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为顶端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以加速匍匐茎快速生长摆脱沙埋。同时沙埋部位枝叶通过分解其纤维素,产生更多的可溶性糖和淀粉为匍匐茎不定根生长提供能量。因此,沙埋后匍匐茎内碳水化合物的转化是其快速生长和摆脱沙埋的能量来源而在其适应沙埋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单叶蔓荆对沙埋的适应性反应表现了其具有表型可塑性特性,该特性是其沙埋后维护匍匐茎顶部快速生长、不定根形成、碳水化合物转化以及具有较高抗沙埋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单叶黄荆(Vitex simplicifolia)模式标本的研究,结合在其模式产地的野外调查,发现单叶黄荆与黄荆(V.negundo)并无本质区别,不宜作为独立的种,但其叶片为单叶而且比较稳定,将其降级并组合为黄荆的变种。 相似文献
15.
人工樟子松—差不嗄蒿植被及其固沙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植物固沙是整治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一种有效措施。人工植被的建立是植物固沙的必然结果。人工植被的演替、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流沙的固定程度。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相似文献
16.
河南宝天曼锐齿栎林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锐齿栎群落是我国暖温带地区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各山区的阳坡,同时它也是我国暖温带地区重要的用材资源之一。我国暖温带地区人口密集,开发较早而且强度较高,研究认识该区锐齿栎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对有计划地发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其资源以及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陈灵芝等[1]对北京山区的栎林进行了研究,河南宝天曼保护区锐齿栎群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94年~1995年对该区锐齿栎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1 研究地区概况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内乡县境内,伏牛山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3°25′~3… 相似文献